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大的宣室殿,落针可闻。
殿室内,灯台整齐排列,烛光摇曳。
宫人们宛如雕塑,一动不动的立在不起眼的角落。
御榻旁,宦者令葵五本能弓着腰,垂着眸,似是随时都要睡着,实则却是竖着耳朵,随时等候刘荣的差遣。
而在御榻之上,天子刘荣慵懒斜躺,眉头微皱。
目光则投向身前御案上,那一卷卷或陈或新,或深色、或浅色,且写满字的纸张。
——掰着指头算下来,刘荣继承汉家的皇位,也已有五年。
若是把先帝后三年,刘荣太子监国的时间也算上,那就是八年。
八年,在后世,便大概是一国元首的两个连续两个任期。
只要不是太拉胯,八年时间、两个任期,也总能做出些成绩,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定下主调,并盖棺定论。
说的再直白些,就是在后世,八年时间,就是大多数国家的元首,能以‘元首’身份做事儿的时间间隔。
一国元首的功绩,就需要靠这八年做出来——至少是埋下种子,并初见成效。
在刘荣所身处的当今汉室,皇帝,自然不是四年一任期,最多两个任期的选举制,而是终老任上的终身制。
但这也丝毫不影响刘荣,以这八年、两个任期的时间间隔为一个阶段,来做过往八年的工作总结。
当然,并不是正式的、政治性质的工作总结,而是刘荣自己私下总结一下得失,做得好的方面继续坚持,做的不好的方面,则及时调整。
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总归是好的。
只是不总结还好,这一总结,就难免让刘荣有些飘飘然。
——过去这些年,尤其是继承皇位后的这些年,刘荣从来都不敢说,更不敢想自己的成就,能达到太宗孝文皇帝的高度。
充其量,也就是继先孝景皇帝遗志,萧规曹随,以太宗、孝景两代先帝打下的基础,顺着他们指明的大方向,稳步推动汉家已有的政策和制度。
至于成就——刘荣嘴上会谦虚的说:别说太宗皇帝了,就连先帝的成就,朕都还有不小的距离才能追上;
暗地里,刘荣心里也只是认为:自己的成就,大约与先孝景皇帝不相上下,距离太宗皇帝,则还差个十几二十年的励精图治。
而在今日,刘荣看似心血来潮,实则却早有计划的工作总结后,刘荣却惊讶的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居然在掌握汉家大权后,做了这么多的事。
既然是总结,而且是总结过往八年的工作,那自然是要一年一年来。
——第一年,也就是先帝四年,刘荣太子监国,开始从先帝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接受汉家大权的头一年。
那一年,刘荣借着监国前,以宿麦填补粮食市场缺口,顺势消灭关中粮商群体的惯性,开始推动粮食官营。
原本只属于突发事件的粮价不稳,也被刘荣借题发挥,转变为了汉家的粮食市场,从原先的市场经济,转向国营垄断、宏观调控经济的契机。
在那之前,朝堂内外对刘荣主持粮价平抑一事的预期,也就是在平抑粮价成功,一切恢复原样,或平抑粮价失败,迫使先帝出手之间。
最好的结果,就是粮价得以平抑,粮价恢复往常,然后大家就当什么都没发生;
最差的结果,是刘荣瞎折腾一通,最后粮价还是不断攀升,逼得先帝出手收拾残局。
而后,仍旧是粮价恢复往常,大家也还是当什么都没发生,只是暗地里记刘荣一笔‘办事不靠谱’。
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那次平抑粮价,刘荣非但解决的‘粮价鼎沸’这个具体的事,还顺势解决了造成粮价鼎沸的人!
关中粮商群体,自那以后彻底绝迹。
原本靠操控粮价牟利的功侯贵戚,挨板子的挨板子,吃瓜落的吃瓜落。
虽然当时,并没有几家功侯,因粮价鼎沸而被清算;
但回顾过往这八年,就不难发现:当年,参与哄抬粮价一事的功侯贵戚,居然在不知不觉间,以各种合理合法,让人根本挑不出毛病——甚至感觉不到异常的方式,消失在了汉家的贵族群体当中。
除国的除国,绝嗣的绝嗣,流放的流放,下狱的下狱。
偏偏还让人挑不出毛病!
