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东京与中国
还没有**市区,接连不断出现在车窗前的高架桥就已经告诉来客:东京到了。
这座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位于纽约、伦敦世界三大城市之列,也是以全球人口最多、汽车保有量最大著称于世的。可是在许多中国人的心里,东京是川久保玲的不对称剪裁、是北岛康健劈波斩浪的雄姿、是***的**、是山口百惠的急流勇退、是黑泽明大《姿三四郎》,也是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也是当红的藤木直二、久住小春、藤原纪香、***,当然还有那个二度出马、以强硬姿态处理国际事务、以极大魄力振兴日本经济、从而获得极大支持的安倍晋三。
东京不仅是日本的首都,是日本的交通的枢纽,是现代化国际都市和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也是非常著名的旅游城市。这座位于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的城市古时候是一个荒凉的、名叫千代田的小渔村,因为当地的土豪地主在这里建筑城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所以改为江户;到了武士时代,德川家康将军下令在这里设立幕府,江户成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而到了明治维新的时代,天皇从京都迁到江户,这里就成了东京。
这座靠近东京湾、通连太平洋的城市的那些扩张相连的各个城区形成的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都会,不仅是日本政治、经济的中枢,也是当代亚洲流行文化的传播中心、各种物资与各类资讯的**集散地,同时也是世界先进科技与制造技术、流行时尚与设计产业汇集的地区。这座城市有和中国的京沪广相类似之处:每天有数百万人从东京圈外围的一些地区乘坐不同的通勤工具赶到东京上班,使得东京的中心区域白天人声鼎沸、车水马*,新宿、丸之内、日本桥等办公大楼林立的区域聚集了无数的上班族;与中国三大城市不同的是下班以后,日本人不是赶紧回家,而是转移到银座、涩谷、六本木、台场等休闲娱乐场所林立的地方开启夜生活的序幕。
东京不但人口密集、市场繁荣,除了作为亚洲金融、贸易等经济活动的中心在都市发展上如同许多国际大都市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这座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仍旧十分小心的保留了许多历史文物、古迹与一些传统仪式、活动,现代与传统共存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大特征。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城市,东京不但承担重要的经济作用,也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到的日本特有的气息,而不是和中国的北上广那样一点点的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蚕食殆尽。
在这样一个繁华、喧闹而又不失秩序的**城市里,如果仅仅只看到了霓虹的绚烂、人声的鼎沸,那只不过了解了这个城市的一半;如果仅仅只是看到了歌舞伎的**、**文化的公开、饮食文化的精美,那也不过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另一半。这座城市也许不会有京都那样厚重的历史感、也没有神户那样具有异国**,可是如果想要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了解我们这个近邻的东瀛文化,想要了解日本人,以及和我们既一衣带水又存在纠葛、既可以优势互补又可以兵戎相见的那个大和民族,就不得不从东京开始。也就是说,当乘坐着比中国更为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在东京徜徉的时候,不要忘记在我们国家已经快要绝迹的自行车在那里却依然是不少人的代步工具;当漫步在东京银座、新宿、秋叶原的那些街道,感受着现代、时尚为生活创造的奇迹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了浅草,上野那依然保存完好的淡淡的江户**。
东京这座城市与中国的联系十分紧密,中国不少的名人都与这座城市有着极深的渊源,除了众所周知的国共两党的两位首任**,还有创立了**党的陈独秀、李大钊、张闻天、邓子恢。那些后来成为国民党要人的就更多了,从赫赫有名的蒋委员长到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廖仲恺、从山西之王的阎锡山到军事家蒋百里;当然还有那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壮士秋瑾,甘当汉奸、遗臭万年的汪精卫,旅居日本近二十年的郭沫若,有文采却无民族气节的周作人,肯定不能忘记还有那个号称台湾**之父、顽固坚持**的*。
除开政治、经济、金融不谈,这里还是一个同时具备最传统的形式和最前卫的实质的地方、也是一座既充满动感、无穷变化,又充满历史沉淀、一成不变的城市。尤其是作为亚洲流行文化的发源地,东京以它那惊人的爆发力、无穷的创造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它在建筑、音乐、动漫、服装、日剧、电子产品和核能利用以及物理化学等领域都以绝对强势的新潮理念和设计成果无可争议的引领了世界潮流,全方位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东京这座城市与中国的那些特大城市的区别数不胜数,就教育而言,日本学生素质之高世人皆知。他们上课并不完全在学校内,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风景点去游览,看祖先怎么生活的;到企业去考察,看事业是怎么发展的;到野外去长足,接受大自然的考验;进行避灾演习,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这个国家生存是很艰难的、处境也是很危险的;在那些历史教科书上让学生从小就知道:落后就会挨打。而我们中国的教育除了自吹自擂、就是让学生知道外国的月亮更圆。
