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八,午后。

  北城兵马司指挥使张顺天、副指挥使黄成、吏目宋一舟,连同三十余名吏员全被押往刑部大牢。

  罪名是:事应奏不奏。

  即隐瞒灾民流民集聚京郊情况,擅自驱赶,搁置不报。

  近黄昏。

  北城巡城御史钱泰向都察院提交监察文书与相关人证物证,为这些人又追加了两项罪名。

  其一,略人略卖人。

  略卖,即强制限制人身自由并出卖人口。

  所指的正是挂竿茶社贩卖的假扬州瘦马,已有充足的人证物证证明,幕后东家是黄成。

  张顺天、宋一舟等十余人亦有参与分赃。

  预计今晚,挂竿茶社就会被查封,同时里面的良家女也会被救出,木生大概率在明日午时左右就能与他姐姐团聚。

  其二,因公擅科敛。

  即未奉上司明文,擅自科敛所属财物。

  这是五城兵马指挥司的人几乎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一般没人追究。

  但张顺天与黄成强取豪夺的财物实在太多了。

  钱泰一查,百姓知其已犯事,纷纷举报。

  巡城御史钱泰之所以调查得如此迅速,乃是担心自己也卷入其中。

  他虽未曾贪墨一厘一毫。

  但对北城兵马司所做的事情也是有所耳闻,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渎职之嫌。

  ……

  刑部监牢,入夜。

  北城兵马司指挥使张顺天、副指挥使黄成、吏目宋一舟,身穿囚服,皆一脸郁闷地坐在干草上。

  年龄最大的黄成撇着嘴巴,一脸怨气。

  “驱赶流民……不是……不是往昔常例嘛!哪一年不逐?哪一年不赶?咱们若不赶,京师都乱套了,怎么如今就变成有罪了?”

  “还有略卖与因公擅敛,纯属诬陷!俸禄那么低,好处都被那些厂卫抢走了,咱们还不能做个小生意?大明朝那么多官吏,干净的能有几个?”

  身材瘦小、有些结巴的吏目宋一舟无奈道:“可能……可能……可能是流民……流民太多了!咱……咱……咱也赚得太多了!”

  一旁。

  崇尚“无为而治”理念的张顺天望向黄成。

  “黄成,你可将我害惨了!”

  “事应奏不奏,至少杖六十,还能活命。但略人略卖人罪,至少杖一百,流三千里;因公擅敛罪,又至少杖六十,这些加起来,咱们恐怕都没命了!”

  张顺天精研《大明律》,对所犯罪名的惩处结果非常清楚。

  他想了想,又道:“不过……不过,贩卖瘦马的主谋是你,出头因公擅敛的也是你,拿大头的还是你,我不过是从犯,我还能活命,你肯定活不了了!”

  听到此话,黄成气愤地站了起来。

  他虽是副职,但资格老,在兵马司基本已将张顺天架空。

  “张顺天,若不是靠家里使钱,你怎能当上这个指挥使!这三年,你年年分钱,如今入了牢,你想着将屎盆子全扣在我身上,门都没有,你是正职,我就称是被你胁迫,全全奉你之命!”

  “奉你妈的头!”张顺天乃是京师土著,下意识便将本地脏话说了出来,然后起身与黄成扭打起来。

  宋一舟连忙躲到一旁,他觉得自己的罪最轻。

  没必要再多一个斗殴罪。

  就在二人打得正是激烈时,两名刑部狱卒带着一个身穿囚服的犯人走了过来。

  “在刑部大狱打架,不想活了!”

  砰!砰!

  一名狱卒用栗木硬杖使劲朝着牢门敲了两下。

  张顺天和黄成松开彼此,当看到新来的犯人后,都有些意外。

  来者不是别人。

  正是北城巡城御史钱泰,北城兵马司的直接监管者。

  他的罪名是:失职渎职,监管不力。

  狱卒将钱泰推进隔壁牢房后,又瞪眼道:“都老实些!”

  然后,便离开了。

  张顺天、黄成、宋一舟三人都一脸怒气地看向钱泰,皆认为是钱泰举报了他们。

  如今钱泰也入狱,他们自然要骂一骂出气。

  “人在做,天在看,钱御史,你欺负我们有何用,自己不也是进来了?”黄成讥讽道。

  听到此话,钱泰猛地转过脸来。

  黑着脸,攥着拳,瞪着眼,比他们三人还要愤怒。

  “我……我怎么遇到你们三个蠢货,辽东灾民来京者近三千人,你们为何不报?”

