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六,常朝之后。

  沈念拿着阿吉绘制的木生姐姐玉润的画像,来到棋盘街西侧、通政司对面的锦衣卫衙门。

  他告知门前守卫,前来拜访锦衣卫千户周海。

  周海作为冯保的干儿子。

  游走于东厂与锦衣卫之间,乃是京师的消息通。

  京师内,他都找不来的人,恐怕就只能靠官衙贴出悬赏告示去找了。

  沈念选择在大白天堂皇正大地登门拜访,其实比投递拜帖,私下见面更加妥帖。

  二人私下见面。

  一些言官很容易大做文章,因为厂卫直属皇权,文官不可私下与他们走得太近。

  沈念像办公事一样去做私事,反而不会令太多人关注。

  此事对周海而言,乃是芝麻大的小事。

  他最多汇禀给司礼监冯保或北镇抚司镇抚使曹威。

  而“买卖假扬州瘦马”这种低级勾当,谁干谁遭人唾弃,司礼监与锦衣卫绝不会干,一些高官贵戚也不会干。

  故而寻他问询,不会走漏风声。

  至于沈念这番“上衙时顺嘴问一句私事”的行为,过错如芝麻绿豆大小。

  即使被一些吹毛求疵的言官知晓,都认为不值得浪费纸墨弹劾。

  很快。

  便有锦衣卫将沈念引了进去。

  “沈编修,恭喜高升,今日怎么有空来找我了,可是有要事?”周海迎了过来。

  “周千户,不算是要事,可否屋内小叙?”沈念朝着周海拱手。

  “好!好!”周海笑着将沈念引入屋内,他对一般的正七品可从没有如此客气。

  随即。

  沈念道出了家仆亲姐疑被人当成瘦马拐到京师贩卖之事,并拿出了画像。

  “辽东过来的?约在去年年底被送到京师?”周海想了想,然后看向沈念。

  “沈编修,我可能知晓她的下落,但还需要确认一下,你是想让我确认后直接救人,还是只需告诉你她的下落?”

  此话一出,显然是有线索,而问得也非常有水平。

  京师之内,只要不是关在诏狱或有御旨,几乎没有锦衣卫捞不出来的人。

  周海救人一定会使用非常规类方式,可能用钱,可能用势,也可能直接去抢。

  待救出来,沈念便欠了他一个大人情。

  沈念想了想,道:“我想先知晓人在哪,具体情况如何,至于如何救人,如果到时需要麻烦周千户,我再叨扰。”

  若确认对方暂时安全。

  沈念还是想用更正规的方式,将这些人贩子与幕后之人一锅端,救出更多人。

  翰林院出身的人,不能走使得道德有瑕疵或授人以柄的偏门。

  “好,最迟今日黄昏,我给你回复!”周海非常干脆果断地说道,他非常愿与沈念这类仕途前景甚是光明的官员交往。

  手上沾血太多。

  他也盼着日后被人攻击时,能有个说话有用的官员为他说句好话。

  随即,沈念便离开了。

  ……

  临近黄昏,周海命人送来消息。

  “人在挂竿茶社,内有女子三十人左右,皆遭哄骗,月底清卖,幕后东家为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黄成,指挥使张顺天亦有分赃。”

  挂竿茶社,非一般茶铺,而是一群强丐聚集,组建的民间社团。

  当下,京师乞丐总量不下万人。

  一部分是游手赌博之人。

  一部分是荒年饥岁的灾民逃荒,逐渐变成流民乞丐。

  京师的蜡烛寺、幡竿寺皆是留置乞丐之所,但根本不够用。

  至于强丐。

  则是一群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强横少壮之徒,白天索讨酒食财物,晚上或盗或抢,甚是嚣张。

  积攒了一些钱财后,便开始做一些灰色买卖,比如赌坊、驴打滚(高利贷)、人口买卖的牙人等,专欺更底层的人。

  他们上面大多有官员胥吏撑腰,也更懂得如何欺负穷人。

  沈念坐在书案前,思索着如何通过正规途径去救这些被骗被拐的良家女子。

  他若直接报官或撰写奏疏呈递内阁,效果不佳。

  对方得到消息后,可能会第一时间将人转移。

  即使未曾转移。

  他们手里绝对握有这些女子的雇佣契约,声称他们只是媒牙子,而这些女人都是自愿为妾,根本不属于贩卖人口。

  真打官司,沈念不一定能赢,他也不适合卷进这种糊涂账中,更没有精力去寻证据。

  突然,他眼前一亮。

  “驱赶辽东流民的,不就是北城兵马司的人吗?有了!”沈念兴奋起来。

  ……

  黄昏放衙后。

  沈念回到家中,将阿吉和木生叫到面前。

  “木生,我已知你姐姐的下落,她在月底之前还算安全,不过要将她救出来,还需要你来做。”

