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不再漆黑,皇后娘娘已经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而她的眼前却站着不仅一人。
在未央宫之变中建有大功的宋家之主,与当朝礼部侍郎及数位秉承着宰相意志的官员,于半刻钟前来到御书房中,委婉而明确地表明出担忧与不解之心。
纵使大雨滂沱,巡天司衙门发生的战斗依旧为众人所知,而有资格让这场变故发生的无非皇后娘娘。
为了避免某些意外的发生,本已闭眼休息等待明日夏祭到来的诸位大人们,不得不掀开被褥推开暖床的姬妾冒着雨水,以最快的速度入宫了解当下的局势。
谈话称不上愉快,原因当然在皇后娘娘的身上。
面对那些极尽婉转的疑问,她给出的态度颇为冷淡甚至无所谓,仿佛求知的死活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等闲小事,但终究还是保证今夜不会有人死去。
最终双方各自沉默,连不欢而散都算不上。
离开皇城的途中,那些前来入宫的权贵们一言不发,然而在眼神变幻间,都已明白对方的想法。
无非不满二字。
去年冬至后,神都的权贵阶层迎来一次相对彻底的清洗,在那短暂的权力真空期间,皇后娘娘理所当然做了许多事情,自开春后彻底大权在握。
在皇帝陛下因沉重伤势而闭关修养的此刻,再也没有谁能凭一人之力与她做到分庭抗礼。
若是皇后娘娘一意孤行,让神都滑向无尽深渊,届时谁能制止她?
暴雨中,诸位大人各自对视一眼,渐有念想。
……
……
求知被曹公公亲自送往道狱。
在此之前,堆迭在桌案上的卷宗已经被他处理干净,没有留下半点痕迹。
而德秋思的结局是死。
整个过程中,谢应怜什么都没有做。
她站在未曾倾塌的屋檐下,眼神漠然地看着探出衣裙的鞋尖,仿佛先前发生的一切事情与己无关。
唯有苍白无血的面色,叙说着她在先前的那场战斗中为了杀死求知,付出沉重代价。
是的,那一剑从未是虚假。
谢应怜仰起头,望着层层雨云,回忆着不久前看到的那些新鲜墨迹。
不知道过了多久,她确定没有任何遗漏的地方,并且从中看到求知不惜性命所求的那个真相,唇角浮现出一抹转瞬即逝的愉快笑意。
“真有意思。”
她发出一声充斥着满足意味的喟叹声,把头发挽起束好,就此步入雨水中。
在离开前,谢应怜最后看了一眼今夜的天空,心想明天的神都或许会是艳阳高照。
……
……
望京,长洲书院门前。
刘鸿煊与他身后的官员们,早已麻木到无法震撼,眼神好似痴呆般看着站在门前那位少女。
长洲书院的师生们早已在如潮般的攻势中负伤,鲜血不断从人们的身体中滴落,却把那陈旧门庭染出崭新的鲜活意味,因伤口带来的痛呼声当然是尖锐的,但为何听着与往日的读书声毫无区别?
大概是因为他们已经战胜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仍旧没有倒下,更没有退却吧。
那些败而未死的敌人倒在院门前,再被后来赶到的敌人抬起运走,维持着通往院门前的道路的整洁……当这幕画面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出现,出现在在场每一个人的眼中,再如何理智冷漠的旁观者也无法压抑住心中的情绪,流淌在体内的血液开始升温。
伴随着再一次的攻势被挡下,燃烧着的箭矢无法落下,场间又一次陷入死寂中。
刘鸿煊深深地呼吸了一口,强自冷静下来,声音颤动说道:“他们不可能再继续坚持下去,很快就会力竭的,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城门司的那位官员望向刘鸿煊,委婉说道:“但我们现在动用的人手,已经彻底超出原先的计划,要是再这样继续下去,长洲书院当然可以攻破……只是望京恐怕真的会出问题。”
刘鸿煊愣住了。
今夜负责主要攻坚任务的士兵悉数来自于城门司,平日里负责维持城中的治安事宜,责任自然重大。
也许是这个缘故,林挽衣由始至终都没有对那些士兵动死手,皆是伤而不杀。
是的,今夜固然有人在长洲书院门前死去。
然而没有人死在飞剑之下。
哪怕在情况最为危急时,她依旧恪守着不杀的坚持。
谁也无法理解林挽衣的坚持从何而来,为何要做这般愚蠢的事情,只觉得以她的身份杀人又如何?
