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无相重新跳回到山头上,又在原地坐了下来。
今天是个大晴天,周围峰峦迭翠,远处一片薄雾,风景极美。他坐在这里,又能嗅到空气中微微的湿气、林木中的松香,于是觉得这是个可以待上一整天的好地方。
所以这一整天,他就要用来好好看看天心幻境里的那些典籍经卷。今天之前他对这世上的修行界了解不多,可今天之后,应该也可以称得上是见多识广了吧。
先看的就是手边的两本功法。
翻开大劫剑经的第一页,果然如蚣蝮所说,头一句就是“欲练此功,先得真空”。这这一句单独占了一整页,仿佛是在提醒阅读此书的人此乃重中之重。
李无相花了小半个时辰的功夫将残卷里的每一个字都细读了一遍,眉头就微微皱了起来。然后放下这一本、自己思索了一会儿,再翻开了小劫剑经。
细读完小劫剑经又花了将近一个时辰的功夫,太阳就升到了头顶。
于是他从腹中取出一个小瓷瓶。这瓷瓶中装的不是水,而是名为“青玉涎”的药浆,他就把这东西当成水来慢慢抿着,又皱眉细想了一阵子。
大劫剑经是残卷,但其中有六页是相对完整的,再对照小劫剑经中的功法,他似乎明白这经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要是用寻常的江湖武功打比方来说,就是这大劫剑经似乎只是理论可行,而完全没什么实际上的可能。
譬如一个人要打熬气力,这大劫剑经就是告诉他,等你把自身力气打熬到了可以挥拳便叫江河倒流的程度,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它甚至还可能给出了很详细的步骤——比方说先在面前放上一盆水,你朝水中猛击一拳,这水自然因为你的拳力而流淌。接着再把这盆弄得大一些、再大一些、再再大一些,循序渐进,于是终究能达到那种境界。
然而人力有时穷啊!这大劫剑经里的许多冲击关窍的法子就不像是给人来练的,因为李无相无法想象一个人的身躯之内怎么能容纳那么多的灵气!
而小劫剑经,则像是大劫剑经的低配版。虽然由于“量变引发质变”的道理,使得这一部功法里的许多修行方式都不同了,然而李无相也还是能看得出两者本质上大同小异。
其实这小劫剑经看起来也不像是给人练的,因为许多方面也超出了修士的极限。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功法里还有许多炼体的技巧,譬如他练过的广蝉子就是其中的一种法门,目的就是为了突破人修体内所能承载的灵气极限。
除此之外,两者还都有一个共同点——气运。
即便小劫剑经中已经有许多如广蝉子一般邪门而危险的炼体手段,在某些重要的节点也还是需要东皇太一大帝的气运加护,方能叫练此功的人突破极限、越过门槛。剑宗的人将小劫剑经截取为真仙体道篇与飞仙化剑篇,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限制吧。
这一点倒是还好说……世上存有太一气运的东西其实不算少,至少他在幽九渊下界看到的那枚传国玉玺就是其中之一。
而这么一对比,大劫剑经的逻辑就更不可思议了,几乎等于说,你想要用这功法修成金仙,可这功法偏偏就是你到了金仙的境界、得到了东皇太一的人道气运才能练的!
