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二十九年盛夏,十五个大明皇子乘坐的客船,来到了美洲东海岸的核心纽约府。
按照朱简烜最初拟定的原则,早期工业区尽可能靠近海滨,以减少对内陆湖泊的污染和破坏。
纽约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作为美国自治领的特殊地位,理所当然的成了美洲东部的工业中心。
特别是青龙湖大坝完成之后,五大湖水系的实际出海口,就变成了纽约城的哈德逊河。
五大湖流域的广阔内陆空间,也直接就成了纽约港的内陆腹地。
万吨大船可以从纽约直接进入五大湖。
纽约在美洲东海岸的自然条件,从相对比较优越变成了独一无二。
与此同时,在大西洋两岸,纽约的地位非常特殊。
纽约是朱简烜直辖的城市,长岛更是朱简烜的私人领地,同时还拥有由大明朝廷直辖的内陆腹地,
这是欧洲和非洲的大量城市所不具备的,所以纽约能得到最高级的的政策支持。
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部分土地都是藩国管辖的。
霖洲的大部分地区虽然都是朝廷直辖,但是核心区纳入大明朝廷的时间还太短,到现在不过十年而已。
霖洲的工业建设刚刚开始,还在建设和积累力量阶段,没有释放出工业生产能力。
同时霖洲在整个世界的航线上的位置也较为偏僻。
美洲东西两侧是欧洲和大明本土,而霖洲东西两侧只是非洲和澳洲,商业潜力有着数量级上的差距。
纽约不但在美洲的航线关键节点上,还在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关键航线节点上。
所以,由大明朝廷官方直接出面,通过在美洲本地组建官营厂商的方式,在纽约地区组织了工业基础建设。
迅速打下了钢铁、机械、造船、电器、纺织、家具、服装、化肥、食品等基础产业的基础。
纽约的工业产品,不但会销往美洲的其他自治领,以及内陆的五大湖周边地区。
部分产业的影响范围,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纽约本地和美洲的范围,已经能够供应非洲和欧洲的用户了。
特别是纽约府的造船和航运相关产业,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成熟的产业链。
长岛造船厂是大明本土之外最大的造船业基地。
美洲内陆的太平府和白虎府两地也有造船业,不过内陆城市的造船厂主要建设内河与内湖的专用船舶。
纽约府的造船厂则是以大型民用远洋船舶为主。
大西洋上跑的民船,可能有三分之一的都是纽约和周围的造船厂出的货。
纽约城的其他工业商品,也随着这些越来越多的商船,走向了大西洋两岸的数亿用户的手中。
在大明这个庞大的体系之中,纽约城的发展比历史上快了很多倍。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纽约就从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小城,迅速膨胀成了拥有两百多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
而且这个人口仍然在迅速膨胀,完全看不到未来的上限在哪里。
朱简烜前世的纽约,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四十年里面,城市人口以每年十万的恐怖速度迅速膨胀。
四十年的时间里面,人口几乎增长了将近四百万,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现在大明治下的纽约城,比历史上提前八十年进入了这种迅速膨胀状态。
所有来到纽约的人,不需要专门懂得什么深奥的经济知识,也不需要专门去了解纽约城和周边地区的各种数据。
只要在纽约城中稍微游历一下,就能直观的感受到这座城市拥有的澎湃汹涌的无尽活力。
现在的纽约已经非常繁荣了,但未来肯定会变得更加繁荣。
不断膨胀的工商产业,对人口的吞噬能力几乎无穷无尽,不断的吸引大西洋两岸的各种人等来此拼搏。
