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皇十七年,国泰民安,海晏河清,天下一派繁荣承平的景象。
长安大内太极宫内苑寝殿中,晨钟还未敲响,宫室之间烛火已经点亮起来,宫人宦者在殿廊之间出出入入、穿梭不定,为殿中贵人新一天的饮食起居忙碌起来。
寝帐中,李泰迷迷糊糊的翻一个身,探手向身旁摸去却摸了个空,睁开朦胧睡眼才发现枕边佳人已经不在了。
“夫郎醒了,现在便要起床吗?”
帐外响起温婉的问话声,旋即已经穿戴完毕的皇后便又俯身探入帐中,望着仍自睡眼朦胧的皇帝笑语问道。
李泰并不答话,只是翻一个身,伸手又将皇后扯到榻上来,旋即便枕入娘子丰腴温软的怀抱中,继续闭眼假寐起来。
大唐皇帝有时候也想赖床不起,昨日诸州总管、刺史入朝述职,朝廷为了奖酬这些封疆大吏们,便在大内设宴款待群臣,李泰自然也要列席主持宴会。
那些起码年余不曾入朝的外任官员们抓着这难得的面圣机会,争相蹈舞祝酒,而李泰也是来者不拒,结果到最后便是醉的不轻,来到皇后寝宫又免不了一番折腾,到了这会儿精神仍然比较疲惫。
皇后独孤妙音虽然也已经人到中年,但家庭美满、生活和谐,平日养尊处优,昨夜又新承恩露,仍然不失少女时期的娇美,更增添了许多成熟妇人的风韵。此时见到夫郎如顽童般赖在她怀内不肯起床,嘴角便也挂着宠溺的笑容,玉指穿过夫郎的发丝为其轻轻揉按头部的穴位。
如此温馨的时刻总不嫌多,但李泰却也没有太多时间尽情享受,他略作假寐后还是凭着毅力睁开双眼,着令宫人奉上袍服穿戴洗漱起来。
今天虽然不是朝日,但他这位大唐皇帝案头仍然有许多的事情亟待处理,起床洗漱完毕之后,他先陪着皇后简单用过早餐,然后便沐浴着晨曦穿过永巷、往外朝殿堂而去。
朝阳升起,万丈金光洒落人间,长安百坊之间晨鼓声一起敲响,这座雄大的城池瞬间便从睡梦中清醒过来,百姓各自出坊忙碌起来,诸城门外等候多时的车马队伍便也鱼贯入城,给这座城池增添一份活力。
皇城百司群臣也开始陆续就位,为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内武德殿,若非朝会之日,皇帝通常于此办公并且召见大臣。此殿连接东宫,两地便于往来,有时候皇帝也会将皇太子召入此间加以教导,或是由其观政。
入秋之后国事渐繁,钱粮赋税的度支核计,官员考绩的年终总结,还有内外行政的拾遗补漏。尽管这些事情都有专门的司署进行管理,皇帝就算只是将诸事结果逐一进行审理,因为事项实在太多,工作量也是不小,再加上一些重要的事情还需要进行特别的关注,所以仅仅只是召见诸司官员商讨事宜,不知不觉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李泰今天重点关注的便是典选诸事,入秋之后,各地赋税陆续上缴国中,而随之一同来到长安的,还有诸州选拔上来的贡士。尽管科举要到来年开春才会正式开考,但这些贡士们已经先行入京备考起来了。
同时今年内外官员秩满、缺额等所轮出的职缺也达到了内外在职官员的将近三分之一,有三千多名内外不同品级的官员需要在今年的铨选当中挑选授任,因此今年也是一个大选之年,吏部等选司将会异常的忙碌。
今天率先来到武德殿奏报事宜的便是礼部尚书徐陵与吏部侍郎卢昌衡,两人一同登殿,先由礼部尚书徐陵汇报科举相关的贡举人事宜。
“启禀圣人,今秋诸道选送贡举人计有五千四百二十五员,两京馆生学徒一千三百六十四员,关内道计有……”
徐陵登殿之后,先将今年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诸道贡举人情况讲述一番。
在各方参加科举的贡举人当中,出自两京官学的明显是占了大头,足足有五分之一还要多,而其余天下诸州才占了不到五分之四的名额。
这样一个情况其实还是经过多年推广改善的一个结果,早年间两京贡举人是占了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天下其余州府选送的人员则寥寥无几,许多州每年不过一二人而已。
因为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对于朝廷典选政令的改革感知并不敏锐,而一些对此有所感知的人家则就尽量将家中儿郎送到两京这样的政治中心。而且往年州郡征辟在野贤遗,通常是要直接授以官职的,可是现在仅仅只是获取一个考试的资格便要千里迢迢的入京,这也让地方上一些观念还没有扭转过来的才流对此不感兴趣。
