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夜。
伴随着流光划破长空,不复万家灯火盛景的神都迎来丝缕光明,又在呼啸着的冬风中转瞬熄灭——那是一封自阴平而来的剑书。
守在城楼上的羽林军统领摘下这封剑书,目光在蜡封上扫了一眼,神情骤然微变,旋即无视身上残留着的伤势,以最快的速度转身奔向御书房。
约莫半刻钟后,剑书已然落入皇后娘娘的手中,被她亲手拆开。
信上唯有一行血字。
直截了当。
——袁永怀将军及半百玄甲重骑为魔主破境后孤身阵斩,再北上。
血字应是以食指临时书就,笔迹之凌乱仓促肉眼可见,血墨偶有断裂分开,不知道是写信那人遭了意外,还是无法压抑住心中恐惧不断发颤留下的痕迹。
皇后娘娘静静看着这封血书,眼神找不出什么变化。
片刻沉默后,她对身旁太监轻声说道:“好生抚恤袁将军与这些将士们的家人。”
曹公公低声领命,转身出去操办相关的事宜。
御书房里一片安静。
灯火明亮,落在林挽衣的侧脸上,照不出她眼眸里的光。
微垂的眼帘遮去了外界的视线,便也拒绝了光明,留下的都是黑暗。
哪怕在外人眼中皇后娘娘对她近乎宠溺。
为顾濯掩藏行踪,拒绝配合大秦诛杀魔主之举,当众挑衅巡天司及诸多朝廷官员……无论哪件事落在寻常人的身上,都足以换来死罪甚至是株连九族。
在得知江上变故后,朝堂诸公们的愤怒好似窗外的雪花那般涌向皇后娘娘,要求林挽衣为自己的狂妄与无知付出代价。
然而这一切诉求最终石沉大海。
皇后娘娘对此置若罔闻。
林挽衣安然无事。
这种如此明确的态度,让世人更加相信少女在皇后娘娘心中具有非凡地位,至于为何前些年里对身在望京的她不闻不问,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那应该是一种历练。
尽管不满依旧真实存在着,但在白皇帝闭关养伤的当下,朝中没有谁能改变执掌玉玺的皇后娘娘的决定。
“为何是半百骑兵?”
皇后娘娘忽然问道:“谈谈你们的看法。”
御书房里不只有林挽衣,还有几位先前正在参与议事的官员。
“根据巡天司的情报,魔主破境前还在养神境中,破境后的他……或许是归一境。然而近百的玄甲重骑结成军阵后,正面已有冲杀归一境的能力,再有袁将军坐镇,即便是无垢境的修行者也要退避三舍,魔主阵斩半百骑兵击杀袁将军,如此事实,便也是落在他的身上才不显荒唐,但再如何不荒唐,我相信他也该为此而负伤,且不轻。”
此言出自户部侍郎的口中,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因为凝重与谨慎而下意识地放缓语速,听着很有说服力。
另外一位官员接过话头,说道:“魔主不能以常理度之,所以我赞同这个看法,因为话中所言与常理无关。”
话音落下后,余下众人思忖片刻,相继点头赞同,再做补充。
“阵斩半百铁骑与一位无垢境,负伤是合理的推断,这很有可能就是当下的魔主在常态中的极限。”
“魔主不是白痴,他必然清楚自己现在是举世皆敌的境况,避免被伤势拖累必然是他在厮杀中的重要考量,那半百铁骑这个数字,值得深虑。”
“接下来的计划或许可以借此作为依据详细展开,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御书房里不再安静,官员们的声音交织成片,语气越发认真,内容越发深入。
直到某刻,林挽衣的声音响了起来。
“你们现在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无意义的白痴废话。”
这句话来得很突然,直至片刻后才被众人反应过来,随之骤静。
皇后娘娘望向林挽衣。
林挽衣抬起头,眼神彷如静湖,说道:“之所以是阵斩半百骑兵,是因为只有半百骑兵挡在他的身前。”
听着这话,皇后娘娘的唇角浮现出一抹笑意,说道:“而不是顾濯只能斩半百?”
“就是这么个意思。”
林挽衣的声音不见半点颤抖,全无惧意。
皇后娘娘微笑问道:“为什么?”
