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寿宴的热闹与欢愉还未从众人的心头散去,新的一天便在京城的晨钟中悄然来临。

  太和殿内,庄严肃穆,早朝的气氛与昨日寿宴的喜庆,截然不同。

  大臣们身着朝服,神色凝重,在大殿内依次站定,等待着皇帝南擎天的到来。

  随着一声“皇上驾到”,南擎天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龙椅,威严的目光扫视着殿下众人,“众爱卿平身。”

  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众人起身站定,丞相王天成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昨日寿宴上,各国使臣皆表达了与我朝通商的强烈意愿,此事关乎国家发展,臣以为应尽早商议出应对之策。”

  南擎天微微点头,神色从容:“朕也正有此意。

  众爱卿对通商一事有何见解,不妨直言。”

  话音刚落,户部尚书赵忠良向前一步,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账本,说道:“陛下,臣以为通商于我朝而言,利大于弊。

  从账本上看,我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在他国极受欢迎,若能扩大贸易,税收必将大幅增加,充盈国库。

  只是,通商细则必须谨慎制定。

  比如关税的征收,过高则可能引发他国不满,影响贸易往来;过低又恐损害国家利益。

  臣建议,针对不同货物,制定不同的关税标准。

  像丝绸、瓷器这类我朝独具特色、他国需求迫切的货物,关税可适当提高;

  而普通生活用品,关税则可稍低。”

  此言一出,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低声议论起来。

  这时,礼部尚书李崇义站了出来,他仪态端庄,语气平和:

  “陛下,通商不仅是经济之事,更是外交大事。

  臣以为,在商议通商细则时,需考虑到各国的文化习俗与外交关系。

  与西域楼兰国通商,可在边境设立专门的贸易集市,既方便管理,又能促进文化交流。

  楼兰国重视玉石文化,我们不妨在贸易中多引入玉石相关的交易,投其所好。

  而与北方匈奴国通商,他们以游牧为生,对中原的农耕技术和器具或许感兴趣,我们可适当输出此类物品,增进两国情谊。”

  李崇义刚说完,兵部尚书周武便大步走出,他身形魁梧,声音洪亮:“陛下,通商虽好,但边境安全绝不可忽视。

  匈奴国虽有通商之意,但他们生性勇猛,且边境时常有小股匪患。

  臣建议,在通商路线沿途增设烽火台,加强巡逻兵力,一旦有异常情况,能及时预警。

  同时,选拔精锐士兵,组建商队护卫军,确保商队安全。”

  这时,一直沉默的吏部尚书陈宏缓缓开口:“陛下,臣以为,通商需要大量,熟悉贸易和外交的人才。

  目前朝廷官员虽各有所长,但在通商事务上经验不足。

  臣建议,在国子监开设通商课程,选拔年轻有为的学子进行培养,为将来的通商事宜储备人才。

  同时,从各地选拔一些有经商经验的商人,让他们参与到通商事务的筹备中来,提供实际的经验和建议。”

  众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南擎天靠在龙椅上,认真倾听着每一位大臣的发言,不时微微点头。

  待大臣们的讨论稍歇,他缓缓说道:“众爱卿所言皆有道理。

  通商之事,既要有经济考量,也要兼顾外交和安全。”

  这时,一位年轻的御史站了出来,神色有些紧张,但仍鼓起勇气说道:“陛下,臣有一言。

  通商虽能带来财富,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弊端。

  比如,大量外来货物涌入,可能会冲击国内的一些,传统产业。

  臣听闻,近年来,南方的一些手工纺织作坊,因受到西域廉价毛毯的影响,生意颇为冷清。

  若通商规模扩大,类似情况恐会增多。

  臣建议,在鼓励通商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保护国内的产业。”

  南擎天微微皱眉,目光投向下方的大臣们:“这位御史所言不无道理。

  众爱卿对此有何良策?”

  丞相王天成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臣以为可对国内一些受冲击较大的产业给予扶持。

  比如,对南方的纺织作坊,可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

  同时,鼓励他们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

  户部尚书赵忠良也补充道:“臣赞同丞相所言。

  此外,还可通过税收政策进行调节。

  对国内急需发展的产业,适当减免税收;对进口货物,根据其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程度,调整关税。”

  就在大臣们热烈讨论之际,一位太监匆匆走进大殿,在南擎天耳边低语了几句。

  南擎天微微点头,然后对大臣们说道:“西域楼兰国使臣求见,想必是为通商之事而来。

  宣他们进殿。”

  不一会儿,西域楼兰国使臣在太监的引领下走进大殿。

  使臣恭敬地,向皇帝行了大礼,然后说道:“陛下,我楼兰国对与贵国通商一事极为重视。

  回国后,我国国王已着手准备货物,只等通商协议达成,便可开启贸易。

  我国希望能在通商中,引入贵国先进的丝绸,纺织技术和瓷器制作工艺,我国愿以珍贵的玉石和上等的香料作为交换。”

  南擎天微笑着说道:“贵国的诚意朕已看到。

  通商之事,我国也在积极筹备。

  只是,技术的传授事关重大,需要谨慎考虑。

  朕会命礼部和工部的大臣与贵国使臣详细商讨,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合作的可能。”

  楼兰国使臣,再次行礼表示感谢。

  随后,北方匈奴国使臣也进殿求见,他说道:“陛下,我匈奴国的商队已在边境待命。

  我国希望通商后,能允许我国商人深入贵国内地进行贸易,这样可以扩大贸易规模,让两国百姓都能受益。”

  南擎天听后,目光投向大臣们:“众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兵部尚书周武立刻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需谨慎。

  匈奴国商人深入内地,虽能促进贸易,但也存在安全隐患。

  臣建议,可先在边境设立大型贸易市场,待双方建立足够的信任,再逐步放宽限制。”

  其他大臣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南擎天对匈奴国使臣说道:“贵国的提议朕已知晓。

  只是,通商初期,为了双方的安全和稳定,还是先在边境进行贸易。

  待时机成熟,再考虑扩大贸易范围。”

  匈奴国使臣虽有些失望,但还是表示理解和接受。

  早朝在忙碌,而充实的讨论中持续着,大臣们围绕通商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从贸易规则的制定,到人才的培养;

  从边境安全的保障,到国内产业的保护。

  每一个问题都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每一个决策都需要谨慎权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殿内的光线逐渐发生变化。

  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在大臣们的朝服上,映出一片庄重的色彩。

  南擎天看着眼前,热烈讨论的场景,心中既有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待,也有对责任的深深感悟。

  他深知,通商之事一旦开启,将对南国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变革,更是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契机。

  终于,在大臣们达成了一系列初步共识后,南擎天缓缓说道:“今日早朝,众爱卿对通商一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通商之事,关乎国家兴衰,朕会认真考虑大家的意见,尽快制定出详细的通商方案。

  散朝后,丞相、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留下,我们再进一步商讨具体细节。”

  大臣们纷纷行礼退下。

  走出太和殿,大臣们仍在低声交流着,对未来的通商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而皇帝则在龙椅上,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只是通商之路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南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镇南王惊遇:四个缩小版的自己,镇南王惊遇:四个缩小版的自己最新章节,镇南王惊遇:四个缩小版的自己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