那些士兵不过都是寻常人,即便上溯五代先祖也无法与她在地位上相比拟,杀了便杀了,谁又会因此而对她追究到底?
没有人会做这么愚蠢的事情。
林挽衣却与愚蠢背道而驰。
参与围攻书院的士兵早已意识到这个事实,心中情绪复杂难言到极致,以至于挽弓和握剑的手都不知觉地变得松软无力。
若非如此,长洲书院又怎能坚持到将近两个时辰后的现在?
另外一位官员说道:“这事不能再拖下去了。”
刘鸿煊问道:“你想怎么做?”
城门司的那位官员犹豫片刻,看着他直接说道:“烦请刘大人以自己的名义,提前向神都传讯汇报……长洲书院已经被夷为平地的事实。”
刘鸿煊赫然睁大了眼睛,下意识想要怒喝质问,话到临头却又不敢声张,只能按捺下去,问道:“你是要我犯欺君之罪吗?”
“大局为重。”
那位官员盯着他,认真说道:“你我都该清楚,望京这边只是边角料,今天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数个时辰后的夏祭,我们绝对不能让问题出在这里。”
刘鸿煊的面色变得极为难看,他当然知道这位官员说的是真的。
片刻沉默后,他说道:“好。”
伴随着这一声好,围在附近的官员接连松了一大口气,毫不犹豫地转身做出吩咐——以刘鸿煊的名义。
院门前,林挽衣注视着这一幕画面。
十余丈的距离,刻意压低的声音,让她无法听到那些官员到底说了什么。
但是从那无法抑制的喜悦之色,以及匆忙变化的反应中,她理所当然地判断出其中的真相。
这个过程长不过一个呼吸。
然后。
林挽衣做出决定。
她闭上双眼,不再去看骑在马上的刘鸿煊,似是疲倦。
长剑离开她的右手,不是失去力量的松开,而是掷出。
凝聚着林挽衣所剩全部真元的剑锋,骤然破开场间的暂时死寂,在数千道诧异目光中脱手而出,以恐怖速度与空气颤声剧烈摩擦,带起一缕苍白的焰光!
剑锋之前,仿佛连夜色都被斩开成两半!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剑,那就没有人能拦下来。
刘鸿煊眨了眨眼,很是茫然地低下头,没能从自己的胸膛看到一个巨大的创口。
他不禁觉得有些好笑,正准备抬头望向林挽衣,发出嘲弄之时……他突然有种变得轻飘飘的感觉,与过往的人生有万种不同,好似登仙。
他甚至惬意到想要发出叹息声,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的响起,于是他忍不住皱起眉头,终于在这不解中发现了一个事实。
他眼前的世界正在不断坠落,熟悉的身体以一种完全不熟悉的角度出现在他眼中,还有周遭那些官员们充满着惊恐的慌乱眼神。
今夜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人们如此惊讶?
或许只剩下……林挽衣动手杀人了?
想到这里,刘鸿煊终于明白先前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一剑让他的头颅与身体永远分开。
头颅跌落在地时,苍白焰光也然散尽,长剑入地三尺,轰然作响。
刘鸿煊看着自己留在长剑上的鲜血被高温蒸发,想要感到痛苦却无法痛苦,想要哀嚎出声却嘶哑无言,连挣扎都做不到,就此死去。
场间一片寂静。
林挽衣无视落在身上的那些目光,在疲惫中睁开双眼。
接着,她拾阶而下,走过沾染在青石板上的浓稠肮脏鲜血中,走过那些惘然到不知所措的官员与士兵,再次拔出深陷地里的长剑。
这段不远的路被林挽衣走了许久,途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阻止她,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只是在震惊中沉默不语。
“今夜就在这里结束吧。”
林挽衣背对众人,声音微沙问道:“有问题吗?”
