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47章 战鼓擂

小说: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更新时间:2025-03-27 00:03:50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三公即定,九卿的位置,倒也没那么难抉择了。

  准确的说,是备选人就那么几个,没有太大的选择面。

  ——魏其侯窦婴为相,建陵侯卫绾为御史大夫,故内史韩安国迁大司空,为三公;

  往下,大理赵禹、郎中令周仁、宗正刘辟强,皆不做变动。

  太仆塞侯直不疑,平调执金吾;

  少府石奋,平调大农;

  早些年被刘荣雪藏,并以参加今岁科举,来向刘荣表态度的南皮侯窦彭祖,任太仆;

  故典客公孙昆邪,迁少府;

  外戚栗仓,任主爵都尉;

  谒者仆射汲黯,任太常……

  至此,新一届九卿班子得以确定。

  ——大农石奋,大理赵禹,太常汲黯;

  郎中令周仁,宗正刘辟强,太仆窦彭祖;

  少府公孙昆邪,主爵都尉栗仓,执金吾直不疑。

  而在九卿也确定下来之后,满朝公卿百官也逐渐意识到:当今刘荣,终于把手伸向了朝堂。

  回想一下当年,太宗孝文皇帝驾崩后,先孝景皇帝刘启,是怎样急不可耐的往朝中安插党羽、亲信?

  三公层面,虽有一个倔牛丞相申屠嘉,但御史大夫陶青,却是早早投身于天子启的阵营!

  虽然不足以与丞相申屠嘉分庭抗礼,但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外加一个九卿之首的内史,以及故太子家令的晁错,二人合力,也算是和申屠嘉斗的有来有回。

  甚至一度把申屠嘉完全压制!

  九卿层面,除了九卿之首的内史晁错,其他位置的动作也不小。

  廷尉张欧——故太子舍人;

  郎中令周仁——故太子舍人;

  卫尉直不疑——故太子中盾卫;

  还有太仆刘舍、少府岑迈,虽非潜邸元从,却也是先帝的绝对追随者。

  还有当时的宗正红侯刘富,更直接就是自家人……

  毫不夸张的说:太宗孝文皇帝尸骨未寒——甚至是还没入土为安,朝中公卿要职,就已经被先孝景皇帝火速塞满了肱骨心腹!

  反观当今刘荣呢?

  时至今日,当今刘荣的太子宫元从,才终于出现第一位担任九卿者:汲黯。

  甚至就连汲黯,也只是个无伤大雅的太常。

  丞相刘舍,时至今日才退位;

  御史大夫窦婴,不到一年前才刚得到任命,且并非是‘制衡丞相’的兴致,而是纯粹在相府见习,为今日拜相做准备。

  九卿方面,内史韩安国——和刘荣非但没有半点渊源,甚至还是故梁孝王属臣!

  考虑到当年,梁孝王觊觎大宝的那段往事,韩安国非但算不上刘荣的心腹,反而还是毋庸置疑的反动分子!

  可饶是如此,刘荣也还是在前任内史:田叔告老后,为宗庙社稷计,将韩安国召入朝中,担任内史。

  九卿其他位置,刘荣也基本没怎么动过。

  少府石奋,算是个软柿子,但终归不是刘荣的亲信;

  卫尉卫绾,人倒是老师,却也终归是先帝旧臣。

  还有大理(廷尉)赵禹、太仆直不疑、典客公孙昆邪等,都是先帝给刘荣留下的旧臣。

  最最令人不敢置信的是:连最重要、最需要保证其‘独忠于天子一人’的郎中令,刘荣也是至今没换,一直在用先帝的近臣周仁。

  这,很难说刘荣究竟是步步为营,还是确实没找到合适的替代者。

  但毋庸置疑的是:敢这么搞——敢如此淡定的维持先帝留下的朝堂公勤班子,刘荣对自己的能力,无疑是有着十足的信心。

  事实也确实如此。

  ——即位不到三年,准确的说,是才两年零两个月;

  在对朝中公卿‘秋毫不犯’的前提下,刘荣就已经基本掌握了朝中大权。

  东宫太皇太后,亦或外朝的老臣,乃至于军方的将帅,都不再是掣肘刘荣的阻碍。

  年仅二十一岁,刘荣便已大权在握,君临天下!

