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宋连战连捷,辽国却节节败退。

  虽说辽国武将战意高昂,可辽国士卒士气低落。

  大宋士气高涨,辽国士气低落,若是大宋避战,情况就会反过来。

  因此这一仗不能避,必须得打。

  英国公早在拟订偷袭幽州城的计划时,就已经想到了这种可能,已经请示过赵兴。

  赵兴思索许久,也同意了英国公的观点。

  从大宋出兵开始,一直没有碰到过硬仗。

  可是接下来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后面的恶战肯定不少。

  此时辽国还没有真到破釜沉舟的时刻,大宋若是都不敢战,等到后面受挫,反而更麻烦。

  大宋将士如今的士气其实很虚,只有经历一场大战,并获得胜利,才能化虚为实。

  而且大宋是进攻一方,辽国出城和大宋交战,总比攻城难度要低。

  兵法有云:未虑胜,先虑败。

  意思是不该一味的考虑胜利之后的事,而是要先考虑失败的可能性和带来的后果。

  赵兴对于这一观点很是认同。

  这一战有失败的可能么?

  有!

  而且还不小。

  但是后果赵兴却能够承受。

  不过正面交战,只要稳扎稳打,即便不胜,对方也占不到太大的便宜。

  耶律乙辛能够真正信任的兵马就这么多,他登基不久,根基不稳。

  哪怕大宋战败,只要耶律乙辛损失也很大,光是稳定局势,耶律乙辛就没有了反攻的能力。

  而大宋就能慢慢消化攻占下来的地盘。

  因此赵兴同意了英国公想要和辽国正面一战的想法,只提了一个要求。

  可以输,但必须极大的杀伤辽国兵马。

  为此赵兴甚至把准备的另一个秘密武器给拿了出来。

  这次北伐,赵兴不仅带了大量火药,还带了一万支突火枪。

  可惜火炮并没有造出来,否则哪怕只有几门,在一开始给辽国来个几炮,对于从未见过火炮的辽军来说,也是一大震撼,这一战就简单多了。

  英国公见识到突火枪的威力后,对于这一战更有把握了。

  一时间,双方都在调兵遣将,数日之后,双方在西京城内外,共聚集了近七十万兵马。

  辽国三十五万兵马,而大宋却只有三十二万。

  虽说大宋出动近六十万兵马北伐,可打下那么多城池需要分兵驻守,还需要分兵打下通往幽州城的道路。

  耶律乙辛想要决战,未必没有拖延大宋进攻步伐的想法。

  若是大宋真被拖延住了,幽州城内的兵马就危险了。

  因此大宋这边不仅要和辽国决战,把幽州城连成片的步伐也不能停止。

  除此外,这么做也可让辽国放下心来和大宋决战。

  虽然耶律乙辛摆出一副要决战的样子,可大宋真要云集五十万兵马,耶律乙辛未必敢真和大宋决战。

  如今大宋兵马还要少于辽国,对于耶律乙辛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哼!”

  耶律乙辛得知消息,咬牙道:“大宋还真是嚣张!”