林挽衣平静说道:“虽然我说出你必然会发笑,但我不是一个喜欢撒谎的人,所以我会告诉你为什么。”
众人的目光都已落在少女身上。
“因为顾濯是一个好人。”
林挽衣望向那封血书,眼前仿佛浮现出阴平城中的画面,摇头说道:“他从来都不喜欢杀人。”
长时间的沉默。
谁也没有对这句话做出回应,官员们看着林挽衣,只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下意识就想要讥笑出声,只是想着御书房着实不适合做这种事情,唯有辛苦地忍住笑意,但这却是显得更加地嘲弄了。
皇后娘娘挥了挥手,让这些官员离开御书房,留下独处的空间,站起身来。
她走在林挽衣的身前,迎着那冷漠的目光把手放在女儿吹弹可破的脸颊上,随意问道:“是故意等到刚才再说的?”
林挽衣感受着脸上的异样感觉,神色愈发平静至冰冷,用鼻音嗯了一声。
“不用害怕,我没有施虐的爱好与习惯,扇你一巴掌除了显得我气急败坏之外,又有什么意义呢?”皇后娘娘的声音很是轻快。
这时候的她不像是在与自己的亲生女儿说话,更像是在与猫猫狗狗玩乐,从容到令人心生反胃。
林挽衣不再说话。
皇后娘娘似是意兴阑珊,收回手,从她的身旁走过,在书架上取出一份卷宗。
“这上面记载着顾濯这个名字可以查到所有做过的事情,你应该会感兴趣。”
林挽衣安静片刻后,接过这份卷宗,开始翻阅。
皇后娘娘说道:“关于顾濯,有件事我始终想不明白,他在长洲书院安静了整整三年时间后与那位副院长反目成仇,险些把过往积攒下来的名声尽数糟蹋干净,为的仅是一颗通圣丹。”
“通圣丹固然珍贵,哪怕内库不见得留有几颗,但对他来说,这真的不算什么吧?”
她漫不经心说道:“更有意思的是,通圣丹这事和你有关,有时候我忍不住去想他是否在借你为桥,与我接近。”
在听到通圣丹这三个字的时候,林挽衣眼神微变。
她不再沉默,看着自己母亲的眼睛,认真说道:“我很佩服您的这种自信。”
皇后娘娘如何能听不出话里的嘲弄之意,无所谓地洒然一笑,说道:“我衷心希望你能像我这般自信,不必被人在半途抛下,像只离家出走的小狗在外面饱经风霜后,不得不悻悻然地回家。”
话到一半,林挽衣已经面无表情。
少女强行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让藏在衣袖里的双手紧握成拳,生出哪怕一丝的颤抖。
皇后娘娘看着林挽衣,眼里流露出怜悯之色,温柔说道:“对顾濯这样的人产生爱慕,其实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况且你曾有幸与他同行,所以我从未为此而责怪你……”
话音戛然而止。
林挽衣打断了她,声音微冷说道:“你究竟想说什么?”
皇后娘娘温婉一笑。
无声胜有声。
——我要说的都是你不爱听的,如果你要问我想说什么,那我或许只能无话可说。
林挽衣看懂了她的笑容,心中更生怒意,又因愤怒愈发冷漠。
“去休息吧。”
皇后娘娘说道:“另外你先前听到通圣丹的时候,身体僵硬的太明显了些,以后尽可能地藏好吧,要不然害了自己喜欢的人,悔恨终身是一件十分值得难过的事情。”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语气很是随便,听着都是善意。
林挽衣沉默片刻后,最终什么都没有说,转身离开。
走到一半时,皇后娘娘像是突然间想起一件事,补了两句话。
“你那个姓陈的师兄已经被发现了,大概要不了几天就能押回神都,届时将会连同其余好些人一起处死,不过他死的方式会比较特别,是凌迟。”
“我认为这是你值得为之而高兴的事情,毕竟未央宫之变的那天,陈迟看着自在道人来杀你,居然半点不念同门情谊转身就走,不是吗?”
