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治方面,刘荣赶在岁首年初十月到来之前,完成了针对长安朝堂公卿有司属衙的改制,并基本完成了官僚体系的俸禄上涨。
外部,则是一场高阙之战,让汉家一举扭转了对外军事战略劣势的同时,为汉家争取到了更多的战略进攻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将,冬天来临。
时间,也来到了汉天子刘荣新元五年,冬十一月。
这一年的长安,格外的冷。
冷到刘荣饶是搬到了宣室殿温室侧殿,也还是不得不穿上一层并不轻薄的后衫。
天气的异常寒冷,让刘荣想到了很多。
比如,墙壁内部中空,有壁炉加热的宣室殿温室侧殿,尚且冷到刘荣有些待不住,那长安城呢?
长安城的百姓,乃至长安城外的农户黔首呢?
甚至再进一步——北方的北地陇右,代北燕北,乃至极北的云中?
汉家刚到手不久的高阙,以及被高阙护在身后的河套?
当然,还有草原。
——长安尚且这么冷,北方必然是无比苦寒。
那草原上的匈奴人,此刻又在过着怎样的日子?
很显然,匈奴人今年冬天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
虽然过去这两年,匈奴单于庭西征,从西域,以及中亚的大宛、大秦等国,抢掠回来了许多财富,但也依旧无法改变这个冬天,游牧民族无比难熬的事实。
道理很简单。
——军臣再怎么‘英明神武’,匈奴骑兵再怎么肆虐西域、中亚,抢来的也只会使贵重金属,工具器械,以及能工巧匠、壮奴少女。
军臣掌控下的匈奴单于庭,不可能在过去两年的西征过程中,抢到足以剩下,并被带回幕南的粮食。
甚至几遍抢到了,也不可能带的回、存得住。
匈奴人,乃至游牧民族唯一拿得出手的食物保存技术,就是乳制品脱水制成奶酪,以及肉类脱水风干。
除了奶酪在内的乳制品,以及肉干在内的肉制干粮,匈奴人几乎储存不了其他任何食物。
过去,每年秋收过后,匈奴人哪怕从汉北边境,抢回许许多多的粮食回草原,也顶多只够匈奴人熬过冬天。
不是因为抢的不够多,而是只有冬天的寒冷,才能让匈奴人什么都不用做,便尽可能完善的储存好粮食。
一旦到了春天,匈奴人储存的所有粮食,都面临着极大的变质风险。
在过去这短短几十年,草原上不知有多少贵族,死于不丰之年食用变质肉制品、乳制品,所引发的一系列感染并发症。
这是游牧民族难以改变的困局,以及不得不面对的落后文明欠缺。
而今年冬天,之所以说匈奴人的日子会无比难过,除了单于庭过去两年的西征,必然无法带回多少可储存的粮食之外,自然也有幕南大本营,也出了问题的原因。
——高阙易主,不单单是军事层面的变故!
对匈奴人而言,高阙的丢失,也引发了一系列令匈奴人,令游牧之民难受无比的链式反应。
如高阙丢失后,右贤王伊稚斜的第一反应,是征召大军反攻。
反攻不成,又是转头去攻打云中,去磕个头破血流。
虽然说匈奴人调动军队,不需要由作为中央机构的单于庭负责粮草辎重,但哪怕是军士们自备干粮,那也是原本应该用于供养部族的吃食。
好比一个勇士,在高阙易主后,带着十五天的干粮相应号召,来到了右贤王伊稚斜帐下听令。
可倘若没有高阙这一篮子事,这十五天的军士干粮,是可以供一男、一女、一幼三人,省着点吃一个月的。
将视角从微观拉到宏观,情况就更糟糕了。
——原本够一整个部族吃四、五个月的粮食,被仅占不足人口十分之一的勇士们带走,当做未来一两个月的口粮。
如果只是一次性抽调太狠,那倒也罢了。
生产能力若还在,就总能缓过劲儿来。
但过去这几年,草原发生的所有变故,都使得游牧民族的命运,朝着不利于自己的发展,甚至堪称飞速狂奔。
——河套丢了。
一同丢失的,是占据匈奴人口将近八分之一的人口、部族,以及至少五分之一的牛羊牧畜!