游走在东京街头,身为中国人不会感到太多的陌生与不适,除了同样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还有随处可见的中国留学生、经常可以碰到的来自中国两岸三地的游客,以及那些无论是外形和内在都酷似汉字的日本文字都让中国人难有异乡之叹。而且这是一个把礼貌和优雅演绎到极限的城市,仅仅依靠看日剧学会的几句日语也能在东京随便忽悠两句,只不过麻烦的是,如果表示感谢,对方一定会回一句谢谢,还会深深的鞠躬,如此一来一回,就会使得自己也感觉高尚起来。只是已经习惯了国内的街头对骂、聚众斗殴、人情冷漠之后,整天都看见东京的男女老少怀着很真诚的态度、露出感恩的笑脸、在各种各样的场合说着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日语:谢谢),不是感觉整天都像在看日剧就是到了世外桃源。
东京人很讲究秩序,依次排队很正常的,而且自觉保持彼此的距离;几百人在一个路口等红灯,没有一个人乱闯的;东京的道路都不是很宽,很少看见超过单向四车道的,不少次干道甚至还是双向单车道,可是行人绝对遵守交通秩序、绝对没有随意*队,更没有猛按喇叭的。尤其在红绿灯前,只要有一个人还在穿越斑马线,所有车辆就会很有耐心的等候,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也体现出东京人惊人的耐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还有不少警察是骑自行车进行巡逻的,街头治安不错,据说路不拾遗很正常,那些蟊贼只会盯着喜欢炫富的中国人的口袋。如果在中国的城市里,大面积的拆迁改造比比皆是,可是在东京,投资**的成田机场的新跑道却因为农民不肯卖地而一再搁浅也是事实;在中国的城市中,到处充满着官本位的威严和各部门的高楼大厦,可在东京的街头巷尾到处可见神社寺院,就连著名的寸土寸金的商业区银座也有大大小小十多座神社寺院;有笑话说,美国是想打谁就打谁;俄罗斯是谁骂我我打谁;中国是谁打我我骂谁,日本则是跟那些对他构成威胁的国家说不。
撇开政治和意识形态不谈,东京具有一种奇异的生命力。其中既有忍者的低调忍耐,又有武士道的艰苦卓绝;既有唐诗宋词的深厚底蕴,又有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坚忍不拔。如果身在其中,仿佛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呼吸和脉搏,能看清从江户以来叠加的文化沉淀,那是传统与现代的短兵相接,也是电光火石之间的七情六欲;其中既有早已翻篇的江户时代武士的菊与剑,也有现代东京每一个人的笑靥、痛苦、沉湎和努力。
这就是东京。
还没有**市区,接连不断出现在车窗前的高架桥就已经告诉来客:东京到了。
这座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位于纽约、伦敦世界三大城市之列,也是以全球人口最多、汽车保有量最大著称于世的。可是在许多中国人的心里,东京是川久保玲的不对称剪裁、是北岛康健劈波斩浪的雄姿、是***的**、是山口百惠的急流勇退、是黑泽明大《姿三四郎》,也是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也是当红的藤木直二、久住小春、藤原纪香、***,当然还有那个二度出马、以强硬姿态处理国际事务、以极大魄力振兴日本经济、从而获得极大支持的安倍晋三。
东京不仅是日本的首都,是日本的交通的枢纽,是现代化国际都市和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也是非常著名的旅游城市。这座位于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的城市古时候是一个荒凉的、名叫千代田的小渔村,因为当地的土豪地主在这里建筑城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所以改为江户;到了武士时代,德川家康将军下令在这里设立幕府,江户成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而到了明治维新的时代,天皇从京都迁到江户,这里就成了东京。
这座靠近东京湾、通连太平洋的城市的那些扩张相连的各个城区形成的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都会,不仅是日本政治、经济的中枢,也是当代亚洲流行文化的传播中心、各种物资与各类资讯的**集散地,同时也是世界先进科技与制造技术、流行时尚与设计产业汇集的地区。这座城市有和中国的京沪广相类似之处:每天有数百万人从东京圈外围的一些地区乘坐不同的通勤工具赶到东京上班,使得东京的中心区域白天人声鼎沸、车水马*,新宿、丸之内、日本桥等办公大楼林立的区域聚集了无数的上班族;与中国三大城市不同的是下班以后,日本人不是赶紧回家,而是转移到银座、涩谷、六本木、台场等休闲娱乐场所林立的地方开启夜生活的序幕。
东京不但人口密集、市场繁荣,除了作为亚洲金融、贸易等经济活动的中心在都市发展上如同许多国际大都市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这座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仍旧十分小心的保留了许多历史文物、古迹与一些传统仪式、活动,现代与传统共存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大特征。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城市,东京不但承担重要的经济作用,也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到的日本特有的气息,而不是和中国的北上广那样一点点的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蚕食殆尽。