林挽衣愣住了。
她强忍住转过身的冲动,继续迈步离开,掌心已有血流。
御书房一片安静。
皇后娘娘耗费半刻钟的时间,简单处理过那些着急的事情,前往景海。
景海依旧四季如春,无隆冬之严寒,再是暖和不过。
唯一不同的是湖畔有咳嗽声。
来自皇帝陛下的唇间。
那是他伤势的证明。
皇后娘娘来到他的身旁,坐下开始沏茶,简单说了先前的事。
白皇帝静静听完,想着林挽衣的愤怒,只觉得何必如此。
皇后请教问道:“通圣丹之事陛下是怎么想的?”
白皇帝说道:“为的是延续寿元。”
皇后微异,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无法理解。
以道主高深莫测至极的境界,世间或许真有丹药能对他起作用,然而那不该是通圣丹。
白皇帝对这疑问很耐心,大概这也是他在养伤途中下意识去思考的问题。
“钟声再次响起,是顾濯与这世间叙说自己的归来,那么在钟声响起之前呢?”
“天道眼中或许无他。”皇后娘娘答道。
“目中无人,不代表人真的不存在,也许这只是因为他太过渺小。”
白皇帝漠然说道:“以渺小换来天道的不见,但寄身这逆旅中,他依旧需要付出代价。”
皇后娘娘隐约懂了。
白皇帝看着她,说道:“以最简单但不见得完全准确的话来解释,那就是顾濯的道体根本无法承受诏道于天后的沉重负担,而通圣丹可以延后他道体崩坏的时间。”
皇后娘娘不再为此多言,转而问出最关心的那个问题。
“陛下,您到底想不想杀死顾濯?”
……
……
看似莫名其妙的这个问题,却是皇后这些天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无论从何种角度,对大秦来说顾濯都有死去的必要,这已经成为不可缓解的矛盾。
白皇帝不可能在世人面前说出‘人间归朕’这四个字后,再与顾濯行二圣临世之事。
然而在皇后眼里看来,她的这位丈夫却始终没有真正动手。
如果说最初是因为白南明,后来的这些天静坐不出,又是为何?
“朕很好奇顾濯死后的人间。”
白皇帝说完这句话,闭上眼睛,继续养伤。
……
……
阴平城外有间旧寺庙。
那是谢家的家庙,平日里便已戒备森严,鲜为人知,如今则是被视作为最后的避难所。
寺里一片死寂,险死还生的谢家子弟们满脸惊恐地拥挤在一起,以彼此的体温带来些许的安全感,抵御这严冬时节的寒冷肃杀意。
谢应怜早已被赶出自己的禅房,站在冷风寒雪中,看着与自己流着相同血液的族人,没有任何的身同感受,只觉得好生嘲弄。
顾濯不关心这嘲弄究竟是从何而来。
谢应怜收回视线,望向站在身旁的顾濯,还是觉得世事太过荒唐。
然后她神情真挚说道:“有幸败在您的手中,这是我修道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言语间,同为少女的她眼中绽放出极为明亮的炙热光芒,与虔诚毫无区别。
对那些志在大道的后来者,比起白皇帝,道主无疑是在修行路上走的更远的那个人,更值得他们生出强烈的崇拜之心。
这种崇拜无关正邪,只在强弱。
“如果我能够亲手杀死您,那么败在您的手中,将会是我第二骄傲的事情。”
谢应怜盯着顾濯的眼睛,一字一句说道:“所以请您准备死去的时候,尽可能地留给我一个机会,我会不远千里来杀死您。”
这就是顾濯来到这座寺庙后最先听到的两句话。
他再次确定自己当年的评价是正确的,谢应怜的脑子有病。
幸运的是,那是一件很适合疯子来做的事情。
夜雪缓缓地落着,如絮,寒意十足。
顾濯说道:“有一件事需要你。”
谢应怜仰起头,笑容如花盛开,说道:“请您用我。”
顾濯神色不为所动,说道:“替我送一封……”
“不。”
他纠正了自己的用词,因为过去那个邮差已不知身在何处,轻声说道:“为我去神都与天下人说一句话,对那些试图用我的朋友威胁我的人说一句话。”
谢应怜闻言,眼中毫无惧意生出,反而来得更为明亮了。
“什么话?”