这么一看,李无相就彻底安了心——在弄到“真空”与“精要”之前,他是可以绝了别的念头、专心修行小劫剑经的了。
小劫剑经这功法练成了,威能应该要比真仙体道篇高出一个小境界,而从他现在的金丹修为开始练起其实也不难,因为这功法在结丹之前的修炼方式与真仙体道篇几乎完全相同,就像三十六宗的功法在炼气之前几乎与真仙体道篇完全相同一样。
不同之处就是从结丹之后开始的。小劫剑经在结丹之后,所需要的丹力几乎是真仙体道篇的一倍。寻常的剑侠体内是无法承载小劫剑经所需的灵力的,因此这时候,就要开始修炼广蝉子。
只不过在这部功法当中,广蝉子这种修行方式叫做“九宫解体大法”,是要在结丹之后逆行经脉,使得诸节百神崩坏,将自己的内息完全废掉。这么一来,一个人体内的经络就被无限拓宽,然后再辅以药浴,一点点地为自身皮囊洗髓伐脉,使之能容纳更多的灵气。
如书中所载,这种法子的死亡率极高,全要凭借结丹之后的稳固肉身才可着手修行,但好处是有了结丹的肉身,散功之后恢复也快,慢则二三十年,快则十一二年,就能如初。
与九宫解体大法相比,广蝉子要温和保守得多,它是叫一个人在没有修为的时候开始炼化自身,几乎没什么死亡的风险。但代价就是效果不好——如娄何那种没有金缠子的披金霞境界,体内所能容纳的灵气虽然也比寻常的修士多,可还是没到小劫剑经所要求的门槛。
这么看的话,小劫剑经这门功法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应该还没有金缠子这件宝贝。因为如今有金缠子在身的李无相又将广蝉子修到了披金霞的境界,似乎效果与九宫解体大法也差不多——这几个月来连番遇险、拼死搏命,不知不觉间竟然将小劫剑经的第一重险阻给渡过去了。
可这第一重险阻过后,接下来就是第二重。
因为小劫剑经成丹之后丹力已远超人类极限,因此书中说,成丹之后的三个境界都要渡劫。
这些劫难并非逐次来到,首先的是人劫,表现就是争斗不断、不得安歇。这个劫难,按着梅秋露的说法他已经渡过了,就是寻常剑修在结丹的时候所渡的丹劫。
而在经历了养丹期、到了育丹期圆满的时候,就要渡地劫。
按着书中说法,育丹期圆满要进入化丹期,其实就是体内温阳的阳神种子开始成长、开始化为一个新的“我”。
人是是这世上的天地灵气之精,而修行小劫剑经的人,又已突破了这天地之精的极限,因此一旦体内金丹开始化形,就已不属于这世上的东西了,会为阳世间所不容。
于是这地劫,就是要想法儿从幽冥界中勾销本人名号,得以继续留存人间修行。
细看到这里的时候,李无相已完全理解为什么剑侠们修的是真仙体道篇了。
——应该是真没办法的。
太一大帝还在时,幽冥地母也是他座下弟子,去往幽冥、勾销名号应该是没什么难度的事情。可太一被镇压之后有人再往那里去?那岂不是老寿星吃砒霜?
渡过了这地劫,下一道险阻就是成婴时的天劫。一个人成婴,就是摆脱了后天桎梏,返回先天婴儿的状态。到这一步,修行小劫剑经的人不单是为阳世间所不容,更为天地不容。
因此,要渡过天劫就是要为自己封诰、就是此前所说的,要有东皇太一大帝的气运庇佑,叫修行人成为他所化身的人道气运的一部分。
这一步在太一还在的时候应该也不难,太一出手便可。然而到了如今这时候,这一步该怎么解决?
到了这时,李无相就不再往下细看了。因为他的心里想到了一样东西,他还要从天心幻境里别的典籍当中求证。
于是他把书放了下来,略想了一下自己刚才才忽然搞清楚的一件一直被自己忽略、但应该是这世上有传承的修行人都认为是常识、因而谁都没想过要跟他提的事情,以放松一下头脑。
这事就是,真仙体道篇、怀露抱霞篇、太阴归元篇,这些功法之所以都是“篇”,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从“小劫剑经”、“然山经”、“天心经”里摘出来的!
怪不得五岳真形教的功法叫做“五岳镇魔经”,因为他们的大帝还在,功法用不着阉割!
