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这是刘鑫武收上来的。
这稿子的作家叫马建,也是山东的作家,此前在《星星》、《京城文学》、《山东文学》这些刊物上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小有一些名气,但始终没什么“大”的东西能拿出手。
这时候呢,马原横空出世了。
马原把藏地的神秘写成了先锋,加上他身上那种“劲儿”,迷倒万千文艺青年,这会儿妥妥的青年偶像。
于是马建对XZ也有些向往,他和刘鑫武私交不错,刘鑫武就鼓励他去,鼓励他也写一些藏地的“奇观”出来。
彼时,聂震宁主事漓江出版社刚出版了“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刘鑫武拿出尤瑟纳尔的《东方奇观》,把这本书借给马建,让他参照着写一部《“西方”奇观》。
于是马建就听了他的话,往XZ跑了一趟。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了,人马原是长久居住在XZ,马建就不太行了,只是去了一趟。
回来以后,马建就照着刘鑫武借给他的那本《东方奇观》,照葫芦画瓢,写了一部XZ的。
也就是这篇《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作家高行健先看了一遍。
高行健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他其实是在莫言之前更早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不过彼时的他已经加入了法国国籍。
高行健看完以后觉得还行,写的不错,就帮马建拿给刘鑫武,问他能不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
刘鑫武看完以后,觉得很入他的法眼,首先这名起的就不错,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相信大部分人看到这名字会一愣,困惑的同时,勾起了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那这名什么意思呢?
亮出你的舌苔,汉人指的是看病,望闻问切嘛,看看舌苔能看出病症,完事儿马建自己也记不得是藏地哪个地区的藏人了,他们见了面就是伸舌头,表示友好。
因为在藏族文化中,弯腰吐舌是一种表示尊敬和欢迎的礼仪。
反正刘鑫武看完,觉得兴奋不已,沉浸在“纯文学”标准中,而且这还是自己朋友写的,是高行健推荐给他的。
当时高行健也说了,可能有些敏感,但是刘鑫武觉得没什么问题,一拍大腿答应下来发表的事情。
不过他也知道,稿子要是送到终审的崔道怡或者王朝垠那里,这两个老顽固肯定会打下来,有太多在他们那里都没办法通过。
于是刘鑫武就安排让主管报告文学、诗歌、散文的周明来负责终审。
不出他所料,稿子过了。
刘鑫武计划得逞,一颗心放了下来,只等刊物发表,这篇文章大放异彩。
谁敢想。
都已经过了终审的稿子居然又被江弦给打下来了!
这在程序上是不合理的,但谁让江弦是一把手呢,《人民的名义》里有句话说得好,一把手掌控绝对的权力。
所以江弦说不行,程序上不合理,那也是不行。
等朱伟把这事儿传达下去,消息再传到刘鑫武这里,刘鑫武顿时感到巨大的愤怒。
这是什么意思?!
这么好的文章你都不发?!
你江弦要毁了中国文学吗?!
你江弦就不容其他年轻作家出头吗?!
刘鑫武越想心里的火就越大,这才有了他此刻火急火燎跑到江弦办公室里的这一幕。
“老刘?怎么了?你有什么事情吗?”江弦跟只无辜的小白兔似得看着推门进来的刘鑫武。
“江主编。”
刘鑫武满脸愠怒之色,但也不好发作,强忍着心里情绪,“我听人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被您打下来了,说不能发,是吗?”
“哦。”
江弦点点头,“是有这件事,我刚让朱伟拿下去,这咱们《人民文学》就别发了,照我看,发不了。”
“发不了?”
刘鑫武一脸不甘,“这文章有什么问题吗?我看写的很好啊,三审的意见编辑们不是都写了吗,都觉得还不错,是可以发表的,您看过了吗?”
“.”
