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举?”
“考什么?”
“谁考?”
“考中当真能做官?”
如果这个时代有热搜,那今日的头条,必定是这一连串有关科举的爆炸性新闻。
即便没有所谓的热搜、头条之类,舆论也依旧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迅速以长安为中心四散,并引发了剧烈的轰动。
单靠学识就能做官!
对于后世人而言,这是一个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的概念;
甚至即便是在这个时代,有学识就能做官,也同样是一个成立的命题。
但关键在于:不同于后世,政府可以轻易组织起一场决定官员录用的考试——这个时代的文人士子,是几乎没有机会证明自己的学识,足够支撑自己成为官、吏的。
后世的知识分子想考编制,不过是百十来块钱的报名费,外加一轮笔试、一轮面试,以及只需要坐等结果的政审而已。
虽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压力、成功难度都极大,但至少每一个有志于此,且家世清白的人,都有资格踩上那架独木桥,然后和其他竞争者去挤、去推搡。
但在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想要跻身官僚阶级,最难得不是竞争、不是通过独木桥走到对岸;
而是找到独木桥在哪里,以及,如何踩上独木桥。
在后世,民众跻身体制的渠道有哪些?
考试竞争;
人才特聘;
重大贡献者,即其直系后人照顾等。
即便其余渠道与绝大多数人没有关系,但至少第一条:考试,是面向普罗大众的。
而今汉室呢?
举孝廉,举力田,举贤良方正——看上去是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却不外乎‘察举’二字。
与之对应的,自然就是华夏封建时代相对先进的科举制度,以及后世新时代的公务人员考试。
那察举和科举,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看上去不过一字之差,然实则,却可谓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按照后世所记载的历史记录,华夏封建时代的科举,大概可以笼统的归结为:从乡、省,再到国等三层或以上筛选机制,筛选出文化水平过硬的优秀知识分子,而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再任用其为官员。
能过第一关的,也就是乡试中举的举人,便已经能做基层的官员;
过第二关,即省考及弟的进士,已然具备了成为基层主官的资格。
至于殿室过关的贡生,在翰林院沉淀几年,甚至都可能从京官起步!
即便比起后世健全、完善的科考制度,还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弊端,但在封建时代,也已然算得上十分详尽。
尤其是比起如今汉室,这套看似落后的科举制度,就显得无比先进了。
如今汉室,乃至于未来数百年,华夏文明统一政权筛选知识分子,以壮大官僚队伍的手段,都只有察举、征辟这两个渠道。
其中,前者大致是以身份尊贵,或高官显爵者做担保,举荐某人担任某一职务,并承诺‘肯定不会出问题’,且愿意承担连带责任。
即:某个大官如郡太守、当朝九卿,又或是某个贵人如侯爵乃至宗亲诸侯,当他举荐的官员出了问题时,那无论他受不受惩罚、吃不吃挂落,都免不得要担上一个‘识人不明’的污名。
在这个道德、名声大于天的时代,识人不明,那基本就等于轻微程度的道德败坏。
这就导致绝大多数有资格、有权力举荐官员的达官贵族,都并不很乐意去主动举荐。
即便偶有举荐,也都是实在实在推辞不掉——要么是挚爱亲朋、骨肉兄弟求上了门,要么是自家晚辈磕头哭诉;
至于某个本不愿举荐的达官贵族,被一个一眼就能看出‘非池中物’的潜力股所打动,更是只有话本里才会出现的美好童话。
或者说,不过是某个怀才不遇,即将饿死的穷书生,临死前的幻想罢了……
举个非常浅显的例子。
——贾谊!
——贾长沙!
有够大名鼎鼎了吧?
十几岁的年纪,其才学便传遍了小半个关东,但凡有点见识的人,都说汉家这是出了个治世之大才!
等到快二十岁时,其贤名可谓是传遍了大半个天下,就连朝堂内外,都开始流传起有关此人的舆论、八卦。
按理来说,这么个‘一眼开门’,只要押注就受用无穷的史诗级潜力股,应该有的是人愿意担保、举荐的吧?
事实却是:即便是贾谊的恩师,先秦御史、汉开国元勋,当时的计相、后来的汉相北平侯张苍,都没有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做担保举荐!