有鉴于一项改革的推行不易,李泰也只能先下令州县官学进行完善,招取一些有志于学的民间子弟进行授业教学。同时为了更加扩大科举能够覆及到的人群规模,诸州又加州贡考试,不再只局限于州县生徒,同时凡诸州考选贡举人,直免当年身庸户调,使其得以从容入京参加科举考试。
同时在两京也不再只局限于官学生徒与在职官员的举荐,允许在野贤流向有司投牒自荐,统一参加礼部在当年秋天所举行的贡试,从而获得举人资格。
如此一番推广与改革,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才使得科举考试总算是具有了国之才选大典的气象,每年都有数千贡举人入京参加科举考试,给国家建立起了庞大的人才储备库。
有了足够的人才储备,那么在官员铨选上的标准则就可以放得更高,也使得大唐官员考绩压力非常的大。
往年都是一岁一考,京官三年、外官四年秩满,总其考绩再作黜陟。但是如今保留一年一考的同时,如果连续两年考评为中下,那么便直接罢官,不需再等到秩满,而且凡因此而遭罢黜者,十年之内不得再参铨选,唯有通过朝廷特别开设的制举考试,才能解除这长达十年的守选禁锢。
只不过制举考试乃是专科取士,并不常设,即便举行,往往也不过选取十几人或者更少,能够通过制举考试脱颖而出者,无一不是翘楚才流。
今年的科举相关与往年大同小异,汇报起来倒也很快。足足多达五千余名参加科举的贡举人,礼部也不可能将完整的名单直接奏于至尊,所以李泰也不能从中发现什么熟悉的名字,只能等到科举考选结果出来之后再作阅览。
在讲完科举事宜之后,李泰又想起另一桩事情,那就是有关宗室封爵管理。当年大唐新立,还有诸多的事情要进行处理,所以对于宗室封爵便也沿袭前朝,并没有更作完善调整。
如今已经是到了开皇十七年,他已人到中年,儿子们也已经陆续出阁封爵,宗室兄弟们有的都已经辞世,加上宗族还有许多新生后代,所以关于爵禄传承方面也需要更作一番整改。
于是李泰便又交代徐陵稍后会同宗正一起,尽量在年前便将相关的规章改革便敲定下来,不要耽误了宗室们年终祭祀祖宗。
有关宗室封爵的调整,基本上就是明确亲王、郡王与嗣王等这一系列的等级划分。李泰自己兄弟、儿子自然是要获封亲王,而同祖父的各支兄弟则以长者为亲王、余者为郡王,再传嗣王与郡王同级。亲王传嗣五代、郡王传嗣三代,若当中并无立功或恩赐,便除其国、唯附宗籍而已。
陇西李氏本就世系庞大,加上还有一些功臣赐姓附籍,每一代宗籍人口几乎都是指数性的爆炸增长,不加规范严管,很快就会变成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而李泰这一代情况还不严峻,那还要托了尔朱荣的福,但也是时候要防患于未然。
他也并没有一味的削减宗室待遇,还是鼓励族人们各尽其才、施展抱负,凡所在附宗籍人员,只要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便授五品散官,并且不需守选,当年便可参加铨选授官。
只要宗室子弟具有一定才能者,李泰也都乐意给他们铺平道路,加入到统治系统中来。但要就是烂泥扶不上墙,那也不能世世代代养着这些米虫。
讲到铨选事情的时候,李泰又交代吏部侍郎卢昌衡在铨选当中要适当的对功臣尤其是烈士子弟有所倾斜,而对于由武职转向文职任命的官员,也要更多的考量其实际的才干而非经义文章。
随着立国日久、内外渐定,如今的大唐武事已经不再像立国之初那么频繁了,相应的武将们机会也有所减少,对内的统治管理需求渐渐超过了对外的征服开拓。许多武将不得已都专职为文官,甚至有的都入为宰执,对这些官员进行适当的关照也是顺应时势的发展需求。
几项事情商讨完毕,时间也已经来到了中午,李泰也准备收拾一下案头杂物便用午餐。他并没有留入奏事宜的几人用餐,倒也不是吝啬一餐饭食,只是没有几个人乐意陪领导吃工作餐,这点自知之明李泰还是有的。
卢昌衡已经起身准备告退,但徐陵却还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反而又来到御案前方作礼道:“臣另有一事启奏圣人,今朝野多有议论应作封禅大礼事宜,朝廷往年对此亦有所论,但却一直未允。而今海晏河清,国力鼎盛,一扫魏晋以来丧乱颓废,臣亦窃以为,圣人应承天命,理治神州赤县、邦国万民,如今治功赫赫、成果累累,自应告于昊天、报此人神之功!”