  “他们一怒之下,若聚众造反,你们知道是捅了多大的娄子吗?”

  “你们若报上官,再行驱赶,或许咱们都没事!愚蠢!白痴!废物!”

  “更要命的是,此事乃是新任户部尚书殷正茂上奏汇禀朝廷,涉及辽东赈灾款里有猫腻,此事绝对会闹大,朝廷为平息民怨,会将我罢黜,但一定会将尔等毒瘤处死!”

  ……

  御史的嘴,锋利的刀。

  能与其抗衡的只有翰林院出身的那群人。

  张顺天三人听到钱泰这番话,顿时如同霜打的茄子一般。

  全蔫了!

  他们不报,也有他们的委屈。

  驱赶灾民这类事情,不能明说,更不会有明文法令。

  灾民只能抚,怎能赶呢?

  但实际上,年年都是驱赶为主,抚慰为辅。

  因为京师没有那么多安置之处,也没有那么多银子抚慰。

  上面(厂卫)的原则是:遇灾民流民,倾力遣回原籍,但为了避免民怨,不会明说。

  他们完全是在依照常例做事。

  而今出了事。

  朝廷要安抚百姓,避免民怨爆发,他们自然要背锅。

  至于他们贪墨、贩卖人口的罪名也被揭出,他们还能怪谁?

  不争气,不聪明,还不干净,并不冤。

  ……

  夜,戌正时分。

  内阁值房,灯火明亮。

  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三人聚于一室,刚看罢殷正茂今日提交的第二道奏疏。

  殷正茂请求——

  “彻查户部,将户部与地方官员勾结,徇私枉法的官员一律严惩。”

  “彻查辽东地方官场,将所有涉及贪墨赈灾银的官员一律严惩。”

  此外,他对安抚灾民也有建议。

  “不宜立即遣返原籍,宜在京郊搭建棚户,开设粥棚,待辽东赈灾异况查明后,给予一定安抚政策,如免除差役田赋等,再行遣返。”

  最后,他还提出了一道新策,名为:内外廷联合相扶之法。

  内廷,指的是禁中;外廷,指的是朝堂。

  参照此次事件来讲,安抚灾民需要费用,后续还会为辽东拨付费用,额度甚大。

  这个费用,不应户部独出,而应内廷内库(皇帝私库)和同样拥有财物库的工部与户部分摊。

  之后,若内库或工部遇到财物数额较大的支出,户部也可分摊。

  以避免某个衙门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张四维看罢,不由得睥睨一笑。

  殷正茂打算盘的声音太响,他在内阁都听到了!

  在他眼中。

  对方彻查户部,是为了与前任之事彻底分割,杜绝做擦屁股的事情,然后建立自己的部堂权威,有一定私心。

  彻查辽东地方官员,是为了让满朝官员知晓,户部的钱不能贪、不能拿,此乃立威立规矩之举。

  这两个请求,落在这个事上,还算合理。

  他勉强能接受。

  但殷正茂的内外廷联合相扶之法,就是个笑话。

  朝廷真正有钱的就三个地方:内库、户部(太仓库)和工部。

  太仓经常窘迫,内库时时充盈,工部自给自足。

  乃是当下大明的常态。

  自嘉靖之后,内库不足,皇帝便派遣宦官索取,外库(太仓库)饷银不足,求助皇帝请发内帑,皇帝不会轻易答应。

  这导致,户部总是没钱,总是闹饥荒。

  这个所谓的“内外廷联合相扶之法”若真施行,几乎全年都是内库和工部帮扶户部。

  即使没有这个法策,内库没钱,户部也不敢不帮扶。

  当然。

  在遇到重大灾情或支出大额军费时,户部没钱,内库还是会出钱的。

  但前提是内库没钱了。

  殷正茂这个空手套白狼、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计策,即使内阁同意,李太后与冯保也不会同意。

  虽然都是为了大明,但彼此还是要分锅吃饭的。

  内库的首要作用是御用,其次是国用,最后才是民用。

  这点,小万历都是知道的。

  殷正茂这番强势厚颜之态,刚上任就对着皇家内库指手画脚的作派。

  让张四维觉得:此人有入阁之心,然完全无入阁之能。

  张四维虽对殷正茂不喜。

  但张居正没发言,他便没有表达态度。

  他入阁时,小万历手注的那句“随元辅入阁办事”,能让他记一辈子。

  这时。

  张居正看向二人,道:“我觉得殷尚书的请求尚可。”

  “至于最后一条新策,可能是因近两年户部穷怕了,有待商榷,可在明日常朝上公议。二位如何看?”

