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是刀枪剑影之会。”
青云楼中,本来平和讨论的氛围顿时因这句话而为之一变,带着一丝焦躁。
众士子纷纷将目光投视过来,想要看看是何人,竟然这般赤裸裸的戳破此事。
却只见到一个戴着斗笠转身下楼的身影。
“文庙改选之事在天下闹得沸沸扬扬,自大明建立以来,能在声势上胜过此事的不超过十件。”
“文庙先贤虽不是佛道二家的神灵,对读书人而言,却也相差不远,骤然变革,自然声势浩大。
这两月以来,从诸省千里迢迢赶来京城只为骂我一句的人,不也数不胜数吗?”
“一群老顽固、老不死而已,就这么把他们引以为傲的东西砸碎,又能如何?”
自从文庙之事传遍天下以来,天下人便知道不可阻拦,但天地广袤浩大,极端保守的人不知凡几,在大明最广大的乡镇村中,以理学为纲而建立起来的宗族,还占据着真正的位置。
心理之争,主要只在县以及以上的府城中进行,除了浙江这种王艮亲自掌管的省份,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影响到再往下的社会中。
可文庙这件事是真的渗透下去了。
于是京城中就出现了一幅奇观,许多老儒生千里迢迢赶来京城骂李显穆一次。
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的传统理念,此事对李显穆在政治上虽然造不成大的影响,可终究是有失颜面。
好在李显穆对此早有预料,很快京城中就流传着一则流言,“不赞同改选文庙且口出恶言的人,心中都没有大明,又有什么资格生活在大明呢?”
一招“除你国籍”把那些跃跃欲试的人都钉在了原地。
自那之后,京城中的风气从讨论该不该改选文庙变成了该选成进入文庙。
直到秋闱开始。
从永乐十一年、十二年开始将心学列入教材后,每次科举选择心学的考生都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学院考生,这自然和李显穆等心学党在朝廷上越来越强势的政治现实,是脱不开干系的。
永乐十七年自然也不会例外。
但对于李显穆和郑欢等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在秋闱后就要召开永乐年间最盛大的一次大朝会。
“明达,你可有万足的把握吗?”郑欢负手问道:“那一日怕是不会平静,大明士林诸官佐,将云集宫中,谁能在其中盖压诸人呢?”
微风拂过,灿灿阳光落下来,照在李显穆眼中,他扬起一道笑容,轻声道:“从永乐六年时起,我败过吗?”
郑欢闻言顿时一愣,而后猛然放声大笑起来,笑声中带着无尽的感慨说道:“真不愧是你啊,李明达!”
可心中却忍不住感慨,当初他果断的投靠李显穆,不就是因为李显穆一直赢、总是赢。
从官位来说,现在的李显穆还差着他半级。
可权势从不是官位所能够概括的,郑欢很清楚的明白自己既是李显穆的盟友,也是李显穆的下属。
李显穆藏在袖筒中的手缓缓握起,他的目光顺着朱雀大道一直望向了皇宫。
直到今日,当初被皇帝拒绝实行寒门法令之事,依旧历历在目。
这让李显穆不得不警惕,历来变法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是君主的支持不够!
稍有挫折就停下变法,可这世上又有多少变法是能在短时间内出成果的,几乎都要五年以上才有明显的效果,甚至许多变法在前期都有阵痛,要度过阵痛期,才能见到脱胎换骨的效果。
今日皇帝没有大力支持他实施寒门法令,明日皇帝就会不支持他做其他事,甚至反对他的变法意见。
毕竟有些变法是会针对诸王勋贵的。
“依靠皇权而得来的终将会因为皇权的抛弃而失去,唯有自己的力量才是真实的。”
作为一个立志变革的改革家,李显穆必须未雨绸缪,而想要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断的攫取权力,甚至侵夺皇帝的权力,就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他需要有足够的党羽,有强大的不过分依赖皇帝的权力,而想要聚拢党羽,就一定要展现出一个政治强人的形象,让下属盟友保持信心。
李显穆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自古以来侵夺皇权的人,要么谋朝篡位,自立为帝,要么就身死道消、身死族灭,只有诸葛亮等少数人,家族和后代才能得善终。
尤其是在大明朝,皇权至高无上,甚至就连宰相制度都被废除,想要侵夺皇权何其难?
若非天上有个做神仙的父亲,李显穆也绝不敢真的踏上这条黄泉路。
“任重而道远啊。”
“明达,你方才说什么?”
