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活字项目组,听名字就知道隶属于工部科技司。

  如今民间部分读书人因科举内容方面的改革,对该政策乃至老朱本人有些非议。

  这种时候,刘宽作为科技司的实际领导人,怎么也得督促下铅活字项目组的研制进度,表表态。

  此外,铅活字项目组成立有一个多月了,且刘宽开始便将手机、电脑以及他头脑中相关资料都抄录下来,给项目组做参考资料。

  比如说,后世成熟体的铅活字是由铅、锑、锡融炼的合金,铅在其中占比最高,其次锑,再次锡。

  明初之人自然不知锑是什么,刘宽也不知锑在此时的称呼。

  干脆让相关工匠找来各种金属,描绘其特性,让他辨认,这才得知锑在此时称作连锡,秦汉时期便有应用了。

  所以项目组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对比实验,找到适合做活字的合金配比。

  项目组的第二项重要任务则是配备适用于铅活字印刷的油墨。

  刘宽电脑中恰好有这方面资料,于是直接给出答案,让项目组照抄。

  年前项目组便按资料试制出了印刷油墨。

  然而铅活字都没出世,也就没法验证这油墨是否能用,又是否好用,只能等着。

  至于铅活字印刷术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即如何制作放在一起表面齐平的铅活字——这对后世改进印刷术的西方人来讲或许是个难题,但对此时的大明来讲,根本不算问题。

  在胶泥活字、陶活字、木活字相继出世后,便有人想出解决这问题的办法。

  即先制造一个用于雕刻活字的模框,然后在模框内雕刻活字。

  换成铅活字的话,只需将此法进行一些改进即可。

  当然,这门技术的试验同样依托于铅活字,目前也无法进行···

  外城。

  某隶属于工部的印刷坊大院内。

  得知刘宽来访,项目组主事官员沈栋立马带着几名吏员来迎接。

  “下官见过刘副郎。”

  沈栋与几位吏员一起向刘宽揖礼。

  刘宽还礼,随即直问:“沈主事,铅活字研制进度如何了?何时可用?”

  沈栋据说祖上拐弯抹角能追寻到沈括那儿,也不知是真是假。

  此人也是工匠出身,却颇为上进,文化水平不差,也有点政治嗅觉。

  他一听刘宽这问话,便知道多半是上面嫌他们进度慢了。

  于是道:“有刘副郎提供的参考资料,其实我们元宵节前便试验出了可用的铅活字材料配比。”

  “只是下官想着研制出效果更好的铅活字,这才没立即报上去,而是继续研制。”

  刘宽听罢微皱了下眉头,倒也没责怪,而是问:“你们如今最佳配比的铅活字印刷效果,比之其他活字及雕版印刷如何?”

  沈栋道:“印刷效果比之前的胶泥活字、铜活字、木活字都好,至于与雕版相比——若不配图的话,印刷效果还略好一点;可若是配图,效果反倒差雕版一点了。”

  刘宽觉得目前铅活字效果能比雕版还好点,已经算不错了,便道:“可有观察实验效果的印刷品?拿给本官看看。”

  “自是有的。”

  沈栋说完,亲自带刘宽来到存放着一套实验版铅活字的房间,当着刘宽的面,用这批铅活字印刷了一篇《千字文》。

  刘宽跟印象中的雕版精品书对比了下,发现似乎效果真的好一点点。

  但这一点点若不注意,怕是都看不出。

  沈栋接着又印刷了一张带图的,这次与带图的雕版精品书对比效果差距就比较明显了,确实略有不如。

  刘宽略微沉吟,道:“陛下重开科举,将大兴文化。遂有意扩大书籍印刷量,降低书籍价格。”

  “所以,对于朝廷而言,研制铅活字的主要目的,还是期望以此降低刊印成本。”

  “至于铅活字的印刷效果,只要比之前的其他几种活字强一些,就差不多了。”

  “当然,你继续改进铅活字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即便将眼下的研究成果交上去,项目组也不会解散,而是会改名为‘印刷项目组’,肩负继续改良活字印刷术的任务。”

  沈栋先是神色微喜,“下官明白了。”

  随即却又皱眉道:“不过,活字印刷术最大的成本便是制作活字,若是将如今堪堪合格的研制成果献上,让有司以此配比制作一批铅活字,等到将来配比更加的铅活字出现,原来这批岂不就是浪费了?”

