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44章 栗氏外戚

小说: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更新时间:2025-03-27 00:03:50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和先前,议题一个接着一个、戏肉一块接着一块,半点没有停顿所不同。

  在刘舍呈上乞表,并接下刘荣的优待封赏诏书之后,朝堂之内,安静了足有半炷香的功夫。

  ——御榻上,刘荣双眼微眯,单手虚握成拳抬到嘴边,明显是在思考。

  御阶下,满朝公卿大臣于东西两侧相对而坐,更是无一例外的双手环抱于腹前,皱眉低头。

  每个人都在思考。

  思考什么?

  显然是刘舍历任后,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实际上,就算刘舍不历任,在朝堂公卿大改制的背景下,今日朝议,本身也是要讨论人事安排的。

  就拿公卿大改制之前后,朝堂现有的班子组成架构来说。

  公卿改之前,情况如下。

  三公一级——丞相刘舍,御史大夫窦婴,太尉闲置。

  九卿一级——内史韩安国,少府石奋,大理赵禹;

  郎中令周仁,宗正刘辟强,太仆直不疑;

  卫尉卫绾,典客公孙昆邪,太常闲置。

  …

  而在公卿大改制后,不考虑刘舍离任的前提下,具体情况如下。

  三公一级——丞相刘舍,御史大夫窦婴,大司空闲置。

  九卿一级——大农闲置,执金吾闲置,主爵都尉闲置;

  少府石奋,大理赵禹,郎中令周仁;

  宗正刘辟强,太仆直不疑,太常闲置。

  所以,如果刘舍今日不提乞骸骨的事儿,朝堂原本要解决的人事安排问题,也依旧很多。

  三公一级,大司空的人事任命问题;

  九卿一级,大农、执金吾、主爵都尉等新职务,以及老职务太常的人事任命问题。

  还有,原本担任的内史:韩安国,是该留在原内史班子,担任大农令,还是顺势升上三公,担任大司空的问题。

  事儿已经很多、很繁杂了。

  偏偏刘舍横插一脚,就更让事态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首先,三公一级——刘舍离任,窦婴递补为相;

  这既是朝堂内外早有心理准备的共识,同时也是先帝老爷子在世时就做出的安排,更是刘荣结合实际因素,得出与窦氏外戚和平共处的基本要素。

  故而,窦婴为相,板上钉钉。

  这样一来,三公一级要考虑的,就直接变成除丞相外的余下两个职务:御史大夫,大司空。

  如果刘舍没离任,窦婴仍未御史大夫,三公一级仅仅只是大司空出缺,那韩安国做大农还是升三公,原本还需要考虑考虑。

  可现在刘舍离任,三公一下出了两个缺,那韩安国没说的——必升三公了。

  唯一的悬念,是让韩安国做亚相御史大夫,还是第三顺位的大司空。

  按照汉家过去‘内史-御史大夫-丞相’的发展路径,韩安国大概率要先做大司空。

  毕竟才刚入朝没几年,而且一入朝便做了九卿之首的内史;

  再‘越级提拔’——越过三公第三顺位的大司空,直接担任亚相御史大夫,即无法服众,也不符合常态化的官员个人发展规律。

  所以,韩安国担任大司空,也基本不需要讨论。

  于是,需要讨论的议题,就从原先的‘谁来做大司空’,变成了眼下的:谁来做御史大夫,来和新丞相窦婴、汉家首任大司空韩安国一起,组成新一届三公领导班子。

  这个问题很麻烦。

  在过去,公卿不曾改制时,三公一级虽号称‘三公’,但实际上却只有丞相、御史大夫这二公。

  余下的太尉,一则不常设;

  二则,出于某些不可言说的忌讳,而不具备参政议政的可能,故而并不在朝堂公卿体系当中,发挥具体的工作职能。

  所以,过去那套内史-御史大夫-丞相的官员进阶路子,才没有太大的问题。

  ——内史作为九卿之首,号称‘关中小丞相’;

  能担起内史的担子,就等同于有能力——至少是有潜力,能在未来担起丞相府的担子。

  而内史作为九卿之首,往上升,自然是要升三公。

  三公一级实则只有丞相、御史大夫二公,从内史直接升丞相又不可能;

  自然,就只能先升亚相御史大夫,而后在图谋亚相转正。

  这是过去,汉家重臣从内史做起,并通过御史大夫过渡,最终亚相转正,宰执相府的完整逻辑链。

  可现在,情况却是大有不同了。

  ——大司空取代了太尉,成为了汉家的新三公!

