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陆北顾那篇同样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被张贴在章衡雄文之侧时。
阁内外,原本因章衡文章而起的赞叹声浪,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咽喉,瞬间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
“嗟夫!世之治者每惑于刑赏愈繁而世风愈漓,世风愈漓而刑赏愈繁。循环相因,伊于胡底?”
陆北顾开篇一问,如同惊雷般炸响在众人心头!
他没有像章衡那样高屋建瓴地定义刑赏本质,而是问了一个历代统治者都不断深陷其中的恶性循环怪圈!
——为什么无论是刑还是赏,都无法制止世风愈下,甚至愈来愈下呢?
年轻的章惇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脊椎窜上头顶。
此等直指核心、近乎“诛心”的开篇提问,简直比他还要气盛!
就连章衡看了第一段之后,也忍不住下意识地向前一步,目光死死锁住那篇文章,继续认真看了下去。
“实乃刑赏治肌体而非肺腑,能禁暴于已然,难遏恶于未萌;能旌善于形迹,难育德于本源。治国若专恃二柄,犹医者独用针砭而舍汤药,岂可久乎?”
而在第二段,陆北顾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同时,他彻底撕开了刑赏作为治国工具的根本局限性!
章衡论“刑赏乃末,仁心为本”已是极高见解,而陆北顾此言,则将刑赏近乎定位为一种类似针砭的外科手段,而不是根本的治疗方式。
苏轼猛地一拍大腿,仿佛被点醒了什么。
在苏轼看来,将治国比作医人,将刑赏比作“针砭”,而将根本的治理比作“汤药”,这比喻不仅新颖,更蕴含着对“专恃刑赏”的否定!
此时的苏轼,隐约感觉到,这篇文章所蕴含的颠覆性力量,远超他的想象。
他仿佛看到了一把开山巨斧,正劈向千年治术的根基!
“夫察病源者,贵在悉时势人心之由。昔商君徙木示信,法行如矢,然不究秦俗贪戾之原,徒以峻法迫民,虽强于一时,终民心离尽,此知法而昧本,忠失其厚也。”
第三段,陆北顾并未止步于批判,而是精准地剖析了弊病的根源,那就是在于统治者“不究本源”的施政思维。
他举商鞅徙木立信、法令森严却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的经典案例,深刻指出不探究民风贪戾的深层原因,只知用严刑峻法去强行压制,这就是典型的“知法而昧本”!
章衡文中也论及秦法之失,但陆北顾此论,将批判的矛头从“法”本身,精准指向了“不究本源”的施政思维,立意显然更深一层。
林希的脸色已经由难看转为苍白,他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犀利文风,在陆北顾此等洞穿本质的剖析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子曰‘听讼,吾犹人,必也使无讼乎’,刑赏非务宽纵,贵在施治得中,使峻剂不伤本元,缓药不滋痼疾,斯为至矣。”
而在犀利批判之后,陆北顾在第四段里,亮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
他引用孔子“必也使无讼乎”的至高理想,明确指出“忠厚”的真谛并非简单的宽纵,而在于“施治得中”。
就如同良医用药,猛药不能伤及根本,缓药也不能滋养顽疾。
这个“中”,并非折中调和,而是精准把握“本元”与“手段”的平衡点,是达成“无讼”理想的关键路径。
章衡论“仁心为本”是根基,而陆北顾提出的“施治得中”则是在根基之上,架起了通向“至境”的实践桥梁,更具操作性和思辨深度。
就连重新看了一遍的韩绛,看到这里也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此论深合他心中对儒家治世理念的理解,却又更为精辟。
“如汉文除肉刑,易以笞役,非宥罪也,诚见断肢体、毁肌肤之刑,绝人自新之路,其害甚于所惩,此存生民之尊严,厚中见大忠也;贞观四年,死囚仅廿九,太宗纵之归,期至皆返,实君臣修德,庠序昌明,民知耻而自诫。”
而后的第五段,陆北顾则是以汉文帝废除肉刑为例,赋予“忠厚”一个前所未有的维度。
——小民尊严!
他指出文帝此举,绝非宽宥罪犯,而是深刻认识到肉刑这种残酷刑罚本身,比惩罚的罪行危害更大,因为它彻底断绝了犯人改过自新的可能,更关键的是,它践踏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尊严!
而维护这份小民尊严,正是“忠厚”精神的体现。
紧接着,他以唐太宗纵囚的佳话为例,点明其成功的根源并非帝王的仁慈或囚犯的诚信,而在于当时“君臣修德,庠序昌明”所营造的社会道德氛围,使得民众普遍具有“耻感”。
陆北顾将“耻感”的建立,视为比刑罚威慑更为根本、更为有效的社会治理力量。
章衡文中也提到周室“民耻犯禁”,但陆北顾此论,将“耻感”作为可培育、可依赖的积极社会力量,并与“尊严”并列为“忠厚之至”的核心要素,其立意之新颖深刻,可以说再次超越了章衡。
“若法网繁而奸伪益滋,刑书密而廉耻愈薄,此非民性异于往古,实本源未固。故忠厚之至,必务其本,譬诸人身元气,充则外邪莫侵,微恙易瘳;亏则腠理不固,沉疴渐生。”
而这篇文章的第六段,则是再次回到对“本源”的强调。
陆北顾犀利地指出,如果法令越繁密,作奸犯科反而越多,社会廉耻心反而越淡薄,这绝不是百姓本性变坏了,而是治理的根本没有稳固。
他同样以医学为喻,认为“忠厚之至”的根本之道,就在于培固国家的“元气”!