河西断联了,等于说是河西地区,再也无法向单于庭上贡,使幕南地区的物资总量得到丰富。
再加上过去这些年,一直都能为游牧民族‘托底’的,最后的一条退路:找汉人抢,也愈发没了可能。
此间种种加在一起,就导致今年的大草原,游牧之民失去了许多入项的同时,还多出了许多支出。
——单于庭回来了。
非但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了许许多多的奴隶。
虽然在这个世代,奴隶无论是在长城以南还是以北,都基本不被当做人来看待,但毕竟也是财富。
牛羊牧畜,尚且需要游牧,需要给吃草;
更别提比牛羊作用更大,价格却更低廉、更好养活的奴隶了。
既然是财富,那自然也不能让奴隶饿肚子——起码不能白白饿死。
这就使得今年冬天,草原地区,尤其是幕南地区的粮食缺口,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一开始,军臣为首的单于庭,还没怎么当回事。
只按部就班的,让幕南各部族,将过去这两年应该上贡的物资送到龙城,供单于庭本部过冬。
隐约意识到今年冬天,草原上缺吃食后,军臣也依旧没太当回事,一边派人从西域运粮回幕南,一边积极与汉人商队联络,希望通过手中,西征抢掠得来的财富,从汉人商队手中换回一批粮食,以度过这个难熬的冬天。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让军臣怎么都轻松不下来了。
——西域,太远了。
本来没这么远的。
如果河西还在,幕南到西域的路程,本来不该这么远的。
但河西没了,单于庭派去征粮的使者,要想从幕南抵达西域,就只能往北绕好大一圈。
众所周知,亚洲所在的北半球,越往北越冷。
绕这么大一圈,路程增加了不说,沿途的恶劣气候,还让队伍的前进速度大幅降低,危险性大大增高。
直到这时候,军臣才好似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在自己不知不觉间,原本辽阔无边的匈奴帝国版图,已经在汉人前后几场战争的对外扩张后,变得无比微妙了起来。
——北方的北海,是流放囚犯的极北之地,对匈奴人而言没有任何价值。
东方也同样是海,而且在靠近汉室东北地区的区域,甚至比更靠北的草原大部分地区都还更冷!
南方的汉人,不好惹。
西南部的河西,不再为匈奴人所掌控。
留给匈奴人的‘出路’,似乎只剩下过去这两年,匈奴单于庭主力西征的路线,即西域,以及中亚地区。
当然,这个时代,无论是匈奴人还是汉人,都没有亚洲、中亚之类的概念。
汉匈双方都极为默契的,将中亚地区称之为:比西域更靠西的‘极西之地’。
先前,做出战略收缩,并将战略重心西移,将汉匈角逐、角力的主战场挪到西域时,军臣其实也曾隐约感知到:这是游牧之民唯一的出路。
在西域把汉人耗死,哪怕耗个两败俱伤也行!