旁边卢昌衡听到徐陵奏言此事,本待转身离开,这会儿便也又转正身体,向着上方至尊作礼道:“徐尚书此言大善,臣亦附请封禅!”
自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以来,神州陆沉、道义不昌,天下衰乱分裂数百年之久,一直到了当今至尊一举荡平异己、统一天下,才使得神州金瓯复归完整。之后更是对内勤修政治,对外大创武功,使得大唐帝国统慑群邦、威震八方,当今至尊更是被诸胡邦主豪酋推为天可汗。
早在开皇六年朝廷彻底剿灭北齐残部、其后又陆续收复辽东的时候,朝中便不乏有请求封禅之声。不过李泰以当时天下新定、诸方未安、国亦未富为由,将此提议给否决了。之后每当朝廷内外有什么大事兴建,便都会有朝野之士倡议封禅,但李泰也都一直没有应允。
并不是他不想封禅,毕竟对于古代的帝王而言,最大的荣耀便是封禅泰山、告功于天了。只不过大部分皇帝都有自知之明,偶尔有那么一个渣渣硬上,结果便直接搞臭了这样一个从古代延传下来最为庄严辉煌的典礼,以至于后世帝王哪怕再登泰山,都不好意思再称是封禅,只能看看日出,过过干瘾。
李泰当然也拒绝不了封禅的诱惑,只是之前一直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可是这一年年被撩拨下来,内心其实也已经是蠢蠢欲动了,如今徐陵等人再提此事,他便也有些按捺不住,低头沉默了半晌之后,才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封禅盛典,远非二三子能为决定,需与国人共作商讨,众皆称允,遂可执行。”
徐陵等人听到至尊明显已经是有些意动,心内也是一喜,忙不迭作拜点头应是。若能成功封禅岱宗,不只是帝王的荣耀,同时也是他们当世臣子的荣光,后世亦必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后朝廷之中很快便掀起了一番有关封禅的讨论,只是对于应不应该封禅,群臣对此讨论不多,似乎大家统一都默认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
毕竟大唐创建以来所取得的功业可谓是有目共睹,东夷西羌、南蛮北虏莫不臣服,可以说是强汉以来所未有之盛世!甚至就连大唐创建本身都是一桩了不起的功业,五胡兴继之后汉人王朝再次统治神州赤县!
所以在群臣一番默契之下,直接跳过了应不应该封禅这个问题,开始了封禅的礼节、规制和流程等各方面的讨论。
南北分流而后又合流,礼制渊源方面自然也就有了两个传承的源头,虽然近年来汇总于大唐这一个体制之内互相融合并吸收,可是封禅这样的典礼却是之前所不曾涉及到的,所以有关封禅需要采取的具体礼节,顿时便引起了南北礼法名家们的讨论争执。
面对这样的舆情氛围,李泰也有些哭笑不得,之前被否决多次,这一次大家是连半推半就的机会都不给他啊。虽然相关的礼仪程式尚需讨论,可既然决定要封禅,那前期的准备工作现在便要开始进行了。
于是接下来朝廷便又下令,以安国公、中书侍郎杨坚为封禅知顿使,提前东行沿途安排检阅供奉事宜,并着令青州刺史崔仲方于岱宗山前督造岱庙以供圣驾驻跸,同时号令四方群邦诸长今冬入朝,并在来年春后一同随驾东巡、封禅岱宗。
如今大唐帝国行政力量自是异常的强大,对于封禅这种在任何封建时期都是头等的大事自然也都十足的用心,随着朝廷将要封禅的命令正式下达,各种相关的人员物资便开始快速的向着黄河沿岸进行汇集。单单东都洛阳含嘉仓一处便收储谷米达到三百万石之巨,足以供给封禅大军往返所用并无劳地方更加赋税。