“今当使吏治清正,制度遏恶,方可至庠序敦教,风俗育德。此非圣世废法,实臻刑期无刑之化,足证‘太上,不知有之’之德矣!”
第七段也是最后一段,陆北顾给出了培固“元气”的具体路径。
首先是整肃吏治和完善制度,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方能大力推行教育和培育良善风俗。
而这些绝非主张废除法律,而是追求一种更高的境界。
——通过巩固根本,最终达到刑罚搁置不用的至德之世!
这最终的展望,将“忠厚之至”的追求,从具体的刑赏宽严,提升到了构建理想社会形态的宏大层面。
其格局之开阔,意境之高远,彻底超越了章衡文中“画地为牢”、“刑措之治”的古典理想!
而章衡那篇典范雄文,此刻仿佛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参照系。
它代表着传统儒家义理在“刑赏忠厚”论题上所能达到的、近乎圆满的巅峰。
然而,陆北顾的文章,却如同在章衡这座巍峨高峰旁,平地拔起了一座更为险峻、更为奇绝的崭新山峰!
它以“洞穿循环怪圈”的惊雷开篇,以“针砭舍汤药”的犀利比喻直指刑赏本质局限,以“知法昧本”精准溯源历史教训,以“施治得中”界定“忠厚”真义,更前所未有地将“生民尊严”与“耻感培育”作为“忠厚”精神的核心价值升华,最终以“培固元气”为根本大法,展望“刑期无刑”、“太上不知”的至高治世。
其立意之奇崛深邃,思辨之锋锐透辟,格局之宏阔高远,已然超脱了传统策论的藩篱,直指社会治理的本源。
章衡的文章如同皓月当空,圆满清辉,照耀着既有的路径,而陆北顾的文章则如旭日喷薄,光芒万丈,不仅照亮了前路,更以其炽热与力量,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通向更高境界的思想航道。
章衡久久凝视着陆北顾的文章,眼中的凝重最终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而随着章衡的这声叹息。
韩绛给出的“甲中”之评,再无人有任何疑问!
阁内外,原本因章衡文章而起的赞叹声浪,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咽喉,瞬间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
“嗟夫!世之治者每惑于刑赏愈繁而世风愈漓,世风愈漓而刑赏愈繁。循环相因,伊于胡底?”
陆北顾开篇一问,如同惊雷般炸响在众人心头!
他没有像章衡那样高屋建瓴地定义刑赏本质,而是问了一个历代统治者都不断深陷其中的恶性循环怪圈!
——为什么无论是刑还是赏,都无法制止世风愈下,甚至愈来愈下呢?
年轻的章惇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脊椎窜上头顶。
此等直指核心、近乎“诛心”的开篇提问,简直比他还要气盛!
就连章衡看了第一段之后,也忍不住下意识地向前一步,目光死死锁住那篇文章,继续认真看了下去。
“实乃刑赏治肌体而非肺腑,能禁暴于已然,难遏恶于未萌;能旌善于形迹,难育德于本源。治国若专恃二柄,犹医者独用针砭而舍汤药,岂可久乎?”
而在第二段,陆北顾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同时,他彻底撕开了刑赏作为治国工具的根本局限性!
章衡论“刑赏乃末,仁心为本”已是极高见解,而陆北顾此言,则将刑赏近乎定位为一种类似针砭的外科手段,而不是根本的治疗方式。
苏轼猛地一拍大腿,仿佛被点醒了什么。
在苏轼看来,将治国比作医人,将刑赏比作“针砭”,而将根本的治理比作“汤药”,这比喻不仅新颖,更蕴含着对“专恃刑赏”的否定!
此时的苏轼,隐约感觉到,这篇文章所蕴含的颠覆性力量,远超他的想象。
他仿佛看到了一把开山巨斧,正劈向千年治术的根基!
“夫察病源者,贵在悉时势人心之由。昔商君徙木示信,法行如矢,然不究秦俗贪戾之原,徒以峻法迫民,虽强于一时,终民心离尽,此知法而昧本,忠失其厚也。”
第三段,陆北顾并未止步于批判,而是精准地剖析了弊病的根源,那就是在于统治者“不究本源”的施政思维。
他举商鞅徙木立信、法令森严却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的经典案例,深刻指出不探究民风贪戾的深层原因,只知用严刑峻法去强行压制,这就是典型的“知法而昧本”!