一旁的王一地、徐德霞一脸懵看着面前这一幕,听着这番话,对刘鑫武说的事情他们也大概能猜到一些,毕竟他们也看见了,刚才过来的时候,江弦才刚打下去一份稿子,这会儿刘鑫武说的应该就是这事儿。
此刻,俩人默默坐在一旁,交换个眼神儿。
看样子,刘鑫武似乎对于江弦打下去这件文章的事情颇为愤怒,不然也不会立马找过来跟江弦要个说法。
“这篇.不能发。”江弦的声音平淡,似乎完全没感受到刘鑫武压抑的怒火,也忽略了旁边王一地和徐德霞探究的目光。
刘鑫武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手都不自觉地攥紧了。
“发不了?江主编,咱们总得有个说法吧?这稿子三审都过了流程,按规矩就该上刊了!这稿子除了咱们编辑,很多作家也都看过,包括高行健同志,都认可,觉得不错才递到我这儿,稿子您认真看了吗?有问题,您倒是说说它到底什么地方有问题?”
他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拔高了些,引得王一地和徐德霞再次交换了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江弦依旧保持着那份近乎无辜的平静,身体微微向后靠在椅背上,看着因情绪激动而身体微倾的刘鑫武。
“老刘啊。”江弦终于开口,语气带着点安抚,却透着不容置疑的疏离,“编辑部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一个‘过’或‘不过’,要着眼全局。”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用词,但目光并没有回避刘鑫武的直视。
“这篇,视角太过奇特了,你自己说,那些关于藏地风俗的描写,究竟是客观的描写,还是带着猎奇味道的审视。‘亮出舌苔’,‘空空荡荡’的口腔背后引导读者去想象的,是什么呢?”
江弦的声音不急不缓,“我们是《人民文学》,是国家级的大刊,你、我肩上需要肩负的,都是引导文学创作健康发展的责任,咱们需要的是展现民族和谐、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作品,而不是这种.过多渲染边地原始、奇诡甚至神秘阴暗面的东西,这跟我们的主流基调不合拍
你刚才提到了高行健同志,他有他的艺术眼光,但我看,这篇稿子的倾向性太明显了,浮光掠影,摘取一些看似奇特的东西,就把它包装成所谓的‘奇观’?”
王一地在一旁听的不住点头,内心又对江弦有了几分改观。
这个作家虽然年轻,不过作为一名主编,无论是思想还是做事方式亦或者现在的说话语气,都绝对是足够合格、足够老辣的。
“这有什么问题?怎么会猎奇呢?”
另一边,刘鑫武依旧不服气,“马原已经为我们验证过了,藏地的内容同样能创作藏地的宝贵财富,马原已经靠着藏地写出了成绩,难道我们《人民文学》就不能再出一个马建?”
江弦抬手轻轻理了理桌上的文件,继续说道:“马原在XZ生活多年,他的东西有根基,这篇呢?它有深度吗?它传达了什么积极向上的精神?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审丑倾向,容易误导读者,甚至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江弦的语气渐趋严肃:“尤其现在,我们更需要把握好刊物的方向,不能因为人情,也不能因为所谓的‘先锋性’‘突破性’,就忽略了基本的政治意识和宣传导向。这稿子,风险太大了。
老刘,我知道你为这稿子费了不少心,也欣赏作者的尝试,但我们不能只看艺术价值,更要看社会效果。这篇,发不了,我的决定已经做了。”
这件事,不是江弦做的绝,而是他必须做的绝。
事实上,他一直在防着这部,防着这部《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众所周知,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接替王濛担任《人民文学》主编职务的正是刘鑫武。
而刘鑫武在《人民文学》任职主编仅仅不到一年时间便被免去了职务。
包括在后世。
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刘鑫武这个名字,听的最多的,也是因为他在《百家讲坛》的时候在红学、在《红楼梦》上做出的一些造诣。
他的文学已经不被提起了。
而刘鑫武又是80年代身处文学最中心的一个角色,是文学明星般的存在,像余华、苏童这样的后来者在后世都鲜为人知,他在后世怎么就边缘化了呢?