只能说,老刘家的天子记仇,真不是空穴来风。
而刘荣‘秋后算账’时的手腕,无疑也比粗暴的先帝要高明许多,颇得太宗皇帝‘杀人不沾血’的风范。
粮商群体被消灭,背后充当保护伞的功侯贵戚也被清算,空出来的粮食市场,也并没有被刘荣放任不管。
——就在当年,少府借‘平抑粮价’一事开仓放粮,并顺势设立了原本闲置的治粟都尉一职。
再后来,太仓成为治粟都尉的‘平价粮’专用粮仓,官方无限期、无限量,日常性出售平价粮,也就此成为了汉家的常态。
再再后来,治粟都尉被并入新设的主爵都尉,并成为主爵都尉官营的几大大宗商品:盐、铁、粮三者之一的主要负责部门。
这便是执掌汉家大权后的第一年,刘荣所做出来的第一项成绩,同时也是政治生涯中的第一个成就。
——粮食官营。
——让汉家的粮食价格,从此成为布匹般,近乎不可动摇的恒价生存物资。
在过去,刘荣只当自己这个成就,可以让底层民众的生活更稳定,让农民具备基本的抗风险能力,或者说是降低农民所可能遭遇的风险;
但细想一番,刘荣却发现:这看似没重要到那个程度的举动,实则却是在无形间,为汉家续了至少几十年国运!
试想一下;
华夏封建社会时期的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是‘活不下去’四个大字。
那为何活不下去?
是有人拿刀架在民众脖子上,动不动就挥刀砍人?
还是没房子住,流落街头而死,亦或是没衣服穿被冻死、被羞死?
都不是。
——在封建时代,唯一能让底层民众,得出‘没有活路,活不下去’这一结论的原因,是没的吃,要被饿死了。
只要还有一口吃的,只要还有‘饿不死’的可能,对封建时代的底层民众而言,就等于有活路。
活下去的可能性,足以让淳朴的华夏民众,忍下世间几乎所有的不公。
只要还有活路,就没什么是不可忍耐的。
唯一不可忍耐的,唯一能让淳朴的底层民众,生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念头的,便是没有活路。
反正横竖都是个死!
还不如拼一把!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啥也不做,肯定会饿死,揭竿造反,大概率被杀死;
都是死,后者好歹还有点渺茫的生存可能。
哪怕自己死了,也总有机会能为后世子孙,谋求一条希望渺茫的生存之道!
这,便是封建王朝末年,底层民众决心起义,推翻腐朽王朝的根本思维逻辑。
后世也有类似的戏谈,说一个穿越者,若是能在乱世,得到系统提供无限量的咸菜和白米饭,最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答案是,他将收获数之不尽,且源源不断的死士!
因为乱世,多发生于王朝末年。
之所以会出现‘乱世’,王朝之所以会来到‘末年’,就是因为老百姓活不下去,没东西吃。
在这种时候,能让老百姓吃饱饭——甚至仅仅只是吃上饭的人,便会被默认为救世主。
如此说来,逻辑就非常简单了。
——一个封建王朝,只要能确保大部分人饿不死,就不会沦落到‘王朝末年’;
哪怕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濒危’,即濒临灭亡,只要底层民众还饿不死,那就还有得救,事态就还有机会得到控制!