最终,还是太宗孝文皇帝在宫中,被‘贾谊’这个人名磨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却愣是等不来一个重臣愿意举荐他;
不得已,太宗皇帝只能动用汉家除察举外,仅存的第二个官员录用渠道:征辟。
所谓征辟,顾名思义,是皇帝动用皇权,以近乎强行征召的手段,把人接到都城来。
只是毕竟是对待知识分子,即便是强行‘征’,也依旧是充满人文关怀、给足受征者体面。
用这个时代更常用的说法来讲:征辟者,非名士不可受,非天子不可行;
即征,安车驷马往相迎,沿途起居,皆比诸侯……
说白了,就是用最温和、最敬重的态度,把人家好声好气请来长安,见一下当朝天子。
这个过程中,唯一和‘强制’有关联的点,也仅仅是受征辟者原则上不可拒绝——无论最终是决定入仕为官,亦或是婉拒回乡,都必须应征走一趟长安。
只是从这个规格——动不动就‘名士’‘天子亲召’‘安车驷马以迎’等字眼,就不难看出:征辟制,与其说是在找人做官,倒不如说是在请国宝级人物出山。
你给足他面子,他也不拂你的面子——坐上你派去的安车驷马,来长安见你这个皇帝一面。
然后你俩聊聊国朝大政、孔孟之道之类的哲学问题;
最后,人家愿不愿意帮你治理国家,还得看人家的心情——看人家瞧不瞧得上你,以及这个属于你们家族的王朝。
若愿意,那你不说是感恩戴德,也至少得拿封侯拜相的规格对待人家;
若不愿,你也得是怎么把人接过来的,就怎么把人送回去,安车驷马、将相之礼,该有的半点不能少。
想当年,太祖高皇帝就曾试图通过征辟,邀请四位先秦遗老——故秦七十博士之四的商山四皓出山,辅佐自己治理汉室。
结果人家压根儿就看不上沛公,更看不上当时,还处于重建阶段都还没开始的、相较于国家,更像是草台班子的所谓‘汉室’。
于是,原则上不能被拒绝的征辟,被四个老人家水灵灵的以‘老迈体弱’‘不便远游’婉拒。
你说你不来就不来吧;
好歹也算是给了个勉强能糊弄过去的借口。
但凡你从此再也不来长安,那人家汉高祖脸上,也不至于彻底挂不住。
偏偏后来,人家的儿子、太子刘盈一叫,你们四个‘不便远游’的家伙又屁颠颠来了长安。
来了长安不说,还时刻不离太子刘盈左右;
时刻伴随太子左右不说,还堂而皇之的陪着太子,去见被你们拒绝的天子刘邦!
只能说,打脸也没打这么响的……
当然了;
这四个老家伙后来,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礼,而遭受什么苛待。
表演结束了,刘盈储位稳固了,天子刘邦照例问了嘴‘真不帮我治理天下?’,就又把四个老家伙好声好气请回商山去了。
说到这里,其实就不难发现如今汉室,仅有的两个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征辟制,各自有怎样致命的弊端了。
——察举制,理论上确实能为汉家,提供质量合格的储备干部;
但由于察举制所包含的责任连带,使得察举制实际上的效率,低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
就刘荣目前所掌握到的准确数据,自有汉以来,足近六十年的时间,汉家前前后后,总共通过‘察举’这一渠道,获得了不到千人的官员补充。
其中,过半都是举‘孝廉’,即因孝顺亲长而被立为典型。
这些人及其后代,大都集中居住于长安城西北角,于东、西二市毗邻的孝里。
至于职务——大都是从四百石左右的地方县官开始,而后不久因种种原因罢官回家,住进了朝堂分配于孝里的房子,耕地为生。
余下不到一半,四百来号人,又有足足三百六十多人,是举‘力田’。
所谓力田,顾名思义:很会种田的人。
和举孝廉一样,举力田者,也同样是被地方官府出于舆论层面的考虑,而专门立的典型。
只是不同于孝廉门举家搬来长安,再经短暂的官僚生涯后重归农民阶级——力田们在得到举荐后,大都成为了隶属原内史属衙,现大农的农稼官。
即便是在得到编制后,他们也依旧在发挥‘力田’的作用,指导、帮助百姓更好的种田,并以此推动汉室的农业发展。
余下的极小部分,满共不过三、四十号人,才是察举制真正的核心:举贤良方正。
何谓贤良方正?