理由很简单。
总而言之,刘鑫武自己作死,江弦可不陪着,从他上任起就一直盯防着这部的出现,这次一送上来,他便雷霆手段,立刻拿下。
而刘鑫武哪里知道另一条时间线上的故事。
此刻,江弦这一番话,如同冰水浇在他的心头。
他明白了江弦不是没看这,而是带着一套完全不同的标准在看,在他看来,江弦有一套与他以及几个审稿编辑乃至高行健所理解的“艺术性”都截然不同的标准。
嗯,他之前绕开崔道怡、王朝垠直接找周明终审的“小聪明”,在江弦这个层级面前不堪一击。
而所谓“程序不合理”的暗示,更是被江弦轻描淡写地忽略了
——他是主编,他有这个权力。
刘鑫武张了张嘴,想辩驳江弦对内容和作者动机的曲解,想质问难道展示文化差异和苦难反思就是“不合拍”、“有风险”?甚至想吼出来“你这样只会扼杀真正的创作!”.
但看着江弦那副不容置疑的神情,听着他口中流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刘鑫武忽然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和悲愤。
你江弦当年就没触碰过敏感题材?
什么意思?
自己淋过雨,所以要撕烂别人的伞?!
王一地和徐德霞早已眼观鼻,鼻观心,不敢有任何小动作。
至于刘鑫武,他深深地吸一口气,再重重地呼出来。
“等中国文学只剩下你的儿童故事,你就得偿所愿了!”
撂下这么一句狠话,刘鑫武也不再争辩什么,猛地转身,“砰”地一声带上了主编办公室沉重的门。
办公室里,王一地和徐德霞都懵了。
这么大脾气?
到底江弦和刘鑫武谁年纪更小啊,怎么感觉江弦做事儿一套一套的,刘鑫武就那么冲动.
而且说的那叫什么话?
等中国文学只剩下你的儿童故事,你就得偿所愿了?
王一地寻思那也太爽了!
要是中国文学都是《小王子》这种水平的,那这文学实力,不说超越法国文学、俄国文学,至少也够和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拼一下肌肉了。
咋想的啊!
这稿子的作家叫马建,也是山东的作家,此前在《星星》、《京城文学》、《山东文学》这些刊物上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小有一些名气,但始终没什么“大”的东西能拿出手。
这时候呢,马原横空出世了。
马原把藏地的神秘写成了先锋,加上他身上那种“劲儿”,迷倒万千文艺青年,这会儿妥妥的青年偶像。
于是马建对XZ也有些向往,他和刘鑫武私交不错,刘鑫武就鼓励他去,鼓励他也写一些藏地的“奇观”出来。
彼时,聂震宁主事漓江出版社刚出版了“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刘鑫武拿出尤瑟纳尔的《东方奇观》,把这本书借给马建,让他参照着写一部《“西方”奇观》。
于是马建就听了他的话,往XZ跑了一趟。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了,人马原是长久居住在XZ,马建就不太行了,只是去了一趟。
回来以后,马建就照着刘鑫武借给他的那本《东方奇观》,照葫芦画瓢,写了一部XZ的。
也就是这篇《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作家高行健先看了一遍。
高行健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他其实是在莫言之前更早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不过彼时的他已经加入了法国国籍。
高行健看完以后觉得还行,写的不错,就帮马建拿给刘鑫武,问他能不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
刘鑫武看完以后,觉得很入他的法眼,首先这名起的就不错,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相信大部分人看到这名字会一愣,困惑的同时,勾起了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那这名什么意思呢?
亮出你的舌苔,汉人指的是看病,望闻问切嘛,看看舌苔能看出病症,完事儿马建自己也记不得是藏地哪个地区的藏人了,他们见了面就是伸舌头,表示友好。
因为在藏族文化中,弯腰吐舌是一种表示尊敬和欢迎的礼仪。
反正刘鑫武看完,觉得兴奋不已,沉浸在“纯文学”标准中,而且这还是自己朋友写的,是高行健推荐给他的。
当时高行健也说了,可能有些敏感,但是刘鑫武觉得没什么问题,一拍大腿答应下来发表的事情。
不过他也知道,稿子要是送到终审的崔道怡或者王朝垠那里,这两个老顽固肯定会打下来,有太多在他们那里都没办法通过。
于是刘鑫武就安排让主管报告文学、诗歌、散文的周明来负责终审。
不出他所料,稿子过了。
刘鑫武计划得逞,一颗心放了下来,只等刊物发表,这篇文章大放异彩。
谁敢想。
都已经过了终审的稿子居然又被江弦给打下来了!