他站起身,在原地走了几步、捡起几颗松果剥了一气,又回到树下坐稳,在幻境的典籍中寻找有关东皇太一的记载。
他现在要找的不是太一本身,而是“东皇印”、或叫“传国玉玺”。
这东西的资料的确有,同时附赠李业早期的创业经历——
说,天地之间本是一片虚无的灵气,后来一部分逐渐沉淀,化为山川大地,一部分上升,化为天空苍穹。余下的灵气则是较为活泼的那些,在这些当中不怎么活泼的,变成了如今世间所留存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灵气。稍微活泼的,变成了山川大地上的各种植物。更加活泼的,变成了世间的动物。而最活泼的那些,则化成了天地灵气之精——人。
灵气分布于不同的地形之中,形成了各种规则,这就是天道气运。李业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这种天道气运规则的人,于是灵智大开,创造修行功法、建立王朝。
他有了道行之后,炼制的第一件法器就是“传国玉玺”,等到他成为东皇太一之后,这东西就被叫做“东皇印”。
他座下共有四十三位最出色的弟子,就是三十六宗的祖师,以及之后的七位大帝。
李业最先凭借人道气运成就真仙。不过这气运并非他主动选的,而是他既是人皇,于是这气运就被他孕育出来了。人道气运,是这世上唯一的一种后天气运,也算是这世上余下所有修行人成仙的根基。
关于这一部分,典籍中字句非常深奥艰涩,应该并非是专门纂写的史料,而更像是古时候用以赞颂东皇太一的表文之类。
李无相此前知道太一被镇压,只觉得是个倒霉的失败者。可等他皱着眉一点一点艰难地看完了,才意识到太一不但是倒霉,还能称得上憋屈和委屈。
人既然是天地之间的灵气所化,也就是这天地之间的气运规则的一部分。于是无论怎么修行也都在这规则之中,是绝对无法将其驾驭的,就好比一个人身上一条胳膊的力量,绝无可能比这个人所有的力量都要大。
但人道气运既然是在人族逐渐兴盛之后才产生的,于是就跟李业密不可分、一同成长、合二为一,也叫李业成为了这世上第一个可以超越规则、驾驭规则的真仙。
李业成仙之后,便以东皇印封诰了他的四十三位最出色的弟子,使得他们也可以借助人道气运超脱于某些规则之上,同样成为真仙。
五岳真形大帝,在业朝时被封为掌管天下山川的真仙;六渎玄冥大帝,则掌管天下的江河湖海;东君太阳大帝、素曜太阴大帝,一同掌管天下时令;济慈保生大帝,掌管天下的五谷牲畜;昊天五官大帝,专司天下阴阳相合、水火生克。
有了李业的封诰在身,他们这些修士也才得逐渐触摸规则、驾驭规则,直至与规则融为一体。
然后,叫李无相觉得很憋屈的就来了——这世上的人道再怎么兴盛,气运再怎么强大,也是强不过世间原本就有、维系天地存在的那些规则的。于是他这七位弟子最先修成了金仙,李业自己的境界反倒蹉跎不前,直至后来失了先机、被联手镇压。
没有他,世上就没人能成就第二个真仙,他的的确确可以被称道祖——这种被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弟子超越、碾压的事,岂止是倒霉?简直就是憋屈!
不过这种前尘旧事,就只是叫李无相在心里嗟叹了一会儿。他在意的是,李业当初就是用东皇印给人封诰的。
那就是说,他练小劫剑经、要修到元婴的境界时,似乎也可以通过东皇印来渡过天劫。
而那东西之前就在幽九渊的下界,似乎只有姜介才知道它的存在。
他被外邪上身、见到了那东西的时候,孔旭也是见着了的,回来一说,宗里的人也就都知道了。
但是,李无相敢肯定剑侠们撤离幽九渊的时候没把它带走,因为当初他都是因为外邪在身才能见着那东西的,而崔道成和梅秋露他们的修为应该远远不及当时的外邪,别说拿,可能连找都找不到!
那么,天劫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头绪了。接下来,就是地劫,也是李无相原本上天心派最想要搞清楚的事——幽冥地母!
之前在他身上的那个外邪,究竟是不是幽冥地母!
这一部分的资料他之前就已经瞥见了,但一直留到现在才看,就是因为他其实有点担忧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这是因为幽冥地母的来源——
世间灵气衍生出了活物、尤其是人类之后,也就有了生死。
死亡也是一种规则,是天道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天道与世间生灵的灵魂密不可分,其实很类似李业与人道气运的关系。
又因为灵魂与活人相比虽然有些浑浑噩噩,可毕竟还是有神智的,这许许多多的神智聚集在一起,也就演化出了幽冥地母。起初它是介于有灵智与无灵智之间,只凭借本能掌管世间的生死轮回,更确切地说,这种“本能”即是“幽冥地母”。
李业成就真仙之后发现了它,在与它慢慢接触之后,开启了它的灵智。
幽冥地母既然本身就是气运,也就不需要修行。但李业叫世间人道昌盛、定下许多的规则和礼仪教化,这些东西也就直接影响了幽冥地母的神智,叫它也变得越来越像人。而世间所有人都奉李业为帝,于是这种认识也影响着幽冥地母、叫它同样向李业臣服,成为他的弟子之一。
看到这里的时候,李无相意识到幽冥地母这东西的似乎与世间别的气运、规则都不同——它是可以被塑造、改变的。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族群是什么样子,似乎它就是什么样子。
所以,之前在幽九渊的外面看到幽冥地母奄奄一息、似乎苍白腐烂,就是因为如今人道不再昌盛了吗?