而在这套逻辑下,刘荣搞出来的粮食官营,恒定粮价,可谓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最大限度规避了底层民众,出现大范围、大规模的没得吃,没活路,从而‘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的可能性。
有了刘荣这一手粮食官营、粮价恒定,便等同于汉家在理论上,不再有农民起义覆灭王朝的可能性。
之所以是理论上,则是因为这粮食官营、粮价恒定,终归是朝堂中央定下的规矩。
有人立规矩,自然就有人坏规矩。
如果有一天,汉家出个被儒家洗坏脑子的皇帝,被儒家‘不可与民争利’之类的话语所蛊惑,取消粮食官营、粮价恒定,那汉家该灭亡照样得灭亡,底层民众该揭竿也照样要造反。
但这,就不是刘荣所能控制的事了。
——制度层面,刘荣已经为汉家提供了理论上,不因农民起义而灭亡的基础。
若未来,真有傻缺子孙自废武功,那也只能说是命数如此。
总结而言,刘荣在掌汉家大权,太子监国的头一年,在自己的漫长政治生涯当中,所做出的第一个成就,便为汉家确立了长治久安、海内升平的现实基础。
单就是这一项成就,单就这一件事,功劳便几乎不亚于先孝景皇帝,在整个皇帝生涯当中取得的成就。
——不单是不亚于这个位面上,只在位六年的先孝景皇帝,也同样不亚于历史上,在位足足十七年的汉景帝!
随后,刘荣太子监国的第二年、第三年,则相对平稳了些。
一来,是那两年时间,刘荣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权交接前的维稳,以及自身权威、地位的确立之上。
二来,也是因为当时,刘荣终归只是监国太子,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汉天子。
彼时,顶在刘荣头上的,不止有一个先孝景皇帝,还有一个祖母辈的窦老太后。
作为监国太子,在先帝面前都不敢扎刺的刘荣,更别提在窦老太后面前,掌握多少话语权了。
这么说下来,掌权的头三年,刘荣主要的成就,便是粮食官营、粮价恒定,以及确保政权平稳交接,甚至堪称无缝衔接了。
而后,便是刘荣掌权的第四年,也就是刘荣元年。
那一年的事,无需赘述。
——首先,刘荣在汉家疑似主少国疑的彼时,通过相对成熟的政治手腕,扛过了那一段微妙的时间节点,并在最大限度确保威仪不受损的前提下,平稳挨到了加冠亲政的那一天。
加冠亲政后,刘荣顶着祖母辈的窦老太后,以及定时炸弹性质的栗太后,最大限度确保了朝堂内外,在先帝驾崩,政权交接后的安稳。
在之后,便是匈奴人入侵北地一线,刘荣则以一场汉匈朝那之战作为回应,拿下了自有汉以来,汉家第一次北方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将匈奴人的马蹄,完全阻挡在了国门之外。
自那以后,刘荣的掌权之路便畅通无阻,再也不受任何人、任何事所影响了。
刘荣花费五年的时间,在汉家内部,完成了官僚体制改革、贪腐之风整肃,以及以科举制度,作为官僚体系流动性保障的成就。
与此同时,底层百姓、民众,也仍旧在文景之治的浩浩大势下,继续过着三年一免税,五年一发钱,三天两头赐爵的好日子。
于外,短短五年时间,汉家相继在朝那之战、河套-马邑之战以及高阙之战——连续三场对外战争,就完成了汉匈双方战略格局的调换!
朝那之战,证明了汉家有自保的能力,有能力将匈奴人完全挡在国门之外;
河套-马邑之战,在为汉家夺下河套这个天赐养马地的同时,也证明了汉家除了依凭城池龟缩方式,也同样具备主动出击的战略进攻能力。
而高阙之战,更是将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明明白白的摆在了长城内外,汉匈双方民众的面前。
——攻守之势易也!
——接下来,轮到汉家的战略进攻回合了!
这么一桩桩,一件件数下来,刘荣惊讶的发现:自己文治武功、内政外交,对外战略等各方面的成就,就算暂时无法和太宗孝文皇帝碰瓷,实则却也已相差无多;
换做其他的土著皇帝,单就是刘荣这过往八年的成就,给他们当做毕生成绩,也足以让他们成为毋庸置疑的明君雄主!