  大宋那边猜的不错,他想要决战,确实是想延缓大宋进攻的步伐,他已经调兵准备夺回幽州城了。

  可是西京这边的兵马他却不敢动,因为这些兵马都在宋军的监视下。

  一旦调兵,很容易被大宋埋伏。

  而且调去的兵马少了,很难夺回幽州城。

  幽州城本就是坚城,城内还囤积了大量守城器械和粮草。

  大宋诈开城门,导致辽国储存的守城器械根本没用上。

  虽然有将领见机不妙,毁掉了一部分,可大部分还是落到了大宋手里。

  五万人守一座坚城,最少得十几万兵马才能夺回。

  这还是因为幽州城的民心都向着辽国,否则还得翻个倍。

  他要是真派这么多兵马去,即便不被埋伏,也会导致西京兵力空虚。

  因此他只能从后方调集兵马,可这却需要时间。

  “既然大宋不上当,那朕就击溃这三十万大军!”耶律乙辛咬牙道。

  这三十多万大军,必然是大宋的精锐,只要击溃,大宋只能结束这场北伐了。

  想到这里,耶律乙辛让人给大宋送去战书,明日在西京城外东北方向的平原之上决战。

  英国公收到战书,只会了一个大大的战字。

  次日一早,英国公带领三十万大军前往西京东北方位的平原,留下两万兵马防守城池。

  耶律乙辛同样只带了三十万兵马,他也担心大宋会偷袭西京城,留下了五万兵马。

  英国公虽然答应和辽国决战,不过等他抵达平原后,却指挥士卒布了一个防守的阵势。

  辽国骑兵多,三十万大军,有二十万是骑兵。

  大宋这边只有十万,平原交战,骑兵的作用非常大。

  十万对二十万,兵力弱势不说,大宋的骑兵战力也比不上辽国的骑兵。

  真要论起来,在骑射方面,汉人都是跟游牧民族学的。

  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后,得到了很多工匠,军队的武器盔甲不比大宋差。

  大宋的骑兵虽然在赵兴继位后,就要求强加训练,可毕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大战。

  而辽国内乱这么久,虽然元气大伤,可士卒们经历了多次大战,并不是大宋兵马可比的。

  因此英国公虽然答应决战,却在战场上采取守势,等辽国兵马来攻。

  耶律乙辛站在高台之上,看着宋军所布的阵型,眉头紧皱。

  宋军在前面布置了三层盾阵,最前面的乃是重盾,重盾之下带着尖锐的一截钉子,落在地上扎入地里,能够很好的防止盾阵被冲破。

  盾阵后面又有许多手持长矛的士卒。

  可以想象,辽国骑兵一旦冲阵,死伤必然惨重。

  后面两排盾阵虽然不是重盾,但是冲破前面盾阵的骑兵,速度必然大减,很难冲破后面两层盾阵了。

  骑兵最重要的就是机动性,一旦速度慢下来,就成了靶子,还挡住了后面骑兵的路。

  辽军将领虽然看不起宋军,可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

  “陛下,不如派重甲步兵冲阵,轻甲步兵随后,只要撕开缺口,骑兵出动,必然能一举击溃宋军!”

  “不妥,宋军的重盾就是对付骑兵的,重甲步兵太过笨重,如何冲的破?应该以重骑冲阵,打开缺口,轻骑压后!”

  “宋军既然如此布阵,必然有所防备,以我看,不如先以轻骑游射,看看虚实!”

  辽军将领七嘴八舌的出着计策。

  耶律乙辛压了压手,沉吟了一会,看向了一个将领,说道:“格西拉木,你带五万轻骑去试探试探虚实!”

  “是!”

  格西拉木真是提议以轻骑试探虚实的将领,见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兴奋的行了一礼。

  “小心些,别被大宋骑兵给拖住了。”耶律乙辛提醒道。

  “陛下放心,臣绝不会被汉人骑兵给拖住的。若是正面交战,臣有自信以五万骑兵,击溃大宋十万骑兵!”格西拉木自信道。

  “那朕就等你的好消息了,去吧!”耶律乙辛说道。

  “是!”格西拉木行了一礼,下了高台。

  …………

  辽国在观察大宋这边的动静,英国公也在观察辽军的动向。

  当看到辽军出动五万轻骑,当即下令道:“传令,小心辽军骑兵游射,只要进入射程,以突火枪反击!”

  “是!”

  身后的传令兵应了一声,匆匆而去。

  “英国公,一开始就使用突火枪是否有些不妥?”

  曾公亮皱眉道:“虽然突火枪的射程和普通弓箭差不多,可距离远了杀伤力有限,不如用在关键时刻!”

  英国公并没有因为曾公亮的质疑而生气,微笑解释道:“我在前面布置了重盾,辽军不可能以轻骑来冲阵。这支骑兵应该是来试探我们虚实的。前排的重盾高大,士卒只要蹲下身子,那些轻骑奈何不了,因此只能把目标放在第二排举着轻盾的士卒身上。如此一来,杀伤力就够了!”

  “后面辽军发动进攻的时候,必然会以重甲在前,突火枪就没有作用了。现在使用,才能将效果最大化,还能挫一挫辽军士气!”

