陆北顾穿过东大街上的人群向南,越靠近礼部贡院,街面上背着笈囊或提着考篮的身影便越多,这些身影大多沉默,不闻交谈,只闻脚步声。
他们都在向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以至于开始汇聚成一股人潮。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张气氛,连带着开封城正月十五深夜的寒气都仿佛凝固成了实质,沉甸甸地压在人潮中每个人的肩头。
没走太远,礼部贡院那森严的轮廓就在大片摇曳的灯笼光中显现出来。
一排黑压压的高墙在视野中延展开去,仿佛蛰伏的巨兽。
墙外,一道新近扎下的,一人多高的“棘篱”,也就是带刺的木栅栏将整个贡院团团围住。
大量顶盔掼甲的禁军如同铁铸的塑像,面无表情地沿着棘篱一字排开。
在贡院紧闭着的大门前,已经黑压压地聚集了数百名考生。
而且肉眼可见地,随着时间的流逝,人越聚越多。
灯笼的光晕在寒风中明明灭灭,映照着一张张年轻或不再年轻的脸庞有忐忑不安的,有故作镇定的,有闭目养神的。
陆北顾挤入人群,凭借着身高优势,目光在攒动的人头中逡巡,很快,几个熟悉的身影就撞入了他的眼帘。
就在人群相对靠外的位置,三苏与程建用、杨尧咨等眉州举子凑在一起,没见到崔文璟的身影。
“明允先生!子瞻兄!子由贤弟!程兄!杨兄!”
陆北顾挤了过去,拱手见礼。
苏洵闻声转过头,看到是陆北顾,脸上露出笑意。
苏轼把脑袋凑了过来,问道:“哎,你方才可去观灯会了?你可知金水河畔那飞天奇物,是谁所为?”
他看起来身体恢复的不错,虽然为了保暖几乎裹成了一个球,但眼神很亮。
陆北顾也不瞒他,如实道:“是我出的主意,钱塘举子沈括负责制造的,目的是为了给关中张载证明其‘气本论’。”
“哦?竟是陆贤弟的主意?!”苏轼大为惊讶,随即拊掌赞叹,“妙!实在是妙!以有形之器,证无形之理!格物致知,莫过于此!那张载何在?”
“方才在河畔已分头行动,他应过会儿才能到。”
陆北顾答道,随后目光扫过程建用几人:“诸位都准备停当了?”
“差不多了。”程建用拍了拍自己的考篮,“只是这天气实在是寒意逼人,待到号舍之中,怕是要吃些苦头。”
几人正说着,旁边又传来一个温厚的声音:“今夜真是群贤毕至啊。”
只见曾巩带着曾布和几个妹夫等家人也走了过来。
“明允兄。”
“子固贤弟。”
苏洵和曾巩先是互相见礼,两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已经有过数次交集了。
“不容易啊。”曾巩喟叹道。
苏洵也叹了口气道:“哎,这把老骨头了,就考这最后一次了。”
不得不说,科举考试确实折磨人。
尤其是对于苏洵这种家乡离开封很远的老年人来讲,光是一路颠簸到开封就已经去了半条命,再加上在天寒地冻的正月考好几天试,更是对身子骨极大地考验。
“从前你我青春年少,如今都不年轻了。”
曾巩依旧是一副儒雅谦和的模样,只是眼神深处也难掩紧张,对于苏洵来讲,这是最后一次了,对于他来讲,又何尝不是呢?
二十年的努力,总该有个结果了。
而他旁边的曾布等人年纪小,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参考礼部省试,故而神情则显得更加紧绷。
陆北顾甚至能看到曾布的嘴唇上面的人中部分都在微微颤抖,也不知道是紧张的还是冻的。
与苏洵交谈过后,曾巩看着陆北顾,关切道:“此前子厚与我言明过‘热气球’之事,此物耗费心力不小吧?省试在即,可别因此耽误了。”
“那倒无妨,多谢子固兄挂怀。”陆北顾点头道。
他没好意思说,其实他就是前后出了两笔钱做赞助,具体的东西都是沈括在花费时间精力去弄。
交谈过后,曾巩带着家人们,去了王韶等江西举子聚集的位置。
而在距离江西举子更远些的地方,还有好多福建举子聚在一起。
林希正与身边的吕惠卿、章惇等人交谈,言语间自信满满,意气风发。
章衡则显得很沉稳,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
反倒是吕惠卿显得有些心事重重,到处张望着,也不知道他在找谁。
又过了一会儿,张载也到了。
他带着一个大考篮,里面很鼓,显然塞满了东西。
“子厚兄!”陆北顾招呼道。
张载放下考篮喘了口气,看向陆北顾就说道:“陆贤弟,今夜之象,足以震醒世人!‘太虚即气’,非虚言也!”
