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汤若望便被带了进来。

  他并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了两个助手,两个助手,抬着一台沉重的发电机一起进来的。

  当然,他们携带的物品,自然是经过检查,确认没有什么危险品。

  再加上皇上对汤若望十分器重,因此,才被放行了进来。

  三人拜见过贾琮之后,汤若望便喜不自禁地说道:“皇上,成了,成了!”

  “在皇帝的指导之下,我们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灯泡,皇上请看。”

  这门说着,汤若望便指挥两个助手,让他们开始摇起了发电机来。

  没错,他们制造的发电机,是用手来摇的。

  发电机上,接着电线,电线上又连接着一个简陋的灯座,灯座上已经安插好了汤若望制造出来的灯泡。

  这个灯泡,外形和贾琮记忆中的灯泡类似,毕竟是贾琮提点过的。

  不过弧度差的有些多,让贾琮看着,有些怪异之感。

  不过外形并不重要,只要好用便足够了。

  两个助手摇动半晌,灯泡忽然间亮了起来,不过亮度忽强忽弱,极不稳定。

  毕竟是手摇的,也不能要求太高。

  汤若望兴奋地问道:“皇上,怎么样?”

  贾琮点头说道:“不错,很好!你们辛苦了!”

  汤若望连忙说道:“能为皇上效忠,乃是臣之荣幸,更何况,臣自己也十分喜欢做研究。”

  “哪里称得上辛苦?反倒算是成全了臣才是。”

  贾琮点了点头说道:“这灯泡虽然做出来了,不过呢,缺陷还是有的。”

  “朕还准备将电力和灯泡,在全国进行普及的,自然不可能用手摇的方式来发电,不知你可有什么方法?”

  听到这里,汤若望不由为难地说道:“陛下,发电其实可以用蒸汽机来取代人力。”

  “不过要在华夏全国范围内推广电力,怕是成本太高。”

  “代价未免太大,得不偿失。臣以为,这电力,只供应皇室,还有一些重臣又或者世家也就足够了。”

  “寻常百姓家里,又何须用到电呢?”

  这,大约便是士大夫等人的心理了。

  他们认为,这样的好东西,普通百姓,根本就不配用。

  贾琮则是笑道:“此言差矣,朕乃是一国之君,乃是万万百姓之帝,岂能弃朕的百姓于不顾?”

  “这发电机的动力,用蒸汽机,便多了一层周转。”

  “蒸汽机,本是用水蒸气的动力做功,然后再用这动力来发电。”

  “既然如此,为何不用河流的冲击之力,直接带动发电机呢?”

  “至于电流不稳定的因素,可以设置可以稳压器,稳定住电压,便能解决这一问题了。”

  且说汤若望听到贾琮的话之后,不由陷入沉思之中。

  半晌之后,他方才说道:“妙啊,实在是妙极!臣回去之后,便准备寻找合适的地方,建设水力发电站。”

  贾琮说道:“凭你们自己,力有未逮,这样,我让工部和户部配合你们。”

  “京城外,便有河流,可以建设一座大坝,然后就可以更好的利用水利发电了。”

  “这件事情,由你牵头去做,工部和户部会全力配合你们。”

  汤若望兴奋地说道:“是,皇上,臣这就下去安排。”

  汤若望的确是兴奋不已,因为电力,绝对是一次划时代的发明。

  将来他的名字,也必定会被记录在史书之上,名垂青史。

  这对许多学者来说,都是一件令人十分兴奋的事情。

  因此,他自然有些迫不及待了。

  而贾琮却是叫住了他。

  “汤大人,慢着。”

  汤若望停下问道:“不知皇上还有什么吩咐?”

  贾琮说道:“对了,我准备让你们科研院再进行一项研究,你回去寻找合适的人手,安排下去。”

  汤若望忙是问道:“是,陛下,不知要臣进行什么研究?”

  贾琮不由说道:“我听说西方有一种橡胶树,因此,朕便想着,能不能用橡胶做成轮胎?”

