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磕了磕烟灰,沉声说:

  “我那点钱也拿出来。不能让回来的娃,看着咱们这些老家伙缩手缩脚。”

  气氛一下子就变了。

  你一百,我五十,虽然不多,但代表的是一份心。

  老宋拿着算盘,手指头拨得噼里啪啦响,最后长叹一口气:

  “得,我也入伙。不过这账得算明白,亲兄弟明算账。”

  “那是自然。”林东笑了,

  “这钱,这力,每一笔都记清楚,将来按贡献大小分房子,谁也别想占便宜,谁也别想吃亏。”

  住房的事有了眉目,技术攻关小组也很快成立了。

  陈国庆当组长,李铁柱是副组长,把厂里几个爱琢磨的年轻人都拉了进来。

  他们接手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那台从废品站淘换来的脱粒机。

  机器老掉牙了,三天两头坏,一开起来震天响,还总卡壳,耽误了不少工夫。

  老师傅们凭经验修,敲敲打打,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陈国庆带着人,把机器拆了个底朝天,零件铺了一地。

  他们拿着图纸,没日没夜地算,连着三天都睡在厂里。

  村里一些老人看不惯,背地里嘀咕:“瞎折腾,好好一台机器,拆成这样,还能装回去?”

  第四天傍晚,厂房里突然传出一阵平稳而有力的轰鸣声。

  人们跑过去一看,脱粒机转得飞快,喂进去的稻谷,唰唰变成了金黄的米粒和干净的谷壳。

  几个老师傅围着机器转了好几圈,脸上满是不可思议。

  陈国庆和组员们个个满身油污,只有牙是白的。

  他拍了拍机器外壳:“不光修好了,我们还改了传动轴,效率比原来高三成,还省电。”

  这一下,再没人说闲话了。

  技术攻关小组露了一手,村里人看这些“知识分子”的眼神,彻底变了。

  紧接着,陈国庆又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林书记,咱们靠着大山,不能光种地。山里的榛子、蘑菇、木耳,都是好东西。”

  “咱们把那台旧的烘干机也改造一下,搞个山货加工坊怎么样?城里人就认这个。”

  这个想法,正中林东下怀。

  说干就干,扩建房子和建厂同时进行。

  村里的空地上,男人和泥砌墙,女人烧水做饭。孩子放了学,也跑来捡石子、递砖头。

  整个靠山屯,像一个烧得滚烫的炉子,每个人都在添柴加火。

  半年后,第一批三层小楼拔地而起,白墙红瓦,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山货加工坊也挂上了牌子。

  第一批烘干的蘑菇和木耳,林东和陈国庆亲自拉到县城,没想到一天就卖光了。

  拿着那厚厚一沓钱回来时,会计老宋的手都在抖。

  “发了……咱们发了……”

  年底分红,家家户户都拿到了钱,有的人家分的钱,比种一年地挣得都多。

  住进新房的那天,鞭炮声从村头响到村尾。李寡妇抱着自家的门框,哭得像个孩子。

  靠山屯,活了。

  有了钱,林东底气也足了。他开始琢磨更大的事。

  他拿出钱,在村里最好的位置,盖了一座二层的办公楼,代替了原来那个漏雨的大队。

  这就是新的村委会。

  林东站在新盖的村委会二楼,手里端着搪瓷缸子。

  茶是去年的陈茶,苦得发涩,但他喝惯了。

  窗外,靠山屯摊开在眼前,像一幅刚画完的年画——太新了,新得让他有些认不出。

  山脚下那一溜房子,白墙红瓦,整整齐齐。林东记得三年前,那地方还是老孙头的猪圈,臭了半个村子。

  现在猪圈没了,老孙头搬进了新房,天天乐得合不拢嘴。

  远处机器声传来,是新建的山货加工坊。声音不大,但在这山沟沟里,格外清楚。

  林东端着茶缸的手停了停。

  他想起刚来那会儿,整个靠山屯静得能听见老鸹叫。村里三十来户人家,有一半想往外跑。

  那时候他挨家挨户串门,进屋先得拍拍身上的雪,再搓搓冻僵的手,才敢接人家递过来的热水。

  水是烧开了晾凉的,舍不得放茶叶,就那么喝着,也觉得暖和。

  "那时候啊......"林东自言自语了一句,声音低得只有自己听见。

  现在呢?

  村里有了合作医疗,看病不用愁了。李寡妇在山货加工坊做工,一个月能挣三百多。

  二小子考上了县一中,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

  变化是有的,大着呢。

  可林东心里清楚,这变化来得不容易。

  那场大水,差点把靠山屯从地图上抹去。

  他还记得站在决堤的河坝上,看着浑黄的洪水像野兽一样扑过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

  可靠山屯人硬是扛过来了。

  男人们扛沙袋,女人们煮饭送水,连十来岁的娃娃都帮着装土。

  老支书拄着拐杖站在雨里指挥,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晕倒在坝上。

  那一刻,林东知道,靠山屯的根,比他想的要深。

  "林书记,人到齐了。"

  赵明推门进来,眼镜上还带着雾气。

  这个省城来的大学生,刚来时白白净净,现在脸上也有了高原红。

  林东点点头,最后看了眼窗外,转身往会议室走。

  搪瓷缸子放在窗台上,茶水已经凉了。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老支书坐在角落里,一支接一支地抽着旱烟。

  技术员小王不停地翻着笔记本,生怕漏了什么。

  刚从外地引进的销售骨干陈刚,西装革履的,在这群人里显得有些扎眼。

  林东环视一圈,清了清嗓子。

  "都来了,那就开始吧。"

  他没有讲稿,就那么站着,像平常跟大伙儿唠嗑一样。

  "这些年,咱们靠山屯变了样。我刚才站在楼上看,差点认不出来了。"

  底下有人笑了。

  "可是,"林东话锋一转,"咱们不能飘。"

  笑声停了。

  "前些日子那场买卖上的事,大伙儿都经历了。说实话,要不是运气好,咱们这回就栽了。"

  他说的是前不久的商业纠纷,外地一个大公司想吞并他们的品牌,手段使尽。

  要不是有人帮忙说话,靠山屯的"兴安猎人"牌子就保不住了。

  "这事给咱们提了个醒——光靠勤劳不行了,得有脑子,得有人才,得有规矩。"

  林东开始一条一条地说他的想法。

  设生产部,老把式带新手,别让手艺断了根;设销售部,专门跑市场,别等着人家上门;

  设技术部,该学的学,该引的引,不能老吃老本......

  说到一半,他停下来,点了根烟。

  "我知道,有人心里犯嘀咕——咱们一个山沟沟,搞这么多部门,是不是折腾?"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1987,开局狩猎大兴安岭!,重生1987,开局狩猎大兴安岭!最新章节,重生1987,开局狩猎大兴安岭!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