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莲入了钱府,上了钱谦益的床,怀了钱家的孩子,死于小产,钱府赔了陈大有五两银子”,这些事实原被告双方都承认,没有异议。
双方的分歧在于“陈碧莲是被迫进的钱家还是主动进的钱家;陈碧莲勾引钱谦益还是钱谦益占有陈碧莲;陈碧莲主动要求劳作还是被钱府逼迫不得不操劳过度小产而死”。
官司还没有打完,卫一凤还在犹豫不觉首鼠两端摇摆不定,《华云娱乐报》就已经将钱谦益官司的前因后果详细的刊登出来,还别出心裁的搞了个问卷调查。
有了前些日子的舆论铺垫,士子们的形象已经大为不堪。民众一边倒的认为钱府做得太绝,钱谦益老爷拔鸟无情,像读书人一贯的作风。
“陈碧莲如何进的钱府、主动还是被动怀的小孩”众说纷纭,不好界定。毕竟有人贪慕虚荣、攀附高门大户、自荐枕席;有人乐于清贫、忠于爱情、靠双手劳动心安理得的生活。
但钱府让一个怀孕七个月的大肚婆干农活,实在是有些太过分,更何况还因此引起小产、一尸两命。民众一边倒的谴责钱府,认为钱谦益有罪。
………………
江南乱糟糟的情形传到了京城,不仅一众大臣知道,就连深宫中的崇祯皇帝都有所耳闻。
“大伴呀,”崇祯难得悠闲,喝着养生汤,有一句没一句的同王承恩闲聊道:“你说,那个什么报纸上写的,江南士子真的如此不堪吗?若果真如此,朕的朝堂大都是江南人,朝堂上岂不尽是蝇营狗苟之辈?”
王承恩小心道:“陛下,《华云娱乐报》一看就知道是戏耍之言,当不得真。朝堂诸公都是通过各级会考选拔出来的良才,均是肱骨之才,朝廷砥柱。”
崇祯难得露出笑脸,轻松道:“大伴,你不用给他们说好话。朕登基七年,对那些大臣也算有所了解,才学也许有,品行吗不好说。”
“朕现在回想起先皇临终前,一再交代要朕善待魏贼,惭愧呀……”崇祯有些晃神,回忆道:“原本以为阉党祸国。没想到铲除阉党,朝政反倒不如魏贼当权时的模样。大臣误国,士子误朕呀!”
王承恩不敢接腔。
崇祯继续自言自语道:“你说,钱谦益偌大的名声,结果竟是贪腐放肆之辈。天下士子还有不贪腐的吗?”
“看看,钱谦益回到苏州,又逼死怀孕的小姑娘,人家小姑娘怀的还是钱府的孩子,”崇祯皇帝指着《华云娱乐报》上关于钱谦益官司的报道,气愤道:“一个对自己骨肉都如此薄情之人,朕还能寄希望于他能对天下百姓好吗?”
“你去信张彝宪,就说朕知道钱谦益逼死人了。”崇祯气愤道:“报纸上说钱府是常熟首富,每日山珍海味绫罗绸缎,钱谦益的小妾居然比朕的妃子还多……”
王承恩暗自替钱谦益默哀。皇上金口一开,一个“逼”字,给钱谦益这场官司定了性。钱谦益牢狱之灾可免,破财之运怕是上头了。
………………
钱谦益的案子尚未完结,朱顺明还在南直隶掀起波涛,京城的温体仁开始对此次风波的最终目标——复社的创始人张溥开炮。
张溥同钱谦益一样,同样出自苏州府。张家在苏州府太仓州的势力比之钱家在常熟的势力更大。
可惜张溥是妾生,而且张府龌蹉不断,张溥一支的财富在他父亲手中就被其余张家人给夺走,因此张溥的童年和青年都比较穷困落魄。出身和童年的不幸也造成他性格中偏激桀骜掌控欲强烈的一面。
张溥崇祯四年考取进士,后授庶吉士,入翰林当了修撰。到崇祯七年应该升职调动了。
张溥看不起座师周延儒,更看不上现今的首辅温体仁,数次在半公开场合笑骂两人“尸位素餐”。他想着一旦自己入了内阁高居朝堂,定要一扫朝堂魑魅魍魉,还世间一个朗朗乾坤。
按惯例,三年一次的升职调动就在眼前。可张溥却被人弹劾了。
弹劾的理由有些牵强。
同为太仓人的陆文声弹劾张溥的罪状有三。
一是张溥的名字。张溥字天如。这个名字初看没什么忌讳,但官字两张口,左右都有理。
天如,像天一样。喻上遒弹劾张溥自比老天,比身为“天子”的皇帝还要高一辈,是指着皇帝老子的鼻子骂“我是你老子”。
二是弹劾张溥去年召开主办的“虎丘大会”。数千学子齐聚虎丘,名为讲学,实为结私营党,意图操控朝政。
三是弹劾复社乱行惹怒老天,使得苏湖二府蝗灾横行,原本为天下粮仓的苏湖二府竟然大闹饥荒。“妖孽横行,致使天将大乱”。
温体仁将弹劾奏章拿给张溥看,示意他赶紧上疏为自己辩解。要是能找到更多的同僚与他一同上疏,自然说服皇上的机会就更大一些。
张溥深以为然。
复社成员在朝堂上任职的不在少数。很多东林党和复社官员纷纷上疏替张溥辩白。
岂知这正落入温体仁的算计。
崇祯皇帝最恨什么?一是贪腐,二是党争。温体仁入了崇祯的眼,得以当上首辅,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党”。
张溥召集几十人为他上疏辩解,岂不是告诉崇祯皇帝,“我张溥在朝野党羽无数,你能奈我何?”