  而后,才是今日,刘荣开始慢条斯理的,从太常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开始徐徐图之,润物细无声的往朝中安插党羽、心腹。

  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朝野格局,并没有因为政权交接之后不久,便发生的大规模人事变动,而出现本可以规避的动荡。

  从刘荣即位至今——甚至是自刘荣太子监国至今,这五年多将近六年的时间里,长安朝堂,几乎都是平稳运转,不曾生出明显的动荡。

  这是刘荣的本事。

  而现在,先帝驾崩、当今刘荣即立这一政权交接过程,连进程带后遗症,都已经完全结束。

  汉家朝堂和当今刘荣,都已经完全适应了彼此。

  到了这时,刘荣再耐心的开始往朝中安插心腹班底,朝堂内外就算有意见,也根本生不出太大的反抗心理。

  已经很不错啦~

  拖了好几年,一直到朝局彻底稳定,才开始推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进程——刘荣,已经很厚道啦~

  更何况在这个过程中,刘荣几乎完美的平衡了朝野大局,和自己的‘私利’。

  甚至可以说,刘荣为了顾全大局,甚至牺牲了自己相当一部分利益。

  毕竟当年,孝景皇帝驾崩、尸骨未寒之时,若刘荣拿孝景皇帝当年的举措当先例,大刀阔斧的往朝中安插班底,也没人能挑刘荣的礼。

  现在,更没人能挑刘荣的礼,说刘荣‘急功近利’‘不顾全大局’了。

  “公、卿即定,余者,便行而观其效,再行定夺吧。”

  “无旁事,便此退朝。”

  公卿改制,以及具体的职务任命确定,刘荣也无疑再继续拖着这场朝仪。

  ——终归不是岁首元朔朝,而是九月两次朔望朝当中的一次;

  已经从天还没亮,议到现在夕阳西下,这场朝议,已经‘议’的够久了。

  议论的内容、信息量,也足够让与会众人下去之后,消化很长时间。

  更何况就连刘荣——连年富力强的刘荣,都有些扛不住了,更何况朝中,这些个动辄五六十岁,却舔着脸说自己‘正值壮年’的老翁?

  刘荣开了口,朝中百官公卿、功侯贵戚也是如蒙大赦。

  当即便齐齐起身,对刘荣齐一躬身。

  “臣等,恭送陛下~”

  呼~

  御榻上,刘荣一边朝着御榻一侧,通往后殿的长廊走去,一边也不忘长呼一口气。

  而在刘荣离开之后,殿内更是响起一阵又一阵中老年男性极致疲惫后,活动腰背时所特有的沙哑呻吟声。

  今日朝仪,开了很久。

  议题很多,内容也够重大。

  待岁首元朔朝仪,今日的议题悉数施行,朝野格局,也将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不过,相较于过去——尤其是太宗孝文皇帝驾崩那年,朝堂公卿改动时的哀鸿遍野,刘荣此番人事调动,却并没有让太多人感到‘受伤’。

  当年,孝景皇帝任免九卿,那是真的即‘任’也‘免’。

  每有一个孝景皇帝太子班底被任命为九卿,就有一个原本担任九卿的重臣被罢免,好给新君的党羽腾位置。

  而刘荣此番,却几乎没有伤害任何人的利益。

  三公一级,丞相刘舍自己主动退的,刘荣没有威逼利诱,也给够了刘舍荣耀和体面。

  御史大夫窦婴升了官,亚相转正;

  内史韩安国升了官,从九卿之首的内史,升任为三公之末的大司空。

  ——从鸡头升到凤尾了属于是。

  卫尉卫绾也一样,九卿升三公——而且是直升亚相御史大夫,十年之内拜相有望!

  而原本的三公中,太尉本就闲置,根本没人被罢免。

  反倒是卫绾任御史大夫之后,空出来的卫尉一职,又可以提拔一位青年将领上来。

  大理、宗正、郎中令,均不做变动。

  直不疑、石奋、公孙昆邪三人,则都是挪了个窝,换了个新单位继续做九卿。

  而且公孙昆邪调动之后,又空出来了一个准九卿的典客属衙,可以供刘荣培养太子班底、潜邸元从。

  至于新担任九卿的南皮侯窦彭祖、外戚栗仓、当今太子班底汲黯,也没有取代任何人的位置。

  ——原本的九卿属衙,本来就只有八人在职,太常都闲置好几年了;

  原本任九卿的八人,有六人仍为九卿;

  余下卫绾、韩安国二人,更是均升了三公。

  公卿大改动,新三公都升了官,九卿也有三位新人。

  且三公九卿,除自愿退休的丞相刘舍外,没有任何一人被罢免。

  这如何不让人感到欣喜?