那它应该是李业的铁粉啊,为什么当初跟其他六位大帝联手镇压太一?
李无相就继续查看,慢慢探寻,好像找到了一种可能——
似乎是因为灵山。幻境里面的典籍中说,世上本没有灵山,是在李业成就金仙之后才出现的。那时候他正与如今这六位大帝争斗,虽然自身实力与对手是一比六,但门下弟子众多,在人数上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低阶的修士战死之后就要去往幽冥转世轮回,重新投得人身之后还需要前辈、朋友接引才能继续修行,总是要耽误数十年的时间。
于是李业开辟出了灵山,叫修士在死后天魂直接进入灵山、成为鬼修,也就能迅速形成战斗力。
那时候的灵山与阳间并不像现在这样几乎完全隔离——癸阴真君可以在阳间开启黄泉路,成为两者之间的通道,方便灵山鬼修自由出入。
但这么一来,李业与癸阴真君也就慢慢夺取了一些幽冥地母的权柄,相当于将其削弱了。而随着战事越来越激烈,世上的人心也开始分化,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幽冥地母的心智。
于是,在某一个节点,平衡被打破了——幽冥地母倒向另外六位金仙,投入了对方阵营。
李无相站起身,又在原地走了几步。
这么看的话李业似乎出了个昏招……低阶修士的人数再多,应该也比不上一个幽冥地母的作用大,何必在那种时候叫盟友不痛快?
可对于当时的战事所有人了解得都不算多,也许那时候有什么迫不得已的情况吧。又或者,李业也清楚幽冥地母是否忠于他并非个人情感和个人魅力所能左右,而取决于世上的人心向背。这么一想,幽冥地母简直像是一颗放在身边的炸弹……他因此想要尽快将对方的气运都夺取到自己身上,可最终没有将夺权的进度把握好?
但无论如何,在所有对幽冥地母的直接和间接描述之中,它的形象似乎都与自己身上的那个完全不同。
幽冥地母似乎一直都是迟钝的、平静的。这其实就很类似于一个国家——国家之内的每个人思维多变、性情不同,但如果将他前世的所有国家都视作单独的人的话,就会发现那世上的两百多个“人”的性格其实基本都大同小异——
是一个极度利己,异常理性,但反应缓慢的巨婴。
而自己身上的那个外邪,高傲、冷酷、狡诈,似乎与幽冥地母的形象完全不同,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在它出现的时候总伴随着一种隐隐约约的贪婪,仿佛对什么东西极为渴望。
而且关键是,幽冥地母还苟延残喘地“活”着,作为一个整体,它绝不可能进入灵山,就像一个人没法儿进入自己的体内!
所以,他身上的那个外邪似乎不是幽冥地母。
这个结果叫他觉得稍微松了口气。因为即便那东西是太一、是另外六位大帝中的哪一位,他觉得自己都有一种复仇的可能性,虽然机会十分渺茫。
但如果是幽冥地母的话,要怎么办?灭世吗?