无人愿意回应,但也没人真敢不回应。
“好的。”
城门司的那位官员小心翼翼地下马,向林挽衣弯腰行礼,神情恭敬至极,说道:“请您放心。”
林挽衣懒得回头,因为疲惫。
她轻轻地挥了挥手,以剑为杖,就此离开。
夜风轻拂长裙,挽起沾血的黑发,在灯火中无比明艳。
人们目送着她的离开,久久未能回过神来。
后来某刻,长洲书院门前爆发出欢呼声,为满座望京所知。
……
……
今夜有多少人死去,便也有多少人活了过来。
活下来的人还要站在人间,死去的人只能被埋进坟墓里——白帝山正是因此而存。
太监首领站在湖畔,任由过湖后骤生寒意的夜风吹拂,身形没有丝毫动摇。
他低下头,沉默地注视着湖面倒映出的景色,仿佛这一片漆黑中蕴藏着最深的秘密。
没有谁来到他的身边,这是一天当中独属于他的思考时间,随行的人们往往认为这时候的他是在思考阵法修筑的相关事宜。
比如工事的具体进展情况,比如某些环节能否节省过去,比如预算是否存在超支的风险,比如……明天补上圆环的最后缺口可否顺利。
太多的事情需要太监首领思忖。
事实上,他所思虑的问题由始至终只有一个。
那处清修地到底藏着一个怎样的答案。
在暮春某天,太监首领无意中注意到食物与香料的用量存在一定的不妥,但这终究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哪怕是过往年月里积攒下谨慎习惯的他,仍旧没有对此过多在意,只以为是有人在偷偷改善伙食。
往常时候的他当然不会在乎这种小事。
奈何入夏后的某天,因为工事进展不顺的缘故让他心中有火气生出,恰逢相似的食物香料亏空又一次出现,想到那些蠢货正在大鱼大肉,令他更是恼火,决意查出一个究竟。
然后……太监首领的目光最终被迫落在那处清修地。
在意识到其中可能蕴藏着的那个答案后,在想到整个人间不见顾濯踪影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亲手写下密信,让最为可靠的心腹把这封信送往皇帝陛下的手中。
这无疑是最为正确的处理方式。
然而太监首领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封信竟是有去无回,仿佛石沉大海。
皇帝陛下没有给予他任何回应。
这个结果让太监首领变得极为不安,甚至心生恐惧。
但他必须要维持住冷静,把这种情绪隐藏在内心的最深处,半边不能流露出来。
为此,他有意改变工事的进展,不着痕迹地让这处清修地成为阵法修筑的最后一个缺口,为的便是尽可能地争取时间,为的就是不打草惊蛇,为的是等待白皇帝的回信。
很遗憾的是,那封回信始终没有到来。
时间却在日复一日地流逝中,推着他不可避免地来到这座湖泊前,必须要揭开藏在这背后的答案。
“陛下……”
太监首领抬起头,望向不见任何灯火的那处崖畔,喃喃自语道:“您如今到底怎样了?”