但刘荣很清楚:作为穿越者,自己做的这些——自己过去八年所做的一切,都还远远不够。
退一万步说:就算未来数十年,刘荣不再取得新的成就,也至少要把过去八年的胜利果实守护住、巩固好,才能算勉强合格。
如若不然,搞出个龙头蛇尾,晚年昏聩的皇帝生涯,那刘荣就要变成又一个汉武大帝,亦或是唐玄宗了。
殿室内,灯台整齐排列,烛光摇曳。
宫人们宛如雕塑,一动不动的立在不起眼的角落。
御榻旁,宦者令葵五本能弓着腰,垂着眸,似是随时都要睡着,实则却是竖着耳朵,随时等候刘荣的差遣。
而在御榻之上,天子刘荣慵懒斜躺,眉头微皱。
目光则投向身前御案上,那一卷卷或陈或新,或深色、或浅色,且写满字的纸张。
——掰着指头算下来,刘荣继承汉家的皇位,也已有五年。
若是把先帝后三年,刘荣太子监国的时间也算上,那就是八年。
八年,在后世,便大概是一国元首的两个连续两个任期。
只要不是太拉胯,八年时间、两个任期,也总能做出些成绩,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定下主调,并盖棺定论。
说的再直白些,就是在后世,八年时间,就是大多数国家的元首,能以‘元首’身份做事儿的时间间隔。
一国元首的功绩,就需要靠这八年做出来——至少是埋下种子,并初见成效。
在刘荣所身处的当今汉室,皇帝,自然不是四年一任期,最多两个任期的选举制,而是终老任上的终身制。
但这也丝毫不影响刘荣,以这八年、两个任期的时间间隔为一个阶段,来做过往八年的工作总结。
当然,并不是正式的、政治性质的工作总结,而是刘荣自己私下总结一下得失,做得好的方面继续坚持,做的不好的方面,则及时调整。
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总归是好的。
只是不总结还好,这一总结,就难免让刘荣有些飘飘然。
——过去这些年,尤其是继承皇位后的这些年,刘荣从来都不敢说,更不敢想自己的成就,能达到太宗孝文皇帝的高度。
充其量,也就是继先孝景皇帝遗志,萧规曹随,以太宗、孝景两代先帝打下的基础,顺着他们指明的大方向,稳步推动汉家已有的政策和制度。
至于成就——刘荣嘴上会谦虚的说:别说太宗皇帝了,就连先帝的成就,朕都还有不小的距离才能追上;
暗地里,刘荣心里也只是认为:自己的成就,大约与先孝景皇帝不相上下,距离太宗皇帝,则还差个十几二十年的励精图治。
而在今日,刘荣看似心血来潮,实则却早有计划的工作总结后,刘荣却惊讶的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居然在掌握汉家大权后,做了这么多的事。
既然是总结,而且是总结过往八年的工作,那自然是要一年一年来。
——第一年,也就是先帝四年,刘荣太子监国,开始从先帝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接受汉家大权的头一年。
那一年,刘荣借着监国前,以宿麦填补粮食市场缺口,顺势消灭关中粮商群体的惯性,开始推动粮食官营。
原本只属于突发事件的粮价不稳,也被刘荣借题发挥,转变为了汉家的粮食市场,从原先的市场经济,转向国营垄断、宏观调控经济的契机。
在那之前,朝堂内外对刘荣主持粮价平抑一事的预期,也就是在平抑粮价成功,一切恢复原样,或平抑粮价失败,迫使先帝出手之间。
最好的结果,就是粮价得以平抑,粮价恢复往常,然后大家就当什么都没发生;
最差的结果,是刘荣瞎折腾一通,最后粮价还是不断攀升,逼得先帝出手收拾残局。
而后,仍旧是粮价恢复往常,大家也还是当什么都没发生,只是暗地里记刘荣一笔‘办事不靠谱’。
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那次平抑粮价,刘荣非但解决的‘粮价鼎沸’这个具体的事,还顺势解决了造成粮价鼎沸的人!
关中粮商群体,自那以后彻底绝迹。
原本靠操控粮价牟利的功侯贵戚,挨板子的挨板子,吃瓜落的吃瓜落。
虽然当时,并没有几家功侯,因粮价鼎沸而被清算;
但回顾过往这八年,就不难发现:当年,参与哄抬粮价一事的功侯贵戚,居然在不知不觉间,以各种合理合法,让人根本挑不出毛病——甚至感觉不到异常的方式,消失在了汉家的贵族群体当中。
除国的除国,绝嗣的绝嗣,流放的流放,下狱的下狱。
偏偏还让人挑不出毛病!