等汉人耗不下去了,垂头丧气的退回中原,游牧民族就算被折磨的出气多进气少,也总能缓过劲儿来。
草原有一套未必优秀,但绝对公平的自然法则,可以使得任何一个种群,都在‘濒临灭绝’到‘泛滥成灾’之间的区间起伏不定,却始终维持种群的延续。
只要汉人退回中原,游牧之民,终将通知草原。
但在这年冬天,发现幕南地区——被匈奴人视为大本营、极乐土的幕南地区,都面临实物短缺的问题时,军臣才终于明白事态的严重性。
河套没了;
河西实际上也没了;
从汉人手中抢掠的方案,基本完全失去了可行性。
甚至就连作为血袋的西域,也因为河西的丢失,而变得路途遥远,腾挪艰难。
河套、河西没了,等于单于庭,以及单于庭所常驻的幕南地区,少了两个巨大的生产力基地。
与此同时,河西的丢失,又让西域对幕南地区的输血效率大幅降低。
如果河西还在,事态倒还不至于严重到这个地步。
哪怕河西刮不到多少油水,也总能让西域各国‘贡献’出来的物资,尽快、尽可能安全的被运送到幕南。
但现在,一切都无从说起了。
从今往后,无论是幕南地区的富庶部族、幕北地区的野蛮部族,亦或是单于庭、左右贤王等贵族——要想继续过安生日子,那除了在自己的领土安心搞生产,就只能耐心地等西域各国的上贡,长途跋涉送到万千里外的幕南。
没有第三种方法。
甚至即便是这仅存的两个办法,其实也都让军臣感到头疼不已。
——搞生产,从来都不是游牧民族的强项,也不是草原生态的主旋律。
汉人有句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
在军臣看来,这话实在是太适合用在草原,太适合用在游牧之民身上了。
草原上,游牧之民也好,偷鸡摸狗的羌人也罢,都信奉着一套类似的价值体系。
即:老老实实游牧、蓄养牧畜,仅仅只是为了尽可能保障生存。
要想真正衣食无忧,甚至强大自身,唯一的办法,就是掠夺!
掠夺那些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搞生产,勉勉强强保障自身生存的老实人,才能真正的‘富’起来,‘肥’起来。
在这套价值体系的背景下,游牧民族很难形成统一的、普行的,主张生产致富、致强的普行价值。
在游牧民族的认知中,只有弱者,才需要搞生产,来堪堪保障生存。
至于强者,则天然应该支配并拥有弱者的一切,包括弱者矜矜业业,本本分分生产出来的财富。
就像是后世那句:邻居屯粮我囤枪,邻居就是我粮仓。
过去几十年,草原游牧之民都是这么认为的,也都是这么做的。
——汉家费尽心思搞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战争能不打就不打,刀兵能不动就不动。
甚至就连官员,都是能用一个就不用两个,俸禄能发一份,就绝不多发第二份。
反观匈奴人,不断地扩张,不断地在军事层面强大自身。
至于物资供应和生产,除了扩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的掠夺,便是通过汉家这个‘屯粮的邻居’,来源源不断的获取。
世人常说,升米恩斗米仇。
又或者说,一顿饭是恩,顿顿饭是仇。
匈奴人如今的状况,就多少有这种味道在其中。
——一开始,发现能从汉家抢掠物资,尤其是草原上稀缺的粮食,游牧之民无比激动!
本着能抢一回是一回,指不定下次还抢不抢得到的原则,游牧之民无所不用其极,恨不得掘地三尺,都要把汉北边境,能带走的所有物资待会草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所有游牧之民,都习惯了这种畸形的‘供需关系’。
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就短短五六年前,草原上还流传起了这样一种论调。
汉人就不该拥有军队~
汉人擅长种田,那就专门负责种田就好了~
至于战争这种事,还是应该交给更擅长此道的游牧之民。
所以,匈奴单于庭的汉长安朝堂,应该想办法搞一种模式出来——汉人老老实实种地,并把种出来的乖乖送到草原去;
得了汉人的粮食,游牧之民也不往南打了,就莽足了劲西进,去欺负那些金发碧眼的西方蛮子。
在汉家看来,这个论调显然颇具讽刺意味,甚至堪称折辱。
但在当时的游牧之民看来,这个论调还颇有些市场!
而现如今,失去了汉家这个存在数十年的免费粮仓后,匈奴人直接麻了。
诶,不是?
汉人的粮食,咱们吃不到了?
为啥?
哦,原来是打不过了啊……
只可惜,在过去,从来都没有哪怕一个游牧之民,想过如果有一天,游牧之民打不过汉人了,吃不到汉人的粮食了,该怎么办。
有的,只是一句又一句自信满满的:我们都是撑犁天神的子民,永远都不可能打不过汉人!