“没说什么,只是感慨一句,世事多艰。”
“是啊,世事多艰,天下多难,我辈肩上的担子极重。”
……
秋闱在波澜不惊中落下了帷幕,在今年诸省的乡试中,都有关于儒门道统和大明社稷孰轻孰重的考题。
其中认为儒门道统重要的极少,毕竟政治风向如此明显,只有那些明知考不上的人,才会出惊世骇俗的奇言,妄图搏一把大的,可考官根本就不看,只要认为儒门道统重要,无论文章如何,观点如何,直接就是全票黜落。
于是朝廷得到了无数份论证大明社稷为何比儒门道统重要的文章。
“明达,你这个在考卷中加入此问的想法,简直是神来之笔。”
杨荣等一众考官望着那垒起来如同一座小山的文章,那些排在前面的每一份都是锦绣文章,从正面、反面、侧面,方方面面,博古论今的讨论为何要弃道统保社稷。
这些写下文章的人,是整个大明的人尖子,他们从无数角度论证这件事,浩瀚如海的文章瞬间淹没了那些还妄图负隅顽抗的保守派。
“天下英才如过江之鲫,朝廷量才选用,我只是为朝廷筛选忠诚于社稷的人才罢了。”
李显穆心中也颇有些自得,这次即便是没有流言,那些老东西也说不上什么话来了。
大明无数考生论证过的东西,这么多人众口一词,且各有道理,联结起来几乎就是半步真理。
纵然是他亲自下场去辩,也颇为不易。
众人又是纷然大笑,屋内外皆是欢声,能在这里的人,要么如同杨荣彻底入了心学党,要么如杨士奇渐渐靠近心学党,不仅心学党,“内阁帮”也前途越来越光明,内阁已经许多年没有进出新人、旧人了。
如今局势越来越明朗,如何能不欣喜。
杨荣摩擦着手期待道:“三日后就是大朝会,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其余众人虽然没说话,可陡然亮起的眼神证明他们也期待着这场注定的盛会。
没人会不期待这场儒门五百年之大变局。
……
九月初三!
晴空如洗,天空蔚蓝澄澈若琉璃,抬头所见,万里之间,不见云彩,真是个昭昭艳阳天,已入深秋,自燕山风拂过带着凉爽之意。
奉天殿上前的广场上列着一丛丛人影,数不清的人被列队带入宫中,而后在早已定好的位置上安置。
有须发皆白的老者,有须髯飘扬的儒者,有身着绿袍的外州官员,亦有今科的进士,以及未曾中进士的举子。
这是一场真正的盛会!
这些人往日是没资格入宫的,可今日却皆在此旁观,当然也仅仅是旁观,没资格在这种场合发言,只能看那些高居庙堂之上的巨头们争锋。
“听闻此番有许多外省的藩台借着回京述职的机会参加这次大朝会,不知是真是假?”
“自然是真的,山东、河南、浙江、胡广、贵州、四川这六省藩台都入了京,南京六部尚书除了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外,都进了京城。”
“这些高官进京,怕是来者不善啊。”
“这些进京的高官,大多是当世大儒,改选文庙这种儒门五百年来最大的事情,怎么可能缺席呢?
而那些作壁上观的人,大多和儒门干系不大,对此事也不积极。”
“真是风雨欲来啊。”
“这里是京城,有天子、有诸九卿公侯,什么风雨也撒不进来。”
方才感慨的人沉默了,心中暗道:可若风雨就是这些天上人惹来的呢?
时间已经颇为不早,朝臣也纷纷入了宫,皆按次列在奉天殿前,只是站的位置最为靠前。
伴随着一位位服朱穿紫的公侯九卿皆列在最前后,三声钟响,殿前顿时安静下来。
几个太监抬着御座坐辇放在层层台阶之上,恰好在奉天殿的牌匾之下,而后皇帝带着太子、太孙出现。
在礼官的指挥下,三呼万岁。
朱棣望着黑压压的一群人,猛然回想起当初他就是在这里问罪天下的。
心中顿时生出一股豪气,径直开口道:“今日大朝会,不受其余诸事,只为文庙改选大事。
这些时日诸位大臣所上书的人选,朕大约心中有数。
另外此事本由右都御史李显穆所提,便由他先出言吧,而后九卿渐次出言。
其后五品以上官员可出言。”
青云楼中,本来平和讨论的氛围顿时因这句话而为之一变,带着一丝焦躁。
众士子纷纷将目光投视过来,想要看看是何人,竟然这般赤裸裸的戳破此事。
却只见到一个戴着斗笠转身下楼的身影。
“文庙改选之事在天下闹得沸沸扬扬,自大明建立以来,能在声势上胜过此事的不超过十件。”
“文庙先贤虽不是佛道二家的神灵,对读书人而言,却也相差不远,骤然变革,自然声势浩大。
这两月以来,从诸省千里迢迢赶来京城只为骂我一句的人,不也数不胜数吗?”