在一番紧张热闹的筹备之下,待到第二年的开春之后,有关封禅一应事宜便已经悉数准备妥当。诸道番上府兵十万将士,分别由左卫大将军若干凤等南衙诸卫大将军所统率,分作前后诸部次第开拔。
而拱从圣驾的在内有二王后、梁国公、陈国公等国之宾友,荆国公韦孝宽领衔功臣勋贵,宰相中书令柳昂、门下侍中颜之仪等带领内外群臣,并有宗室亲贵、诸蕃尊长一并随行。
诸蕃尊长又分为东西突厥大小可汗、吐谷浑西河王慕容博等仍然保有领地臣民的蕃长,这其中慕容博便是当年圣驾西巡赐还吐谷浑可汗夸吕的那个儿子。
大唐开皇十五年,吐谷浑可汗夸吕抗拒皇命、据地为乱,因遭唐军师旅征讨,败退西逃至藏东苏毗女国生羌之地,由苏毗女王收斩献于大唐,吐谷浑众失其国主,唐皇垂怜其民失治,便以慕容博为其国主、赐授西河王。
同样也有一些已失其国、为大唐所兼并的高句丽王高汤等,已经在大唐境内定居下来,如今也一同随驾前往。
内外诸胡邦主足有上百人之多,加上他们各自随员多寡不等,便也凑起了一支足有上万人的队伍,各自的风俗、衣着、面貌都不相同,在这庞大的封禅队伍当中也称得上是一抹鲜明的风景线。
封禅大队在晚春三月自长安正式出发,一路东巡,途中也是走走停停、兼抚地方,当抵达岱宗山脚下的时候,已经到了五月仲夏时节。
沿途诸事不作赘述,当李泰来到这座因为自己而痛失本名的泰山脚下时,自是心潮澎湃,想起了自邙山败退、仓皇西逃以来种种经历,想起了戎马半生、南征北战时辛苦与风光并有的感受,也想起了后世泰山红门下叫卖登山杖的小贩……
“还是不够热闹啊!”
与后世高度商业化的泰山景区不同,如今的岱宗即便是从去年便开始准备封禅事宜、修缮登山道路,但仍然保持着颇为原始的状态。唯有从山脚一直铺陈排列到山顶的宿卫队伍与旌旗文物显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庄严肃穆,远非后世下了大巴车、摇着导游旗的旅游队伍可比。
李泰并没有选择乘辇登山,而是身着时服、一步一步拾阶而上,一如他来到这个世界后一路踏实行来。随着山势的抬升,他的呼吸声也变得有些急促,脑海中各种画面、无论前世今生,纷纷涌现出来,在他脑海中交融拼接,形成一个个光怪陆离的画面,一时间使他都难辨虚实,整个人也都变得有些恍惚。
这种恍惚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登上泰山山顶,在山顶圜丘一旁的大次入宿,当夜李泰更是夜不能寐,脑海中所涌动的各种画面让他变得越发不安、患得患失,耳边偶或响起山顶宾馆走廊等待欣赏日出的游客们的喧哗声,偶或群山之间齐呼万岁,何为真、何为假,他已经有些分辨不清。
一直等到第二天的黎明时分,有宦者入帐奏告道:“启禀圣人,吉时将至,群臣于大次外恭候圣驾亲至。”
李泰仍是有些恍惚,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从榻中坐起,任由侍者入前为其穿戴衮冕章服。
当他行出大帐时,冷冽的山风迎面吹来,东方天际鱼白之中孕育金光,岱宗山顶旌旗如林,大唐文武群臣、四夷酋长纷纷叩拜道:“吾皇万岁……”
这画面、这声音仿佛一道劈开迷雾的利剑,顿时让李泰如雾迷蒙的心境变得澄清起来,眼神也重新恢复了坚定锐利,他接过圜丘一旁宰相颜之仪递上的玉牒铭文,一步一步缓缓登上高台,面向着东方跃然升起、洒落人间无穷金光的朝阳,口中大声说道:“皇唐创业天子泰,受命于天,立极宇内,六合混一,海内息戈,今统群臣登封告成,昭告昊天上帝……”
《全书完》
李泰封禅泰山、登封告成,这里也要跟大家说一声,本书正文剧情至此完结,多谢大家两年多来的支持,落笔之后现在心情也很激动,等到明天情绪稍微平复一下再写一篇完本感言,正式的感谢一下大家的支持与厚爱,顺便也对本书做一个总结,以及后续的一点想法。多谢多谢!!!