李无相再次从地上站了起来,走到这山坡的边缘、放松双手、挺起胸膛,向着远处看。
太阳已经开始西倾了,上午时的薄雾散去,视野尽头的一切清晰可见。高处的天空是深蓝色,接近地平线处则稍稍有些发紫,而广阔的大地上,河流湖、分散的村镇则被阳光映成了金灿灿的一片。
姜介死后的那几天,他对外邪痛恨得咬牙切齿,急切地希望找到缘由、立即复仇。可现在这个念头变淡了,因为他了解得越多,就越意识到问题或许不在外邪、不在六部玄教,而在于自己。
这世道跟他的前世不同,像是一个巨大的炼蛊房,几乎不存在什么公义规则。无论他想要一头跳进这团巨大的、为着终极权力而争斗的漩涡中,还是想要抽身而退、冷眼旁观,都必须先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否则,只能成为漩涡中的枯枝烂叶、永无脱身之日。
所以如果不能成为这世上的顶尖强者之一,复仇这种想法似乎就只是一个笑话而已。剑宗的债,他觉得已经还了,接下来,他要为自己打算了。
……
因为交代设定比较多,所以今天更个6000字。
(本章完)
今天是个大晴天,周围峰峦迭翠,远处一片薄雾,风景极美。他坐在这里,又能嗅到空气中微微的湿气、林木中的松香,于是觉得这是个可以待上一整天的好地方。
所以这一整天,他就要用来好好看看天心幻境里的那些典籍经卷。今天之前他对这世上的修行界了解不多,可今天之后,应该也可以称得上是见多识广了吧。
先看的就是手边的两本功法。
翻开大劫剑经的第一页,果然如蚣蝮所说,头一句就是“欲练此功,先得真空”。这这一句单独占了一整页,仿佛是在提醒阅读此书的人此乃重中之重。
李无相花了小半个时辰的功夫将残卷里的每一个字都细读了一遍,眉头就微微皱了起来。然后放下这一本、自己思索了一会儿,再翻开了小劫剑经。
细读完小劫剑经又花了将近一个时辰的功夫,太阳就升到了头顶。
于是他从腹中取出一个小瓷瓶。这瓷瓶中装的不是水,而是名为“青玉涎”的药浆,他就把这东西当成水来慢慢抿着,又皱眉细想了一阵子。
大劫剑经是残卷,但其中有六页是相对完整的,再对照小劫剑经中的功法,他似乎明白这经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要是用寻常的江湖武功打比方来说,就是这大劫剑经似乎只是理论可行,而完全没什么实际上的可能。
譬如一个人要打熬气力,这大劫剑经就是告诉他,等你把自身力气打熬到了可以挥拳便叫江河倒流的程度,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它甚至还可能给出了很详细的步骤——比方说先在面前放上一盆水,你朝水中猛击一拳,这水自然因为你的拳力而流淌。接着再把这盆弄得大一些、再大一些、再再大一些,循序渐进,于是终究能达到那种境界。
然而人力有时穷啊!这大劫剑经里的许多冲击关窍的法子就不像是给人来练的,因为李无相无法想象一个人的身躯之内怎么能容纳那么多的灵气!
而小劫剑经,则像是大劫剑经的低配版。虽然由于“量变引发质变”的道理,使得这一部功法里的许多修行方式都不同了,然而李无相也还是能看得出两者本质上大同小异。
其实这小劫剑经看起来也不像是给人练的,因为许多方面也超出了修士的极限。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功法里还有许多炼体的技巧,譬如他练过的广蝉子就是其中的一种法门,目的就是为了突破人修体内所能承载的灵气极限。
除此之外,两者还都有一个共同点——气运。
即便小劫剑经中已经有许多如广蝉子一般邪门而危险的炼体手段,在某些重要的节点也还是需要东皇太一大帝的气运加护,方能叫练此功的人突破极限、越过门槛。剑宗的人将小劫剑经截取为真仙体道篇与飞仙化剑篇,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限制吧。
这一点倒是还好说……世上存有太一气运的东西其实不算少,至少他在幽九渊下界看到的那枚传国玉玺就是其中之一。
而这么一对比,大劫剑经的逻辑就更不可思议了,几乎等于说,你想要用这功法修成金仙,可这功法偏偏就是你到了金仙的境界、得到了东皇太一的人道气运才能练的!