看得出来他很兴奋,甚至兴奋到有点絮叨了.
不过苏轼对此很感兴趣,他上前搭话道:“我等远远望见,惊为天人!若非省试,定要好好讨教一番‘气’之妙理!”
“这位是?”张载问道。
陆北顾给他介绍了一下蜀地众人。
张载来到他们这里交谈了片刻,然后就去了二程那边。
显然,考生们在等候期间,按照地域来抱团,几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不知道等了多久。
“咚——咚——咚——”
一阵沉闷而威严的鼓声,从贡院深处传来。
“肃静!”
原本嗡嗡作响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
“要开门了!”刚过来的崔文璟紧张地低呼一声,下意识地攥紧了考篮的提梁。
这个场景,他已经经历过很多次了。
陆北顾往旁边看了看,连一向洒脱的苏轼都收敛了笑容,显然这种大考,带给人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贡院即将开门!所有举子,按号牌先后次序,列队候检!”
在数名身着皂衣、手持水火棍的开封府差役的簇拥下,一名礼部官员登上大门前的石阶,高声呼喝。
号牌,就是举子们来礼部贡院交解状、家状的时候领到的铁牌,上面是有序号的。
“天字一号至十号,来这里排队!”
“天字十一号至二十号.”
在衙役的组织下,举子们开始排队。
不知道过了多久,沉重的木栓被抽离的声音传来,在寂静的凌晨显得格外清晰。
“吱呀——嘎——”
令人牙酸的摩擦声响起,贡院的大门在上千双焦灼目光的注视下,被缓缓推开!
他们都在向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以至于开始汇聚成一股人潮。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张气氛,连带着开封城正月十五深夜的寒气都仿佛凝固成了实质,沉甸甸地压在人潮中每个人的肩头。
没走太远,礼部贡院那森严的轮廓就在大片摇曳的灯笼光中显现出来。
一排黑压压的高墙在视野中延展开去,仿佛蛰伏的巨兽。
墙外,一道新近扎下的,一人多高的“棘篱”,也就是带刺的木栅栏将整个贡院团团围住。
大量顶盔掼甲的禁军如同铁铸的塑像,面无表情地沿着棘篱一字排开。
在贡院紧闭着的大门前,已经黑压压地聚集了数百名考生。
而且肉眼可见地,随着时间的流逝,人越聚越多。
灯笼的光晕在寒风中明明灭灭,映照着一张张年轻或不再年轻的脸庞有忐忑不安的,有故作镇定的,有闭目养神的。
陆北顾挤入人群,凭借着身高优势,目光在攒动的人头中逡巡,很快,几个熟悉的身影就撞入了他的眼帘。
就在人群相对靠外的位置,三苏与程建用、杨尧咨等眉州举子凑在一起,没见到崔文璟的身影。
“明允先生!子瞻兄!子由贤弟!程兄!杨兄!”
陆北顾挤了过去,拱手见礼。
苏洵闻声转过头,看到是陆北顾,脸上露出笑意。
苏轼把脑袋凑了过来,问道:“哎,你方才可去观灯会了?你可知金水河畔那飞天奇物,是谁所为?”
他看起来身体恢复的不错,虽然为了保暖几乎裹成了一个球,但眼神很亮。
陆北顾也不瞒他,如实道:“是我出的主意,钱塘举子沈括负责制造的,目的是为了给关中张载证明其‘气本论’。”
“哦?竟是陆贤弟的主意?!”苏轼大为惊讶,随即拊掌赞叹,“妙!实在是妙!以有形之器,证无形之理!格物致知,莫过于此!那张载何在?”