  “若是能够成功的话,也必定是一件划时代的变革。”

  “不但能够提升舒适度,也能进一步提升运输力。”

  汤若望听后说道:“回陛下,西方是有橡胶树的,臣也曾听说过。”

  “不过想要将橡胶做成轮胎,只怕并不容易呢。”

  贾琮点头说道:“朕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若容易的话,朕何须找到你们科研院,让你们科研院来研究此事呢?”

  “这样,你回去之后,便先去购买一批橡胶回来做实验。”

  “然后再买一批树苗回来,你寻人去安南那地方种植,成立一个橡胶园。”

  “安南南部,有十分适宜橡胶树生长的地区。”

  “若人手不够的话,你只管去寻林大学士,让他调拨人手给你。”

  “还有,朕也会书写一份研究方案供你们参考。”

  “等写好之后,朕会命人送过去。”

  汤若望听了之后,忙是说道:“是,陛下,臣回去便安排。”

  “有了陛下的指点,臣有十足的信心能完成皇上的吩咐。”

  汤若望对贾琮这位皇帝,有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仰望。

  皇上实在是太厉害了,就如电力、灯泡等,都是在皇上的提点之下,他们科研院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若没有皇上的指点,他们怕不要用十几乃至几十年功夫,才能完成。

  而如今,既然皇上又给你们写出一套方案来,则说明,这套方案,必定是切实可行的。

  真不知道,皇上年纪纪轻轻的,为何学识便如此渊博?

  文武双全就不说了,治理国家,也是井井有条。

  并且就连新学还有各种科研,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这世上,果然是有生而知之的圣贤啊!

  贾琮倒是没有理会汤若望心里在胡思乱想什么。

  等汤若望退下之后,贾琮开始陷入沉思之中。

  如今发电机和灯泡都已经被发明出来了。

  如果只建设一座小型发电站的话,也用不多少功夫。

  一二年间便能完成,甚至还能更短一些。

  并且此后,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多建设一些发电站。

  尽可能的多建设水利发电站,少建设热电站,毕竟热电站太过污染环境。

  贾琮是从后世穿越来的,自然知道,后世的工业革命,快速发展,但也走了许多弯路,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而如今,有他在,倒是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少污染一些环境的。

  不过,如今华夏的科技树,几乎都是在他的推动下前进的。

  这样虽然能够发展的更快,但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发展模式。

  这样,会让华夏失去研究的自主性和活力。

  不过,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啊。

  毕竟时日太短了,他登基才短短两年功夫而已。

  而科技的进步需要多少时间?

  少说也是以百年为功夫来推动的。

  因此倒也强求不得,只能慢慢来了。

  ……

  而接下来,华夏开始举南部百姓之力,修建起了铁路。

  铁路的侦测仍然在进行,但是前面一段的路线,已经勘测完毕了。

  老百姓都十分好奇,不明白这铁路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听说铁路是专门用来跑火车用的,据说这个火车是个铁疙瘩,长好几十丈,能拉几千万斤的东西。

  但是这个谣言,并没有几个百姓相信。

  火车要是个铁疙瘩,几十丈长,并且能拉几万万斤东西的话,就问要多少人才能拉动它往前走吧?

  它总不会自己跑吧?不会吧?不会吧?

  这么重的玩意儿,根本就拉不动啊!

  再者说,两根铁轨中间的距离很狭窄,就连寻常的马车,两个轱辘之间的距离,都比它宽的多。

  这么窄的距离,怎么可能跑的了几十丈的东西,怎么可能能拉几千万斤的东西嘛!