只能说,老刘家的天子记仇,真不是空穴来风。
而刘荣‘秋后算账’时的手腕,无疑也比粗暴的先帝要高明许多,颇得太宗皇帝‘杀人不沾血’的风范。
粮商群体被消灭,背后充当保护伞的功侯贵戚也被清算,空出来的粮食市场,也并没有被刘荣放任不管。
——就在当年,少府借‘平抑粮价’一事开仓放粮,并顺势设立了原本闲置的治粟都尉一职。
再后来,太仓成为治粟都尉的‘平价粮’专用粮仓,官方无限期、无限量,日常性出售平价粮,也就此成为了汉家的常态。
再再后来,治粟都尉被并入新设的主爵都尉,并成为主爵都尉官营的几大大宗商品:盐、铁、粮三者之一的主要负责部门。
这便是执掌汉家大权后的第一年,刘荣所做出来的第一项成绩,同时也是政治生涯中的第一个成就。
——粮食官营。
——让汉家的粮食价格,从此成为布匹般,近乎不可动摇的恒价生存物资。
在过去,刘荣只当自己这个成就,可以让底层民众的生活更稳定,让农民具备基本的抗风险能力,或者说是降低农民所可能遭遇的风险;
但细想一番,刘荣却发现:这看似没重要到那个程度的举动,实则却是在无形间,为汉家续了至少几十年国运!
试想一下;
华夏封建社会时期的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是‘活不下去’四个大字。
那为何活不下去?
是有人拿刀架在民众脖子上,动不动就挥刀砍人?
还是没房子住,流落街头而死,亦或是没衣服穿被冻死、被羞死?
都不是。
——在封建时代,唯一能让底层民众,得出‘没有活路,活不下去’这一结论的原因,是没的吃,要被饿死了。
只要还有一口吃的,只要还有‘饿不死’的可能,对封建时代的底层民众而言,就等于有活路。
活下去的可能性,足以让淳朴的华夏民众,忍下世间几乎所有的不公。
只要还有活路,就没什么是不可忍耐的。
唯一不可忍耐的,唯一能让淳朴的底层民众,生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念头的,便是没有活路。
反正横竖都是个死!
还不如拼一把!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啥也不做,肯定会饿死,揭竿造反,大概率被杀死;
都是死,后者好歹还有点渺茫的生存可能。
哪怕自己死了,也总有机会能为后世子孙,谋求一条希望渺茫的生存之道!
这,便是封建王朝末年,底层民众决心起义,推翻腐朽王朝的根本思维逻辑。
后世也有类似的戏谈,说一个穿越者,若是能在乱世,得到系统提供无限量的咸菜和白米饭,最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答案是,他将收获数之不尽,且源源不断的死士!
因为乱世,多发生于王朝末年。
之所以会出现‘乱世’,王朝之所以会来到‘末年’,就是因为老百姓活不下去,没东西吃。
在这种时候,能让老百姓吃饱饭——甚至仅仅只是吃上饭的人,便会被默认为救世主。
如此说来,逻辑就非常简单了。
——一个封建王朝,只要能确保大部分人饿不死,就不会沦落到‘王朝末年’;
哪怕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濒危’,即濒临灭亡,只要底层民众还饿不死,那就还有得救,事态就还有机会得到控制!
