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为是可行的,集体工坊的存在会然让百姓赚到更多的银子,改善生活,这是我们最希望的。”

  “陛下,臣附议,最关键的是集体工坊的存在会极大的延缓财富在少数人手中汇聚的时间,给我们留出足够应对的时间。”

  “陛下,臣有些担忧,集体工坊从工匠们的工钱、财富汇聚、制造效率等等上有很大的优势,但问题是集体工坊是有限制的,

  工匠就那么多,大明百姓又何其多?工匠们赚到银子,那没有技术的普通百姓怎么办?会不会迸发出都去学技术的念头,这会不会影响到义务教育?”

  “陛下,臣也有些担忧,虽然我们在大力推动商事的发展,但农业依旧是根本,尤其是现在大灾的节骨眼上,集体工坊的开展,势必会影响大灾区域耕三余一的策略。

  人性的卑劣是在我们同等条件下,你可以过的跟我一样,甚至比我差,但绝对不能过的比我好。

  大家都在土地里刨食,结果一转眼你进入了集体工坊,那种心理落差极大的。”

  ……

  “陛下,臣赞成!”

  在众人持续争论着的时候,一道苍老但极其有力的声音响彻皇极殿。

  争论的众人瞬间就安静了下来,循着来声望去,出声之人是袁可立。

  “陛下,臣以为是可行的!”

  说完这话后,袁可立转身看向群臣:“诸位,集体工坊的存在会极大的提高制造效率,满足我们对海外诸国贸易的需求,

  只要我们能持续输出,那么海外贸易市场就一直由我们占据绝对的主导。

  占据了海贸市场,就能持续输出华夏文化,对其所在市场持续的影响、同化,若是能持续五十年以上,大明的影响力将是全世界最为强大的一个,没有之一。

  说句大不敬的,哪怕是三百年后大明再次衰落,新的王朝建立,那么华夏依旧能凭借这些年打下的底蕴重新快速的回到巅峰。

  这些与诸位提出来的那些弊端来说不算什么。”

  袁可立的声音铿锵有力,直入人心。

  众人听得是浑身一震,头皮发麻。

  不待众人细想,袁可立再次出声:“远的就不说了,就说我大明一朝,

  成祖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结束,前后七次,共二十八年,七次合计出动船只一千五百艘左右。

  但就是这短短的二十八年的时间,给海外诸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在时隔两百年后的今年海贸商队在此出现在东非诸国的时候就再次唤醒了那淹没在两百年时间中的历史记载。

  郑和下西洋在海外建立了占城、马六甲、旧港、康体,由起初的中转和修养,变成了军民虽然过去了两百年,这几大港口依旧是各个地区的贸易中转之地,依旧是最为繁华的港口。

  二十八年、一千五百艘商船就能影响两百年,而如今大明一年出去的商船都不止这个数。

  随着海贸的增加,每年可能出现一万五千艘次,有数以十万计的大明商人、百姓在海外诸国漂泊,最后在地方港口定居,娶妻生子。

  当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大明百姓定局海外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大明的影响力诸位能想象吗?”

  众人陷入沉默,虽然问了这个问题,但他们无法想象。

  可龙椅上的崇祯却是能想象的,因为当年战火纷飞,国土破碎,中华民族遭遇极大危机时,海外华侨喊出了‘不失中华之尺土,有死而已’的口号。

  如果你以为只有口号,那你就错了,不仅喊出了口号,不少更是告别海外,驰援回国。

  八百万华侨有一半以上捐款,有数据统计的高达三十三亿,还有未统计到的呢?

  不仅捐款,还有购买国债、回国投资等等,高达数十亿元。

  那个时期,一块钱可以买四十斤大米、三斤猪肉,三十三亿元那是何等可怕的购买力。

  没有华侨的这数十亿支持,即便是能胜利,也要多牺牲上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和百姓。

  想到这里,崇祯突然想到了后世扶桑大规模移民的换国计划。

  诸如战争时期的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试图移民五百万控制辽东,再如将犹太难民安置在辽东利用经济控制辽东的河豚计划。

  以及近期的桑巴扶桑社区,超两百万移民至桑巴,疯狂购买土地,政商界都被入侵。

  民间都在议论说这是扶桑的换国计划,真假尚且不知道,但可以肯定个的这些大量移民的地方拥有巨大的话语权,这不就和大明如今的海贸是一个道理吗?

  大明没有换国的想法,也看不上,但对海外的影响力却是急需的,现在需要,未来更需要。

  在思索间,袁可立再次出声了:“况且诸位提的弊端也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集体工坊、集体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既然是市场经济,那就会有市场自行调节。

  当遍地都是集体工坊的时候,供大于求,货物积压,集体工坊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再说了,集体工坊是我们提出来,真要实施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虽然制定了各种制度来规范和束缚,但不要低估了人性和他们的聪明,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只要是制度就能绕过或者突破,矛盾是必然发生的。

  一两个、十个八个被爆出矛盾的时候,只会劝退观望的人。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局限性,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不知道,或许几年十几年后集体工坊不适应了又发展处新的方式,但至少在实施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利益。

  况且,朝廷又不强制推行,只做几个给百姓们做个样,民间怎么搞那就由民间自行决定呗。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集体工坊的利远大于弊。”

  说完这一切后,袁可立转身朝着崇祯躬身:“臣恳请陛下允许!”

  袁可立站在这么高的角度上分析了,众人想反对也没法反对了,只能将目光看向了皇帝,等待着皇帝的决定。

  崇祯自然是知晓众人的想法,思索了几息后突然问道:“诸位知道金国为什么进攻宋朝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最新章节,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