汉人,就是撑犁天神赐给我们,好让我们不用为肚子发愁的!
外部,则是一场高阙之战,让汉家一举扭转了对外军事战略劣势的同时,为汉家争取到了更多的战略进攻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将,冬天来临。
时间,也来到了汉天子刘荣新元五年,冬十一月。
这一年的长安,格外的冷。
冷到刘荣饶是搬到了宣室殿温室侧殿,也还是不得不穿上一层并不轻薄的后衫。
天气的异常寒冷,让刘荣想到了很多。
比如,墙壁内部中空,有壁炉加热的宣室殿温室侧殿,尚且冷到刘荣有些待不住,那长安城呢?
长安城的百姓,乃至长安城外的农户黔首呢?
甚至再进一步——北方的北地陇右,代北燕北,乃至极北的云中?
汉家刚到手不久的高阙,以及被高阙护在身后的河套?
当然,还有草原。
——长安尚且这么冷,北方必然是无比苦寒。
那草原上的匈奴人,此刻又在过着怎样的日子?
很显然,匈奴人今年冬天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
虽然过去这两年,匈奴单于庭西征,从西域,以及中亚的大宛、大秦等国,抢掠回来了许多财富,但也依旧无法改变这个冬天,游牧民族无比难熬的事实。
道理很简单。
——军臣再怎么‘英明神武’,匈奴骑兵再怎么肆虐西域、中亚,抢来的也只会使贵重金属,工具器械,以及能工巧匠、壮奴少女。
军臣掌控下的匈奴单于庭,不可能在过去两年的西征过程中,抢到足以剩下,并被带回幕南的粮食。
甚至几遍抢到了,也不可能带的回、存得住。
匈奴人,乃至游牧民族唯一拿得出手的食物保存技术,就是乳制品脱水制成奶酪,以及肉类脱水风干。
除了奶酪在内的乳制品,以及肉干在内的肉制干粮,匈奴人几乎储存不了其他任何食物。
过去,每年秋收过后,匈奴人哪怕从汉北边境,抢回许许多多的粮食回草原,也顶多只够匈奴人熬过冬天。
不是因为抢的不够多,而是只有冬天的寒冷,才能让匈奴人什么都不用做,便尽可能完善的储存好粮食。
一旦到了春天,匈奴人储存的所有粮食,都面临着极大的变质风险。
在过去这短短几十年,草原上不知有多少贵族,死于不丰之年食用变质肉制品、乳制品,所引发的一系列感染并发症。
这是游牧民族难以改变的困局,以及不得不面对的落后文明欠缺。
而今年冬天,之所以说匈奴人的日子会无比难过,除了单于庭过去两年的西征,必然无法带回多少可储存的粮食之外,自然也有幕南大本营,也出了问题的原因。
——高阙易主,不单单是军事层面的变故!
对匈奴人而言,高阙的丢失,也引发了一系列令匈奴人,令游牧之民难受无比的链式反应。
如高阙丢失后,右贤王伊稚斜的第一反应,是征召大军反攻。
反攻不成,又是转头去攻打云中,去磕个头破血流。
虽然说匈奴人调动军队,不需要由作为中央机构的单于庭负责粮草辎重,但哪怕是军士们自备干粮,那也是原本应该用于供养部族的吃食。
好比一个勇士,在高阙易主后,带着十五天的干粮相应号召,来到了右贤王伊稚斜帐下听令。
可倘若没有高阙这一篮子事,这十五天的军士干粮,是可以供一男、一女、一幼三人,省着点吃一个月的。
将视角从微观拉到宏观,情况就更糟糕了。
——原本够一整个部族吃四、五个月的粮食,被仅占不足人口十分之一的勇士们带走,当做未来一两个月的口粮。
如果只是一次性抽调太狠,那倒也罢了。
生产能力若还在,就总能缓过劲儿来。
但过去这几年,草原发生的所有变故,都使得游牧民族的命运,朝着不利于自己的发展,甚至堪称飞速狂奔。
——河套丢了。
一同丢失的,是占据匈奴人口将近八分之一的人口、部族,以及至少五分之一的牛羊牧畜!