长安大内太极宫内苑寝殿中,晨钟还未敲响,宫室之间烛火已经点亮起来,宫人宦者在殿廊之间出出入入、穿梭不定,为殿中贵人新一天的饮食起居忙碌起来。
寝帐中,李泰迷迷糊糊的翻一个身,探手向身旁摸去却摸了个空,睁开朦胧睡眼才发现枕边佳人已经不在了。
“夫郎醒了,现在便要起床吗?”
帐外响起温婉的问话声,旋即已经穿戴完毕的皇后便又俯身探入帐中,望着仍自睡眼朦胧的皇帝笑语问道。
李泰并不答话,只是翻一个身,伸手又将皇后扯到榻上来,旋即便枕入娘子丰腴温软的怀抱中,继续闭眼假寐起来。
大唐皇帝有时候也想赖床不起,昨日诸州总管、刺史入朝述职,朝廷为了奖酬这些封疆大吏们,便在大内设宴款待群臣,李泰自然也要列席主持宴会。
那些起码年余不曾入朝的外任官员们抓着这难得的面圣机会,争相蹈舞祝酒,而李泰也是来者不拒,结果到最后便是醉的不轻,来到皇后寝宫又免不了一番折腾,到了这会儿精神仍然比较疲惫。
皇后独孤妙音虽然也已经人到中年,但家庭美满、生活和谐,平日养尊处优,昨夜又新承恩露,仍然不失少女时期的娇美,更增添了许多成熟妇人的风韵。此时见到夫郎如顽童般赖在她怀内不肯起床,嘴角便也挂着宠溺的笑容,玉指穿过夫郎的发丝为其轻轻揉按头部的穴位。
如此温馨的时刻总不嫌多,但李泰却也没有太多时间尽情享受,他略作假寐后还是凭着毅力睁开双眼,着令宫人奉上袍服穿戴洗漱起来。
今天虽然不是朝日,但他这位大唐皇帝案头仍然有许多的事情亟待处理,起床洗漱完毕之后,他先陪着皇后简单用过早餐,然后便沐浴着晨曦穿过永巷、往外朝殿堂而去。
朝阳升起,万丈金光洒落人间,长安百坊之间晨鼓声一起敲响,这座雄大的城池瞬间便从睡梦中清醒过来,百姓各自出坊忙碌起来,诸城门外等候多时的车马队伍便也鱼贯入城,给这座城池增添一份活力。
皇城百司群臣也开始陆续就位,为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内武德殿,若非朝会之日,皇帝通常于此办公并且召见大臣。此殿连接东宫,两地便于往来,有时候皇帝也会将皇太子召入此间加以教导,或是由其观政。
入秋之后国事渐繁,钱粮赋税的度支核计,官员考绩的年终总结,还有内外行政的拾遗补漏。尽管这些事情都有专门的司署进行管理,皇帝就算只是将诸事结果逐一进行审理,因为事项实在太多,工作量也是不小,再加上一些重要的事情还需要进行特别的关注,所以仅仅只是召见诸司官员商讨事宜,不知不觉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李泰今天重点关注的便是典选诸事,入秋之后,各地赋税陆续上缴国中,而随之一同来到长安的,还有诸州选拔上来的贡士。尽管科举要到来年开春才会正式开考,但这些贡士们已经先行入京备考起来了。
同时今年内外官员秩满、缺额等所轮出的职缺也达到了内外在职官员的将近三分之一,有三千多名内外不同品级的官员需要在今年的铨选当中挑选授任,因此今年也是一个大选之年,吏部等选司将会异常的忙碌。
今天率先来到武德殿奏报事宜的便是礼部尚书徐陵与吏部侍郎卢昌衡,两人一同登殿,先由礼部尚书徐陵汇报科举相关的贡举人事宜。
“启禀圣人,今秋诸道选送贡举人计有五千四百二十五员,两京馆生学徒一千三百六十四员,关内道计有……”
徐陵登殿之后,先将今年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诸道贡举人情况讲述一番。
在各方参加科举的贡举人当中,出自两京官学的明显是占了大头,足足有五分之一还要多,而其余天下诸州才占了不到五分之四的名额。
这样一个情况其实还是经过多年推广改善的一个结果,早年间两京贡举人是占了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天下其余州府选送的人员则寥寥无几,许多州每年不过一二人而已。
因为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对于朝廷典选政令的改革感知并不敏锐,而一些对此有所感知的人家则就尽量将家中儿郎送到两京这样的政治中心。而且往年州郡征辟在野贤遗,通常是要直接授以官职的,可是现在仅仅只是获取一个考试的资格便要千里迢迢的入京,这也让地方上一些观念还没有扭转过来的才流对此不感兴趣。
