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57章 押注

小说: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更新时间:2025-07-28 00:01:39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这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

  ——封建时代,赌注最大、汇报最丰厚的赌局,永远都是押宝储君。

  从吕不韦‘奇货可居’,以秦公子嬴异人为‘奇货’,最终换回秦国相位为回报开始,华夏文明的基因之中,就多出了这么一个极端特殊的赌局。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赌局也从最开始的:赌不赌都行,赌了有高风险高回报,不赌则没风险没回报,逐渐演变为‘不赌不行’的强制性赌局。

  这也同样很好理解。

  好比说,你是一个功侯后代家族的家主。

  虽然多少有些没落了,但也终归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朝堂内外,也多少有些话语权,或者说是威望。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储君的赌局,就不是你愿不愿意押注的问题了。

  ——押注押错了人,你自然要被未来的储君,乃至天子秋后算账;

  可不押注,你也同样会被未来的储君、天子问责:凭啥不押我?

  啊?

  当年凭啥不帮我坐上储君之位?

  退一万步说——就算侥幸碰到一个脾气好的储君、天子,你不押注的举动就算没招来秋后算账,也至少会被有意无意的疏远。

  而功侯、贵族之间的竞争,也是同样激烈的。

  汉开国元勋功侯一百四十七家,能入主朝堂中枢,为三公九卿者,满共不过二十人。

  这还只是开国元勋家族。

  自太祖皇帝之后,孝惠皇帝、吕太后、太宗皇帝、孝景皇帝——每一代汉天子,也都有新封的外戚恩封侯、军功武勋侯。

  甚至就连当今刘荣,才刚即位不到五年,都已经封了好几个军功侯!

  博望侯程不识,更是接连得到溢封,彻侯食邑超过五千户,俨然跻身顶级彻侯之列!

  掰着指头算下来,自太祖刘邦至今,汉家前前后后,至少封了将近三百家彻侯!

  这,也仍旧只是最顶级的彻侯一级,稍次一级的关内侯,以及人数更多的封君群体,并不包含在这三百家当中。

  那么,这三百来家彻侯,至少同样数量的关内侯,以及数以倍计的封君——总数超过一千家的勋贵家族,如今还有多少尚存?

  答案是:不足四百家。

  如今汉室,尚还存在的彻侯家族,也就一百家出点头。

  关内侯也同样百八十家。

  封君二百来家。

  怎会如此?

  汉家前前后后,封了将近三百家彻侯,这才过了五六十年时间,怎么就少了三分之二?

  彻侯、关内侯、封君加在一起,超过一千家贵族,如今怎么就只剩下不到四成?

  答案显而易见。

  ——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勋贵家族,自然不都是‘绝嗣国除’这种不可抗力的因素,而失去了贵族身份。

  事实上,自有汉以来,绝大多数失去爵位的勋贵家族,都是因罪失国。

  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了。

  在如今汉室、在这个时代,因罪失国,其实是一件非常离谱的事。

  因为汉家如今的法律体系,仍旧是极为典型的封建法律。

  何谓‘典型的封建法律’?

  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同罪同责,无法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便是典型的封建法律。

  而且,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法律,对贵族阶级保有隐形的、不可言说的、上不得台面的暗中偏袒;

  如今汉室的法律体系,是把针对贵族阶级的照顾,白纸黑字记录在法律条令里的。

  同样一个罪,奴隶犯了必死无疑,农民犯了就大概率是判处死刑,但允许缴纳罚款,或以爵位抵罪;

  也就是这个奴隶犯了必死、农民犯了要判死刑的罪,官员犯了,便顶多是免官罢黜,遣返回乡。

  地位更高的贵族,那基本就是连流程都不用走了——官府直接开个罚单,让贵族把象征性的罚款一交,事儿就算翻篇了。

  这种情况的存在,固然是封建时代无法避免的弊病,却也是封建统治阶级有意为之。

  为的,则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从高到低,一层层构建不同地位的特权阶级。

  从积极地方面来讲,构建特权阶级,是给底层民众一个向往、一个盼头。

  ——你看看!