“谁若想门中上下皆坟,那便动手。”
(本章完)
伴随着流光划破长空,不复万家灯火盛景的神都迎来丝缕光明,又在呼啸着的冬风中转瞬熄灭——那是一封自阴平而来的剑书。
守在城楼上的羽林军统领摘下这封剑书,目光在蜡封上扫了一眼,神情骤然微变,旋即无视身上残留着的伤势,以最快的速度转身奔向御书房。
约莫半刻钟后,剑书已然落入皇后娘娘的手中,被她亲手拆开。
信上唯有一行血字。
直截了当。
——袁永怀将军及半百玄甲重骑为魔主破境后孤身阵斩,再北上。
血字应是以食指临时书就,笔迹之凌乱仓促肉眼可见,血墨偶有断裂分开,不知道是写信那人遭了意外,还是无法压抑住心中恐惧不断发颤留下的痕迹。
皇后娘娘静静看着这封血书,眼神找不出什么变化。
片刻沉默后,她对身旁太监轻声说道:“好生抚恤袁将军与这些将士们的家人。”
曹公公低声领命,转身出去操办相关的事宜。
御书房里一片安静。
灯火明亮,落在林挽衣的侧脸上,照不出她眼眸里的光。
微垂的眼帘遮去了外界的视线,便也拒绝了光明,留下的都是黑暗。
哪怕在外人眼中皇后娘娘对她近乎宠溺。
为顾濯掩藏行踪,拒绝配合大秦诛杀魔主之举,当众挑衅巡天司及诸多朝廷官员……无论哪件事落在寻常人的身上,都足以换来死罪甚至是株连九族。
在得知江上变故后,朝堂诸公们的愤怒好似窗外的雪花那般涌向皇后娘娘,要求林挽衣为自己的狂妄与无知付出代价。
然而这一切诉求最终石沉大海。
皇后娘娘对此置若罔闻。
林挽衣安然无事。
这种如此明确的态度,让世人更加相信少女在皇后娘娘心中具有非凡地位,至于为何前些年里对身在望京的她不闻不问,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那应该是一种历练。
尽管不满依旧真实存在着,但在白皇帝闭关养伤的当下,朝中没有谁能改变执掌玉玺的皇后娘娘的决定。
“为何是半百骑兵?”
皇后娘娘忽然问道:“谈谈你们的看法。”
御书房里不只有林挽衣,还有几位先前正在参与议事的官员。
“根据巡天司的情报,魔主破境前还在养神境中,破境后的他……或许是归一境。然而近百的玄甲重骑结成军阵后,正面已有冲杀归一境的能力,再有袁将军坐镇,即便是无垢境的修行者也要退避三舍,魔主阵斩半百骑兵击杀袁将军,如此事实,便也是落在他的身上才不显荒唐,但再如何不荒唐,我相信他也该为此而负伤,且不轻。”
此言出自户部侍郎的口中,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因为凝重与谨慎而下意识地放缓语速,听着很有说服力。
另外一位官员接过话头,说道:“魔主不能以常理度之,所以我赞同这个看法,因为话中所言与常理无关。”
话音落下后,余下众人思忖片刻,相继点头赞同,再做补充。
“阵斩半百铁骑与一位无垢境,负伤是合理的推断,这很有可能就是当下的魔主在常态中的极限。”
“魔主不是白痴,他必然清楚自己现在是举世皆敌的境况,避免被伤势拖累必然是他在厮杀中的重要考量,那半百铁骑这个数字,值得深虑。”
“接下来的计划或许可以借此作为依据详细展开,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御书房里不再安静,官员们的声音交织成片,语气越发认真,内容越发深入。
直到某刻,林挽衣的声音响了起来。
“你们现在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无意义的白痴废话。”
这句话来得很突然,直至片刻后才被众人反应过来,随之骤静。
皇后娘娘望向林挽衣。
林挽衣抬起头,眼神彷如静湖,说道:“之所以是阵斩半百骑兵,是因为只有半百骑兵挡在他的身前。”
听着这话,皇后娘娘的唇角浮现出一抹笑意,说道:“而不是顾濯只能斩半百?”
“就是这么个意思。”
林挽衣的声音不见半点颤抖,全无惧意。
皇后娘娘微笑问道:“为什么?”
