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 第290章 章衡之文

小说:大宋文豪 作者:西湖遇雨 更新时间:2025-08-23 02:18:55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而后,众人又看向第二篇被贴上去的,也就是苏辙的文章。

  苏辙的这篇策论虽然不如其兄苏轼文采飞扬,但也不失为中规中矩的应试好文,可以说是论据充分、引经据典,整体结构很完整,而文辞也同样不俗。

  有了苏轼、苏辙兄弟珠玉在前,众人对于韩绛的评等标准,其实已经没什么争议了。

  苏轼的文章确实好,但他也确实自己写嗨了现编典故。

  对此,苏轼自己也马上就承认了。

  而按照规矩,写的再好也不能给他甲等。

  不然的话,以后写文章,大家全都是“沃兹基硕德”了,引经据典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是原则问题,韩绛肯定不能含糊。

  后面林希和章惇的文章,果然也就是与苏辙文章的水平在伯仲之间,都是那种“很不错但不够完美”的应试文章。

  而当章衡的文章被张贴出来,阁内外的目光瞬间聚焦其上。

  到了这篇被评为“甲下”的文章,明显就比林希和章惇的水平要高出一筹了。

  “赏所以劝善,非市恩也,续天地生养之机;刑所以惩恶,非立威也,补圣人教化之阙。故《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其旨非在宽猛,实乃体天心之不忍,尽人事之精微,此忠厚之本源也。”

  章衡开篇便以精炼之语点破刑赏本质,将刑赏从简单的奖惩工具,提升至“续天地生机”、“补圣人教化”的宏大层面,赋予了其与天地造化、圣贤大道相呼应的神圣使命。

  随后,更是开始延展。

  他精准引用《尚书》“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一句,并深刻点明其精髓不在于宽猛之辩,而在于“体天心之不忍,尽人事之精微”,此乃“忠厚之本源”。

  此句便如同定海神针,牢牢锚定了“忠厚”的核心在于对天道的体察与对人事的极致用心,让文章变得立意正大且根基稳固。

  “昔圣王制刑赏,必先存哀矜。禹见罪人下车泣问,非纵有罪,诚知饥寒迫身、教化未至者,皆君德之亏;成汤解三面之网,祝曰‘欲左左,欲右右’,开示生路,导人自新;周室盛时,囹圄空虚,非刑弛也,德风所被,民耻犯禁,此忠厚之化也。”

  第二段,章衡以厚重的史实为砖石,层层构筑其论证的高塔。

  从大禹见罪人而泣问、成汤解网示仁,到周室囹圄空虚,他勾勒出一幅圣王以仁心为本、教化先行,从而臻于“忠厚之化”的理想图景。

  这些典故不仅佐证了其开篇论点,更生动展现了“忠厚”在实践中的崇高形态。

  “后世刑赏之弊,多失本心,秦法凝脂,弃灰者刑,至陈涉一呼而天下倾。盖严刑止奸,奸愈滋;厚赏劝功,功益伪。汉张释之治犯跸,文帝欲诛,释之持‘法者天下共’之义,卒罚金而止。向无释之,则君怒失度,法意荡然。”

  第三段章衡则是笔锋一转,他痛陈后世刑赏之弊——失其本心。

  以秦法严苛终致天下倾覆为反面教材,深刻揭示“严刑止奸,奸愈滋;厚赏劝功,功益伪”的悖论,再辅以汉文帝时张释之据理力争维护法度的正面案例,形成鲜明对比,有力论证了失却“忠厚之本”的刑赏,不仅无效,更是祸乱之源。

  “故忠厚之极,在明‘刑赏乃末,仁心为本’。《礼》云‘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汉初缇萦雪冤,天下颂仁,若效秦法刻深,虽狱吏称职,然断肢体、绝人伦,是戕生民元气也。故皋陶明刑以弼教,管仲设令而维邦。刑赏之用,譬犹炎火,托仁德为膏薪,则辉光烛物;舍忠厚而逞威,纵赫熖灼空,终归煨烬。”

  “天道春生秋肃,无非至仁;王政刑诛赏庆,皆涵大德。昔宋景公不忍移灾于卿佐,为政者诚应推此心于四海,使民如沐春阳,则画地为牢之风可复,刑措之治不远矣。”

  在充分的史实铺垫后,章衡水到渠成地亮出其核心观点。

  也就是“忠厚之极,在明‘刑赏乃末,仁心为本’”。

  此论直指根本,将刑赏定位为“末”,而将仁心确立为治国之“本”,清晰界定了二者的主从关系。

  他还引用《礼记》“听讼原情”之义,结合汉初缇萦救父感动天下、促使废除肉刑的史实,进一步阐明,若效法秦之刻深,即便狱吏称职,其“断肢体、绝人伦”的酷刑本身就是在“戕生民元气”,从根本上违背了生养教化的天道仁心。

  其点睛之笔,则在于“刑赏之用,譬犹炎火,托仁德为膏薪,则辉光烛物;舍忠厚而逞威,纵赫熖灼空,终归煨烬”这句精妙的比喻。

  这既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是对当政者的警世箴言,将刑赏与仁德的关系剖析得淋漓尽致。

  文章最后,章衡将视野提升至天道自然的高度,指出刑赏亦应如四季运行般,蕴含“至仁”的本质。他再引宋景公不忍移祸于臣子的典故,呼吁为政者推此仁心于四海,使万民如沐春风,最终展望那“画地为牢之风可复,刑措之治不远”的至高理想境界。

  纵观章衡此文,其立意纯正宏大,紧扣“忠厚”之本在于仁心与教化,论证绵密厚重,圣王典范与历史教训信手拈来,正反相衬,层层递进。

  可以说,其文展现出的深厚学养、严谨思辨与稳健气度,完美体现了传统儒家经典义理与史论结合的巅峰造诣,是标准的、典范式的应试雄文。

  这篇文章,与不编典故的苏轼的文章,基本上是同一水平的。

  然而,其光芒虽盛,终究是在既有的、精熟的“正道”上攀登至顶。

  当第六篇,也就是陆北顾那篇立意更为奇崛、思辨更为锋锐、直指“治本”核心、带有某种颠覆性的文章出现时。

  章衡这轮皓月般的圆满,便不可避免地成为那轮即将喷薄而出的旭日的映衬背景。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宋文豪,大宋文豪最新章节,大宋文豪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