原本崇祯皇帝接到陆文声的弹劾奏章,只是淡淡一笑就抛之一旁。但大臣们接二连三的上疏,均是大义凛然的替张溥辩解,崇祯皇帝的就笑脸逐渐凝固。
《华云娱乐报》恰逢其会的刊登了有关复社的连篇报道,从复社的前身应社写到如今复社的规模,从尹山大会、金陵大会写到去年的虎丘大会,从复社的创始人张溥张采写到遍布朝野的复社主要成员如黄道周、陈子龙等人。
崇祯皇帝越看越心惊,越看脸色越铁青。最后崇祯皇帝桌子一拍,将报纸朝王承恩一甩,道:“大伴,你看看,这份报道,到底是真是假?有几分真几分假?”
王承恩粗略看了几眼,额头冷汗直冒。
“陛下,一份民间邸报,不足取信,或有夸大其词,或有道听途说,或有牵强附会……”
“名单暂且不说,就说这劳什子‘虎丘大会’,果有如此盛况?陆文声没有夸大其词?”崇祯阴沉着脸,恨恨问道。
王承恩一看崇祯皇帝的神情,吓得赶紧跪下,磕头道:“皇上息怒。书生们齐聚虎丘,也是商讨国是,一片热忱,只是手段有些欠妥帖……”
“关外建奴寇边,中原流寇肆掠,好在西南土人叛乱及时平定,京城漕粮运输通畅。要不然……”崇祯皇帝怒意难平:“没想到在江南居然会发生如此大事,几千学子聚会,告诉朝廷该如何行事?难道他们还想要操控朕不成?查,给朕严查……”
双方的分歧在于“陈碧莲是被迫进的钱家还是主动进的钱家;陈碧莲勾引钱谦益还是钱谦益占有陈碧莲;陈碧莲主动要求劳作还是被钱府逼迫不得不操劳过度小产而死”。
官司还没有打完,卫一凤还在犹豫不觉首鼠两端摇摆不定,《华云娱乐报》就已经将钱谦益官司的前因后果详细的刊登出来,还别出心裁的搞了个问卷调查。
有了前些日子的舆论铺垫,士子们的形象已经大为不堪。民众一边倒的认为钱府做得太绝,钱谦益老爷拔鸟无情,像读书人一贯的作风。
“陈碧莲如何进的钱府、主动还是被动怀的小孩”众说纷纭,不好界定。毕竟有人贪慕虚荣、攀附高门大户、自荐枕席;有人乐于清贫、忠于爱情、靠双手劳动心安理得的生活。
但钱府让一个怀孕七个月的大肚婆干农活,实在是有些太过分,更何况还因此引起小产、一尸两命。民众一边倒的谴责钱府,认为钱谦益有罪。
………………
江南乱糟糟的情形传到了京城,不仅一众大臣知道,就连深宫中的崇祯皇帝都有所耳闻。
“大伴呀,”崇祯难得悠闲,喝着养生汤,有一句没一句的同王承恩闲聊道:“你说,那个什么报纸上写的,江南士子真的如此不堪吗?若果真如此,朕的朝堂大都是江南人,朝堂上岂不尽是蝇营狗苟之辈?”
王承恩小心道:“陛下,《华云娱乐报》一看就知道是戏耍之言,当不得真。朝堂诸公都是通过各级会考选拔出来的良才,均是肱骨之才,朝廷砥柱。”
崇祯难得露出笑脸,轻松道:“大伴,你不用给他们说好话。朕登基七年,对那些大臣也算有所了解,才学也许有,品行吗不好说。”
“朕现在回想起先皇临终前,一再交代要朕善待魏贼,惭愧呀……”崇祯有些晃神,回忆道:“原本以为阉党祸国。没想到铲除阉党,朝政反倒不如魏贼当权时的模样。大臣误国,士子误朕呀!”
王承恩不敢接腔。
崇祯继续自言自语道:“你说,钱谦益偌大的名声,结果竟是贪腐放肆之辈。天下士子还有不贪腐的吗?”