  汉家的三公,真的有‘三公’——真的有三个位置了!

  而且先后排序也是一目了然:丞相为首,亚相御史大夫次之,大司空最次。

  这样一来,九卿之首的内史再往上升,自然就只能升三公一级最小的大司空。

  韩安国只能升大司空,绝不可能直接升御史大夫,便是由于这个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

  ——一号丞相、三号大司空都有人了;

  要想竞争二号御史大夫,你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首当其冲的,便是御史大夫‘亚相’的实际政治地位,使得候选人,必须具备‘准丞相’‘储备丞相’的能力和资历!

  即:满朝公卿大臣,以及御榻上的天子,都认为你有能力、有资格成为窦婴之后的下一任丞相,你才能有机会,去角逐出缺的御史大夫一职。

  其次,便是大改制之下,旧有的内史-御史大夫-丞相——这一晋升路线,已经不复存在了。

  内史没了;

  公卿改制才定下来,新的九卿之首还不确定,但必定不可能是被拆分后的大农、执金吾,亦或是少府、主爵都尉。

  这就意味着现有的九卿当中,根本找不出除原内史韩安国之外,第二个有资格升上三公一级的人。

  无法从九卿提拔,那自然就只能‘空降’——从赋闲的功侯中直接点将,指定某人担任御史大夫。

  但还是那个问题;

  御史大夫,得是将来能做丞相的人。

  能做丞相的人,又怎么可能赋闲在家?

  更何况汉家的丞相,至今都还留存者‘非彻侯,不拜相’的政治潜规则。

  就算有申屠嘉的先例,也仅仅只是把丞相候选人的范围,扩大到彻侯及关内侯。

  ——这样的人,如今汉室有不到三百号人。

  其中至少二百多,都是混吃等死的功侯二代、三代;

  余下百十来个,平庸一点的在封国搞建设,相对好一点的,则已经担任了朝中九卿,亦或是军中要职。

  能赋闲在家的,不是酒囊饭袋,就是饭袋酒囊。

  几乎没有例外。

  这就很难受了。

  找一个有彻侯或关内侯爵位——起码也得是将来有机会封关内侯、彻侯的潜力股,并且这个人,还得具备担任亚相御史大夫的能力、资历,以及未来担任丞相的潜力;

  这些条件综合起来看,真的给人一种萝卜岗的感觉。

  可问题就在于:这个萝卜岗,压根儿就没有合适的萝卜能占坑……

  好,这个问题,暂且抛开不谈。

  往下看九卿一级,也是一大堆烂摊子。

  ——韩安国必须上三公,升大司空了,大农肯定得新找人;

  而且这个人,还得是和农业方向相关的人才——至少不能是连农业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门外汉。

  除大农外,原内史拆分出来的另一部门:执金吾,也同样是个老大难。

  最省事儿的解决方式,当然是让原先二千石的中尉,直接官升两级,和职位、属衙一起鸡犬升天,担任中二千石级别的九卿执金吾。

  但问题就在于:大改制之前,中尉的位置本来就是空着的……

  ——先帝老爷子即位初,中尉是周亚夫。

  后来吴楚乱起,周亚夫被拜为太尉,乱平又拜了丞相,之后不久便被政治雪藏。

  先帝老爷子未雨绸缪,早早培养好的中尉人选:苍鹰郅都,也被刘荣外放到了雁门郡历练。

  一开始,是给郡太守程不识做副手:郡都尉;

  去年河套-马邑一战过后,程不识转掉河套,任朔方郡守,郅都也被提拔为一把手,做了雁门太守。

  才刚做太守一年,直接把人召回来担任九卿,多少有些不妥;

  而且刘舍也不希望郅都,按原历史的轨迹走官场,而是希望这位‘战克之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走军方发展路线。

  而郅都之后,先帝老爷子也曾为刘荣,预备下了新的中尉人选。

  建陵侯卫绾。

  当年,中郎将郅都升中尉失败后,先帝老爷子就任命了平乱有功,武勋封侯的卫绾为中尉。

  结果后来卫尉出缺,刘荣没办法,只能把卫绾强提上九卿。

  眼下,卫绾仍为卫尉;

  虽然卫尉即将被踢出偏行政的三公九卿体系,但转入军队体系后,卫尉仍旧是中二千石的级别。

  理论上,刘荣确实可以让卫绾平调,从卫尉转任执金吾。

  但这无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卫绾做了执金吾,刘荣就得找个新中尉,缺口依旧存在,仅仅只是换了个位置而已。

  更要命的是:刘荣最终需要面对的情况,很可能是执金吾、卫尉两个位置同时出缺。

  ——三公一级出缺的亚相御史大夫,刘荣唯一能想到的、基本满足条件的人选,只有卫绾!