字面意思,自然是因品性贤良、德行方正,而被立为典型的正面人物。
但实际上,看看这个群体走出来的代表性人物,就不难发现:贤良方正,才是察举制真正能为汉家提供官员的关键渠道。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广野君郦食其举贤不避亲,举同母弟:郦商为将;
这个郦商,便是后来的汉开国元勋、初代曲周侯,也就是当代曲周侯郦寄的父亲。
——汉元年,相国酂侯萧何,举原楚执戟郎中韩信为大将;
这个韩信,正是后来助汉灭楚,名垂青史的淮阴侯、兵仙。
还有太宗皇帝元年,济南大儒伏生,举太常掌故晁错为《尚书》博士;
之后数年,中郎将袁盎,举骑郎张释之为谒者……
以上这些受举荐的人,最终的官方身份,都是‘举贤良方正’。
从这些代表性人物的知名度,以及他们后来的人生历程,其实就不难看出:能被察举制举为贤良方正的人,质量那都没说的。
不说是国士之才,也起码是能臣干吏,有资格在史书上留下几句有关自己的记载的人物。
但遗憾的是,和征辟制‘征’来,或者说是请来的国宝级人物一样,察举制所贡献出的贤良方正,几乎也都是同一级别的超稀缺资源。
甚至即便是这些人,之所以能顺利得到举荐,也都无不是运气爆棚,又或是有某些特殊的关系。
——郦食其举荐弟弟郦商,那是亲兄弟的感情!
且无论举荐与否,人哥儿俩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根本就不在乎是否会彼此拖累;
萧何举荐韩信,那更是在萧何自信眼光不会出错、韩信不会出问题,且即便出问题,自己也不至于被连累太惨的前提下,才最终成行。
之后的晁错、张释之,那就更明显了。
晁错被伏生保举,那是以《尚书》能传承下去作为条件,同晁错进行的交易。
袁盎保举张释之,就更是袁盎的交际花属性泛滥,见谁都想拉一把,和谁都想做个朋友……
从以上种种——从察举制在近六十年时间里,只贡献了不到四十个官员、征辟制更是只贡献了个位数,就不难看出如今汉室的官员选拔制度,效力其实是低到了相当吓人的程度的。
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太宗皇帝甚至向地方郡县官员,下达过‘察举’指标!
类似于:多少多少石以上,就必须每年举荐多少多少官员,否则,当地审计成绩降一等——‘最’降为‘乙’,乙降为‘殿’,殿直接下狱……
这显然是不行的。
刘荣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官僚群体,必须保证每年百分之四以上的新鲜血液输入率——即每二十五年一批人的迭代频率,才能勉强维持流动性。
这还是在后世。
在封建时代,即便难度更大、人才更稀缺,也至少要做到每年,吸收百分之二以上的新鲜血液才行。
每年百分之二,五十年才能完成迭代的速率,已经很低很低了。
再低,那就是像如今汉室一般——只要不造反,那就是要么升,要么在任上老死了……
“考什么?”
“谁考?”
“考中当真能做官?”
如果这个时代有热搜,那今日的头条,必定是这一连串有关科举的爆炸性新闻。
即便没有所谓的热搜、头条之类,舆论也依旧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迅速以长安为中心四散,并引发了剧烈的轰动。
单靠学识就能做官!
对于后世人而言,这是一个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的概念;
甚至即便是在这个时代,有学识就能做官,也同样是一个成立的命题。
但关键在于:不同于后世,政府可以轻易组织起一场决定官员录用的考试——这个时代的文人士子,是几乎没有机会证明自己的学识,足够支撑自己成为官、吏的。
后世的知识分子想考编制,不过是百十来块钱的报名费,外加一轮笔试、一轮面试,以及只需要坐等结果的政审而已。
虽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压力、成功难度都极大,但至少每一个有志于此,且家世清白的人,都有资格踩上那架独木桥,然后和其他竞争者去挤、去推搡。
但在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想要跻身官僚阶级,最难得不是竞争、不是通过独木桥走到对岸;
而是找到独木桥在哪里,以及,如何踩上独木桥。
在后世,民众跻身体制的渠道有哪些?
考试竞争;
人才特聘;
重大贡献者,即其直系后人照顾等。
即便其余渠道与绝大多数人没有关系,但至少第一条:考试,是面向普罗大众的。
而今汉室呢?
举孝廉,举力田,举贤良方正——看上去是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却不外乎‘察举’二字。
与之对应的,自然就是华夏封建时代相对先进的科举制度,以及后世新时代的公务人员考试。
那察举和科举,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看上去不过一字之差,然实则,却可谓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按照后世所记载的历史记录,华夏封建时代的科举,大概可以笼统的归结为:从乡、省,再到国等三层或以上筛选机制,筛选出文化水平过硬的优秀知识分子,而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再任用其为官员。
能过第一关的,也就是乡试中举的举人,便已经能做基层的官员;
过第二关,即省考及弟的进士,已然具备了成为基层主官的资格。
至于殿室过关的贡生,在翰林院沉淀几年,甚至都可能从京官起步!
