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216章 寒门豪门

小说:大明世家五百年 作者:花非花月夜 更新时间:2025-08-11 18:49:06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管家带着三人来到正堂中,李显穆坐在上首。

  这是于谦第一次见到李显穆,身着常服,未着官帽,只在冠上插着支玉笄,便有风光霁月之意。

  仅仅二十余岁已经一步步凭借一桩桩无可争议的功绩要站上大明权势的顶峰了。

  “小侄拜见师叔。”

  三人恭敬行了礼,而后王艮的长子王肃抱拳道:“此番进京,叨扰师叔了,家父有信送于师叔。”

  李显穆接过信,一边拆信、一边望向于谦,笑问道:“你就是于谦?”

  “回师叔话,小侄正是于谦。”

  “对你,我可是久有耳闻了。”李显穆笑道:“师兄多次来信称赞你,说你是能传承他衣钵的弟子,比这两兄弟强的不是一星半点,甚至说你有古之名臣的气节,可以托付大事。

  据说你很敬佩仰慕文公的气节,悬文公像于座位之侧?”

  王肃两兄弟闻言顿时脸一红,但也没什么不服气的,于谦也算是真正的少年天才。

  史书上记载,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谦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

  八岁时,于谦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这些故事都能看得出,他从小就天资聪颖,不是籍籍无名之辈。

  况且在浙江那个卷王环境中,真实历史上,于谦仅仅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天赋可见一斑。

  若是一般人被这般打趣,怕是会觉得臊得慌,于谦却正色道:“文忠烈公抛却元廷的荣华富贵,而为大宋殉国死难,这等舍生取义之举,正是我辈读书人所应当效仿的。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便是此事!”

  他神色从容,就好像这不过是应有之语,能让浑然而生好感。

  “哈哈哈,好志气!”李显穆朗声大笑道:“好儿郎啊,若国家有危难,你是能救时的宰相啊。

  不愧是十二岁时就能写出石灰吟的少年天才。”

  “小侄多谢师叔称赞。”

  李显穆又望向王肃兄弟,“你们兄弟二人也不错,师兄敢让你们来顺天府参加乡试,想必是为了明年的会试提前做准备了,这个年纪有这样的学识,很不错。”

  “小侄多谢师叔称赞。”

  李显穆感叹道:“我看到你们这些有天赋的后生,便心中欣喜。

  这些年心学渐渐在民间生根发芽,有源源不断的年轻士子进入朝廷,我这个心学领袖,在朝堂上终究不是无源之水了。”

  民间有句老话——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礼记里面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又有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一说。

  父母子女间如此,师生、党派间亦是如此,心学要发展,李显穆高居朝堂之上,固然威风八面,可没有足够强势的后继者,日后必然人亡政息。

  王肃、于谦三人听到李显穆的感慨,心中皆是忍不住激动。

  无论现代还是古代,都很在乎继承人,也就是最古老的血统贵族时代,政治资源自然是传承给嫡长子。

  后来变法不再能继承官职后,政治资源的传承大部分依旧在家族之中,比如门阀贵族时代,但在家族之外,也有了将政治资源传承给弟子的例子。

  到了科举大兴,门阀贵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后,传承给子嗣的反而少了,因为科举太难了,不是真正的天才,根本就考不上。

  明朝中后期有一个官场潜规则,一甲和二甲前几名,可以进翰林院,当庶吉士,不进翰林院当庶吉士,就入不了内阁,甚至当六部尚书的概率都低了很多。

  很多人会认为,这样会导致民间有许多真正有实干的人才遗漏,且削弱了皇帝选择阁臣、大臣的范围,是文官集团削弱皇权的举动。

  但其实恰恰相反,这条潜规则是明朝皇帝默许,甚至在暗地里推动的,因为这条规则相当于在提高高级官员的天赋准入门槛,会极强的稳固皇权。

  在这条规则下,如果一个尚书家族、内阁家族想要维持家族权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每一代都有人天资绝伦,能够考取一甲、二甲前几名这样的好成绩。