  卫绾未必完全合适;

  但他绝对是眼下,最合适,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乍一眼看上去,不会让人觉得明显不合适的候选人。

  所以,卫绾非但不能担任执金吾,甚至还不能继续担任卫尉。

  至此,三公一级基本得到解决:丞相窦婴,御史大夫卫绾,大司空韩安国;

  可九卿一级的缺口,却是越来越大了……

  ——大农得找人;

  ——执金吾得找人;

  ——太常得找人。

  现有的其他九卿:少府石奋本就是权宜之计,继续‘权宜’虽也可以,但多少有些不合适。

  准确的说,石奋这个少府,在少府顺利被拆分后,基本就已经完成使命了。

  继续让他担任少府,就要拖这个被削弱后的庞大机构的后退了。

  如此一来——少府最好也得找个人。

  大理(廷尉)赵禹,干的挺好,不用换。

  宗正刘辟强没说的——就算要换,也还是从他们楚元王一家,再找个德高望重的老辈子。

  可太仆直不疑,却是无论如何都要换了。

  这人,实在太老实了……

  过去这几年,不知有多少鬼精的话头,趁直不疑这个老好人担任太仆,疯狂挖太仆墙角!

  什么免费借马,出去搞租马行都还是好的;

  动不动把借出去的马弄伤弄死,甚至是假装弄伤弄死,却又死赖着不赔,逼得让直不疑只能往上报‘意外’的恶劣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这几年,直不疑也不止一次叫苦,说自己做不好这太仆,辜负了太宗皇帝、先孝景皇帝的信重。

  所以——太仆也得换。

  多少能让人好受点的是:直不疑只是不能做太仆,以及少府这种容易被人挖墙脚的位置。

  原先在卫尉的位置上,直不疑就做得很好!

  未来,让直不疑回到卫尉的位置,又或是去担任执金吾,都是不错的选择。

  剩下的主爵都尉和郎中令——前者,刘荣老早就决定启用母族外戚:栗氏,看上去是已经得到了解决,但实际上,也是一笔烂账。

  启用栗氏外戚,没问题。

  相较于太宗皇帝、孝景皇帝,刘荣启用母族外戚的时间,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很晚了。

  但问题就在于:栗氏外戚一族,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栗仓,是栗氏家主栗贲的儿子。

  那么,你天子荣,究竟是用舅舅栗贲,还是表弟栗仓?

  ——用舅舅栗贲,刘荣不高兴,而且事儿也办不好。

  更何况主爵都尉新立,在很多层面,都要给后世‘开先例’;

  而栗贲担任九卿,几乎百分百会把所有的经历,都用在给家族捞钱、捞钱,往属衙塞自家人上。

  可若是用栗仓,栗贲又肯定会不高兴,觉得老子被儿子比过去了,甚至于说刘荣‘不尊重母舅’;

  事态严重一些,便是东宫栗太后那边,也可能出现未知的变数。

  过去这几年,栗太后规规矩矩的窝在东宫,没给刘荣添乱,刘荣自然是无比舒心。

  但刘荣绝不会忘记人生中,那段被母亲支配的恐怖时光!

  如此一来,就连最稳的主爵都尉,都生出了无比棘手的变数。

  至此,新九卿当中,大农、太常、少府、太仆四个位置,都需要新的任命,且完全没有合适备选;

  主爵都尉在栗氏外戚内部存疑。

  执金吾重点考虑直不疑,大理、宗正不动,郎中令周仁也勉强凑合用着。

  可即便如此,这庞大的工作量——尤其是脑工作量,都让满朝公卿大臣、功侯百官,都在飞速燃烧脑细胞。

  御榻上的刘荣,自然也没能幸免……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