在三十年多年以前,在纽约的大规模扩张之前。
朱简烜接受了纽约城之后,在纽约为追随自己的士兵分田,专门亲自给留守纽约的士兵分了一百亩地。
这些士兵都亲眼看着纽约从乡村小城变成了超级大城市,他们拥有的原本普通的乡村土地也都变成了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
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土地的快速升值,再加上朱简烜的专门引导,绝大部分最初的士兵都没有出售土地。
而是因为期待着未来的继续升值,所以本着细水长流的心态,尽可能以租赁的形式经营。
除非是遇到了大麻烦,特别急用钱的时候,都不会直接出售土地。
这些士兵现在都五十多岁了,军官的年龄还要更大一些,早就退役当起了富家翁。
他们之间有战友关系,有相似和接近的资产,核心利益高度趋同,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利益群体。
纽约这个几乎“全新”的城市,这批来了三十多年的士兵就成了纽约的“本地人”。
来的更早的几万欧洲裔移民,反而在城市扩张过程中边沿化了。
因为大明本土直接送来的移民太多了,让纽约迅速变成了一个高度大明化的新城市。
虽然后续仍然有很多欧洲裔移民抵达美洲,纽约也是欧洲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但趋势已经无法改变了。
天工二十九年的纽约城,总计两百多万城市居民中,欧洲裔只占四分之一多一点。
皇子们乘坐的客船进入纽约湾的时候,纽约城居住的贵族、官员,比较有实力的商人们,都得到了消息出来迎接。
普通百姓也通过报纸知道他们皇帝的儿子们要来纽约访问。
本来就非常热闹的纽约湾周围,这两天变得更加的热闹,内外周围到处都是一片人山人海的景象。
海湾上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船舶,岸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楼房,远处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烟囱,街道上的行人比肩继踵。
船只的汽笛声,火车的汽笛声,汽车的喇叭声,街道上的广播声,人群的吵闹声,全都乱糟糟的混在一起。
这些格外充实的画面和声音,都昭示着这是一座格外热闹,也格外有活力的现代城市。
大皇子朱靖坤在站在船舱里面,用望远镜看了一下岸上的景象,然后就颇为意外的在心中感慨和赞叹:
“这纽约城看上去比太平府都要热闹,相比本土的广州府也已经不遑多让了啊。
“可能是因为,太平府深处内陆,还将部分城市功能分散了出去,把民营产业都放在了永兴府。
“太平府城市本身的各种产业,绝大部分都是朝廷官营的。
“不像纽约都混在一起。”
纽约湾中间的曼哈顿岛,有时候也直接称纽约岛,在大明的行政区划中属于纽约县。
纽约县所属的府,本来取了个美平府的名字。
但是美平府驻地在纽约县,纽约最初的城市建成区都在纽约县,纽约县这个名字在官方和民间都用的更多。
后来官方和民间都直接叫纽约府了。
朱简烜后来把王宫建在了曼哈顿岛中前部,后续的纽约政府机构和美国政府机构,也都陆续建在了曼哈顿岛上。
曼哈顿岛上的普通居民则被迁到了对岸的新泽西。
至于曼哈顿东侧的长岛,是朱简烜这个国王的私人领地,不属于纽约和新泽西的自治领范围。
大明朝廷和大明皇室投资的工厂和商行,后来大部分都把厂址放在长岛上,方便朝廷直接管辖而不需要跟自治领扯皮。
而大明、欧洲、本地商人等民间投资者,在纽约建设的工厂和商行,大多集中在纽约湾西侧的新泽西。
这样的安排持续了三十年,纽约城大致形成了“东官西民,王政居中”的总体格局。
朱靖坤为首的大明的皇子们乘坐的客轮在曼哈顿码头靠岸,在本地官员和贵族的陪同下换乘汽车前往美利坚王国宫殿。
皇子们到了王宫中之后,本地官员和贵族就各自散去了,让皇子们好好休息,第二天才会正式见面。
皇子们身边专门负责调查情况的秘书们,也同时离开了宫殿去民间调查情况了。
最起码要把最近几天的报纸都买到,让皇子们随时翻阅。