有鉴于一项改革的推行不易,李泰也只能先下令州县官学进行完善,招取一些有志于学的民间子弟进行授业教学。同时为了更加扩大科举能够覆及到的人群规模,诸州又加州贡考试,不再只局限于州县生徒,同时凡诸州考选贡举人,直免当年身庸户调,使其得以从容入京参加科举考试。
同时在两京也不再只局限于官学生徒与在职官员的举荐,允许在野贤流向有司投牒自荐,统一参加礼部在当年秋天所举行的贡试,从而获得举人资格。
如此一番推广与改革,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才使得科举考试总算是具有了国之才选大典的气象,每年都有数千贡举人入京参加科举考试,给国家建立起了庞大的人才储备库。
有了足够的人才储备,那么在官员铨选上的标准则就可以放得更高,也使得大唐官员考绩压力非常的大。
往年都是一岁一考,京官三年、外官四年秩满,总其考绩再作黜陟。但是如今保留一年一考的同时,如果连续两年考评为中下,那么便直接罢官,不需再等到秩满,而且凡因此而遭罢黜者,十年之内不得再参铨选,唯有通过朝廷特别开设的制举考试,才能解除这长达十年的守选禁锢。
只不过制举考试乃是专科取士,并不常设,即便举行,往往也不过选取十几人或者更少,能够通过制举考试脱颖而出者,无一不是翘楚才流。
今年的科举相关与往年大同小异,汇报起来倒也很快。足足多达五千余名参加科举的贡举人,礼部也不可能将完整的名单直接奏于至尊,所以李泰也不能从中发现什么熟悉的名字,只能等到科举考选结果出来之后再作阅览。
在讲完科举事宜之后,李泰又想起另一桩事情,那就是有关宗室封爵管理。当年大唐新立,还有诸多的事情要进行处理,所以对于宗室封爵便也沿袭前朝,并没有更作完善调整。
如今已经是到了开皇十七年,他已人到中年,儿子们也已经陆续出阁封爵,宗室兄弟们有的都已经辞世,加上宗族还有许多新生后代,所以关于爵禄传承方面也需要更作一番整改。
于是李泰便又交代徐陵稍后会同宗正一起,尽量在年前便将相关的规章改革便敲定下来,不要耽误了宗室们年终祭祀祖宗。
有关宗室封爵的调整,基本上就是明确亲王、郡王与嗣王等这一系列的等级划分。李泰自己兄弟、儿子自然是要获封亲王,而同祖父的各支兄弟则以长者为亲王、余者为郡王,再传嗣王与郡王同级。亲王传嗣五代、郡王传嗣三代,若当中并无立功或恩赐,便除其国、唯附宗籍而已。
陇西李氏本就世系庞大,加上还有一些功臣赐姓附籍,每一代宗籍人口几乎都是指数性的爆炸增长,不加规范严管,很快就会变成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而李泰这一代情况还不严峻,那还要托了尔朱荣的福,但也是时候要防患于未然。
他也并没有一味的削减宗室待遇,还是鼓励族人们各尽其才、施展抱负,凡所在附宗籍人员,只要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便授五品散官,并且不需守选,当年便可参加铨选授官。
只要宗室子弟具有一定才能者,李泰也都乐意给他们铺平道路,加入到统治系统中来。但要就是烂泥扶不上墙,那也不能世世代代养着这些米虫。
讲到铨选事情的时候,李泰又交代吏部侍郎卢昌衡在铨选当中要适当的对功臣尤其是烈士子弟有所倾斜,而对于由武职转向文职任命的官员,也要更多的考量其实际的才干而非经义文章。
随着立国日久、内外渐定,如今的大唐武事已经不再像立国之初那么频繁了,相应的武将们机会也有所减少,对内的统治管理需求渐渐超过了对外的征服开拓。许多武将不得已都专职为文官,甚至有的都入为宰执,对这些官员进行适当的关照也是顺应时势的发展需求。
几项事情商讨完毕,时间也已经来到了中午,李泰也准备收拾一下案头杂物便用午餐。他并没有留入奏事宜的几人用餐,倒也不是吝啬一餐饭食,只是没有几个人乐意陪领导吃工作餐,这点自知之明李泰还是有的。
卢昌衡已经起身准备告退,但徐陵却还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反而又来到御案前方作礼道:“臣另有一事启奏圣人,今朝野多有议论应作封禅大礼事宜,朝廷往年对此亦有所论,但却一直未允。而今海晏河清,国力鼎盛,一扫魏晋以来丧乱颓废,臣亦窃以为,圣人应承天命,理治神州赤县、邦国万民,如今治功赫赫、成果累累,自应告于昊天、报此人神之功!”