而在这套逻辑下,刘荣搞出来的粮食官营,恒定粮价,可谓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最大限度规避了底层民众,出现大范围、大规模的没得吃,没活路,从而‘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的可能性。
有了刘荣这一手粮食官营、粮价恒定,便等同于汉家在理论上,不再有农民起义覆灭王朝的可能性。
之所以是理论上,则是因为这粮食官营、粮价恒定,终归是朝堂中央定下的规矩。
有人立规矩,自然就有人坏规矩。
如果有一天,汉家出个被儒家洗坏脑子的皇帝,被儒家‘不可与民争利’之类的话语所蛊惑,取消粮食官营、粮价恒定,那汉家该灭亡照样得灭亡,底层民众该揭竿也照样要造反。
但这,就不是刘荣所能控制的事了。
——制度层面,刘荣已经为汉家提供了理论上,不因农民起义而灭亡的基础。
若未来,真有傻缺子孙自废武功,那也只能说是命数如此。
总结而言,刘荣在掌汉家大权,太子监国的头一年,在自己的漫长政治生涯当中,所做出的第一个成就,便为汉家确立了长治久安、海内升平的现实基础。
单就是这一项成就,单就这一件事,功劳便几乎不亚于先孝景皇帝,在整个皇帝生涯当中取得的成就。
——不单是不亚于这个位面上,只在位六年的先孝景皇帝,也同样不亚于历史上,在位足足十七年的汉景帝!
随后,刘荣太子监国的第二年、第三年,则相对平稳了些。
一来,是那两年时间,刘荣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权交接前的维稳,以及自身权威、地位的确立之上。
二来,也是因为当时,刘荣终归只是监国太子,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汉天子。
彼时,顶在刘荣头上的,不止有一个先孝景皇帝,还有一个祖母辈的窦老太后。
作为监国太子,在先帝面前都不敢扎刺的刘荣,更别提在窦老太后面前,掌握多少话语权了。
这么说下来,掌权的头三年,刘荣主要的成就,便是粮食官营、粮价恒定,以及确保政权平稳交接,甚至堪称无缝衔接了。
而后,便是刘荣掌权的第四年,也就是刘荣元年。
那一年的事,无需赘述。
——首先,刘荣在汉家疑似主少国疑的彼时,通过相对成熟的政治手腕,扛过了那一段微妙的时间节点,并在最大限度确保威仪不受损的前提下,平稳挨到了加冠亲政的那一天。
加冠亲政后,刘荣顶着祖母辈的窦老太后,以及定时炸弹性质的栗太后,最大限度确保了朝堂内外,在先帝驾崩,政权交接后的安稳。
在之后,便是匈奴人入侵北地一线,刘荣则以一场汉匈朝那之战作为回应,拿下了自有汉以来,汉家第一次北方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将匈奴人的马蹄,完全阻挡在了国门之外。
自那以后,刘荣的掌权之路便畅通无阻,再也不受任何人、任何事所影响了。
刘荣花费五年的时间,在汉家内部,完成了官僚体制改革、贪腐之风整肃,以及以科举制度,作为官僚体系流动性保障的成就。
与此同时,底层百姓、民众,也仍旧在文景之治的浩浩大势下,继续过着三年一免税,五年一发钱,三天两头赐爵的好日子。
于外,短短五年时间,汉家相继在朝那之战、河套-马邑之战以及高阙之战——连续三场对外战争,就完成了汉匈双方战略格局的调换!
朝那之战,证明了汉家有自保的能力,有能力将匈奴人完全挡在国门之外;
河套-马邑之战,在为汉家夺下河套这个天赐养马地的同时,也证明了汉家除了依凭城池龟缩方式,也同样具备主动出击的战略进攻能力。
而高阙之战,更是将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明明白白的摆在了长城内外,汉匈双方民众的面前。
——攻守之势易也!
——接下来,轮到汉家的战略进攻回合了!
这么一桩桩,一件件数下来,刘荣惊讶的发现:自己文治武功、内政外交,对外战略等各方面的成就,就算暂时无法和太宗孝文皇帝碰瓷,实则却也已相差无多;
换做其他的土著皇帝,单就是刘荣这过往八年的成就,给他们当做毕生成绩,也足以让他们成为毋庸置疑的明君雄主!
但刘荣很清楚:作为穿越者,自己做的这些——自己过去八年所做的一切,都还远远不够。
退一万步说:就算未来数十年,刘荣不再取得新的成就,也至少要把过去八年的胜利果实守护住、巩固好,才能算勉强合格。
如若不然,搞出个龙头蛇尾,晚年昏聩的皇帝生涯,那刘荣就要变成又一个汉武大帝,亦或是唐玄宗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