“一群老顽固、老不死而已,就这么把他们引以为傲的东西砸碎,又能如何?”
自从文庙之事传遍天下以来,天下人便知道不可阻拦,但天地广袤浩大,极端保守的人不知凡几,在大明最广大的乡镇村中,以理学为纲而建立起来的宗族,还占据着真正的位置。
心理之争,主要只在县以及以上的府城中进行,除了浙江这种王艮亲自掌管的省份,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影响到再往下的社会中。
可文庙这件事是真的渗透下去了。
于是京城中就出现了一幅奇观,许多老儒生千里迢迢赶来京城骂李显穆一次。
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的传统理念,此事对李显穆在政治上虽然造不成大的影响,可终究是有失颜面。
好在李显穆对此早有预料,很快京城中就流传着一则流言,“不赞同改选文庙且口出恶言的人,心中都没有大明,又有什么资格生活在大明呢?”
一招“除你国籍”把那些跃跃欲试的人都钉在了原地。
自那之后,京城中的风气从讨论该不该改选文庙变成了该选成进入文庙。
直到秋闱开始。
从永乐十一年、十二年开始将心学列入教材后,每次科举选择心学的考生都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学院考生,这自然和李显穆等心学党在朝廷上越来越强势的政治现实,是脱不开干系的。
永乐十七年自然也不会例外。
但对于李显穆和郑欢等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在秋闱后就要召开永乐年间最盛大的一次大朝会。
“明达,你可有万足的把握吗?”郑欢负手问道:“那一日怕是不会平静,大明士林诸官佐,将云集宫中,谁能在其中盖压诸人呢?”
微风拂过,灿灿阳光落下来,照在李显穆眼中,他扬起一道笑容,轻声道:“从永乐六年时起,我败过吗?”
郑欢闻言顿时一愣,而后猛然放声大笑起来,笑声中带着无尽的感慨说道:“真不愧是你啊,李明达!”
可心中却忍不住感慨,当初他果断的投靠李显穆,不就是因为李显穆一直赢、总是赢。
从官位来说,现在的李显穆还差着他半级。
可权势从不是官位所能够概括的,郑欢很清楚的明白自己既是李显穆的盟友,也是李显穆的下属。
李显穆藏在袖筒中的手缓缓握起,他的目光顺着朱雀大道一直望向了皇宫。
直到今日,当初被皇帝拒绝实行寒门法令之事,依旧历历在目。
这让李显穆不得不警惕,历来变法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是君主的支持不够!
稍有挫折就停下变法,可这世上又有多少变法是能在短时间内出成果的,几乎都要五年以上才有明显的效果,甚至许多变法在前期都有阵痛,要度过阵痛期,才能见到脱胎换骨的效果。
今日皇帝没有大力支持他实施寒门法令,明日皇帝就会不支持他做其他事,甚至反对他的变法意见。
毕竟有些变法是会针对诸王勋贵的。
“依靠皇权而得来的终将会因为皇权的抛弃而失去,唯有自己的力量才是真实的。”
作为一个立志变革的改革家,李显穆必须未雨绸缪,而想要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断的攫取权力,甚至侵夺皇帝的权力,就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他需要有足够的党羽,有强大的不过分依赖皇帝的权力,而想要聚拢党羽,就一定要展现出一个政治强人的形象,让下属盟友保持信心。
李显穆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自古以来侵夺皇权的人,要么谋朝篡位,自立为帝,要么就身死道消、身死族灭,只有诸葛亮等少数人,家族和后代才能得善终。
尤其是在大明朝,皇权至高无上,甚至就连宰相制度都被废除,想要侵夺皇权何其难?
若非天上有个做神仙的父亲,李显穆也绝不敢真的踏上这条黄泉路。
“任重而道远啊。”
“明达,你方才说什么?”