  曾公亮没有在他下达命令的时候质疑他,显然是不想影响他主帅的威严。

  英国公投桃报李,把自己如此安排的目的详细的解释了一遍。

  突火枪的缺点除了装碎石子和火药的时候费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对重甲几乎无效,只能对付轻甲。

  辽军冲阵必然是以重甲在前,若是两军搅和到了一起,突火枪更没法用了。

  因此一开始就使用,不仅能够造成最大的效果,还能震慑辽军士气。

  曾公亮闻言沉吟了一会,惊讶道:“英国公不在前排盾阵之后布置弓箭手,就是想让辽国放心的靠近?”

  “不错!”

  英国公微笑道:“若是安排了弓箭手和其对射,辽国骑兵必然会保持安全距离。”

  “英国公考虑周详,永兵如神,令人佩服!”曾公亮感叹道。

  他虽然懂兵法,还曾经编纂过兵书。

  在地方任职的时候,更是亲自指挥兵马平过叛乱。

  可他只是懂兵法,并没有参与多少战争,将所学的兵法其融会贯通。

  “曾枢密使过誉了。”英国公微微一笑。

  “英国公就别自谦了,不过我还有一个疑惑,不知英国公可否为我解惑?”曾公亮说道。

  “英国公但说无妨。”英国公道。

  “此时使用突火枪,辽军吃了亏,又不知突火枪的具体情况,会不会选择退兵?”曾公亮说道。

  “不会的!”

  英国公笑道:“大军交战不是儿戏,辽国出动数十万大军欲和大宋决战,若是只是吃了点亏,就退兵,必然士气全无。”

  曾公亮张了张口,他本想问问英国公为何如此自信。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他将自己代入到辽国一方,假设他是辽军的指挥,必然会选择退兵。

  不过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问出口。

  因为辽军骑兵已经出动了。

  其实曾公亮这种想法,就是武将和文官的思维不同。

  文臣熟读兵法,加上一定的天赋,确实也可以成为一代名将。

  自古以来,上马能治军,下马能安民的将领不少。

  甚至将领之中,还有一个儒将的称呼。

  会打仗的文臣和武将,好像没什么区别。

  其实不然,二者最大的区别,还是思维上的区别。

  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更多的其实是一种理论。

  不是说假大空,而是很难做到对地方的情况了如指掌,又能对己方的情况完全清楚。

  因此只需尽可能的做到知己知彼。

  兵法中还有一句叫:兵者,诡道也。

  是指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敌人。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运用诡计和欺骗的重要性,通过模糊敌人的判断和防备,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取得胜利。

  既然要用诡计来欺骗对方,又如何能够做到知己知彼?

  这么一看,这两句好像充满了矛盾。

  事实上,兵法之中很多话,若是放在一起,都会显得矛盾。

  文臣哪怕熟读兵法,也懂得带兵打仗,可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考虑的因素就多了。

  武将则不同,接受了命令,那么考虑问题的时候就只有胜和败。

  这就好比《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空城计,司马懿不敢入城一样。

  很多人拿正史来说事,说司马懿不可能出现在那边战场。

  还有人说司马懿哪怕再多疑,随便派点人进去探查一下总可以吧。

  真假且不论,假设真有这一幕,司马懿会派兵进城么?

  大概率是不会的,因为司马懿考虑问题,考虑的根本不是输赢的问题,还有政治因素在内。

  他要是解决了诸葛亮,即便不死也会被一直闲置。

  因此哪怕空城计破绽百出,司马懿退兵却很合理。

  空城计算计的根本不是多疑不多疑的问题,而是诸葛亮就在城头之上。

  曾公亮将自己代入辽国一方,之所以觉得该退兵,就是他考虑问题更多的偏向于政治。

  他虽然懂兵法,但是更多的还是一个文臣。

  不是说武将不考虑政治,而是武将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是先军事然后才是政治。

  但是在文官眼里,政治是大于军事的。

  这就是两者思维方面的不同。

  格西拉木率领五万轻骑,逼近宋军军阵。

  当距离两百多步外,便开始沿着宋军的重盾游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知否:我是皇太子,知否:我是皇太子最新章节,知否:我是皇太子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