  张居正最初也觉得此策很幼稚,但他了解殷正茂,后者绝非鲁莽之人,可能还有后招。

  无论成与否。

  殷正茂敢于朝着皇家内库伸手的勇气,还是让他满意的。

  都是朝廷的钱,内库有时确实太抠了。

  吕调阳干脆果决地说道:“我无异议!”

  他对张居正的说话习惯了如指掌。

  张居正若在问询前,先表达个人观点,他只需附议即可;若未曾表达个人观点,才宜他说出个人观点。

  张四维想了想,没敢反驳奏疏之事,但却说出了另外一个顾虑。

  “若彻查辽东官场,是不是将辽东巡抚张学颜和辽东总兵李成梁,调走一个,二人在辽东数年,不止一位言官控诉他们有结党之嫌。”

  张居正抚须正色道:“何为结党?结而徇私误国才是结党,二人经查若无过错,无须因一些空穴来风之言,将他们调离!”

  “其它……其它……我就无异议了!”张四维虽然只比张居正小一岁,但气场却弱了一个辈分。

  吕调阳瞥了张四维一眼,心道:何必找罪受呢?

  朝堂百官皆知晓。

  张居正对镇守北方的两大武将,戚继光和李成梁,那是超乎寻常的信任。

  北境稳固是新政施行的关键。

  二人军功卓越,若没有犯下大错,张居正绝对不会换人,而张学颜也是张居正器重之人。

  “既然二位都无异议,那明日常朝,我们便帮新来的殷尚书站稳脚跟了!”

  吕调阳和张四维同时点头。

  他们三人定下的事情,只要不是群臣都反对,基本就板上钉钉了。

  ……

  翌日一早,常朝会上。

  内阁三大阁臣、六部九卿的主官、一众科道言官,齐聚殿内。

  沈念以起居注官站于御座东南。

  今年的多次常朝,已不再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

  很多事情,内阁与六部都会在下面做好方案,再在朝堂上汇禀,等待小万历点头。

  如此以来,官员们可直接发表意见。

  至于一些扯皮的事情,那定然就是内阁一言堂决定了。

  很快。

  便讲到了辽东灾民安置以及殷正茂的第二道奏疏。

  提到彻查户部和辽东官场,还无人变脸。

  但提到“内外廷联合相扶之策”时,一些人的脸色变了。

  包括冯保在内。

  他们认为这是殷正茂的投机取巧之计。

  户部,干的就是筹钱的差事。

  户部尚书就该穷,就该负重前行,就该睡不着觉,就该被人追着要钱。

  殷正茂还想拉着主管内库的太监和工部官员都睡不好觉。

  门都没有!

  虽然内库、工部有钱,但花销也大。

  特别是内库。

  能苦一苦户部就解决的事情,绝不会动用皇帝的私房钱。

  甚至。

  一些事情不解决,也不能影响皇家支用。

  本是小绵羊的户部突然有了攻击性且在指点江山,让一些官员觉得非常不舒服。

  张居正说完奏疏上的的内容后,高声道:“各衙门可有异议?”

  唰!唰!唰!

  工部尚书郭朝宾、左都御史陈瓒,还有足足六名科道言官几乎同时站了出来。

  冯保在常朝之上,不适合发言,但自有他培养的科道言官代他而言。

  工部尚书郭朝宾率先出列。

  他先是瞥了殷正茂一眼,然后高声道:“依照常例,向来都是户部拨钱拨粮,工部出人出力,怎么还需要工部出钱?户部是打算将工部收编了?工部可自负盈亏,无须帮扶!”

  郭朝宾通晓河工,做事必讲规矩,他对殷正茂这种“拉人下水”的做法非常不满。

  他说完后,左都御史陈瓒站了出来。

  “陛下,臣也觉得不妥,内库掌管内廷之钱,工部主管匠工之事,户部掌国用出入,非紧急情况,根本无须联合帮扶,户部若无钱,内库与工部岂会不帮,此策,甚坏规矩,不可行!”

  随即,数名科道言官也纷纷出言反对。

  而此刻,沈念看向一脸平静的殷正茂。

  他觉得这个文武双全,在外摸爬滚打数年,背着贪名还能擢升的户部尚书,绝对不可能出一个大家都觉得很蠢的主意。

  一定有后招。

  此策若能成,户部尚书这个差事就好做了,且对百姓大有裨益。

  沈念满心期待。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最新章节,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