第二天早上,皇子们用作早餐起来之后,稍微翻阅了属下们找回来的报纸,然后就再次发现了稍微有点意外的事情。
在南方自由邦热度居高不下的两个问题,提高自由邦自由度还是将自由邦转化为自治领的对立问题。
在纽约城的各种报纸上,都变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形式,而且高度的具体化了。
支持宾夕法尼亚、特拉华、康涅狄格、罗德岛、马萨诸塞改为自治领,或者是反对他们改为自治领。
由此可见,现在美利坚王国朝廷美洲留守司衙门,以及报纸上提到的这几个自由邦,正在认真的讨论这个问题。
而且总体上是支持比较多,因为这几个自由邦都与纽约和新泽西相邻,或者是隔海相望。
这些相邻的地区之间,已经在经济上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关系。
纽约和新泽西两个自治领,与这些自由邦的管辖权归属不同,导致跨区域的投资和建设问题上,产生了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相关自治领和自由邦的商人,大部分都支持把这几个自由邦也变成自治领,解决这些麻烦。
反对的声音比较少,理由是担心自治领增多之后,纽约和新泽西会失去特殊性,在王国和帝国朝廷得到的支持会降低。
担心费城和波士顿会从纽约分走更多的投资以及商业机会。
不过就算是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的文章,在纽约主要报纸上的位置不算好,文章的数量也不算多。
无论如何都不能与南方自治领的情况相提并论。
反而是他们这些皇子访问美洲的事情,热度远超其他一切多有话题,基本都出现在了头版头条的位置。
同时由此引出了另外的问题,美利坚王国和美洲留守司的关系问题,美利坚王国在大明帝国内部的地位问题。
大明朝廷下属的“美洲留守司”,在美国自由邦和自治领的普通人看来,就是美利坚王国宫廷。
“大明美利坚王国”的概念,在自由邦和自治领的范围,以及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中,一直都在正常的使用。
“大明美利坚王国”是个公众认知中的概念,而“美洲留守司”是朝廷人员才会用的称呼。
无论是大明来的移民,还是欧洲来的移民,对大明美利坚王国的概念,都远比美洲留守司要熟悉的多。
只不过大明移民和欧洲移民的脑子里面,对大明美利坚王国的概念的理解并不相同。
在大明移民看来,大明美利坚王国是个没有国王的王国,普通百姓揣测未来会不会有皇子来当这个国王。
而欧洲移民觉得美利坚王国的国王就是大明皇帝兼任的,不过他们同样觉得大明皇帝可能会安排一个皇子来继承。
而纽约虽然只有四分之一的欧洲裔居民,但数量已经超过五十万了,而且相邻的自由邦有更多的欧洲人。
大明移民与欧洲移民长期混居,相互之间的了解也更加的深刻,大明移民也慢慢了解了欧洲那边的多头衔君主的情况。
现在大明移民和欧洲移民都担心,大明皇帝继位之后已经将近三十年了,始终没有再来过一次美洲。
这在大明文化中是可以理解的,皇帝不轻易出京巡视,属于不劳民伤财的好事。
但领主完全不去封地巡视,就会显得他特别不重视这块封地。
虽然大明朝廷给美洲的投入并不算少,所以美洲这边也没有闹过什么事端,不过外在的表面上的态度同样重要。
看上去不受重视就让他们感觉不安,担心现在的状态不能长久的持续下去。
现在皇帝安排皇子们来北美巡视,稍微安抚了这方面情绪,但也让另外安排人当国王的问题摆在了明面上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安排皇子来当国王,甚至可能直接留在美洲当国王。
这对美洲和美利坚王国而言,以及纽约人而言,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报纸上有人写文章表示担心,未来美利坚有了自己的国王之后,与大明的贸易会不会受到限制。
关键是来当国王的人,能有大明皇帝和正义之王的几分能力?
会不会在纽约和美洲肆意妄为,按照他的不成熟的想法胡乱改革,会不会破坏纽约现有的无上繁荣?