  “我?我如何做?若能以命换命,我也愿意!”木生扬起脑袋说道。

  “不需要你以命换命,明日一早,你随阿吉前往城郊,寻找同为辽东的流民,无须多,五人即可,要嗓门洪亮的。”

  “阿吉,你为他们都买身衣服,切记,是打补丁的旧衣服,然后将他们在午后拉到城内,于正阳门外暂歇,我准备让他们去告状,诉状你来写。”

  ……

  沈念布置好后,回到书房,思索计划有无缺漏之处。

  他的具体措施是:让这些流民来京内告状,控诉辽东赈灾银被吞,控诉北城兵马司驱赶殴打灾民,先将北城兵马司卷进来。

  外地百姓来京告状,正规渠道有二。

  其一,向通政司递交诉状;其二,敲击午门外的登闻鼓直诉。

  但目前,这两种渠道对百姓而言几乎都行不通。

  首先,从外地到京师,大多路途遥远,很多百姓都不识字,还要请讼师撰写诉状,来来回回耗银可达十余两,这相当于一名中等农户的两年收入。

  其次,地方官员贿赂五城兵马司或顺天府的胥吏,使得外地告状的百姓根本无法进京。

  最后,即使有百姓能来到通政司或午门前,也会有胥吏阻拦,将其驱逐。

  当下,午门前的那架登闻鼓是给人看的,而不是给人敲的。

  至于通政司。

  一些底层官员想弹劾上官都不一定能呈递奏疏成功,更不要说底层百姓了。

  当然,还有其他特殊渠道。

  如:拦與喊冤,依托士绅、科举考生、致仕官员告状等。

  但这全凭运气。

  搞不好还会被扣上“惊扰官驾、诬告官员”的罪名被责罚。

  依照《大明律》,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是要先笞五十的。

  沈念让这些人换衣服,乃是为了让他们以“底层劳力”的身份进京。

  让阿吉写状纸,乃是为了写明情况,且将自己摘出去。

  而沈念规划的告状之地。

  不是通政司,不是午门,不是顺天府,不是锦衣卫,甚至不是三法司(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而是户部。

  去年的辽东赈灾银乃是从户部支出,派发到辽东,而今出现如此多的流民,都声称没有被安抚,定然是有人贪墨。

  户部尚书殷正茂刚刚上任,正是想要站稳脚的时候。

  他若知此事,绝对会上奏,因为里面可挖掘的问题太多了!

  比如:户部有没有贪墨赈灾银之官?北城兵马司有没有收受地方官员贿赂驱赶流民?辽东地方衙门有没有虚报灾民数量?有没有截留赈灾银?有没有官商勾结将赈灾粮变成劣质米粮?

  另外还有一点,辽东作为边陲之地,赈灾银经常被军需调借,此次是不是也是这样?若将边民逼成反民,这个责任谁来负?