这么一看,李无相就彻底安了心——在弄到“真空”与“精要”之前,他是可以绝了别的念头、专心修行小劫剑经的了。
小劫剑经这功法练成了,威能应该要比真仙体道篇高出一个小境界,而从他现在的金丹修为开始练起其实也不难,因为这功法在结丹之前的修炼方式与真仙体道篇几乎完全相同,就像三十六宗的功法在炼气之前几乎与真仙体道篇完全相同一样。
不同之处就是从结丹之后开始的。小劫剑经在结丹之后,所需要的丹力几乎是真仙体道篇的一倍。寻常的剑侠体内是无法承载小劫剑经所需的灵力的,因此这时候,就要开始修炼广蝉子。
只不过在这部功法当中,广蝉子这种修行方式叫做“九宫解体大法”,是要在结丹之后逆行经脉,使得诸节百神崩坏,将自己的内息完全废掉。这么一来,一个人体内的经络就被无限拓宽,然后再辅以药浴,一点点地为自身皮囊洗髓伐脉,使之能容纳更多的灵气。
如书中所载,这种法子的死亡率极高,全要凭借结丹之后的稳固肉身才可着手修行,但好处是有了结丹的肉身,散功之后恢复也快,慢则二三十年,快则十一二年,就能如初。
与九宫解体大法相比,广蝉子要温和保守得多,它是叫一个人在没有修为的时候开始炼化自身,几乎没什么死亡的风险。但代价就是效果不好——如娄何那种没有金缠子的披金霞境界,体内所能容纳的灵气虽然也比寻常的修士多,可还是没到小劫剑经所要求的门槛。
这么看的话,小劫剑经这门功法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应该还没有金缠子这件宝贝。因为如今有金缠子在身的李无相又将广蝉子修到了披金霞的境界,似乎效果与九宫解体大法也差不多——这几个月来连番遇险、拼死搏命,不知不觉间竟然将小劫剑经的第一重险阻给渡过去了。
可这第一重险阻过后,接下来就是第二重。
因为小劫剑经成丹之后丹力已远超人类极限,因此书中说,成丹之后的三个境界都要渡劫。
这些劫难并非逐次来到,首先的是人劫,表现就是争斗不断、不得安歇。这个劫难,按着梅秋露的说法他已经渡过了,就是寻常剑修在结丹的时候所渡的丹劫。
而在经历了养丹期、到了育丹期圆满的时候,就要渡地劫。
按着书中说法,育丹期圆满要进入化丹期,其实就是体内温阳的阳神种子开始成长、开始化为一个新的“我”。
人是是这世上的天地灵气之精,而修行小劫剑经的人,又已突破了这天地之精的极限,因此一旦体内金丹开始化形,就已不属于这世上的东西了,会为阳世间所不容。
于是这地劫,就是要想法儿从幽冥界中勾销本人名号,得以继续留存人间修行。
细看到这里的时候,李无相已完全理解为什么剑侠们修的是真仙体道篇了。
——应该是真没办法的。
太一大帝还在时,幽冥地母也是他座下弟子,去往幽冥、勾销名号应该是没什么难度的事情。可太一被镇压之后有人再往那里去?那岂不是老寿星吃砒霜?
渡过了这地劫,下一道险阻就是成婴时的天劫。一个人成婴,就是摆脱了后天桎梏,返回先天婴儿的状态。到这一步,修行小劫剑经的人不单是为阳世间所不容,更为天地不容。
因此,要渡过天劫就是要为自己封诰、就是此前所说的,要有东皇太一大帝的气运庇佑,叫修行人成为他所化身的人道气运的一部分。
这一步在太一还在的时候应该也不难,太一出手便可。然而到了如今这时候,这一步该怎么解决?
到了这时,李无相就不再往下细看了。因为他的心里想到了一样东西,他还要从天心幻境里别的典籍当中求证。
于是他把书放了下来,略想了一下自己刚才才忽然搞清楚的一件一直被自己忽略、但应该是这世上有传承的修行人都认为是常识、因而谁都没想过要跟他提的事情,以放松一下头脑。
这事就是,真仙体道篇、怀露抱霞篇、太阴归元篇,这些功法之所以都是“篇”,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从“小劫剑经”、“然山经”、“天心经”里摘出来的!
怪不得五岳真形教的功法叫做“五岳镇魔经”,因为他们的大帝还在,功法用不着阉割!