总而言之,纽约人对纽约的现状很满意,担忧的是未来的变化。
无论是皇帝的不重视,还是皇子担任国王的变化,又或者是周围几个自由邦的地位变化。
按照朱简烜最初拟定的原则,早期工业区尽可能靠近海滨,以减少对内陆湖泊的污染和破坏。
纽约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作为美国自治领的特殊地位,理所当然的成了美洲东部的工业中心。
特别是青龙湖大坝完成之后,五大湖水系的实际出海口,就变成了纽约城的哈德逊河。
五大湖流域的广阔内陆空间,也直接就成了纽约港的内陆腹地。
万吨大船可以从纽约直接进入五大湖。
纽约在美洲东海岸的自然条件,从相对比较优越变成了独一无二。
与此同时,在大西洋两岸,纽约的地位非常特殊。
纽约是朱简烜直辖的城市,长岛更是朱简烜的私人领地,同时还拥有由大明朝廷直辖的内陆腹地,
这是欧洲和非洲的大量城市所不具备的,所以纽约能得到最高级的的政策支持。
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部分土地都是藩国管辖的。
霖洲的大部分地区虽然都是朝廷直辖,但是核心区纳入大明朝廷的时间还太短,到现在不过十年而已。
霖洲的工业建设刚刚开始,还在建设和积累力量阶段,没有释放出工业生产能力。
同时霖洲在整个世界的航线上的位置也较为偏僻。
美洲东西两侧是欧洲和大明本土,而霖洲东西两侧只是非洲和澳洲,商业潜力有着数量级上的差距。
纽约不但在美洲的航线关键节点上,还在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关键航线节点上。
所以,由大明朝廷官方直接出面,通过在美洲本地组建官营厂商的方式,在纽约地区组织了工业基础建设。
迅速打下了钢铁、机械、造船、电器、纺织、家具、服装、化肥、食品等基础产业的基础。
纽约的工业产品,不但会销往美洲的其他自治领,以及内陆的五大湖周边地区。
部分产业的影响范围,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纽约本地和美洲的范围,已经能够供应非洲和欧洲的用户了。
特别是纽约府的造船和航运相关产业,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成熟的产业链。
长岛造船厂是大明本土之外最大的造船业基地。
美洲内陆的太平府和白虎府两地也有造船业,不过内陆城市的造船厂主要建设内河与内湖的专用船舶。
纽约府的造船厂则是以大型民用远洋船舶为主。
大西洋上跑的民船,可能有三分之一的都是纽约和周围的造船厂出的货。
纽约城的其他工业商品,也随着这些越来越多的商船,走向了大西洋两岸的数亿用户的手中。
在大明这个庞大的体系之中,纽约城的发展比历史上快了很多倍。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纽约就从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小城,迅速膨胀成了拥有两百多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
而且这个人口仍然在迅速膨胀,完全看不到未来的上限在哪里。
朱简烜前世的纽约,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四十年里面,城市人口以每年十万的恐怖速度迅速膨胀。
四十年的时间里面,人口几乎增长了将近四百万,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现在大明治下的纽约城,比历史上提前八十年进入了这种迅速膨胀状态。
所有来到纽约的人,不需要专门懂得什么深奥的经济知识,也不需要专门去了解纽约城和周边地区的各种数据。
只要在纽约城中稍微游历一下,就能直观的感受到这座城市拥有的澎湃汹涌的无尽活力。
现在的纽约已经非常繁荣了,但未来肯定会变得更加繁荣。
不断膨胀的工商产业,对人口的吞噬能力几乎无穷无尽,不断的吸引大西洋两岸的各种人等来此拼搏。
在三十年多年以前,在纽约的大规模扩张之前。
朱简烜接受了纽约城之后,在纽约为追随自己的士兵分田,专门亲自给留守纽约的士兵分了一百亩地。
