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穆这般急匆匆进宫,朱棣还以为发生什么大事了,瞥了大太监洪保一眼,见洪保也有点懵,心中更是好奇。

  待李显穆入殿行礼后,便郑重道:“陛下,臣有一件涉及极广的大事奏请陛下,千古以来,豪门入仕途的人数远胜寒门,能读书的寒门又远胜庶民。

  臣曾经听过有百姓哀嚎:我们这些人代代贫寒卑贱如尘土,犹如牛马陷在泥潭中,永不可脱离。

  膏粱子弟不成材,大明的将来又托付给谁,臣一直为之忧心。”

  朱棣面色严肃起来,从以才取士开始,但凡优秀的君主,都非常注重寒门人才的提拔,只是很多时候,寒门因为出身低微、资源匮乏,导致纵然有些天赋,却依旧眼界不高、能力太差。

  “这是古来的顽疾,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难道你有办法?”

  朱棣带着些期待望向李显穆。

  “臣只是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具体如何做,还请陛下斧正。”

  “还真有!”朱棣惊声道:“说来看看。”

  李显穆正色郑重道:“臣这个想法的灵感来源是分省定额制度。”

  分省定额。

  朱棣沉吟,大明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是传承宋朝,分省定制制度是大明做出的最大的改变之一,几乎从根本上重塑了大明朝堂的政治势力格局,影响极其深远。

  “当初父亲向先帝提出南北分榜,而后先帝决定直接各省分名额,其中原因便是南人在科举上实力太强,北人考试是考不过的,这背后原因也很清楚,因为北方历经战乱、教育水平差,不是短时能够弥补。

  这十几年来分省定额制度选出的北方官员,从各方面来看,并不比南方官员差太多,证明我们用分省定额来选择官员的制度是正确的。

  一时的科举成绩好,并不代笔士子治政的天赋高,而更可能是他在学习时得到了更多的资源而已。”

  朱棣是何等聪明的人,听到这里就已经听明白了,沉声道:“你的意思是,豪门世家子弟其实很多天赋并不出众,只是因为有名师教导,才能力压寒门子弟,在科举中夺魁,而这违背了朝廷选士的理念。”

  “正是!”

  李显穆沉声道:“大明有五千万人,其中盘踞在京城、省城中的世家,盘踞在府城、县城中的豪强,加起来或许有一百万人,如果大明只从这一百万人里面选士,又岂能选出真正的人才呢?”

  这世上再也没有比数据更加直观的东西,朱棣几乎就要被说服了。

  “可是寒门出身的士子做官后,大多数并不会对百姓更好,反而因为家贫会更狠厉的收刮百姓,朕听多、见多了那些一朝中举为官,不出数年就豪富乡里的事情,这又作何解?”

  朱棣说的这番话并不是他一人的想法,而是古已有之,尤其盛行于门阀贵族时代,那个时候的人,将家世和品德联系起来,认为世家门阀的品德远超过寒门。

  当世之人甚至编写了那些寒门出身的酷吏奸臣,是如何残害百姓、贪赃枉法的,而世家门阀出身的官员,又是如何高洁如雪,飘摇天上,有绝世的风姿,有高尚的品德,面对各种财货的诱惑而不屑一顾。

  这种思想甚至在现代社会也大行其道。

  说富二代做官不贪污,说富二代做官不在乎利益,能做些实事,穷的人当了官都会贪污,类似言语层出不穷。

  何其荒谬!

  “何其荒谬!”

  李显穆怒目圆睁,煞然道:“谁在陛下身边进献这等谗言,臣请杀之!”

  朱棣顿时有些愣,李显穆反应这么大是让他有些没想到的,自然没人在他面前进献谗言,李显穆也清楚,他是故意这么说,以显示自己的坚决态度。

  “这番言论可是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当然不妥!

  古今中外,那些富人的钱都浸满了生民膏血,官员贪污腐败、官商勾结从朝廷的各项工程中渔利,有几个人的钱是干净的。

  用百姓脂血养出来的从容不迫,竟然还真觉得是理所应当,甚至生出了一丝傲气,自以为高高在上,妄图从道德层面审判穷人。

  一个富家小姐的一条裙子,其背后所浸透的血泪,甚至比一个、十个杀人犯手上沾染的血还要多!

  红楼梦里面每一个主子的煊赫富贵,其背后都是无数个投井而死的晴雯,建立在尸山血海上的富贵,怎么有胆子反而批评骨架垒起来的山不够坚实呢?