他站起身,在原地走了几步、捡起几颗松果剥了一气,又回到树下坐稳,在幻境的典籍中寻找有关东皇太一的记载。
他现在要找的不是太一本身,而是“东皇印”、或叫“传国玉玺”。
这东西的资料的确有,同时附赠李业早期的创业经历——
说,天地之间本是一片虚无的灵气,后来一部分逐渐沉淀,化为山川大地,一部分上升,化为天空苍穹。余下的灵气则是较为活泼的那些,在这些当中不怎么活泼的,变成了如今世间所留存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灵气。稍微活泼的,变成了山川大地上的各种植物。更加活泼的,变成了世间的动物。而最活泼的那些,则化成了天地灵气之精——人。
灵气分布于不同的地形之中,形成了各种规则,这就是天道气运。李业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这种天道气运规则的人,于是灵智大开,创造修行功法、建立王朝。
他有了道行之后,炼制的第一件法器就是“传国玉玺”,等到他成为东皇太一之后,这东西就被叫做“东皇印”。
他座下共有四十三位最出色的弟子,就是三十六宗的祖师,以及之后的七位大帝。
李业最先凭借人道气运成就真仙。不过这气运并非他主动选的,而是他既是人皇,于是这气运就被他孕育出来了。人道气运,是这世上唯一的一种后天气运,也算是这世上余下所有修行人成仙的根基。
关于这一部分,典籍中字句非常深奥艰涩,应该并非是专门纂写的史料,而更像是古时候用以赞颂东皇太一的表文之类。
李无相此前知道太一被镇压,只觉得是个倒霉的失败者。可等他皱着眉一点一点艰难地看完了,才意识到太一不但是倒霉,还能称得上憋屈和委屈。
人既然是天地之间的灵气所化,也就是这天地之间的气运规则的一部分。于是无论怎么修行也都在这规则之中,是绝对无法将其驾驭的,就好比一个人身上一条胳膊的力量,绝无可能比这个人所有的力量都要大。
但人道气运既然是在人族逐渐兴盛之后才产生的,于是就跟李业密不可分、一同成长、合二为一,也叫李业成为了这世上第一个可以超越规则、驾驭规则的真仙。
李业成仙之后,便以东皇印封诰了他的四十三位最出色的弟子,使得他们也可以借助人道气运超脱于某些规则之上,同样成为真仙。
五岳真形大帝,在业朝时被封为掌管天下山川的真仙;六渎玄冥大帝,则掌管天下的江河湖海;东君太阳大帝、素曜太阴大帝,一同掌管天下时令;济慈保生大帝,掌管天下的五谷牲畜;昊天五官大帝,专司天下阴阳相合、水火生克。
有了李业的封诰在身,他们这些修士也才得逐渐触摸规则、驾驭规则,直至与规则融为一体。
然后,叫李无相觉得很憋屈的就来了——这世上的人道再怎么兴盛,气运再怎么强大,也是强不过世间原本就有、维系天地存在的那些规则的。于是他这七位弟子最先修成了金仙,李业自己的境界反倒蹉跎不前,直至后来失了先机、被联手镇压。
没有他,世上就没人能成就第二个真仙,他的的确确可以被称道祖——这种被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弟子超越、碾压的事,岂止是倒霉?简直就是憋屈!
不过这种前尘旧事,就只是叫李无相在心里嗟叹了一会儿。他在意的是,李业当初就是用东皇印给人封诰的。
那就是说,他练小劫剑经、要修到元婴的境界时,似乎也可以通过东皇印来渡过天劫。
而那东西之前就在幽九渊的下界,似乎只有姜介才知道它的存在。
他被外邪上身、见到了那东西的时候,孔旭也是见着了的,回来一说,宗里的人也就都知道了。
但是,李无相敢肯定剑侠们撤离幽九渊的时候没把它带走,因为当初他都是因为外邪在身才能见着那东西的,而崔道成和梅秋露他们的修为应该远远不及当时的外邪,别说拿,可能连找都找不到!
那么,天劫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头绪了。接下来,就是地劫,也是李无相原本上天心派最想要搞清楚的事——幽冥地母!
之前在他身上的那个外邪,究竟是不是幽冥地母!
这一部分的资料他之前就已经瞥见了,但一直留到现在才看,就是因为他其实有点担忧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这是因为幽冥地母的来源——
世间灵气衍生出了活物、尤其是人类之后,也就有了生死。
死亡也是一种规则,是天道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天道与世间生灵的灵魂密不可分,其实很类似李业与人道气运的关系。
又因为灵魂与活人相比虽然有些浑浑噩噩,可毕竟还是有神智的,这许许多多的神智聚集在一起,也就演化出了幽冥地母。起初它是介于有灵智与无灵智之间,只凭借本能掌管世间的生死轮回,更确切地说,这种“本能”即是“幽冥地母”。
李业成就真仙之后发现了它,在与它慢慢接触之后,开启了它的灵智。
幽冥地母既然本身就是气运,也就不需要修行。但李业叫世间人道昌盛、定下许多的规则和礼仪教化,这些东西也就直接影响了幽冥地母的神智,叫它也变得越来越像人。而世间所有人都奉李业为帝,于是这种认识也影响着幽冥地母、叫它同样向李业臣服,成为他的弟子之一。
看到这里的时候,李无相意识到幽冥地母这东西的似乎与世间别的气运、规则都不同——它是可以被塑造、改变的。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族群是什么样子,似乎它就是什么样子。
所以,之前在幽九渊的外面看到幽冥地母奄奄一息、似乎苍白腐烂,就是因为如今人道不再昌盛了吗?