这些士兵都亲眼看着纽约从乡村小城变成了超级大城市,他们拥有的原本普通的乡村土地也都变成了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
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土地的快速升值,再加上朱简烜的专门引导,绝大部分最初的士兵都没有出售土地。
而是因为期待着未来的继续升值,所以本着细水长流的心态,尽可能以租赁的形式经营。
除非是遇到了大麻烦,特别急用钱的时候,都不会直接出售土地。
这些士兵现在都五十多岁了,军官的年龄还要更大一些,早就退役当起了富家翁。
他们之间有战友关系,有相似和接近的资产,核心利益高度趋同,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利益群体。
纽约这个几乎“全新”的城市,这批来了三十多年的士兵就成了纽约的“本地人”。
来的更早的几万欧洲裔移民,反而在城市扩张过程中边沿化了。
因为大明本土直接送来的移民太多了,让纽约迅速变成了一个高度大明化的新城市。
虽然后续仍然有很多欧洲裔移民抵达美洲,纽约也是欧洲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但趋势已经无法改变了。
天工二十九年的纽约城,总计两百多万城市居民中,欧洲裔只占四分之一多一点。
皇子们乘坐的客船进入纽约湾的时候,纽约城居住的贵族、官员,比较有实力的商人们,都得到了消息出来迎接。
普通百姓也通过报纸知道他们皇帝的儿子们要来纽约访问。
本来就非常热闹的纽约湾周围,这两天变得更加的热闹,内外周围到处都是一片人山人海的景象。
海湾上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船舶,岸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楼房,远处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烟囱,街道上的行人比肩继踵。
船只的汽笛声,火车的汽笛声,汽车的喇叭声,街道上的广播声,人群的吵闹声,全都乱糟糟的混在一起。
这些格外充实的画面和声音,都昭示着这是一座格外热闹,也格外有活力的现代城市。
大皇子朱靖坤在站在船舱里面,用望远镜看了一下岸上的景象,然后就颇为意外的在心中感慨和赞叹:
“这纽约城看上去比太平府都要热闹,相比本土的广州府也已经不遑多让了啊。
“可能是因为,太平府深处内陆,还将部分城市功能分散了出去,把民营产业都放在了永兴府。
“太平府城市本身的各种产业,绝大部分都是朝廷官营的。
“不像纽约都混在一起。”
纽约湾中间的曼哈顿岛,有时候也直接称纽约岛,在大明的行政区划中属于纽约县。
纽约县所属的府,本来取了个美平府的名字。
但是美平府驻地在纽约县,纽约最初的城市建成区都在纽约县,纽约县这个名字在官方和民间都用的更多。
后来官方和民间都直接叫纽约府了。
朱简烜后来把王宫建在了曼哈顿岛中前部,后续的纽约政府机构和美国政府机构,也都陆续建在了曼哈顿岛上。
曼哈顿岛上的普通居民则被迁到了对岸的新泽西。
至于曼哈顿东侧的长岛,是朱简烜这个国王的私人领地,不属于纽约和新泽西的自治领范围。
大明朝廷和大明皇室投资的工厂和商行,后来大部分都把厂址放在长岛上,方便朝廷直接管辖而不需要跟自治领扯皮。
而大明、欧洲、本地商人等民间投资者,在纽约建设的工厂和商行,大多集中在纽约湾西侧的新泽西。
这样的安排持续了三十年,纽约城大致形成了“东官西民,王政居中”的总体格局。
朱靖坤为首的大明的皇子们乘坐的客轮在曼哈顿码头靠岸,在本地官员和贵族的陪同下换乘汽车前往美利坚王国宫殿。
皇子们到了王宫中之后,本地官员和贵族就各自散去了,让皇子们好好休息,第二天才会正式见面。
皇子们身边专门负责调查情况的秘书们,也同时离开了宫殿去民间调查情况了。
最起码要把最近几天的报纸都买到,让皇子们随时翻阅。
第二天早上,皇子们用作早餐起来之后,稍微翻阅了属下们找回来的报纸,然后就再次发现了稍微有点意外的事情。
在南方自由邦热度居高不下的两个问题,提高自由邦自由度还是将自由邦转化为自治领的对立问题。