  就算没有欣喜,也起码能长松一口气。

  毕竟上一回,孝景皇帝大刀阔斧搞‘一朝天子一朝臣’,刀子实在是太过于锋利;

  相比较而言,刘荣此番调动,无疑算得上是非常温和了。

  而今日朝仪之后,除了长安朝堂即将迎来新的格局,汉家的军队,也将引来前所未有之大变。

  ——在过去,汉室文武不分家,三公一级有太尉,九卿一级也同样有卫尉、郎中令;

  再往下,有准九卿的中尉,比二千石的中郎将。

  可从今往后,汉家军阵分离,三公九卿,除去一个负责长安治安的执金吾,以及皇帝安危的郎中令外,再无武职。

  武将从此自成一套体系——以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高级武职为第一梯队,以卫尉,以及上、前、后、左、右将军组成第二梯队。

  朝堂九卿不干涉军务,军中将官不插手朝政。

  二者各走各的路。

  但要说完全没有联系?

  其实也还是有的。

  军队的粮、饷,需不需要相府国库、少府内帑调拨?

  更何况眼下,相府国库多了御史大夫这么个审核官、少府内帑也分出来了个主爵都尉;

  再有:军中将帅军功核算、核准,需不需要御史去统计,甚至临时充任监军?

  以上种种都说明:军阵分离,指的并不是完全割裂成两个世界,二者都当彼此不存在了;

  而是说,从今往后,军队系统主要就负责打仗,行政系统则主要负责治理。

  必要时,军队自然也会出手,帮忙解决内部治理问题——比如镇压叛乱、维护治安、扫荡贼寇之类。

  而行政系统也要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

  真正与过往不同的是:这两条体系,未来是以天子刘荣,来作为中间纽带的。

  ——没有天子诏谕,行政系统将不敢和军队系统,进行任何或必要、或不必要的往来!

  同样的,没有刘荣点头,军队系统也不可能胆敢掺和朝政。

  这很重要。

  至少对于刘荣,以及未来的每一代汉天子而言,这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只是眼下,刘荣还没有将自己针对‘军阵分离’,以及针对军队体系的改革透露太多。

  或者应该说,相较于对涉及行政体系改制的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刘荣对军队系统的改制,多少有些藏着掖着的意思。

  这就导致朝堂内外百官公卿、功侯贵戚,要想知道刘荣究竟对汉家的军队做了什么,就只能等做成了之后,再直接看结果。

  至少眼下,还没人能看得出、察觉的出,刘荣对汉家的军队究竟做了什么。

  即是因为疲惫,也是因为今日朝仪信息量大;

  散朝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并未立刻退去,而是在原地稍微缓了缓,歇了歇。

  感觉身上的疲惫稍微减缓了些,正要退去,却刚好‘撞’上了一件令整个天下,都感到热血沸腾的重大事件。

  ——便见一骑背系三旗,自司马门策马狂奔而入,于宣室殿外的长阶下驻马!

  而后,便是一声又一声越来越近,也越来越高亢的呼号声,清晰无比的传入殿内每一个人耳中。

  “朔方八百里加急!!!”

  “朔方八百里加急!!!!!!”

  只刹那间,满朝公卿大臣、功侯百官,都惊疑不定的瞪大了双眼!

  朔方?

  河套?

  不是说匈奴人,跑去西方虐菜找信心,顺便‘休养生息’去了吗?

  除了匈奴人,又有谁能威胁到河套???

  即是好奇心驱使,也是责任心使然。

  在‘撞’上河套传回的八百里加急入宫后,大家伙也不走了,就地站着,等候着刘荣再次出现。

  片刻后,刘荣便去而复返,重新走到了殿前。

  便见那风尘仆仆的驿骑单膝跪地,将军报双手捧于头顶。

  “朔方军报!”

  “河西混邪部倾巢而出,夜袭休屠部于休屠泽,大破之!”

  “休屠部自休屠王以下,无论老、弱、妇、孺,兵丁、青壮,皆为混邪部所斩!!!”

  “混邪部抢占休屠泽,遂遣使朔方,请附汉称臣,并以休屠泽奉上。”

  “朔方、五原二郡兵马,由朔方守程不识决断,各分颁布兵马西渡大河,朝休屠泽进发!!!!”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