即便比起后世健全、完善的科考制度,还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弊端,但在封建时代,也已然算得上十分详尽。
尤其是比起如今汉室,这套看似落后的科举制度,就显得无比先进了。
如今汉室,乃至于未来数百年,华夏文明统一政权筛选知识分子,以壮大官僚队伍的手段,都只有察举、征辟这两个渠道。
其中,前者大致是以身份尊贵,或高官显爵者做担保,举荐某人担任某一职务,并承诺‘肯定不会出问题’,且愿意承担连带责任。
即:某个大官如郡太守、当朝九卿,又或是某个贵人如侯爵乃至宗亲诸侯,当他举荐的官员出了问题时,那无论他受不受惩罚、吃不吃挂落,都免不得要担上一个‘识人不明’的污名。
在这个道德、名声大于天的时代,识人不明,那基本就等于轻微程度的道德败坏。
这就导致绝大多数有资格、有权力举荐官员的达官贵族,都并不很乐意去主动举荐。
即便偶有举荐,也都是实在实在推辞不掉——要么是挚爱亲朋、骨肉兄弟求上了门,要么是自家晚辈磕头哭诉;
至于某个本不愿举荐的达官贵族,被一个一眼就能看出‘非池中物’的潜力股所打动,更是只有话本里才会出现的美好童话。
或者说,不过是某个怀才不遇,即将饿死的穷书生,临死前的幻想罢了……
举个非常浅显的例子。
——贾谊!
——贾长沙!
有够大名鼎鼎了吧?
十几岁的年纪,其才学便传遍了小半个关东,但凡有点见识的人,都说汉家这是出了个治世之大才!
等到快二十岁时,其贤名可谓是传遍了大半个天下,就连朝堂内外,都开始流传起有关此人的舆论、八卦。
按理来说,这么个‘一眼开门’,只要押注就受用无穷的史诗级潜力股,应该有的是人愿意担保、举荐的吧?
事实却是:即便是贾谊的恩师,先秦御史、汉开国元勋,当时的计相、后来的汉相北平侯张苍,都没有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做担保举荐!
最终,还是太宗孝文皇帝在宫中,被‘贾谊’这个人名磨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却愣是等不来一个重臣愿意举荐他;
不得已,太宗皇帝只能动用汉家除察举外,仅存的第二个官员录用渠道:征辟。
所谓征辟,顾名思义,是皇帝动用皇权,以近乎强行征召的手段,把人接到都城来。
只是毕竟是对待知识分子,即便是强行‘征’,也依旧是充满人文关怀、给足受征者体面。
用这个时代更常用的说法来讲:征辟者,非名士不可受,非天子不可行;
即征,安车驷马往相迎,沿途起居,皆比诸侯……
说白了,就是用最温和、最敬重的态度,把人家好声好气请来长安,见一下当朝天子。
这个过程中,唯一和‘强制’有关联的点,也仅仅是受征辟者原则上不可拒绝——无论最终是决定入仕为官,亦或是婉拒回乡,都必须应征走一趟长安。
只是从这个规格——动不动就‘名士’‘天子亲召’‘安车驷马以迎’等字眼,就不难看出:征辟制,与其说是在找人做官,倒不如说是在请国宝级人物出山。
你给足他面子,他也不拂你的面子——坐上你派去的安车驷马,来长安见你这个皇帝一面。
然后你俩聊聊国朝大政、孔孟之道之类的哲学问题;
最后,人家愿不愿意帮你治理国家,还得看人家的心情——看人家瞧不瞧得上你,以及这个属于你们家族的王朝。
若愿意,那你不说是感恩戴德,也至少得拿封侯拜相的规格对待人家;
若不愿,你也得是怎么把人接过来的,就怎么把人送回去,安车驷马、将相之礼,该有的半点不能少。
想当年,太祖高皇帝就曾试图通过征辟,邀请四位先秦遗老——故秦七十博士之四的商山四皓出山,辅佐自己治理汉室。
结果人家压根儿就看不上沛公,更看不上当时,还处于重建阶段都还没开始的、相较于国家,更像是草台班子的所谓‘汉室’。
于是,原则上不能被拒绝的征辟,被四个老人家水灵灵的以‘老迈体弱’‘不便远游’婉拒。
你说你不来就不来吧;
好歹也算是给了个勉强能糊弄过去的借口。
但凡你从此再也不来长安,那人家汉高祖脸上,也不至于彻底挂不住。
偏偏后来,人家的儿子、太子刘盈一叫,你们四个‘不便远游’的家伙又屁颠颠来了长安。
来了长安不说,还时刻不离太子刘盈左右;
时刻伴随太子左右不说,还堂而皇之的陪着太子,去见被你们拒绝的天子刘邦!