“方才在河畔已分头行动,他应过会儿才能到。”
陆北顾答道,随后目光扫过程建用几人:“诸位都准备停当了?”
“差不多了。”程建用拍了拍自己的考篮,“只是这天气实在是寒意逼人,待到号舍之中,怕是要吃些苦头。”
几人正说着,旁边又传来一个温厚的声音:“今夜真是群贤毕至啊。”
只见曾巩带着曾布和几个妹夫等家人也走了过来。
“明允兄。”
“子固贤弟。”
苏洵和曾巩先是互相见礼,两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已经有过数次交集了。
“不容易啊。”曾巩喟叹道。
苏洵也叹了口气道:“哎,这把老骨头了,就考这最后一次了。”
不得不说,科举考试确实折磨人。
尤其是对于苏洵这种家乡离开封很远的老年人来讲,光是一路颠簸到开封就已经去了半条命,再加上在天寒地冻的正月考好几天试,更是对身子骨极大地考验。
“从前你我青春年少,如今都不年轻了。”
曾巩依旧是一副儒雅谦和的模样,只是眼神深处也难掩紧张,对于苏洵来讲,这是最后一次了,对于他来讲,又何尝不是呢?
二十年的努力,总该有个结果了。
而他旁边的曾布等人年纪小,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参考礼部省试,故而神情则显得更加紧绷。
陆北顾甚至能看到曾布的嘴唇上面的人中部分都在微微颤抖,也不知道是紧张的还是冻的。
与苏洵交谈过后,曾巩看着陆北顾,关切道:“此前子厚与我言明过‘热气球’之事,此物耗费心力不小吧?省试在即,可别因此耽误了。”
“那倒无妨,多谢子固兄挂怀。”陆北顾点头道。
他没好意思说,其实他就是前后出了两笔钱做赞助,具体的东西都是沈括在花费时间精力去弄。
交谈过后,曾巩带着家人们,去了王韶等江西举子聚集的位置。
而在距离江西举子更远些的地方,还有好多福建举子聚在一起。
林希正与身边的吕惠卿、章惇等人交谈,言语间自信满满,意气风发。
章衡则显得很沉稳,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
反倒是吕惠卿显得有些心事重重,到处张望着,也不知道他在找谁。
又过了一会儿,张载也到了。
他带着一个大考篮,里面很鼓,显然塞满了东西。
“子厚兄!”陆北顾招呼道。
张载放下考篮喘了口气,看向陆北顾就说道:“陆贤弟,今夜之象,足以震醒世人!‘太虚即气’,非虚言也!”
看得出来他很兴奋,甚至兴奋到有点絮叨了.
不过苏轼对此很感兴趣,他上前搭话道:“我等远远望见,惊为天人!若非省试,定要好好讨教一番‘气’之妙理!”
“这位是?”张载问道。
陆北顾给他介绍了一下蜀地众人。
张载来到他们这里交谈了片刻,然后就去了二程那边。
显然,考生们在等候期间,按照地域来抱团,几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不知道等了多久。
“咚——咚——咚——”
一阵沉闷而威严的鼓声,从贡院深处传来。
“肃静!”
原本嗡嗡作响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
“要开门了!”刚过来的崔文璟紧张地低呼一声,下意识地攥紧了考篮的提梁。
这个场景,他已经经历过很多次了。
陆北顾往旁边看了看,连一向洒脱的苏轼都收敛了笑容,显然这种大考,带给人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贡院即将开门!所有举子,按号牌先后次序,列队候检!”
在数名身着皂衣、手持水火棍的开封府差役的簇拥下,一名礼部官员登上大门前的石阶,高声呼喝。
号牌,就是举子们来礼部贡院交解状、家状的时候领到的铁牌,上面是有序号的。
“天字一号至十号,来这里排队!”
“天字十一号至二十号.”
在衙役的组织下,举子们开始排队。
不知道过了多久,沉重的木栓被抽离的声音传来,在寂静的凌晨显得格外清晰。
“吱呀——嘎——”
令人牙酸的摩擦声响起,贡院的大门在上千双焦灼目光的注视下,被缓缓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