  沈栋之前所以拖着研制成果不上报,一是担心上报后项目组解散,没有继续改进铅活字的机会。

  再次便是觉得这样做颇为浪费朝廷钱粮。

  而一旦朝廷如此认为,按以往的习惯,这个项目组恐怕就不会存在了。

  刘宽略微讶异,没想到沈栋竟然替朝廷考虑起来了。

  旋即,他便道:“确实浪费,但相较于早一日让铅活字问世,;浪费一些钱粮也不算什么。”

  “况且,后面项目组完全可以等铅活字的研制有了阶段性进步,再上交新的成果。”

  “至于朝廷是否用新成果重造一批铅活字,那便是朝廷其他部门及官员的事了。你可明白了?”

  沈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那便将当前研究的最佳铅活字配比作为第一阶段成果,写成报告,递交上来——本官会为铅活字项目组全体人员请功。”

  留下这句话,刘宽便走出房间。

  沈栋这才后知后觉地追上来,道:“谢刘副郎提点!”

  ···

  两日后,刘宽收到了沈栋交上来的《铅活字第一阶段研究成果报告》,坐在职房津津有味地看着。

  如今这种由他而起的“报告体”公文已经在工部各司,乃至户部、税部、财部流行起来。

  起因嘛,自然是因为老朱多次拿他让秋月抄写的报告体奏本给其他官员看,让他们学习。

  老朱开了金口,这些官员怎么敢不学?

  至于工部官员,如今都将刘宽当成了工部的代表,自是对“报告体”等其他几种源自刘宽的奏本文体颇为推崇。

  这些人文言写作都是融入骨子里的,如今以文言来写类似报告体的文章,看起来自是别有一番趣味。

  因此刘宽每次看到他人的报告体文章,都要细细品鉴,“学习”一番。

  ‘这沈栋文学功底果然不错,说不得真是沈括后人。’

  在刘宽这么想时,便有吏员来报,宫中来人了。

  刘宽出来迎接,却又是宦官前来传达老朱口谕,让他进贡面圣。

  科技司众人对此习以为常,刘宽也是如此。

  他随着小宦官来到奉先殿,发现朱标也在,于是先后向两人行礼。

  礼毕。

  朱元璋开门见山地道:“咱近日一直在思量着海军都督府的人选,其中涉及一人,需向你询问其在后世历史上的情况。”

  刘宽立马表态,“微臣定知无不言。”

  朱元璋微笑了下,并未将刘宽的话当真,但他还是问道:“咱外甥文忠你知道吧?”

  刘宽听了很想收回刚才那句话。

  因为老朱若不提李文忠,他差点把这人的事给忘了。

  此时听老朱提起,他只能神色微苦地道:“微臣知道。”

  朱元璋似是并未注意到刘宽神色的微妙变化,道:“海军都督府新设,需两位得力且值得咱信任的大将担任左右都督。”

  “这右都督人选倒还好说,左都督一职,咱思来想去,还是觉文忠最为合适。”

  “只不过当年胡惟庸案发后,他屡次三番为胡惟庸党羽说情——身为咱的外甥,却胳膊肘往外拐,还屡教不听,反搞得咱像是桀纣般的暴君,叫人好生气恼。”

  “咱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像朱文正一般,已让他人的心怀叵测之言给迷了心智。”

  “因此,咱便先吓他一吓,后便将其软禁家中看,令其闭门思过。”

  “只希望他能悔悟,早日出来,为咱,为标儿震慑宵小,巩固大明江山。”

  “如今算来,他闭门思过已有一年多了,想来应该是悔悟了吧?历史上咱是什么时候再任用他的?”

  听到老朱最后一句问话,刘宽只觉得头皮发麻,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

  朱元璋终于注意到刘宽神色的异样,便从御陛走下来,到刘宽面前仔细看了看。

  然后便皱眉道:“你这是什么脸色?难不成文忠后来之事有什么不好开口的?”

  另一边朱标则一脸忧色。

  他既担心刘宽开口说出什么他不想听到的话,又迫切的想知道李文忠后来之事。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还是那句话——朱棣靖难的事都说了,这事也不怕老朱难以接受!’

  刘宽心里给自己鼓了鼓气,便一咬牙道:“回陛下,您后来并未再任用曹国公,因为···他在几年后病逝了。”

  病逝了?

  几年后?

  朱元璋整个人呆住。

  他万万没想到,今日只是找刘宽咨询个海军都督的人选,竟然问出这么一件令他如遭雷击的事情来。

  他就不明白了,怎么他这些晚辈一个个都走在了他前面?

  似文忠这般随他征战四方建立大明的,若是昔年不幸战死沙场倒也罢了,为何偏偏又是病逝?!

  渐渐的,呆立的朱元璋神色重新变得生动,却凝聚了满脸的不解、不甘与愤怒。

  第二更。

  晚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