只能说,打脸也没打这么响的……
当然了;
这四个老家伙后来,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礼,而遭受什么苛待。
表演结束了,刘盈储位稳固了,天子刘邦照例问了嘴‘真不帮我治理天下?’,就又把四个老家伙好声好气请回商山去了。
说到这里,其实就不难发现如今汉室,仅有的两个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征辟制,各自有怎样致命的弊端了。
——察举制,理论上确实能为汉家,提供质量合格的储备干部;
但由于察举制所包含的责任连带,使得察举制实际上的效率,低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
就刘荣目前所掌握到的准确数据,自有汉以来,足近六十年的时间,汉家前前后后,总共通过‘察举’这一渠道,获得了不到千人的官员补充。
其中,过半都是举‘孝廉’,即因孝顺亲长而被立为典型。
这些人及其后代,大都集中居住于长安城西北角,于东、西二市毗邻的孝里。
至于职务——大都是从四百石左右的地方县官开始,而后不久因种种原因罢官回家,住进了朝堂分配于孝里的房子,耕地为生。
余下不到一半,四百来号人,又有足足三百六十多人,是举‘力田’。
所谓力田,顾名思义:很会种田的人。
和举孝廉一样,举力田者,也同样是被地方官府出于舆论层面的考虑,而专门立的典型。
只是不同于孝廉门举家搬来长安,再经短暂的官僚生涯后重归农民阶级——力田们在得到举荐后,大都成为了隶属原内史属衙,现大农的农稼官。
即便是在得到编制后,他们也依旧在发挥‘力田’的作用,指导、帮助百姓更好的种田,并以此推动汉室的农业发展。
余下的极小部分,满共不过三、四十号人,才是察举制真正的核心:举贤良方正。
何谓贤良方正?
字面意思,自然是因品性贤良、德行方正,而被立为典型的正面人物。
但实际上,看看这个群体走出来的代表性人物,就不难发现:贤良方正,才是察举制真正能为汉家提供官员的关键渠道。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广野君郦食其举贤不避亲,举同母弟:郦商为将;
这个郦商,便是后来的汉开国元勋、初代曲周侯,也就是当代曲周侯郦寄的父亲。
——汉元年,相国酂侯萧何,举原楚执戟郎中韩信为大将;
这个韩信,正是后来助汉灭楚,名垂青史的淮阴侯、兵仙。
还有太宗皇帝元年,济南大儒伏生,举太常掌故晁错为《尚书》博士;
之后数年,中郎将袁盎,举骑郎张释之为谒者……
以上这些受举荐的人,最终的官方身份,都是‘举贤良方正’。
从这些代表性人物的知名度,以及他们后来的人生历程,其实就不难看出:能被察举制举为贤良方正的人,质量那都没说的。
不说是国士之才,也起码是能臣干吏,有资格在史书上留下几句有关自己的记载的人物。
但遗憾的是,和征辟制‘征’来,或者说是请来的国宝级人物一样,察举制所贡献出的贤良方正,几乎也都是同一级别的超稀缺资源。
甚至即便是这些人,之所以能顺利得到举荐,也都无不是运气爆棚,又或是有某些特殊的关系。
——郦食其举荐弟弟郦商,那是亲兄弟的感情!
且无论举荐与否,人哥儿俩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根本就不在乎是否会彼此拖累;
萧何举荐韩信,那更是在萧何自信眼光不会出错、韩信不会出问题,且即便出问题,自己也不至于被连累太惨的前提下,才最终成行。
之后的晁错、张释之,那就更明显了。
晁错被伏生保举,那是以《尚书》能传承下去作为条件,同晁错进行的交易。
袁盎保举张释之,就更是袁盎的交际花属性泛滥,见谁都想拉一把,和谁都想做个朋友……
从以上种种——从察举制在近六十年时间里,只贡献了不到四十个官员、征辟制更是只贡献了个位数,就不难看出如今汉室的官员选拔制度,效力其实是低到了相当吓人的程度的。
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太宗皇帝甚至向地方郡县官员,下达过‘察举’指标!
类似于:多少多少石以上,就必须每年举荐多少多少官员,否则,当地审计成绩降一等——‘最’降为‘乙’,乙降为‘殿’,殿直接下狱……
这显然是不行的。
刘荣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官僚群体,必须保证每年百分之四以上的新鲜血液输入率——即每二十五年一批人的迭代频率,才能勉强维持流动性。
这还是在后世。
在封建时代,即便难度更大、人才更稀缺,也至少要做到每年,吸收百分之二以上的新鲜血液才行。
每年百分之二,五十年才能完成迭代的速率,已经很低很低了。
再低,那就是像如今汉室一般——只要不造反,那就是要么升,要么在任上老死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