旁边卢昌衡听到徐陵奏言此事,本待转身离开,这会儿便也又转正身体,向着上方至尊作礼道:“徐尚书此言大善,臣亦附请封禅!”
自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以来,神州陆沉、道义不昌,天下衰乱分裂数百年之久,一直到了当今至尊一举荡平异己、统一天下,才使得神州金瓯复归完整。之后更是对内勤修政治,对外大创武功,使得大唐帝国统慑群邦、威震八方,当今至尊更是被诸胡邦主豪酋推为天可汗。
早在开皇六年朝廷彻底剿灭北齐残部、其后又陆续收复辽东的时候,朝中便不乏有请求封禅之声。不过李泰以当时天下新定、诸方未安、国亦未富为由,将此提议给否决了。之后每当朝廷内外有什么大事兴建,便都会有朝野之士倡议封禅,但李泰也都一直没有应允。
并不是他不想封禅,毕竟对于古代的帝王而言,最大的荣耀便是封禅泰山、告功于天了。只不过大部分皇帝都有自知之明,偶尔有那么一个渣渣硬上,结果便直接搞臭了这样一个从古代延传下来最为庄严辉煌的典礼,以至于后世帝王哪怕再登泰山,都不好意思再称是封禅,只能看看日出,过过干瘾。
李泰当然也拒绝不了封禅的诱惑,只是之前一直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可是这一年年被撩拨下来,内心其实也已经是蠢蠢欲动了,如今徐陵等人再提此事,他便也有些按捺不住,低头沉默了半晌之后,才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封禅盛典,远非二三子能为决定,需与国人共作商讨,众皆称允,遂可执行。”
徐陵等人听到至尊明显已经是有些意动,心内也是一喜,忙不迭作拜点头应是。若能成功封禅岱宗,不只是帝王的荣耀,同时也是他们当世臣子的荣光,后世亦必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后朝廷之中很快便掀起了一番有关封禅的讨论,只是对于应不应该封禅,群臣对此讨论不多,似乎大家统一都默认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
毕竟大唐创建以来所取得的功业可谓是有目共睹,东夷西羌、南蛮北虏莫不臣服,可以说是强汉以来所未有之盛世!甚至就连大唐创建本身都是一桩了不起的功业,五胡兴继之后汉人王朝再次统治神州赤县!
所以在群臣一番默契之下,直接跳过了应不应该封禅这个问题,开始了封禅的礼节、规制和流程等各方面的讨论。
南北分流而后又合流,礼制渊源方面自然也就有了两个传承的源头,虽然近年来汇总于大唐这一个体制之内互相融合并吸收,可是封禅这样的典礼却是之前所不曾涉及到的,所以有关封禅需要采取的具体礼节,顿时便引起了南北礼法名家们的讨论争执。
面对这样的舆情氛围,李泰也有些哭笑不得,之前被否决多次,这一次大家是连半推半就的机会都不给他啊。虽然相关的礼仪程式尚需讨论,可既然决定要封禅,那前期的准备工作现在便要开始进行了。
于是接下来朝廷便又下令,以安国公、中书侍郎杨坚为封禅知顿使,提前东行沿途安排检阅供奉事宜,并着令青州刺史崔仲方于岱宗山前督造岱庙以供圣驾驻跸,同时号令四方群邦诸长今冬入朝,并在来年春后一同随驾东巡、封禅岱宗。
如今大唐帝国行政力量自是异常的强大,对于封禅这种在任何封建时期都是头等的大事自然也都十足的用心,随着朝廷将要封禅的命令正式下达,各种相关的人员物资便开始快速的向着黄河沿岸进行汇集。单单东都洛阳含嘉仓一处便收储谷米达到三百万石之巨,足以供给封禅大军往返所用并无劳地方更加赋税。
在一番紧张热闹的筹备之下,待到第二年的开春之后,有关封禅一应事宜便已经悉数准备妥当。诸道番上府兵十万将士,分别由左卫大将军若干凤等南衙诸卫大将军所统率,分作前后诸部次第开拔。