这在程序上是不合理的,但谁让江弦是一把手呢,《人民的名义》里有句话说得好,一把手掌控绝对的权力。
所以江弦说不行,程序上不合理,那也是不行。
等朱伟把这事儿传达下去,消息再传到刘鑫武这里,刘鑫武顿时感到巨大的愤怒。
这是什么意思?!
这么好的文章你都不发?!
你江弦要毁了中国文学吗?!
你江弦就不容其他年轻作家出头吗?!
刘鑫武越想心里的火就越大,这才有了他此刻火急火燎跑到江弦办公室里的这一幕。
“老刘?怎么了?你有什么事情吗?”江弦跟只无辜的小白兔似得看着推门进来的刘鑫武。
“江主编。”
刘鑫武满脸愠怒之色,但也不好发作,强忍着心里情绪,“我听人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被您打下来了,说不能发,是吗?”
“哦。”
江弦点点头,“是有这件事,我刚让朱伟拿下去,这咱们《人民文学》就别发了,照我看,发不了。”
“发不了?”
刘鑫武一脸不甘,“这文章有什么问题吗?我看写的很好啊,三审的意见编辑们不是都写了吗,都觉得还不错,是可以发表的,您看过了吗?”
“.”
一旁的王一地、徐德霞一脸懵看着面前这一幕,听着这番话,对刘鑫武说的事情他们也大概能猜到一些,毕竟他们也看见了,刚才过来的时候,江弦才刚打下去一份稿子,这会儿刘鑫武说的应该就是这事儿。
此刻,俩人默默坐在一旁,交换个眼神儿。
看样子,刘鑫武似乎对于江弦打下去这件文章的事情颇为愤怒,不然也不会立马找过来跟江弦要个说法。
“这篇.不能发。”江弦的声音平淡,似乎完全没感受到刘鑫武压抑的怒火,也忽略了旁边王一地和徐德霞探究的目光。
刘鑫武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手都不自觉地攥紧了。
“发不了?江主编,咱们总得有个说法吧?这稿子三审都过了流程,按规矩就该上刊了!这稿子除了咱们编辑,很多作家也都看过,包括高行健同志,都认可,觉得不错才递到我这儿,稿子您认真看了吗?有问题,您倒是说说它到底什么地方有问题?”
他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拔高了些,引得王一地和徐德霞再次交换了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江弦依旧保持着那份近乎无辜的平静,身体微微向后靠在椅背上,看着因情绪激动而身体微倾的刘鑫武。
“老刘啊。”江弦终于开口,语气带着点安抚,却透着不容置疑的疏离,“编辑部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一个‘过’或‘不过’,要着眼全局。”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用词,但目光并没有回避刘鑫武的直视。
“这篇,视角太过奇特了,你自己说,那些关于藏地风俗的描写,究竟是客观的描写,还是带着猎奇味道的审视。‘亮出舌苔’,‘空空荡荡’的口腔背后引导读者去想象的,是什么呢?”
江弦的声音不急不缓,“我们是《人民文学》,是国家级的大刊,你、我肩上需要肩负的,都是引导文学创作健康发展的责任,咱们需要的是展现民族和谐、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作品,而不是这种.过多渲染边地原始、奇诡甚至神秘阴暗面的东西,这跟我们的主流基调不合拍
你刚才提到了高行健同志,他有他的艺术眼光,但我看,这篇稿子的倾向性太明显了,浮光掠影,摘取一些看似奇特的东西,就把它包装成所谓的‘奇观’?”