林挽衣平静说道:“虽然我说出你必然会发笑,但我不是一个喜欢撒谎的人,所以我会告诉你为什么。”
众人的目光都已落在少女身上。
“因为顾濯是一个好人。”
林挽衣望向那封血书,眼前仿佛浮现出阴平城中的画面,摇头说道:“他从来都不喜欢杀人。”
长时间的沉默。
谁也没有对这句话做出回应,官员们看着林挽衣,只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下意识就想要讥笑出声,只是想着御书房着实不适合做这种事情,唯有辛苦地忍住笑意,但这却是显得更加地嘲弄了。
皇后娘娘挥了挥手,让这些官员离开御书房,留下独处的空间,站起身来。
她走在林挽衣的身前,迎着那冷漠的目光把手放在女儿吹弹可破的脸颊上,随意问道:“是故意等到刚才再说的?”
林挽衣感受着脸上的异样感觉,神色愈发平静至冰冷,用鼻音嗯了一声。
“不用害怕,我没有施虐的爱好与习惯,扇你一巴掌除了显得我气急败坏之外,又有什么意义呢?”皇后娘娘的声音很是轻快。
这时候的她不像是在与自己的亲生女儿说话,更像是在与猫猫狗狗玩乐,从容到令人心生反胃。
林挽衣不再说话。
皇后娘娘似是意兴阑珊,收回手,从她的身旁走过,在书架上取出一份卷宗。
“这上面记载着顾濯这个名字可以查到所有做过的事情,你应该会感兴趣。”
林挽衣安静片刻后,接过这份卷宗,开始翻阅。
皇后娘娘说道:“关于顾濯,有件事我始终想不明白,他在长洲书院安静了整整三年时间后与那位副院长反目成仇,险些把过往积攒下来的名声尽数糟蹋干净,为的仅是一颗通圣丹。”
“通圣丹固然珍贵,哪怕内库不见得留有几颗,但对他来说,这真的不算什么吧?”
她漫不经心说道:“更有意思的是,通圣丹这事和你有关,有时候我忍不住去想他是否在借你为桥,与我接近。”
在听到通圣丹这三个字的时候,林挽衣眼神微变。
她不再沉默,看着自己母亲的眼睛,认真说道:“我很佩服您的这种自信。”
皇后娘娘如何能听不出话里的嘲弄之意,无所谓地洒然一笑,说道:“我衷心希望你能像我这般自信,不必被人在半途抛下,像只离家出走的小狗在外面饱经风霜后,不得不悻悻然地回家。”
话到一半,林挽衣已经面无表情。
少女强行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让藏在衣袖里的双手紧握成拳,生出哪怕一丝的颤抖。
皇后娘娘看着林挽衣,眼里流露出怜悯之色,温柔说道:“对顾濯这样的人产生爱慕,其实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况且你曾有幸与他同行,所以我从未为此而责怪你……”
话音戛然而止。
林挽衣打断了她,声音微冷说道:“你究竟想说什么?”
皇后娘娘温婉一笑。
无声胜有声。
——我要说的都是你不爱听的,如果你要问我想说什么,那我或许只能无话可说。
林挽衣看懂了她的笑容,心中更生怒意,又因愤怒愈发冷漠。
“去休息吧。”
皇后娘娘说道:“另外你先前听到通圣丹的时候,身体僵硬的太明显了些,以后尽可能地藏好吧,要不然害了自己喜欢的人,悔恨终身是一件十分值得难过的事情。”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语气很是随便,听着都是善意。
林挽衣沉默片刻后,最终什么都没有说,转身离开。
走到一半时,皇后娘娘像是突然间想起一件事,补了两句话。
“你那个姓陈的师兄已经被发现了,大概要不了几天就能押回神都,届时将会连同其余好些人一起处死,不过他死的方式会比较特别,是凌迟。”
“我认为这是你值得为之而高兴的事情,毕竟未央宫之变的那天,陈迟看着自在道人来杀你,居然半点不念同门情谊转身就走,不是吗?”