而拱从圣驾的在内有二王后、梁国公、陈国公等国之宾友,荆国公韦孝宽领衔功臣勋贵,宰相中书令柳昂、门下侍中颜之仪等带领内外群臣,并有宗室亲贵、诸蕃尊长一并随行。
诸蕃尊长又分为东西突厥大小可汗、吐谷浑西河王慕容博等仍然保有领地臣民的蕃长,这其中慕容博便是当年圣驾西巡赐还吐谷浑可汗夸吕的那个儿子。
大唐开皇十五年,吐谷浑可汗夸吕抗拒皇命、据地为乱,因遭唐军师旅征讨,败退西逃至藏东苏毗女国生羌之地,由苏毗女王收斩献于大唐,吐谷浑众失其国主,唐皇垂怜其民失治,便以慕容博为其国主、赐授西河王。
同样也有一些已失其国、为大唐所兼并的高句丽王高汤等,已经在大唐境内定居下来,如今也一同随驾前往。
内外诸胡邦主足有上百人之多,加上他们各自随员多寡不等,便也凑起了一支足有上万人的队伍,各自的风俗、衣着、面貌都不相同,在这庞大的封禅队伍当中也称得上是一抹鲜明的风景线。
封禅大队在晚春三月自长安正式出发,一路东巡,途中也是走走停停、兼抚地方,当抵达岱宗山脚下的时候,已经到了五月仲夏时节。
沿途诸事不作赘述,当李泰来到这座因为自己而痛失本名的泰山脚下时,自是心潮澎湃,想起了自邙山败退、仓皇西逃以来种种经历,想起了戎马半生、南征北战时辛苦与风光并有的感受,也想起了后世泰山红门下叫卖登山杖的小贩……
“还是不够热闹啊!”
与后世高度商业化的泰山景区不同,如今的岱宗即便是从去年便开始准备封禅事宜、修缮登山道路,但仍然保持着颇为原始的状态。唯有从山脚一直铺陈排列到山顶的宿卫队伍与旌旗文物显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庄严肃穆,远非后世下了大巴车、摇着导游旗的旅游队伍可比。
李泰并没有选择乘辇登山,而是身着时服、一步一步拾阶而上,一如他来到这个世界后一路踏实行来。随着山势的抬升,他的呼吸声也变得有些急促,脑海中各种画面、无论前世今生,纷纷涌现出来,在他脑海中交融拼接,形成一个个光怪陆离的画面,一时间使他都难辨虚实,整个人也都变得有些恍惚。
这种恍惚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登上泰山山顶,在山顶圜丘一旁的大次入宿,当夜李泰更是夜不能寐,脑海中所涌动的各种画面让他变得越发不安、患得患失,耳边偶或响起山顶宾馆走廊等待欣赏日出的游客们的喧哗声,偶或群山之间齐呼万岁,何为真、何为假,他已经有些分辨不清。
一直等到第二天的黎明时分,有宦者入帐奏告道:“启禀圣人,吉时将至,群臣于大次外恭候圣驾亲至。”
李泰仍是有些恍惚,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从榻中坐起,任由侍者入前为其穿戴衮冕章服。
当他行出大帐时,冷冽的山风迎面吹来,东方天际鱼白之中孕育金光,岱宗山顶旌旗如林,大唐文武群臣、四夷酋长纷纷叩拜道:“吾皇万岁……”
这画面、这声音仿佛一道劈开迷雾的利剑,顿时让李泰如雾迷蒙的心境变得澄清起来,眼神也重新恢复了坚定锐利,他接过圜丘一旁宰相颜之仪递上的玉牒铭文,一步一步缓缓登上高台,面向着东方跃然升起、洒落人间无穷金光的朝阳,口中大声说道:“皇唐创业天子泰,受命于天,立极宇内,六合混一,海内息戈,今统群臣登封告成,昭告昊天上帝……”
《全书完》
李泰封禅泰山、登封告成,这里也要跟大家说一声,本书正文剧情至此完结,多谢大家两年多来的支持,落笔之后现在心情也很激动,等到明天情绪稍微平复一下再写一篇完本感言,正式的感谢一下大家的支持与厚爱,顺便也对本书做一个总结,以及后续的一点想法。多谢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