王一地在一旁听的不住点头,内心又对江弦有了几分改观。
这个作家虽然年轻,不过作为一名主编,无论是思想还是做事方式亦或者现在的说话语气,都绝对是足够合格、足够老辣的。
“这有什么问题?怎么会猎奇呢?”
另一边,刘鑫武依旧不服气,“马原已经为我们验证过了,藏地的内容同样能创作藏地的宝贵财富,马原已经靠着藏地写出了成绩,难道我们《人民文学》就不能再出一个马建?”
江弦抬手轻轻理了理桌上的文件,继续说道:“马原在XZ生活多年,他的东西有根基,这篇呢?它有深度吗?它传达了什么积极向上的精神?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审丑倾向,容易误导读者,甚至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江弦的语气渐趋严肃:“尤其现在,我们更需要把握好刊物的方向,不能因为人情,也不能因为所谓的‘先锋性’‘突破性’,就忽略了基本的政治意识和宣传导向。这稿子,风险太大了。
老刘,我知道你为这稿子费了不少心,也欣赏作者的尝试,但我们不能只看艺术价值,更要看社会效果。这篇,发不了,我的决定已经做了。”
这件事,不是江弦做的绝,而是他必须做的绝。
事实上,他一直在防着这部,防着这部《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众所周知,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接替王濛担任《人民文学》主编职务的正是刘鑫武。
而刘鑫武在《人民文学》任职主编仅仅不到一年时间便被免去了职务。
包括在后世。
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刘鑫武这个名字,听的最多的,也是因为他在《百家讲坛》的时候在红学、在《红楼梦》上做出的一些造诣。
他的文学已经不被提起了。
而刘鑫武又是80年代身处文学最中心的一个角色,是文学明星般的存在,像余华、苏童这样的后来者在后世都鲜为人知,他在后世怎么就边缘化了呢?
理由很简单。
总而言之,刘鑫武自己作死,江弦可不陪着,从他上任起就一直盯防着这部的出现,这次一送上来,他便雷霆手段,立刻拿下。
而刘鑫武哪里知道另一条时间线上的故事。
此刻,江弦这一番话,如同冰水浇在他的心头。
他明白了江弦不是没看这,而是带着一套完全不同的标准在看,在他看来,江弦有一套与他以及几个审稿编辑乃至高行健所理解的“艺术性”都截然不同的标准。
嗯,他之前绕开崔道怡、王朝垠直接找周明终审的“小聪明”,在江弦这个层级面前不堪一击。
而所谓“程序不合理”的暗示,更是被江弦轻描淡写地忽略了
——他是主编,他有这个权力。
刘鑫武张了张嘴,想辩驳江弦对内容和作者动机的曲解,想质问难道展示文化差异和苦难反思就是“不合拍”、“有风险”?甚至想吼出来“你这样只会扼杀真正的创作!”.
但看着江弦那副不容置疑的神情,听着他口中流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刘鑫武忽然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和悲愤。
你江弦当年就没触碰过敏感题材?
什么意思?
自己淋过雨,所以要撕烂别人的伞?!
王一地和徐德霞早已眼观鼻,鼻观心,不敢有任何小动作。
至于刘鑫武,他深深地吸一口气,再重重地呼出来。
“等中国文学只剩下你的儿童故事,你就得偿所愿了!”
撂下这么一句狠话,刘鑫武也不再争辩什么,猛地转身,“砰”地一声带上了主编办公室沉重的门。
办公室里,王一地和徐德霞都懵了。
这么大脾气?
到底江弦和刘鑫武谁年纪更小啊,怎么感觉江弦做事儿一套一套的,刘鑫武就那么冲动.
而且说的那叫什么话?
等中国文学只剩下你的儿童故事,你就得偿所愿了?
王一地寻思那也太爽了!
要是中国文学都是《小王子》这种水平的,那这文学实力,不说超越法国文学、俄国文学,至少也够和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拼一下肌肉了。
咋想的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