河西断联了,等于说是河西地区,再也无法向单于庭上贡,使幕南地区的物资总量得到丰富。
再加上过去这些年,一直都能为游牧民族‘托底’的,最后的一条退路:找汉人抢,也愈发没了可能。
此间种种加在一起,就导致今年的大草原,游牧之民失去了许多入项的同时,还多出了许多支出。
——单于庭回来了。
非但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了许许多多的奴隶。
虽然在这个世代,奴隶无论是在长城以南还是以北,都基本不被当做人来看待,但毕竟也是财富。
牛羊牧畜,尚且需要游牧,需要给吃草;
更别提比牛羊作用更大,价格却更低廉、更好养活的奴隶了。
既然是财富,那自然也不能让奴隶饿肚子——起码不能白白饿死。
这就使得今年冬天,草原地区,尤其是幕南地区的粮食缺口,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一开始,军臣为首的单于庭,还没怎么当回事。
只按部就班的,让幕南各部族,将过去这两年应该上贡的物资送到龙城,供单于庭本部过冬。
隐约意识到今年冬天,草原上缺吃食后,军臣也依旧没太当回事,一边派人从西域运粮回幕南,一边积极与汉人商队联络,希望通过手中,西征抢掠得来的财富,从汉人商队手中换回一批粮食,以度过这个难熬的冬天。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让军臣怎么都轻松不下来了。
——西域,太远了。
本来没这么远的。
如果河西还在,幕南到西域的路程,本来不该这么远的。
但河西没了,单于庭派去征粮的使者,要想从幕南抵达西域,就只能往北绕好大一圈。
众所周知,亚洲所在的北半球,越往北越冷。
绕这么大一圈,路程增加了不说,沿途的恶劣气候,还让队伍的前进速度大幅降低,危险性大大增高。
直到这时候,军臣才好似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在自己不知不觉间,原本辽阔无边的匈奴帝国版图,已经在汉人前后几场战争的对外扩张后,变得无比微妙了起来。
——北方的北海,是流放囚犯的极北之地,对匈奴人而言没有任何价值。
东方也同样是海,而且在靠近汉室东北地区的区域,甚至比更靠北的草原大部分地区都还更冷!
南方的汉人,不好惹。
西南部的河西,不再为匈奴人所掌控。
留给匈奴人的‘出路’,似乎只剩下过去这两年,匈奴单于庭主力西征的路线,即西域,以及中亚地区。
当然,这个时代,无论是匈奴人还是汉人,都没有亚洲、中亚之类的概念。
汉匈双方都极为默契的,将中亚地区称之为:比西域更靠西的‘极西之地’。
先前,做出战略收缩,并将战略重心西移,将汉匈角逐、角力的主战场挪到西域时,军臣其实也曾隐约感知到:这是游牧之民唯一的出路。
在西域把汉人耗死,哪怕耗个两败俱伤也行!