在纽约城的各种报纸上,都变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形式,而且高度的具体化了。
支持宾夕法尼亚、特拉华、康涅狄格、罗德岛、马萨诸塞改为自治领,或者是反对他们改为自治领。
由此可见,现在美利坚王国朝廷美洲留守司衙门,以及报纸上提到的这几个自由邦,正在认真的讨论这个问题。
而且总体上是支持比较多,因为这几个自由邦都与纽约和新泽西相邻,或者是隔海相望。
这些相邻的地区之间,已经在经济上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关系。
纽约和新泽西两个自治领,与这些自由邦的管辖权归属不同,导致跨区域的投资和建设问题上,产生了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相关自治领和自由邦的商人,大部分都支持把这几个自由邦也变成自治领,解决这些麻烦。
反对的声音比较少,理由是担心自治领增多之后,纽约和新泽西会失去特殊性,在王国和帝国朝廷得到的支持会降低。
担心费城和波士顿会从纽约分走更多的投资以及商业机会。
不过就算是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的文章,在纽约主要报纸上的位置不算好,文章的数量也不算多。
无论如何都不能与南方自治领的情况相提并论。
反而是他们这些皇子访问美洲的事情,热度远超其他一切多有话题,基本都出现在了头版头条的位置。
同时由此引出了另外的问题,美利坚王国和美洲留守司的关系问题,美利坚王国在大明帝国内部的地位问题。
大明朝廷下属的“美洲留守司”,在美国自由邦和自治领的普通人看来,就是美利坚王国宫廷。
“大明美利坚王国”的概念,在自由邦和自治领的范围,以及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中,一直都在正常的使用。
“大明美利坚王国”是个公众认知中的概念,而“美洲留守司”是朝廷人员才会用的称呼。
无论是大明来的移民,还是欧洲来的移民,对大明美利坚王国的概念,都远比美洲留守司要熟悉的多。
只不过大明移民和欧洲移民的脑子里面,对大明美利坚王国的概念的理解并不相同。
在大明移民看来,大明美利坚王国是个没有国王的王国,普通百姓揣测未来会不会有皇子来当这个国王。
而欧洲移民觉得美利坚王国的国王就是大明皇帝兼任的,不过他们同样觉得大明皇帝可能会安排一个皇子来继承。
而纽约虽然只有四分之一的欧洲裔居民,但数量已经超过五十万了,而且相邻的自由邦有更多的欧洲人。
大明移民与欧洲移民长期混居,相互之间的了解也更加的深刻,大明移民也慢慢了解了欧洲那边的多头衔君主的情况。
现在大明移民和欧洲移民都担心,大明皇帝继位之后已经将近三十年了,始终没有再来过一次美洲。
这在大明文化中是可以理解的,皇帝不轻易出京巡视,属于不劳民伤财的好事。
但领主完全不去封地巡视,就会显得他特别不重视这块封地。
虽然大明朝廷给美洲的投入并不算少,所以美洲这边也没有闹过什么事端,不过外在的表面上的态度同样重要。
看上去不受重视就让他们感觉不安,担心现在的状态不能长久的持续下去。
现在皇帝安排皇子们来北美巡视,稍微安抚了这方面情绪,但也让另外安排人当国王的问题摆在了明面上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安排皇子来当国王,甚至可能直接留在美洲当国王。
这对美洲和美利坚王国而言,以及纽约人而言,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报纸上有人写文章表示担心,未来美利坚有了自己的国王之后,与大明的贸易会不会受到限制。
关键是来当国王的人,能有大明皇帝和正义之王的几分能力?
会不会在纽约和美洲肆意妄为,按照他的不成熟的想法胡乱改革,会不会破坏纽约现有的无上繁荣?
总而言之,纽约人对纽约的现状很满意,担忧的是未来的变化。
无论是皇帝的不重视,还是皇子担任国王的变化,又或者是周围几个自由邦的地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