  ——做了贵族,是有特权的!

  ——眼红不?

  ——喜欢不?

  ——那就去参军入伍,英勇杀敌吧!

  ——等你做了贵族,这份特权你也能拥有!

  而消极方面,或者说是主要原因,则是两点。

  其一,是最高统治阶级,如封建帝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形单影只、势单力薄的自己,从无到有‘变’出一个共同利益集团。

  如果只有皇帝这么一个特权阶级,那特权当然是天底下最操蛋的东西;

  但若是再多出贵族阶级,成为皇帝之下的、次一等的特权阶级,那情况就不同了。

  其二,则是封建帝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的特权——尤其是针对天下人的统治权,构建起一个牢固的权力金字塔。

  还是那句话。

  如果只有皇帝一个特权阶级高高在上,那便是空中楼阁,无根之萍。

  但有了一层一层、一级一级的特权阶级,皇帝就成了金字塔最顶部,那独一无二的至高点。

  而在那制高点下方,有一整个金字塔作为托举,或者说是基座。

  所以,同罪不同罚,也同样是封建时代特有的,未必先进,却也有其合理性的客观情况。

  既然如此——既然同样的罪名,在不同阶级、身份身上,都会有不同力度的惩罚标准,那彻侯阶级‘因罪失国’,就显然有些不正常了。

  什么样的罪,才能让当今汉室,除宗亲刘氏外社会地位最高的彻侯阶级,直接失去自己的彻侯身份?

  理论上,只有谋逆、大不敬等极端原则性错误,才有如此威力。

  但实际上,过去这几十年,汉家因罪失国的彻侯,许多都是因为狗屁倒灶的小罪名,被剥夺彻侯爵位。

  历史上,到了汉武大帝在位期间,更是发生了一场剧烈了政坛地震,史称:酌(zhuó)金夺爵。

  足足一百多家彻侯,因为在祭祀天地,以及汉家历代先皇时,献上的酎金成色不足,而被汉武大帝戴上一顶‘不敬天地’的高帽,直接一撸到底,从二十级的彻侯之爵,一路贬为一级的公士。

  后人都说,这是汉武大帝自己封了太多军功武勋侯、外戚恩封侯,搞得汉家的彻侯都烂大街了,这才找了个借口清理了一批,来控制汉家的彻侯数量,维持汉彻侯的稀缺性。

  这个说法,对,也不对。

  ——对,是因为汉武大帝酎金夺爵,确实是故意找了个由头,以大批量清理彻侯。

  至于不对,则是因为汉武大帝这么做的目的,并非自己封侯封多了,搞得彻侯都不值钱了;

  而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彻侯家族的掌控着,从最初的元勋功侯,变成不学无术的纨绔二代之后,彻侯群体对汉家的帮助变得越来越小、对朝堂中枢带来的阻碍越来越大。

  因为彻侯,不单单是代表身份、地位的爵位,也同样是参与汉家最高决策的政治身份。

  所以,为了给宗庙、社稷清理蛀虫,也是为了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汉武大帝才玩儿了一手酎金夺爵,好清理掉这些已经腐朽的贵族。

  这,便是贵族之间的‘竞争’之所在,以及贵族群体,为什么非得参加押注储君的赌局不可。

  ——汉武大帝酎金夺爵,真的只清理了客观上腐朽、落寞,于国无利的贵族吗?

  或者说,酎金夺爵一事,真的把汉武大帝在位时期,所有的腐朽贵族都连根拔起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汉武大帝酎金夺爵,与其说是绝对意义上的‘清理蛀虫’,倒不如说,是原则上、尽可能的,将主要精力放在清理蛀虫之上;

  顺带着,也把一批未必腐朽,但汉武大帝看着不顺眼的贵族给清理掉了。

  与此同时,一部分本该被清理的蛀虫,也因为汉武大帝看着顺眼、看着喜欢,而逃过了被清洗的命运。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样的贵族,能让汉武大帝看着不顺眼,以至于哪怕没有原罪、没有清除的必要,却也被汉武大帝纳入了‘酎金夺爵’的名单?

