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宋吧嗒着烟袋锅子:"还能为啥?这是他的根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那咱们就不能让这些叶子,烂在地里。"

  林东下了决心,

  "明天开会,商量怎么安置这些人。房子不够就盖,钱不够就挣。总不能让想回家的孩子,连个窝都没有。"

  第二天,大队里坐满了人。

  老村长、生产队长、技术骨干,能来的都来了。

  林东把那些信摊在桌上:

  "乡亲们都看看,这是咱们靠山屯在外面的孩子写的。他们想回来,咱们怎么办?"

  场面一下子静了。

  半晌,老支书开口了:

  "我记得陈国庆,瘦瘦小小的,考大学那年,他家卖了家里唯一的猪,给他凑学费。现在人家要回来,咱不能寒了人家的心。"

  "可是老支书,"会计老宋还是那句话,"咱们拿什么安置?总不能画饼充饥吧?"

  这时,坐在角落里的李铁柱站起来了。

  他是村里的技术能手,去年刚从部队退伍回来:

  "我有个想法。咱可以先把旧仓库改造一下,隔成单间,虽然简陋点,但能遮风挡雨。”

  “吃饭就在大食堂,反正也有食堂了。至于工作,有技术的搞技术,有文化的搞管理,实在不行先跟老师傅学。"

  "铁柱这想法行。"

  另一个队长附和,

  "当年咱们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苦是苦点,但总比在外面飘着强。"

  讨论渐渐热烈起来,有人提议腾出几间办公室,

  有人说可以几家合伙盖房,还有人提出可以让回来的大学生办夜校,教村里的年轻人技术。

  林东听着大家的讨论,心里渐渐有了底。

  靠山屯的乡亲们,嘴上说着困难,但没有一个人说不要这些孩子回来。

  散会后,林东一个人留在大队里,开始起草回信。

  "陈国庆同志:来信收到。靠山屯欢迎你回来。住处简陋,但有瓦遮头。工作会安排,工资按技术定。望早日归来。"

  写完这封,他又写第二封,第三封......

  窗外,夕阳西下,把整个靠山屯染成了金黄色。

  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那是各家各户在准备晚饭。空气中飘着酸菜的味道,还有柴火的香气。

  一个月后,第一批"归巢燕"回来了。

  陈国庆站在村口,看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靠山屯,眼圈有些发红。

  村路一段水泥路,大部分还是土路,但比以前平整了。

  路边多了几盏电灯,虽然光线昏黄,但总算告别了煤油灯。

  最让他惊讶的是,村头竖起了一块牌子:"靠山屯集体企业"。

  林东亲自来接他:"国庆,回来了。"

  "嗯,回来了。"陈国庆的声音有些哽咽。

  安置陈国庆的地方,是由旧仓库改造的宿舍。

  屋子不大,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墙上钉了几个钉子挂衣服。

  窗户是新糊的,窗台上放着一盆君子兰,是村民去山里挖来的。

  "条件简陋,你别嫌弃。"林东有些不好意思。

  陈国庆摇摇头:"挺好的,比我想象的好。"

  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景色,

  "在哈尔滨的时候,我住的是筒子楼,八个人一间。表面光鲜,其实也就那样。"

  晚上,村里特意在食堂办了接风宴。

  没什么好菜,就是自家腌的酸菜,自己磨的豆腐,还有刚杀的一头猪。

  但陈国庆吃得很香,一个劲儿地说:"就是这个味儿,在外面花多少钱,怎么也吃不到。"

  饭桌上,林东给陈国庆介绍村里的情况。

  机械厂刚起步,设备都是东拼西凑的,技术更是摸着石头过河。

  "林书记,我明天就可以上工。"陈国庆放下筷子,眼神坚定。

  "不急,先休息两天,熟悉熟悉环境。"

  "不用休息。"陈国庆笑了,"我等这一天,等了七年了。"

  陈国庆的回归,像一个信号。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陆陆续续有人回来。

  有退伍兵,有技术工人,有刚毕业的中专生,甚至还有几个在外地成了家的,也带着老婆孩子回来了。

  靠山屯变得热闹起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人多了,矛盾也多了。

  老人看不惯年轻人的新做法,年轻人嫌老人思想保守。

  本地人觉得外来媳妇事多,外来媳妇抱怨村里条件太差。

  技术工人要求涨工资,农民觉得分配不公。

  最麻烦的是住房问题。

  改造的宿舍很快就不够用了,有几家人只能暂时挤在亲戚家。

  时间一长,亲戚也有怨言。

  林东每天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头发都白了几根。

  但他知道,这是成长的代价。

  一个村子要发展,就像孩子要长个儿,总要经历疼痛。

  一天深夜,林东还在大队部里翻看账本。陈国庆推门进来:"林书记,这么晚还没睡?"

  "睡不着。"林东苦笑,"这人才是回来了,可怎么用好他们,真是个难题。"

  陈国庆在他对面坐下:"我有个想法,不知道行不行。"

  "说说看。"

  "咱们可以成立一个技术攻关小组,把有技术的人集中起来,专门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这样既能发挥大家的专长,又能形成合力。"

  林东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好。还有呢?"

  "住房问题,我觉得可以发动大家自己动手。我在城里见过,很多单位都是职工集资建房。”

  “咱们也可以试试,村里出地,个人出钱出力,建成后按贡献分配。"

  两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天都亮了。

  林东的眼睛熬得通红,心里却亮堂堂的。

  天一亮,他就把几个队长和老支书又叫到了村委会。

  “集资建房,技术攻关。这是国庆提的两个法子,我觉得能行。”

  话音刚落,会计老宋的眉头就拧成了疙瘩:

  “想法是好。可集资,谁家现在能掏出钱来?前年遭了灾,去年刚缓口气,家家户户的钱,都攥在手里给孩子交学费、买化肥呢。”

  “是啊,”生产队长也说,

  “就算掏了钱,怎么分?张三家五口人,李四家两口人,出的钱一样,分的房能一样吗?这事儿一开头,就得乱套。”

  林东没急着反驳,他把自己的存折拍在桌上:

  “这是我全部家当,一千二百块。我第一个交。房子我不要,就当是给村里的启动资金。”

  所有人都愣住了。

  陈国庆也站起来:“我刚回来,没多少钱,三百块,我也交了。我住仓库就行。”

  李铁柱二话不说,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一沓钱,数了五百块放在桌上:“算我一个。”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1987,开局狩猎大兴安岭!,重生1987,开局狩猎大兴安岭!最新章节,重生1987,开局狩猎大兴安岭!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