  一旦考不了好名次,所谓的尚书家族在领头人致仕、死亡的时候,立刻就会跌落阶级,沦落府级别的二流家族。

  比如松江府的徐阶徐阁老。

  他甚至还有个首辅弟子,也依旧跌落了阶级,被海瑞搞得灰头土脸,颜面全无。

  而大多数人都知道政治讲究派系。

  一个巨头的倒下,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而是牵连着一大批人,比如张居正倒下了,接近着倒下了三个尚书、至于侍郎、巡抚、布政使、知府等高级官员,数不胜数,武将中戚继光等一大批都被撤职。

  一次政治清洗,空出了多少官位?促成了多大的士大夫内部阶级交流?

  明朝坐师制度那么发达,就是因为血缘家族继承顶级政治资源的道路,在明朝事实上已经破产了,他们只能寻找另外的道路作为弥补。

  王艮的前途很好,他履历丰富,只要按部就班的等着前面的人出缺,一步步晋升侍郎、尚书,都是没问题的,他自然是希望两个儿子能继承他的政治地位。

  但他观察了很久,很难,他的两个儿子考试入二甲还是没问题的,但做尚书,没那个能力,强行推是推不上去的。

  在这个时候,于谦就是他的不二选择,他考察了于谦很久,从性情、品德、能力,都是上上之选,于是才向李显穆推荐了于谦。

  “于谦,师兄将你托付给我。

  你现在还是白身,恰好,我有两个儿子和几个侄子正在蒙学,你有空闲时间,就为他们开蒙吧。”

  说是开蒙,实际上就是让他跟在身边学习了。

  于谦是刚直,不是傻,直接以半师之礼拜在地上,“老师大恩,师叔大恩,谦没齿难忘。”

  王肃兄弟二人皆是艳羡,又微微叹息。

  他们都知道,父亲推荐于谦给师叔,不是简单的介绍师侄。

  须知王艮是心学派系的大佬之一,他的继承人,是要作为心学党的后备人才去培养的,整个派系的资源都要一定程度的倾泻。

  政治资源这个词,可能在许多人眼里带着贬意,毕竟大多数情况下,它总是以摘桃子的形式出现,充满了黑暗的意味。

  但这其实是个中性词,一个派系真正要作为领袖培养的人,喂给他们的资源,都是那种极其难啃的骨头,但同时完成之后也能获得极高威望的事情。

  张居正能在清流党中脱颖而出,也是啃了不少硬骨头,才得到徐阶的认可,继承了清流党人的政治势力。

  说到这里,大概就明白了,李显穆其实就是皇帝喂了无数政治资源发展起来的,历史上还有一个很类似的人,汉朝名将霍去病,只不过因为二人能力太过于出众,每次都能完美的完成皇帝派下的任务。

  “起来吧。”李显穆摆摆手,“你们要抓住这几年的机会,如今理学依旧过盛,所以圣上锐意推行心学平衡理学,这几年的科举试题,都偏向心学。

  在这种态势下,你们的科举成绩都能前进一些,甚至答的好,进一甲也不是没有希望。”

  古代科举考试,非常讲究考生和皇帝、主考官心意相通,比如建文二年的状元胡广,就是因为在考卷中旗帜鲜明的反对燕王朱棣,于是被建文帝点了状元。

  古代科举舞弊,从原则上来看自然是大案,但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用舞弊,因为原则就在李显穆他们手上。

  嘉靖二十三年,内阁首辅翟銮的两个儿子同登进士,时人讥讽“一鸾(指翟銮)当道,双凤齐鸣”。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二儿子张嗣修考中榜眼。

  万历八年,张居正的第三子张懋修考中状元,同时考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大儿子张敬修。

  张居正有六个儿子,有人作诗讽刺:“状元榜眼姓俱张,未必文星照楚邦。若是相公坚不去,六郎还做探花郎!”