等汉人耗不下去了,垂头丧气的退回中原,游牧民族就算被折磨的出气多进气少,也总能缓过劲儿来。
草原有一套未必优秀,但绝对公平的自然法则,可以使得任何一个种群,都在‘濒临灭绝’到‘泛滥成灾’之间的区间起伏不定,却始终维持种群的延续。
只要汉人退回中原,游牧之民,终将通知草原。
但在这年冬天,发现幕南地区——被匈奴人视为大本营、极乐土的幕南地区,都面临实物短缺的问题时,军臣才终于明白事态的严重性。
河套没了;
河西实际上也没了;
从汉人手中抢掠的方案,基本完全失去了可行性。
甚至就连作为血袋的西域,也因为河西的丢失,而变得路途遥远,腾挪艰难。
河套、河西没了,等于单于庭,以及单于庭所常驻的幕南地区,少了两个巨大的生产力基地。
与此同时,河西的丢失,又让西域对幕南地区的输血效率大幅降低。
如果河西还在,事态倒还不至于严重到这个地步。
哪怕河西刮不到多少油水,也总能让西域各国‘贡献’出来的物资,尽快、尽可能安全的被运送到幕南。
但现在,一切都无从说起了。
从今往后,无论是幕南地区的富庶部族、幕北地区的野蛮部族,亦或是单于庭、左右贤王等贵族——要想继续过安生日子,那除了在自己的领土安心搞生产,就只能耐心地等西域各国的上贡,长途跋涉送到万千里外的幕南。
没有第三种方法。
甚至即便是这仅存的两个办法,其实也都让军臣感到头疼不已。
——搞生产,从来都不是游牧民族的强项,也不是草原生态的主旋律。
汉人有句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
在军臣看来,这话实在是太适合用在草原,太适合用在游牧之民身上了。
草原上,游牧之民也好,偷鸡摸狗的羌人也罢,都信奉着一套类似的价值体系。
即:老老实实游牧、蓄养牧畜,仅仅只是为了尽可能保障生存。
要想真正衣食无忧,甚至强大自身,唯一的办法,就是掠夺!
掠夺那些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搞生产,勉勉强强保障自身生存的老实人,才能真正的‘富’起来,‘肥’起来。
在这套价值体系的背景下,游牧民族很难形成统一的、普行的,主张生产致富、致强的普行价值。
在游牧民族的认知中,只有弱者,才需要搞生产,来堪堪保障生存。
至于强者,则天然应该支配并拥有弱者的一切,包括弱者矜矜业业,本本分分生产出来的财富。
就像是后世那句:邻居屯粮我囤枪,邻居就是我粮仓。
过去几十年,草原游牧之民都是这么认为的,也都是这么做的。
——汉家费尽心思搞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战争能不打就不打,刀兵能不动就不动。
甚至就连官员,都是能用一个就不用两个,俸禄能发一份,就绝不多发第二份。
反观匈奴人,不断地扩张,不断地在军事层面强大自身。
至于物资供应和生产,除了扩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的掠夺,便是通过汉家这个‘屯粮的邻居’,来源源不断的获取。
世人常说,升米恩斗米仇。
又或者说,一顿饭是恩,顿顿饭是仇。
匈奴人如今的状况,就多少有这种味道在其中。
——一开始,发现能从汉家抢掠物资,尤其是草原上稀缺的粮食,游牧之民无比激动!
本着能抢一回是一回,指不定下次还抢不抢得到的原则,游牧之民无所不用其极,恨不得掘地三尺,都要把汉北边境,能带走的所有物资待会草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所有游牧之民,都习惯了这种畸形的‘供需关系’。
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就短短五六年前,草原上还流传起了这样一种论调。
汉人就不该拥有军队~
汉人擅长种田,那就专门负责种田就好了~
至于战争这种事,还是应该交给更擅长此道的游牧之民。
所以,匈奴单于庭的汉长安朝堂,应该想办法搞一种模式出来——汉人老老实实种地,并把种出来的乖乖送到草原去;
得了汉人的粮食,游牧之民也不往南打了,就莽足了劲西进,去欺负那些金发碧眼的西方蛮子。
在汉家看来,这个论调显然颇具讽刺意味,甚至堪称折辱。
但在当时的游牧之民看来,这个论调还颇有些市场!
而现如今,失去了汉家这个存在数十年的免费粮仓后,匈奴人直接麻了。
诶,不是?
汉人的粮食,咱们吃不到了?
为啥?
哦,原来是打不过了啊……
只可惜,在过去,从来都没有哪怕一个游牧之民,想过如果有一天,游牧之民打不过汉人了,吃不到汉人的粮食了,该怎么办。
有的,只是一句又一句自信满满的:我们都是撑犁天神的子民,永远都不可能打不过汉人!
汉人,就是撑犁天神赐给我们,好让我们不用为肚子发愁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