“看看,钱谦益回到苏州,又逼死怀孕的小姑娘,人家小姑娘怀的还是钱府的孩子,”崇祯皇帝指着《华云娱乐报》上关于钱谦益官司的报道,气愤道:“一个对自己骨肉都如此薄情之人,朕还能寄希望于他能对天下百姓好吗?”
“你去信张彝宪,就说朕知道钱谦益逼死人了。”崇祯气愤道:“报纸上说钱府是常熟首富,每日山珍海味绫罗绸缎,钱谦益的小妾居然比朕的妃子还多……”
王承恩暗自替钱谦益默哀。皇上金口一开,一个“逼”字,给钱谦益这场官司定了性。钱谦益牢狱之灾可免,破财之运怕是上头了。
………………
钱谦益的案子尚未完结,朱顺明还在南直隶掀起波涛,京城的温体仁开始对此次风波的最终目标——复社的创始人张溥开炮。
张溥同钱谦益一样,同样出自苏州府。张家在苏州府太仓州的势力比之钱家在常熟的势力更大。
可惜张溥是妾生,而且张府龌蹉不断,张溥一支的财富在他父亲手中就被其余张家人给夺走,因此张溥的童年和青年都比较穷困落魄。出身和童年的不幸也造成他性格中偏激桀骜掌控欲强烈的一面。
张溥崇祯四年考取进士,后授庶吉士,入翰林当了修撰。到崇祯七年应该升职调动了。
张溥看不起座师周延儒,更看不上现今的首辅温体仁,数次在半公开场合笑骂两人“尸位素餐”。他想着一旦自己入了内阁高居朝堂,定要一扫朝堂魑魅魍魉,还世间一个朗朗乾坤。
按惯例,三年一次的升职调动就在眼前。可张溥却被人弹劾了。
弹劾的理由有些牵强。
同为太仓人的陆文声弹劾张溥的罪状有三。
一是张溥的名字。张溥字天如。这个名字初看没什么忌讳,但官字两张口,左右都有理。
天如,像天一样。喻上遒弹劾张溥自比老天,比身为“天子”的皇帝还要高一辈,是指着皇帝老子的鼻子骂“我是你老子”。
二是弹劾张溥去年召开主办的“虎丘大会”。数千学子齐聚虎丘,名为讲学,实为结私营党,意图操控朝政。
三是弹劾复社乱行惹怒老天,使得苏湖二府蝗灾横行,原本为天下粮仓的苏湖二府竟然大闹饥荒。“妖孽横行,致使天将大乱”。
温体仁将弹劾奏章拿给张溥看,示意他赶紧上疏为自己辩解。要是能找到更多的同僚与他一同上疏,自然说服皇上的机会就更大一些。
张溥深以为然。
复社成员在朝堂上任职的不在少数。很多东林党和复社官员纷纷上疏替张溥辩白。
岂知这正落入温体仁的算计。
崇祯皇帝最恨什么?一是贪腐,二是党争。温体仁入了崇祯的眼,得以当上首辅,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党”。
张溥召集几十人为他上疏辩解,岂不是告诉崇祯皇帝,“我张溥在朝野党羽无数,你能奈我何?”
原本崇祯皇帝接到陆文声的弹劾奏章,只是淡淡一笑就抛之一旁。但大臣们接二连三的上疏,均是大义凛然的替张溥辩解,崇祯皇帝的就笑脸逐渐凝固。
《华云娱乐报》恰逢其会的刊登了有关复社的连篇报道,从复社的前身应社写到如今复社的规模,从尹山大会、金陵大会写到去年的虎丘大会,从复社的创始人张溥张采写到遍布朝野的复社主要成员如黄道周、陈子龙等人。
崇祯皇帝越看越心惊,越看脸色越铁青。最后崇祯皇帝桌子一拍,将报纸朝王承恩一甩,道:“大伴,你看看,这份报道,到底是真是假?有几分真几分假?”
王承恩粗略看了几眼,额头冷汗直冒。
“陛下,一份民间邸报,不足取信,或有夸大其词,或有道听途说,或有牵强附会……”
“名单暂且不说,就说这劳什子‘虎丘大会’,果有如此盛况?陆文声没有夸大其词?”崇祯阴沉着脸,恨恨问道。
王承恩一看崇祯皇帝的神情,吓得赶紧跪下,磕头道:“皇上息怒。书生们齐聚虎丘,也是商讨国是,一片热忱,只是手段有些欠妥帖……”
“关外建奴寇边,中原流寇肆掠,好在西南土人叛乱及时平定,京城漕粮运输通畅。要不然……”崇祯皇帝怒意难平:“没想到在江南居然会发生如此大事,几千学子聚会,告诉朝廷该如何行事?难道他们还想要操控朕不成?查,给朕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