那它应该是李业的铁粉啊,为什么当初跟其他六位大帝联手镇压太一?
李无相就继续查看,慢慢探寻,好像找到了一种可能——
似乎是因为灵山。幻境里面的典籍中说,世上本没有灵山,是在李业成就金仙之后才出现的。那时候他正与如今这六位大帝争斗,虽然自身实力与对手是一比六,但门下弟子众多,在人数上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低阶的修士战死之后就要去往幽冥转世轮回,重新投得人身之后还需要前辈、朋友接引才能继续修行,总是要耽误数十年的时间。
于是李业开辟出了灵山,叫修士在死后天魂直接进入灵山、成为鬼修,也就能迅速形成战斗力。
那时候的灵山与阳间并不像现在这样几乎完全隔离——癸阴真君可以在阳间开启黄泉路,成为两者之间的通道,方便灵山鬼修自由出入。
但这么一来,李业与癸阴真君也就慢慢夺取了一些幽冥地母的权柄,相当于将其削弱了。而随着战事越来越激烈,世上的人心也开始分化,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幽冥地母的心智。
于是,在某一个节点,平衡被打破了——幽冥地母倒向另外六位金仙,投入了对方阵营。
李无相站起身,又在原地走了几步。
这么看的话李业似乎出了个昏招……低阶修士的人数再多,应该也比不上一个幽冥地母的作用大,何必在那种时候叫盟友不痛快?
可对于当时的战事所有人了解得都不算多,也许那时候有什么迫不得已的情况吧。又或者,李业也清楚幽冥地母是否忠于他并非个人情感和个人魅力所能左右,而取决于世上的人心向背。这么一想,幽冥地母简直像是一颗放在身边的炸弹……他因此想要尽快将对方的气运都夺取到自己身上,可最终没有将夺权的进度把握好?
但无论如何,在所有对幽冥地母的直接和间接描述之中,它的形象似乎都与自己身上的那个完全不同。
幽冥地母似乎一直都是迟钝的、平静的。这其实就很类似于一个国家——国家之内的每个人思维多变、性情不同,但如果将他前世的所有国家都视作单独的人的话,就会发现那世上的两百多个“人”的性格其实基本都大同小异——
是一个极度利己,异常理性,但反应缓慢的巨婴。
而自己身上的那个外邪,高傲、冷酷、狡诈,似乎与幽冥地母的形象完全不同,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在它出现的时候总伴随着一种隐隐约约的贪婪,仿佛对什么东西极为渴望。
而且关键是,幽冥地母还苟延残喘地“活”着,作为一个整体,它绝不可能进入灵山,就像一个人没法儿进入自己的体内!
所以,他身上的那个外邪似乎不是幽冥地母。
这个结果叫他觉得稍微松了口气。因为即便那东西是太一、是另外六位大帝中的哪一位,他觉得自己都有一种复仇的可能性,虽然机会十分渺茫。
但如果是幽冥地母的话,要怎么办?灭世吗?
李无相再次从地上站了起来,走到这山坡的边缘、放松双手、挺起胸膛,向着远处看。
太阳已经开始西倾了,上午时的薄雾散去,视野尽头的一切清晰可见。高处的天空是深蓝色,接近地平线处则稍稍有些发紫,而广阔的大地上,河流湖、分散的村镇则被阳光映成了金灿灿的一片。
姜介死后的那几天,他对外邪痛恨得咬牙切齿,急切地希望找到缘由、立即复仇。可现在这个念头变淡了,因为他了解得越多,就越意识到问题或许不在外邪、不在六部玄教,而在于自己。
这世道跟他的前世不同,像是一个巨大的炼蛊房,几乎不存在什么公义规则。无论他想要一头跳进这团巨大的、为着终极权力而争斗的漩涡中,还是想要抽身而退、冷眼旁观,都必须先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否则,只能成为漩涡中的枯枝烂叶、永无脱身之日。
所以如果不能成为这世上的顶尖强者之一,复仇这种想法似乎就只是一个笑话而已。剑宗的债,他觉得已经还了,接下来,他要为自己打算了。
……
因为交代设定比较多,所以今天更个6000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