林挽衣愣住了。
她强忍住转过身的冲动,继续迈步离开,掌心已有血流。
御书房一片安静。
皇后娘娘耗费半刻钟的时间,简单处理过那些着急的事情,前往景海。
景海依旧四季如春,无隆冬之严寒,再是暖和不过。
唯一不同的是湖畔有咳嗽声。
来自皇帝陛下的唇间。
那是他伤势的证明。
皇后娘娘来到他的身旁,坐下开始沏茶,简单说了先前的事。
白皇帝静静听完,想着林挽衣的愤怒,只觉得何必如此。
皇后请教问道:“通圣丹之事陛下是怎么想的?”
白皇帝说道:“为的是延续寿元。”
皇后微异,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无法理解。
以道主高深莫测至极的境界,世间或许真有丹药能对他起作用,然而那不该是通圣丹。
白皇帝对这疑问很耐心,大概这也是他在养伤途中下意识去思考的问题。
“钟声再次响起,是顾濯与这世间叙说自己的归来,那么在钟声响起之前呢?”
“天道眼中或许无他。”皇后娘娘答道。
“目中无人,不代表人真的不存在,也许这只是因为他太过渺小。”
白皇帝漠然说道:“以渺小换来天道的不见,但寄身这逆旅中,他依旧需要付出代价。”
皇后娘娘隐约懂了。
白皇帝看着她,说道:“以最简单但不见得完全准确的话来解释,那就是顾濯的道体根本无法承受诏道于天后的沉重负担,而通圣丹可以延后他道体崩坏的时间。”
皇后娘娘不再为此多言,转而问出最关心的那个问题。
“陛下,您到底想不想杀死顾濯?”
……
……
看似莫名其妙的这个问题,却是皇后这些天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无论从何种角度,对大秦来说顾濯都有死去的必要,这已经成为不可缓解的矛盾。
白皇帝不可能在世人面前说出‘人间归朕’这四个字后,再与顾濯行二圣临世之事。
然而在皇后眼里看来,她的这位丈夫却始终没有真正动手。
如果说最初是因为白南明,后来的这些天静坐不出,又是为何?
“朕很好奇顾濯死后的人间。”
白皇帝说完这句话,闭上眼睛,继续养伤。
……
……
阴平城外有间旧寺庙。
那是谢家的家庙,平日里便已戒备森严,鲜为人知,如今则是被视作为最后的避难所。
寺里一片死寂,险死还生的谢家子弟们满脸惊恐地拥挤在一起,以彼此的体温带来些许的安全感,抵御这严冬时节的寒冷肃杀意。
谢应怜早已被赶出自己的禅房,站在冷风寒雪中,看着与自己流着相同血液的族人,没有任何的身同感受,只觉得好生嘲弄。
顾濯不关心这嘲弄究竟是从何而来。
谢应怜收回视线,望向站在身旁的顾濯,还是觉得世事太过荒唐。
然后她神情真挚说道:“有幸败在您的手中,这是我修道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言语间,同为少女的她眼中绽放出极为明亮的炙热光芒,与虔诚毫无区别。
对那些志在大道的后来者,比起白皇帝,道主无疑是在修行路上走的更远的那个人,更值得他们生出强烈的崇拜之心。
这种崇拜无关正邪,只在强弱。
“如果我能够亲手杀死您,那么败在您的手中,将会是我第二骄傲的事情。”
谢应怜盯着顾濯的眼睛,一字一句说道:“所以请您准备死去的时候,尽可能地留给我一个机会,我会不远千里来杀死您。”
这就是顾濯来到这座寺庙后最先听到的两句话。
他再次确定自己当年的评价是正确的,谢应怜的脑子有病。
幸运的是,那是一件很适合疯子来做的事情。
夜雪缓缓地落着,如絮,寒意十足。
顾濯说道:“有一件事需要你。”
谢应怜仰起头,笑容如花盛开,说道:“请您用我。”
顾濯神色不为所动,说道:“替我送一封……”
“不。”
他纠正了自己的用词,因为过去那个邮差已不知身在何处,轻声说道:“为我去神都与天下人说一句话,对那些试图用我的朋友威胁我的人说一句话。”
谢应怜闻言,眼中毫无惧意生出,反而来得更为明亮了。
“什么话?”
“谁若想门中上下皆坟,那便动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