  答案或许有很多。

  但必然有一条是:在汉武大帝争储夺嫡、继承皇位的过程中,没有主动押注皇子、太子时期的汉武大帝——甚至去押注汉武大帝某个哥哥的勋贵,必然会被纳入这封‘酎金夺爵’的审判名单。

  那什么样的贵族,能让汉武大帝看着特别顺眼、特别喜欢,以至于哪怕烂到了根儿里,早就该被灭族,却也还是被汉武大帝硬保下来了呢?

  还是一样的道理——答案有很多,但必然有一条是:曾押注汉武大帝,为汉武大帝顺利继承皇位,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那些个原始股东。

  最具代表性的,无疑便是汉武大帝的母舅,为了自己的田地不被淹,而刻意使黄河决堤,以至祸国殃民的丞相田蚡。

  所以,是的没错。

  ——自有汉以来,汉家封侯三百来家,其中的三分之二都已经丢了爵位;

  其中,绝大多数因罪失爵的——尤其是那些罪名很不起眼,却也还是被夺爵的,便基本都是押注押错了人,从而被秋后算账。

  比如:在太祖高皇帝年间,押注赵隐王刘如意的人——以赵国相兼王太傅,汾阴侯周昌为代表的一众‘隐王’党,如今已经没几个还保有彻侯爵位了。

  再比如,在太宗皇帝年间,押注梁怀王刘揖的,甚至仅仅只是不够亲近时任太子:先孝景皇帝刘启的,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先帝秋后算账。

  还没来得及秋后算账的,也都记载了刘荣的小本本里,只等一个机会。

  所以,押注储君,可以说是贵族阶级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每当政权交接,下一轮的押注游戏就会开始。

  押对了,那就是至少二十年的免死金牌,哪怕把天捅破了,天子也会替你补上;

  押错了,那就是死亡倒计时,只等行差就错,便是轻则贬为庶民,重则家破人亡。

  对于习惯奢靡生活,且大都身无长技,根本没有生存技能的彻侯群体而言,贬为庶民,其实也等同于是家破人亡的缓刑版本了。

  至于不押注?

  只能说,风险决定回报。

  ——押注的风险固然很高,一旦押错了人,那肯定吃枣药丸。

  但押注,至少有押对的机会;

  可放弃押注,那就是百分百得不到‘押对人’的丰厚回报,并且大概率要承担严重的后果。

  这就等于说是一场赌局,赌赢了,给你一个亿,赌输了,要你一条命。

  你却选择不参加赌局,放弃嬴的可能性,主动接受被摘走某个内脏的惩罚。

  说白了,有汉以来,那些个逐渐没落、逐渐消失的贵族,基本都是因为不押注,才被汉家的历代天子疏远,日积月累下淡退出朝堂中枢。

  ——押注押错的,是被直接报复;

  而放弃押注的,则是一点点被排挤、被疏远,最终消亡于无形。

  所以才说,做贵族——尤其是做汉家的贵族,从来都没那么容易。

  除了战争爆发时,强制性的自备干粮、自筹兵马参战,还有非强制性的:保持政治影响力,保持和皇室,尤其是天子本人的亲近。

  押注储君,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押对人,不单能得到下一代天子的感激,也同样能得到当代天子‘深得朕心’的认可。

  那么,反过来说——在皇庶长子这种特殊的子女身上,尽量明确的表露意图,以免太多人过早的押注押错人,从而产生过于剧烈的政治动荡,也同样是汉天子所应该做到的。

  含糊其辞,欲盖弥彰,搞得大家摸不透皇帝心中所想,从而大规模押注押错人,固然没人敢真的去怪皇帝。

  但大规模押错注,必然会在未来,引发大规模的秋后算账。

  而在封建时代的朝堂中枢,无论任何事,只要粘上‘大规模’三个字,便基本等同于与‘动荡’二字划等号。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