  还是杀的少了。

  毫不讳言,李氏也是建立在封建主义的特权之上,是依靠着无数百姓的供养,才有绫罗绸缎,锦衣玉食。

  可李祺教导出来的李显穆,至少从不认为这些东西理所应当,他在努力的尽己所能,让这个天下变得更好一些,让老百姓活的更好一些。

  某种程度上,这是在还百姓的供养之情。

  可惜,李显穆咬了咬牙,这番话不能和朱棣说,否则只会被当成疯子。

  他缓缓开口,却如同最锋利的剑:“陛下,这番言论实际上是将家世和道德联系起来,那臣就要问了,当初元末时,先帝潜龙在渊,家贫到了极点,难道先帝是……”

  没等李显穆说完,朱棣就厉声打断道:“显穆你说的对,此言论果然荒谬至极,家世和道德无甚干系!”

  李显穆知道自己把先帝抬出来,一定能成功,可他面上心中并没有什么得色。

  因为即便皇帝这么说,也改变不了世人的想法。

  富人的恶比天高,可很隐蔽,表面裹着伪装和善的外衣,甚至是彬彬有礼的外表,于是不引人恐惧。

  穷人的恶实际上危害并没有富人大。

  譬如,贪污灾民安置费导致无数百姓死去危害大,还是用刀杀一个人危害大呢?

  自然是前者。

  可人只会恐惧于后者。

  恐惧于那种赤裸裸的、血腥的、暴力的恶,这就是穷人被污名化的根源,这难以改变,纵然理智明白,可对后者的恐惧是根植于基因的。

  李显穆深吸了口气,将这些繁杂的思绪都从脑海中甩了出去,这世界还不够好,正因为如此,才要改变,一点点来,“既然陛下认同臣所言,那臣就说一下臣的想法。

  先前分省定额是直接把名额给教育水平差的省份分了过去,以达成了各省之间的士子平衡。

  如今依旧可以用这个办法,将一部分名额分给寒门子弟。”

  朱棣迟疑道:“可这样选出来的人能够治国吗?科举终究是要为国选才啊。”

  “陛下,若科举真的是安全为了选才,那为什么不废掉分省定额呢?以南北人口比例来看,基本上人才全部都在南方。

  况且,官员们并不是科举完之后就不再学习了,他们要学习很多新的、官场上的具体东西,这些东西就不再是寒窗苦读所能够得到的,而是要看天赋。

  我们将那些因为没有名师教导,而导致四书五经学的稍差的士子招纳进来,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还能有丰厚的学识,足以证明他们的天赋是极高的。

  这些人在往后的数十年中,还能够不断成长,培养人才就该培养这种人。”

  朱棣听明白了,如今的科举选的是科举时的水平。

  李显穆想要的是真正的、有天赋的人才,而不是通过名师教导,砸下了无数资源,才被催生出来的“假天才”。

  朱棣其实是第一次听到这种真假天才的说法,但是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吃了无数资源才能和不吃资源的站在一起,这怎么能叫天才呢?

  “你说服了朕。”

  朱棣感慨着,“可你提的这个建议太大了,里面的问题很多,比如什么程度算是寒门,又该给寒门多少名额,以什么方式给,仅仅是粗略一想,就有这么多的问题。

  还要考虑如今天下朝臣的反对意见。

  朕保证,这个消息传出去后,一定是汹涌的反对浪潮,到时候朕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可能除了你,没人会站在朕的身边。

  纵然是朕也不能直接颁布旨意啊。”

  让整个官僚集团吐出利益,谈何简单,李显穆又如何不知道呢?

  “陛下,名额前期可以少一些,比如每个省只挑选两三个,这样大约只占十分之一,反对的浪潮会少很多。”

  “此事不容易,到时候你要出力。”朱棣沉吟了下,还是觉得阻力极大。

  李显穆却看出来了皇帝的不情愿,他立刻意识到,皇帝大概觉得这件事对大明的影响不会那么大,所以并不愿意和群臣硬顶。

  这件事还是得他自己大力推行!

  ————

  大明王朝第二次科举制度变革的起因,是永乐十七年,李显穆向皇帝提出了将科举名额有限向寒门倾斜,这项提议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博弈,是永乐十七年末到永乐二十年间士林的主要大事件,并最终在永乐二十年,大明王朝提出了三项政令,这三项政令被合称为《寒门入仕法令》,这便是本章的主要内容。——《大明王朝科举史考》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世家五百年,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大明世家五百年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