……
……
云梦深处,月光稀疏。
湖水随着风势荡漾,生出千千万的涟漪,看着就像是布料上的皱褶。
白皇帝站在其间,目光穿过重重湖水的遮掩,落在那座旧道观形成的废墟上。
那年秋天,他以天命垂钓提前布局,借天道印及山河盘之力一举诛杀盈虚于此,为后来的诸多变故掀开了最初的序章。
不过数年时间,如今回想起来却是这般遥远,像是被岁月尘封。
白皇帝心生几分怅然。
盈虚的死仿佛被命运定下。
就像顾濯无论如何都会以道主的名义站在世人眼中,与他相对而立。
道不同,注定如此。
下一刻,白皇帝敛去这一切无意义的情绪,往前。
一步。
风浪骤静,湖如镜碎。
他开始往无光的深渊走去,走向那座旧道观。
此行所求无二。
道主凭何死而复生而已。
(本章完)
在未央宫之变中建有大功的宋家之主,与当朝礼部侍郎及数位秉承着宰相意志的官员,于半刻钟前来到御书房中,委婉而明确地表明出担忧与不解之心。
纵使大雨滂沱,巡天司衙门发生的战斗依旧为众人所知,而有资格让这场变故发生的无非皇后娘娘。
为了避免某些意外的发生,本已闭眼休息等待明日夏祭到来的诸位大人们,不得不掀开被褥推开暖床的姬妾冒着雨水,以最快的速度入宫了解当下的局势。
谈话称不上愉快,原因当然在皇后娘娘的身上。
面对那些极尽婉转的疑问,她给出的态度颇为冷淡甚至无所谓,仿佛求知的死活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等闲小事,但终究还是保证今夜不会有人死去。
最终双方各自沉默,连不欢而散都算不上。
离开皇城的途中,那些前来入宫的权贵们一言不发,然而在眼神变幻间,都已明白对方的想法。
无非不满二字。
去年冬至后,神都的权贵阶层迎来一次相对彻底的清洗,在那短暂的权力真空期间,皇后娘娘理所当然做了许多事情,自开春后彻底大权在握。
在皇帝陛下因沉重伤势而闭关修养的此刻,再也没有谁能凭一人之力与她做到分庭抗礼。
若是皇后娘娘一意孤行,让神都滑向无尽深渊,届时谁能制止她?
暴雨中,诸位大人各自对视一眼,渐有念想。
……
……
求知被曹公公亲自送往道狱。
在此之前,堆迭在桌案上的卷宗已经被他处理干净,没有留下半点痕迹。
而德秋思的结局是死。
整个过程中,谢应怜什么都没有做。
她站在未曾倾塌的屋檐下,眼神漠然地看着探出衣裙的鞋尖,仿佛先前发生的一切事情与己无关。
唯有苍白无血的面色,叙说着她在先前的那场战斗中为了杀死求知,付出沉重代价。
是的,那一剑从未是虚假。
谢应怜仰起头,望着层层雨云,回忆着不久前看到的那些新鲜墨迹。
不知道过了多久,她确定没有任何遗漏的地方,并且从中看到求知不惜性命所求的那个真相,唇角浮现出一抹转瞬即逝的愉快笑意。
“真有意思。”
她发出一声充斥着满足意味的喟叹声,把头发挽起束好,就此步入雨水中。
在离开前,谢应怜最后看了一眼今夜的天空,心想明天的神都或许会是艳阳高照。
……
……
望京,长洲书院门前。
刘鸿煊与他身后的官员们,早已麻木到无法震撼,眼神好似痴呆般看着站在门前那位少女。
长洲书院的师生们早已在如潮般的攻势中负伤,鲜血不断从人们的身体中滴落,却把那陈旧门庭染出崭新的鲜活意味,因伤口带来的痛呼声当然是尖锐的,但为何听着与往日的读书声毫无区别?
大概是因为他们已经战胜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仍旧没有倒下,更没有退却吧。
那些败而未死的敌人倒在院门前,再被后来赶到的敌人抬起运走,维持着通往院门前的道路的整洁……当这幕画面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出现,出现在在场每一个人的眼中,再如何理智冷漠的旁观者也无法压抑住心中的情绪,流淌在体内的血液开始升温。
伴随着再一次的攻势被挡下,燃烧着的箭矢无法落下,场间又一次陷入死寂中。
刘鸿煊深深地呼吸了一口,强自冷静下来,声音颤动说道:“他们不可能再继续坚持下去,很快就会力竭的,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城门司的那位官员望向刘鸿煊,委婉说道:“但我们现在动用的人手,已经彻底超出原先的计划,要是再这样继续下去,长洲书院当然可以攻破……只是望京恐怕真的会出问题。”
刘鸿煊愣住了。
今夜负责主要攻坚任务的士兵悉数来自于城门司,平日里负责维持城中的治安事宜,责任自然重大。
也许是这个缘故,林挽衣由始至终都没有对那些士兵动死手,皆是伤而不杀。
是的,今夜固然有人在长洲书院门前死去。
然而没有人死在飞剑之下。
哪怕在情况最为危急时,她依旧恪守着不杀的坚持。
谁也无法理解林挽衣的坚持从何而来,为何要做这般愚蠢的事情,只觉得以她的身份杀人又如何?