在这样一个繁华、喧闹而又不失秩序的**城市里,如果仅仅只看到了霓虹的绚烂、人声的鼎沸,那只不过了解了这个城市的一半;如果仅仅只是看到了歌舞伎的**、**文化的公开、饮食文化的精美,那也不过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另一半。这座城市也许不会有京都那样厚重的历史感、也没有神户那样具有异国**,可是如果想要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了解我们这个近邻的东瀛文化,想要了解日本人,以及和我们既一衣带水又存在纠葛、既可以优势互补又可以兵戎相见的那个大和民族,就不得不从东京开始。也就是说,当乘坐着比中国更为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在东京徜徉的时候,不要忘记在我们国家已经快要绝迹的自行车在那里却依然是不少人的代步工具;当漫步在东京银座、新宿、秋叶原的那些街道,感受着现代、时尚为生活创造的奇迹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了浅草,上野那依然保存完好的淡淡的江户**。
东京这座城市与中国的联系十分紧密,中国不少的名人都与这座城市有着极深的渊源,除了众所周知的国共两党的两位首任**,还有创立了**党的陈独秀、李大钊、张闻天、邓子恢。那些后来成为国民党要人的就更多了,从赫赫有名的蒋委员长到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廖仲恺、从山西之王的阎锡山到军事家蒋百里;当然还有那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壮士秋瑾,甘当汉奸、遗臭万年的汪精卫,旅居日本近二十年的郭沫若,有文采却无民族气节的周作人,肯定不能忘记还有那个号称台湾**之父、顽固坚持**的*。
除开政治、经济、金融不谈,这里还是一个同时具备最传统的形式和最前卫的实质的地方、也是一座既充满动感、无穷变化,又充满历史沉淀、一成不变的城市。尤其是作为亚洲流行文化的发源地,东京以它那惊人的爆发力、无穷的创造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它在建筑、音乐、动漫、服装、日剧、电子产品和核能利用以及物理化学等领域都以绝对强势的新潮理念和设计成果无可争议的引领了世界潮流,全方位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东京这座城市与中国的那些特大城市的区别数不胜数,就教育而言,日本学生素质之高世人皆知。他们上课并不完全在学校内,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风景点去游览,看祖先怎么生活的;到企业去考察,看事业是怎么发展的;到野外去长足,接受大自然的考验;进行避灾演习,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这个国家生存是很艰难的、处境也是很危险的;在那些历史教科书上让学生从小就知道:落后就会挨打。而我们中国的教育除了自吹自擂、就是让学生知道外国的月亮更圆。
游走在东京街头,身为中国人不会感到太多的陌生与不适,除了同样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还有随处可见的中国留学生、经常可以碰到的来自中国两岸三地的游客,以及那些无论是外形和内在都酷似汉字的日本文字都让中国人难有异乡之叹。而且这是一个把礼貌和优雅演绎到极限的城市,仅仅依靠看日剧学会的几句日语也能在东京随便忽悠两句,只不过麻烦的是,如果表示感谢,对方一定会回一句谢谢,还会深深的鞠躬,如此一来一回,就会使得自己也感觉高尚起来。只是已经习惯了国内的街头对骂、聚众斗殴、人情冷漠之后,整天都看见东京的男女老少怀着很真诚的态度、露出感恩的笑脸、在各种各样的场合说着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日语:谢谢),不是感觉整天都像在看日剧就是到了世外桃源。
东京人很讲究秩序,依次排队很正常的,而且自觉保持彼此的距离;几百人在一个路口等红灯,没有一个人乱闯的;东京的道路都不是很宽,很少看见超过单向四车道的,不少次干道甚至还是双向单车道,可是行人绝对遵守交通秩序、绝对没有随意*队,更没有猛按喇叭的。尤其在红绿灯前,只要有一个人还在穿越斑马线,所有车辆就会很有耐心的等候,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也体现出东京人惊人的耐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还有不少警察是骑自行车进行巡逻的,街头治安不错,据说路不拾遗很正常,那些蟊贼只会盯着喜欢炫富的中国人的口袋。如果在中国的城市里,大面积的拆迁改造比比皆是,可是在东京,投资**的成田机场的新跑道却因为农民不肯卖地而一再搁浅也是事实;在中国的城市中,到处充满着官本位的威严和各部门的高楼大厦,可在东京的街头巷尾到处可见神社寺院,就连著名的寸土寸金的商业区银座也有大大小小十多座神社寺院;有笑话说,美国是想打谁就打谁;俄罗斯是谁骂我我打谁;中国是谁打我我骂谁,日本则是跟那些对他构成威胁的国家说不。
撇开政治和意识形态不谈,东京具有一种奇异的生命力。其中既有忍者的低调忍耐,又有武士道的艰苦卓绝;既有唐诗宋词的深厚底蕴,又有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坚忍不拔。如果身在其中,仿佛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呼吸和脉搏,能看清从江户以来叠加的文化沉淀,那是传统与现代的短兵相接,也是电光火石之间的七情六欲;其中既有早已翻篇的江户时代武士的菊与剑,也有现代东京每一个人的笑靥、痛苦、沉湎和努力。
这就是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