“没说什么,只是感慨一句,世事多艰。”
“是啊,世事多艰,天下多难,我辈肩上的担子极重。”
……
秋闱在波澜不惊中落下了帷幕,在今年诸省的乡试中,都有关于儒门道统和大明社稷孰轻孰重的考题。
其中认为儒门道统重要的极少,毕竟政治风向如此明显,只有那些明知考不上的人,才会出惊世骇俗的奇言,妄图搏一把大的,可考官根本就不看,只要认为儒门道统重要,无论文章如何,观点如何,直接就是全票黜落。
于是朝廷得到了无数份论证大明社稷为何比儒门道统重要的文章。
“明达,你这个在考卷中加入此问的想法,简直是神来之笔。”
杨荣等一众考官望着那垒起来如同一座小山的文章,那些排在前面的每一份都是锦绣文章,从正面、反面、侧面,方方面面,博古论今的讨论为何要弃道统保社稷。
这些写下文章的人,是整个大明的人尖子,他们从无数角度论证这件事,浩瀚如海的文章瞬间淹没了那些还妄图负隅顽抗的保守派。
“天下英才如过江之鲫,朝廷量才选用,我只是为朝廷筛选忠诚于社稷的人才罢了。”
李显穆心中也颇有些自得,这次即便是没有流言,那些老东西也说不上什么话来了。
大明无数考生论证过的东西,这么多人众口一词,且各有道理,联结起来几乎就是半步真理。
纵然是他亲自下场去辩,也颇为不易。
众人又是纷然大笑,屋内外皆是欢声,能在这里的人,要么如同杨荣彻底入了心学党,要么如杨士奇渐渐靠近心学党,不仅心学党,“内阁帮”也前途越来越光明,内阁已经许多年没有进出新人、旧人了。
如今局势越来越明朗,如何能不欣喜。
杨荣摩擦着手期待道:“三日后就是大朝会,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其余众人虽然没说话,可陡然亮起的眼神证明他们也期待着这场注定的盛会。
没人会不期待这场儒门五百年之大变局。
……
九月初三!
晴空如洗,天空蔚蓝澄澈若琉璃,抬头所见,万里之间,不见云彩,真是个昭昭艳阳天,已入深秋,自燕山风拂过带着凉爽之意。
奉天殿上前的广场上列着一丛丛人影,数不清的人被列队带入宫中,而后在早已定好的位置上安置。
有须发皆白的老者,有须髯飘扬的儒者,有身着绿袍的外州官员,亦有今科的进士,以及未曾中进士的举子。
这是一场真正的盛会!
这些人往日是没资格入宫的,可今日却皆在此旁观,当然也仅仅是旁观,没资格在这种场合发言,只能看那些高居庙堂之上的巨头们争锋。
“听闻此番有许多外省的藩台借着回京述职的机会参加这次大朝会,不知是真是假?”
“自然是真的,山东、河南、浙江、胡广、贵州、四川这六省藩台都入了京,南京六部尚书除了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外,都进了京城。”
“这些高官进京,怕是来者不善啊。”
“这些进京的高官,大多是当世大儒,改选文庙这种儒门五百年来最大的事情,怎么可能缺席呢?
而那些作壁上观的人,大多和儒门干系不大,对此事也不积极。”
“真是风雨欲来啊。”
“这里是京城,有天子、有诸九卿公侯,什么风雨也撒不进来。”
方才感慨的人沉默了,心中暗道:可若风雨就是这些天上人惹来的呢?
时间已经颇为不早,朝臣也纷纷入了宫,皆按次列在奉天殿前,只是站的位置最为靠前。
伴随着一位位服朱穿紫的公侯九卿皆列在最前后,三声钟响,殿前顿时安静下来。
几个太监抬着御座坐辇放在层层台阶之上,恰好在奉天殿的牌匾之下,而后皇帝带着太子、太孙出现。
在礼官的指挥下,三呼万岁。
朱棣望着黑压压的一群人,猛然回想起当初他就是在这里问罪天下的。
心中顿时生出一股豪气,径直开口道:“今日大朝会,不受其余诸事,只为文庙改选大事。
这些时日诸位大臣所上书的人选,朕大约心中有数。
另外此事本由右都御史李显穆所提,便由他先出言吧,而后九卿渐次出言。
其后五品以上官员可出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世家五百年,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大明世家五百年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世家五百年,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大明世家五百年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