那些士兵不过都是寻常人,即便上溯五代先祖也无法与她在地位上相比拟,杀了便杀了,谁又会因此而对她追究到底?
没有人会做这么愚蠢的事情。
林挽衣却与愚蠢背道而驰。
参与围攻书院的士兵早已意识到这个事实,心中情绪复杂难言到极致,以至于挽弓和握剑的手都不知觉地变得松软无力。
若非如此,长洲书院又怎能坚持到将近两个时辰后的现在?
另外一位官员说道:“这事不能再拖下去了。”
刘鸿煊问道:“你想怎么做?”
城门司的那位官员犹豫片刻,看着他直接说道:“烦请刘大人以自己的名义,提前向神都传讯汇报……长洲书院已经被夷为平地的事实。”
刘鸿煊赫然睁大了眼睛,下意识想要怒喝质问,话到临头却又不敢声张,只能按捺下去,问道:“你是要我犯欺君之罪吗?”
“大局为重。”
那位官员盯着他,认真说道:“你我都该清楚,望京这边只是边角料,今天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数个时辰后的夏祭,我们绝对不能让问题出在这里。”
刘鸿煊的面色变得极为难看,他当然知道这位官员说的是真的。
片刻沉默后,他说道:“好。”
伴随着这一声好,围在附近的官员接连松了一大口气,毫不犹豫地转身做出吩咐——以刘鸿煊的名义。
院门前,林挽衣注视着这一幕画面。
十余丈的距离,刻意压低的声音,让她无法听到那些官员到底说了什么。
但是从那无法抑制的喜悦之色,以及匆忙变化的反应中,她理所当然地判断出其中的真相。
这个过程长不过一个呼吸。
然后。
林挽衣做出决定。
她闭上双眼,不再去看骑在马上的刘鸿煊,似是疲倦。
长剑离开她的右手,不是失去力量的松开,而是掷出。
凝聚着林挽衣所剩全部真元的剑锋,骤然破开场间的暂时死寂,在数千道诧异目光中脱手而出,以恐怖速度与空气颤声剧烈摩擦,带起一缕苍白的焰光!
剑锋之前,仿佛连夜色都被斩开成两半!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剑,那就没有人能拦下来。
刘鸿煊眨了眨眼,很是茫然地低下头,没能从自己的胸膛看到一个巨大的创口。
他不禁觉得有些好笑,正准备抬头望向林挽衣,发出嘲弄之时……他突然有种变得轻飘飘的感觉,与过往的人生有万种不同,好似登仙。
他甚至惬意到想要发出叹息声,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的响起,于是他忍不住皱起眉头,终于在这不解中发现了一个事实。
他眼前的世界正在不断坠落,熟悉的身体以一种完全不熟悉的角度出现在他眼中,还有周遭那些官员们充满着惊恐的慌乱眼神。
今夜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人们如此惊讶?
或许只剩下……林挽衣动手杀人了?
想到这里,刘鸿煊终于明白先前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一剑让他的头颅与身体永远分开。
头颅跌落在地时,苍白焰光也然散尽,长剑入地三尺,轰然作响。
刘鸿煊看着自己留在长剑上的鲜血被高温蒸发,想要感到痛苦却无法痛苦,想要哀嚎出声却嘶哑无言,连挣扎都做不到,就此死去。
场间一片寂静。
林挽衣无视落在身上的那些目光,在疲惫中睁开双眼。
接着,她拾阶而下,走过沾染在青石板上的浓稠肮脏鲜血中,走过那些惘然到不知所措的官员与士兵,再次拔出深陷地里的长剑。
这段不远的路被林挽衣走了许久,途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阻止她,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只是在震惊中沉默不语。
“今夜就在这里结束吧。”
林挽衣背对众人,声音微沙问道:“有问题吗?”