  张居正未必泄题科举舞弊,可正如现代有萝卜岗,有时候想让一个人上,是相当简单的。

  李显穆自然会严禁这种手段出现,科举取士,要取有真才实学的。

  是以对三人语重心长嘱咐道:“待时机合适,我会上书陛下,渐渐提高阁臣、以及三品以上大臣的准入门槛,以后的大明如果没有皇帝特旨、或御前会议特殊同意的话,科举考试成绩不好,会影响做官上限,所以你们都要好好考。”

  于谦眼中一亮,带着深深的敬佩,向李显穆叩首道:“小侄为天下寒门向师叔叩首,这是利于万世的政策啊。”

  李显穆一挑眉,语中带笑道:“看来师侄猜出我想要做什么了?”

  于谦肃然正色一字一句道: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王肃兄弟二人顿时肃然起来,于谦所说乃是东汉末年讽刺选官制度的民谣。

  被推举作秀才的人,不识字。

  被荐举作孝廉的人,不赡养父母。

  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

  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

  李显穆朗然大笑道:“你果然聪颖过人,能见微知著,仅仅通过我的政策,便领略到背后深意。

  正是如此啊,自洪武时代过去后,已经将近二十年,在永乐朝成长起来的官员,子侄都陆陆续续的开始科举,也开始为他们在官场铺路,寒门子弟在官场上又怎么能争得过豪门呢?

  若是能从一开始就限制豪门子弟的为官上限,或许能让寒门子弟多几分机会。”

  于谦本就对李显穆敬佩不已,今日一见,更是觉得李显穆之高风亮节,有古圣人之风采,李氏就是当今文坛顶级的豪门之一,可李显穆却关心寒门学子,如何能不佩服。

  他觉得自己能进入心学的核心圈层,当真是幸运,他清平天下积弊的大愿,必然能够实现。

  在这一刻,于谦心中暗自道:日后师叔但有吩咐,我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不过。”于谦踌躇了一下,有些纠结不知道该不该说,李显穆发现后当即问:“师侄有什么想法便直接道出,这里没有外人。”

  “师叔,寒门学子恐怕考不过豪门啊,小侄是担心师叔您的愿景会不会反而便利了豪门。”

  于谦这番话放之四海古今而皆准,寒门基本上都考不过豪门,古代更是如此。

  因为古代科举是要考策论的,那些策略不是写一些大而空的东西就能过关的,是要切实的对策,而一个寒门学子,他一生可能都没有出过县,手头上的书籍也不多,他不懂衙门中的事务,也不懂天下的局势,怎么可能比得过那些家学渊源的豪门子弟呢?

  历史上那些出身贫寒的学子,除了极少数几个真的超级天才外,实际上家庭情况都不是真正的农户,而是小地主。

  真正的农户,光徭役就把他们拖死了,怎么可能供得起读书。

  其实于谦说完就后悔了,因为他知道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王肃叹息一声,道:“师弟,真正有天赋的学子足以冲破一切阻隔,那些有天赋却不足的,考个举人、或者三甲进士,也足以积累家财,为下一代积累读书的资本,可能三代就能跃升了。”

  说是这样说,可谁都知道,哪里有这么容易,更有可能是第一代能考上进士,第二代就连举人都考不上了。

  李显穆本来也是如王肃这般想的,可如今他却沉吟起来,“于谦你这个问题问的好啊,我有了些新的想法。

  之前先父改革科举制度,搞出了分省定额制度,现在我有了新的想法,可能会再次大大改变当前的科举制度。”

  李显穆越想越觉得可行,当即起身道:“不行,秋闱在即,我要立刻进宫面见圣上,今日先到此吧。”

  于谦、王肃三人都有些懵,但也知道师叔必然是真的有急事,于是齐声告辞。

  李显穆也匆匆出府,往皇宫而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世家五百年,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大明世家五百年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