  这些问题,在殷正茂眼里,皆是功绩。

  ……

  沈念笃定殷正茂会彻查此事,还有一个缘由。

  往昔,户部在王国光这位老黄牛的带领下,兢兢业业,甚是乖巧。

  各个衙门要钱都朝着户部要。

  但大明的财政管理衙门,其实不止户部,较为有钱的还有工部和司礼监。

  工部,主管全国匠户,四大清吏司所征的山货土产税、制陶冶炼费,还有山场、园林费用,都不经户部。

  司礼监掌管天下黄册,提督苏杭两府的织造,还掌管水利、舟车、桥梁等,也很有钱。

  换言之——

  朝廷挣钱的钱袋子有好几个,但一旦赈灾救民,都率先是朝着户部的口袋拿。

  殷正茂可不是窝囊的老实人,不可能被这样欺负。

  若再出钱,他肯定会想法让别的衙门出钱。

  另外,沈念还笃定,此事闹到内阁后,三大阁老肯定重视。

  一则是帮助殷正茂站稳脚跟。

  二则是辽东地区的文官武将都需要被敲打敲打,不然流民下一步就变成了反民,边境绝不可乱。

  如此一来。

  救下那些良家女子就变成了一件小事,根本不需要沈念再寻人提醒或令木生再去告状。

  只要殷正茂上奏道出北城兵马司有“驱赶流民,蒙蔽圣听”之举。

  负责监管北城兵马司的巡城御史一定会第一时间寻找证据控诉北城兵马司指挥、副指挥的一系列恶行。

  不然,就是他们失职。

  到那时,木生的姐姐以及那些可怜的良家女子很快就能被救出,辽东那些受官僚和军户欺压的百姓也能好过一些。

  这就是沈念的全盘计划。

  四两拨千斤,私事变国事,由救一人变成救多人。

  借由殷正茂刚上任急需立功,让朝堂的诸多问题浮出水面。

  至于此事能闹多大,能使得多少官员落马,能为辽东百姓解决多少问题,就看殷正茂的能力了。

  沈念预测。

  此事闹大后,若内阁与司礼监知晓他问询周海之事,定会猜想到流民去户部告状,是他的点子。

  毕竟,去户部申冤,不是一般百姓能想到的。

  若真被那群老狐狸想到,沈念也不惧。

  他初心是正的,做法又对朝廷有利而无一害,没准儿殷正茂还会感谢他呢!

  ……

  三月初七,近黄昏。

  户部尚书殷正茂的官轿从户部衙门西门行出,随行者足足有十余人。

  “咳咳……咳咳……”

  不远处的角落,阿吉咳嗽起来。

  这五名流民与木生可不知户部尚书的轿子长什么模样。

  他们听到号令后,立即冲上去,然后开始高喊:

  “辽东灾民有冤,有人贪了户部的赈灾银!”

  “辽东灾民有冤,有人贪了户部的赈灾银!”

  “辽东灾民有冤,有人贪了户部的赈灾银!”

  ……

  喊冤也是有讲究的。

  第一句话必须就要将表达的核心内容喊出来。

  若只是喊“我的青天大老爷,小民冤枉,您一定要为小民做主啊”,可能刚喊完,便被官差赶走了。

  大明绝大多数官员都不爱管闲事,且有冤屈朝着户部尚书申诉,前所未有。

  京师有三法司,有登闻鼓,有通政司。

  户部尚书逾矩受理,那不是打其他衙门主官的脸吗?

  轿内的殷正茂被这道喊声吓了一跳。

  就在数名官差仆从准备将连同木生在内的六名申冤者赶走时。

  殷正茂掀开轿帘,道:“将状纸拿过来!”

  为百姓申冤不是他的职责,但涉及“辽东、户部赈灾银”,他就必须要管一管了。

  殷正茂看过状纸后,眼珠一转。

  朝着轿旁窗口的随行胥吏说道:“先将他们带进衙门安置,另外速速命人去城郊北看一看,到底有多少流民?”

  说罢,殷正茂拍了拍轿子,高声道:“回衙!”

  声音清亮,中气十足。

  待殷正茂确定城外的辽东流民不下两千人,定然是要上疏了。

  ……

  不远处。

  阿吉看到木生六人被带进户部衙门,连忙离开了。

  一切都在他家少爷的掌控中。

  接下来就要看殷正茂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如何烧了。

  至于这把火能烧多大,会烧在谁身上,那就不是沈念所考虑的了。

  当下的大明,需要这样的火焰。

  ……

  翌日一大早,殷正茂的奏疏便出现在了内阁值房内。

  张居正面带愠色。

  他最愤怒的是京城已有辽东流民数千,竟然被北城兵马司驱赶并瞒了下来。

  关键还是户部尚书发现了这个问题。

  要知,京城有辽东流民数千,那辽东区域定然就有数万了。

  数万人若集聚暴动造反,那就不是拨几万两赈灾银能打发的了。

  张居正快步前往禁中向小万历汇禀。

  ……

  近午时。

  一众锦衣卫与巡视北城察院的巡城御史钱泰带着十余名兵丁,奔向城北。

  沈念知晓后,不由得喃喃道:“接下来,就要看殷尚书的在京首秀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最新章节,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