  但是无论修建铁路到底是干啥用的。

  总之,和他们并没有多少关系。

  反正只要给工钱就足够了。

  华夏立国之后,已经废除了劳役。

  若放在以往,修建铁路,必定是会以劳役的性质,召唤百姓来修建铁路的。

  不过如今,劳役已经被完全废除了。

  如今修建铁路,都是给工钱招募的百姓,一天不但有二十钱的工钱,并且一天还管三顿饭吃。

  而这种待遇实在是太好了,因此一听到招工,无数百姓,纷纷跑来报名。

  而修建这样一条铁路,同样也需要海量的人数。

  毕竟不是后世,有着完善的工业基础。

  如今这个时代,可是什么都没有,自然是需要大批量的人手的。

  而贾琮准备,在修建那一段的时候,就用那一段周遭的百姓来做工。

  因此,光是修建这一条铁路,就能够拉动沿途地区的经济。

  并且,贾琮可没准备铁路全部修建完毕之后,才开始运营。

  这样的话,只怕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派不上用场了。

  贾琮是准备,修建一段之后,就开始投入到使用之中。

  这样,才不至于白白浪费了铁路的运输能力。

  从京城往南,第一站贾琮准备选择在京南(杜撰,不是现实地方)。

  如今贾琮就已经命京南开始修建火车站了。

  京城这边,自然也要开始修建火车站。

  而铁路的修建,速度还是极为缓慢的。

  毕竟,需要碎石子,砍伐枕木,铸造铁轨。

  好吧,光是冶炼钢铁,制作合格的铁轨,对这个时代来说,就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

  再加上,刚开始修建,各方面都十分生疏。

  并且还需要确保精准度,不能修着修着,铁路不是宽了就是窄了。

  这样一来,铁路还如何正常投入到使用?

  这不一跑起来就要出轨了吗?

  因此,为了精准度合格,贾琮还特意采用了西方的计量单位。

  并且也采用了西方的测量工具。

  贾琮根据记忆,自然可以让汤若望他们制作工具的。

  但是既然西方已经制造了出来,就没有那个必要了。

  西为东用也是一个不错的法子,未必要事事都领先。

  只需要最终实现弯道超车就足够了。

  当然了,其实就目前来说,华夏的实力就不弱于他们。

  而华夏的发展,必定不是他们所能够比拟的。

  综合上面各方面的缘故,铁路修建的速度并不快,甚至十分缓慢。

  但是贾琮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随着业务的熟练,修建的速度必定会越来越快的。

  而随着铁路的修建,对途径地,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都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百姓自然不用说了,他们来做工,不但一日管三顿饭,能减少家里的嚼用,一天还有二十钱可拿。

  做满一月,就能拿到六百文钱。

  而对地方官府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百姓有钱了,他们的考评,自然会更好。

  更不要说,修建铁路,可远不止百姓富裕而已。

  那些修建铁路的百姓要吃饭吗?

  你做饭就要采买吗?

  修建铁路,同样也需要采购许多东西吧?

  而这些东西,必定会采取就近采买的原则。

  因此,对地方的经济,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同样对地方官员的考评有着极大的好处。

  当然了,有利就有弊。

  人员多了,聚集在一起,就难免会生出许多事情来。

  若是不能避免发生事情,又或者发生了命案不能及时破案,那就对他们的考评有害了。

  但是总体说起来,对他们还是有好处的。

  而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新学的作用就开始彰显出来了。

  修建铁路,可不会仅仅只需要民工啊。

  更需要的,还是那些技术人员。

  而在初期,技术人员,自然是十分稀缺的。

  当然,在初期,其实大家的技术都不咋地,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只要上过新学的,只要经过简单测试合格的,就能按照技术工来做工。

  而技术工不但不用做苦力不说,吃的还比他们更好。

  并且人家的工钱,可是一天足足一百钱,足足是他们的五倍之多。

  并且听说,若后面技术有所提升,工钱还会长的。

  光凭这一点,就把那些民工羡慕坏了。

  乖乖隆地咚,这技术工,可实在是太吃相了。

  工钱足足是他们的五倍啊!

  便是城里的那些掌柜,怕是工钱都没这么多吧?

  要是他们也学过新学就好了,一天能拿一百文钱啊!一个月就是三两银子。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红楼肝属性,我在红楼肝属性最新章节,我在红楼肝属性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