无人愿意回应,但也没人真敢不回应。
“好的。”
城门司的那位官员小心翼翼地下马,向林挽衣弯腰行礼,神情恭敬至极,说道:“请您放心。”
林挽衣懒得回头,因为疲惫。
她轻轻地挥了挥手,以剑为杖,就此离开。
夜风轻拂长裙,挽起沾血的黑发,在灯火中无比明艳。
人们目送着她的离开,久久未能回过神来。
后来某刻,长洲书院门前爆发出欢呼声,为满座望京所知。
……
……
今夜有多少人死去,便也有多少人活了过来。
活下来的人还要站在人间,死去的人只能被埋进坟墓里——白帝山正是因此而存。
太监首领站在湖畔,任由过湖后骤生寒意的夜风吹拂,身形没有丝毫动摇。
他低下头,沉默地注视着湖面倒映出的景色,仿佛这一片漆黑中蕴藏着最深的秘密。
没有谁来到他的身边,这是一天当中独属于他的思考时间,随行的人们往往认为这时候的他是在思考阵法修筑的相关事宜。
比如工事的具体进展情况,比如某些环节能否节省过去,比如预算是否存在超支的风险,比如……明天补上圆环的最后缺口可否顺利。
太多的事情需要太监首领思忖。
事实上,他所思虑的问题由始至终只有一个。
那处清修地到底藏着一个怎样的答案。
在暮春某天,太监首领无意中注意到食物与香料的用量存在一定的不妥,但这终究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哪怕是过往年月里积攒下谨慎习惯的他,仍旧没有对此过多在意,只以为是有人在偷偷改善伙食。
往常时候的他当然不会在乎这种小事。
奈何入夏后的某天,因为工事进展不顺的缘故让他心中有火气生出,恰逢相似的食物香料亏空又一次出现,想到那些蠢货正在大鱼大肉,令他更是恼火,决意查出一个究竟。
然后……太监首领的目光最终被迫落在那处清修地。
在意识到其中可能蕴藏着的那个答案后,在想到整个人间不见顾濯踪影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亲手写下密信,让最为可靠的心腹把这封信送往皇帝陛下的手中。
这无疑是最为正确的处理方式。
然而太监首领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封信竟是有去无回,仿佛石沉大海。
皇帝陛下没有给予他任何回应。
这个结果让太监首领变得极为不安,甚至心生恐惧。
但他必须要维持住冷静,把这种情绪隐藏在内心的最深处,半边不能流露出来。
为此,他有意改变工事的进展,不着痕迹地让这处清修地成为阵法修筑的最后一个缺口,为的便是尽可能地争取时间,为的就是不打草惊蛇,为的是等待白皇帝的回信。
很遗憾的是,那封回信始终没有到来。
时间却在日复一日地流逝中,推着他不可避免地来到这座湖泊前,必须要揭开藏在这背后的答案。
“陛下……”
太监首领抬起头,望向不见任何灯火的那处崖畔,喃喃自语道:“您如今到底怎样了?”
……
……
云梦深处,月光稀疏。
湖水随着风势荡漾,生出千千万的涟漪,看着就像是布料上的皱褶。
白皇帝站在其间,目光穿过重重湖水的遮掩,落在那座旧道观形成的废墟上。
那年秋天,他以天命垂钓提前布局,借天道印及山河盘之力一举诛杀盈虚于此,为后来的诸多变故掀开了最初的序章。
不过数年时间,如今回想起来却是这般遥远,像是被岁月尘封。
白皇帝心生几分怅然。
盈虚的死仿佛被命运定下。
就像顾濯无论如何都会以道主的名义站在世人眼中,与他相对而立。
道不同,注定如此。
下一刻,白皇帝敛去这一切无意义的情绪,往前。
一步。
风浪骤静,湖如镜碎。
他开始往无光的深渊走去,走向那座旧道观。
此行所求无二。
道主凭何死而复生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