章衡文中也论及秦法之失,但陆北顾此论,将批判的矛头从“法”本身,精准指向了“不究本源”的施政思维,立意显然更深一层。
林希的脸色已经由难看转为苍白,他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犀利文风,在陆北顾此等洞穿本质的剖析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子曰‘听讼,吾犹人,必也使无讼乎’,刑赏非务宽纵,贵在施治得中,使峻剂不伤本元,缓药不滋痼疾,斯为至矣。”
而在犀利批判之后,陆北顾在第四段里,亮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
他引用孔子“必也使无讼乎”的至高理想,明确指出“忠厚”的真谛并非简单的宽纵,而在于“施治得中”。
就如同良医用药,猛药不能伤及根本,缓药也不能滋养顽疾。
这个“中”,并非折中调和,而是精准把握“本元”与“手段”的平衡点,是达成“无讼”理想的关键路径。
章衡论“仁心为本”是根基,而陆北顾提出的“施治得中”则是在根基之上,架起了通向“至境”的实践桥梁,更具操作性和思辨深度。
就连重新看了一遍的韩绛,看到这里也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此论深合他心中对儒家治世理念的理解,却又更为精辟。
“如汉文除肉刑,易以笞役,非宥罪也,诚见断肢体、毁肌肤之刑,绝人自新之路,其害甚于所惩,此存生民之尊严,厚中见大忠也;贞观四年,死囚仅廿九,太宗纵之归,期至皆返,实君臣修德,庠序昌明,民知耻而自诫。”
而后的第五段,陆北顾则是以汉文帝废除肉刑为例,赋予“忠厚”一个前所未有的维度。
——小民尊严!
他指出文帝此举,绝非宽宥罪犯,而是深刻认识到肉刑这种残酷刑罚本身,比惩罚的罪行危害更大,因为它彻底断绝了犯人改过自新的可能,更关键的是,它践踏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尊严!
而维护这份小民尊严,正是“忠厚”精神的体现。
紧接着,他以唐太宗纵囚的佳话为例,点明其成功的根源并非帝王的仁慈或囚犯的诚信,而在于当时“君臣修德,庠序昌明”所营造的社会道德氛围,使得民众普遍具有“耻感”。
陆北顾将“耻感”的建立,视为比刑罚威慑更为根本、更为有效的社会治理力量。
章衡文中也提到周室“民耻犯禁”,但陆北顾此论,将“耻感”作为可培育、可依赖的积极社会力量,并与“尊严”并列为“忠厚之至”的核心要素,其立意之新颖深刻,可以说再次超越了章衡。
“若法网繁而奸伪益滋,刑书密而廉耻愈薄,此非民性异于往古,实本源未固。故忠厚之至,必务其本,譬诸人身元气,充则外邪莫侵,微恙易瘳;亏则腠理不固,沉疴渐生。”
而这篇文章的第六段,则是再次回到对“本源”的强调。
陆北顾犀利地指出,如果法令越繁密,作奸犯科反而越多,社会廉耻心反而越淡薄,这绝不是百姓本性变坏了,而是治理的根本没有稳固。
他同样以医学为喻,认为“忠厚之至”的根本之道,就在于培固国家的“元气”!
“今当使吏治清正,制度遏恶,方可至庠序敦教,风俗育德。此非圣世废法,实臻刑期无刑之化,足证‘太上,不知有之’之德矣!”
第七段也是最后一段,陆北顾给出了培固“元气”的具体路径。
首先是整肃吏治和完善制度,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方能大力推行教育和培育良善风俗。
而这些绝非主张废除法律,而是追求一种更高的境界。
——通过巩固根本,最终达到刑罚搁置不用的至德之世!
这最终的展望,将“忠厚之至”的追求,从具体的刑赏宽严,提升到了构建理想社会形态的宏大层面。
其格局之开阔,意境之高远,彻底超越了章衡文中“画地为牢”、“刑措之治”的古典理想!
而章衡那篇典范雄文,此刻仿佛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参照系。
它代表着传统儒家义理在“刑赏忠厚”论题上所能达到的、近乎圆满的巅峰。
然而,陆北顾的文章,却如同在章衡这座巍峨高峰旁,平地拔起了一座更为险峻、更为奇绝的崭新山峰!
它以“洞穿循环怪圈”的惊雷开篇,以“针砭舍汤药”的犀利比喻直指刑赏本质局限,以“知法昧本”精准溯源历史教训,以“施治得中”界定“忠厚”真义,更前所未有地将“生民尊严”与“耻感培育”作为“忠厚”精神的核心价值升华,最终以“培固元气”为根本大法,展望“刑期无刑”、“太上不知”的至高治世。
其立意之奇崛深邃,思辨之锋锐透辟,格局之宏阔高远,已然超脱了传统策论的藩篱,直指社会治理的本源。
章衡的文章如同皓月当空,圆满清辉,照耀着既有的路径,而陆北顾的文章则如旭日喷薄,光芒万丈,不仅照亮了前路,更以其炽热与力量,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通向更高境界的思想航道。
章衡久久凝视着陆北顾的文章,眼中的凝重最终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而随着章衡的这声叹息。
韩绛给出的“甲中”之评,再无人有任何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