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余晖尚存。天边的残阳斜照下来,岸边原本通体漆黑的战船泛着阵阵血红。
“到了,准备下船。”
何昊和秦扬聊了一路,尽是他过往经历。之前坊间传闻就听得七七八八,如今见到了正主,探得部分秘辛,自然更是震撼不已。
不过既然船已靠岸,也只能暂时打住话头。此时,一阵喧闹声传来,循声望去,秦扬不禁咋舌——岸边竟然早已人山人海,敲锣打鼓,吹着得胜大乐。
船已停稳,船锚也扎实。赵语柔从正舱出来,步履款款,尽显从容。
秦扬远远望去,不禁暗叹,赵语柔就是那种天生不惧大场面的人。岸边人欢马叫,热闹非凡,却没有扰乱她半分。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丝毫不曾辱没公主之仪。
等公主和太傅下船后好一会,秦扬才随同何昊下船。并非何昊有意拖延,公主回归,背后还有孙太傅,军中大小将领、地方各处官员都得前来欢迎拜谒,还要协同仪仗队伍、安保护卫等,根本急不来。
秦扬此时还是楚军右路军一个小小的副将,这种场面自然轮不到他来出头。他尾随何昊,从人群中穿梭出去,准备回荆阳城城北的大营。
就在这时,秦扬听见嘈杂的人声里有人呼唤自己的名字,转头一看,是谢婉儿。在她旁边同行的则是祝良和两名右路军的将领。
“公子——”
谢婉儿好不容易才过来,微微气喘。
“你这是要去哪里,怎么招呼也不打一声?”
秦扬瞥了一眼远处,淡淡地笑了笑,说道:“我不擅长也不喜欢这种场面,就想着赶紧回去。你这是——”
此时此刻,秦扬已然察觉谢婉儿手上拿着两个珠宝木匣。
谢婉儿见状,将其中一个当着秦扬的面递给祝良。
“公子之前所托之事,我已经和祝将军在船上说好。其中一半就拿出来作为抚恤金,剩下的还是由我代公子保管。”
秦扬心中不免泛起一阵暖意。想不到谢婉儿竟然把自己的话记得这么清楚。
“有劳婉儿了。之后你怎么安排?”
听到这话,谢婉儿忽然蹙眉,似乎受了莫大的委屈,偏过头,也不知向谁抱怨。
“我还能作甚?还不是听人安排,随着回襄宁。我知道我是拖油瓶,被人嫌弃也是应该的——哎?”
秦扬突然把谢婉儿拉到身前。二人几乎是脸贴脸。
“你说话声音太小了,我听不见。回去等我,我把这边的事情了了就去找你。刚才你说的什么?再说一遍。”
谢婉儿脸刷的就红了,赶紧将他推开。
“我……什么也没说。太傅他们还在那边等我,你好自为之——早些归来,我怕太傅惦记你的紧。”
说罢,也不等秦扬回应,她便一头钻进人海,逃跑一般的离开了。
祝良走上前来,低头看了一眼手中的珠宝,欲言又止,就只拍了拍秦扬肩头。
秦扬笑了笑,也同样一言不发,随后和众人一道,绕开人群直奔城北大营。
……
城北大营离停泊的地方并不远,到达营门口时,天色将将擦黑。
秦扬刚刚回来,一切都显得很陌生。可楚军自从江北三城撤离后,已经再次驻扎数月了。
大营门前的守卫看到何昊,手执兵刃,半跪行礼。
何昊点了点头,大步流星走入。祝良带着秦扬直奔骧骑营的驻地而去,自此和何昊分开。
过了不久,同去接公主回归的十名骑兵也回到军营,高正和张起也一起回来。
百人孤身入敌境的事迹已经在军中传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有看见他们的人心中无不敬佩。
同时,何昊下令犒赏大军,今夜除值守人员,余者每人赏酒三两,方肉一块。
军中士兵无不欢呼雀跃。此战打的极其憋屈,首战便损兵折将,将城池拱手让人,导致这几个月士气低落,人心涣散。
楚国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激励军心了。尽管公主回楚国带来的好处,相比正面战场的失利微乎其微,但对于楚军来说也如同溺水者的救命稻草。
骧骑营。
众位将士围坐在一起,中间的篝火熊熊燃烧,照亮了这些年轻的脸庞。
幸存之人和大家坐在一起,一起痛饮美酒,唱着楚地的民歌,七嘴八舌的讲着过往的经历。相比正面战场,秦扬所带兵马折损的并不多。
想到那么多人永远留在了晋国,有的是同乡同族,甚至兄长父子,不少人忍不住掩面痛哭。
秦扬默默地站起身,独自离开前往营房。张起本就不是楚军中人,看到秦扬离开,随后追了上去。
祝良原本也围坐在一边,看到秦扬离开,抬头看了两眼,但并未阻拦,算是默许。
回到营房里,秦扬坐在简陋的行军床榻上,心中倍感疲倦。
他并非无情无义之人,只是在见过秦国的强盛、晋国的野望之后,他的心中憋着一股劲。
只有见过嬴天心、谢煜这等人之后,他才终于意识到,楚国输的不冤。
一场战争的结果,也许早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决定了。
所以“先为不可胜”!
而这样考虑问题之后,想起那些阵亡的士兵,秦扬心中不再是难过,而是焦虑。
他难以接受战友的离去,可是国家不强大,只会死去更多的人!
可这满怀的心事,又不知道跟谁诉说。秦扬忽然莫名怀念起了天心。
正在此时,张起推门进来。
“大人,怎的独自回来了?”
秦扬摆了摆手:“我身体有些不适,在那里待着也不舒服。”
张起走过来,看他神色落寞,面露憔悴,便猜出七七八八。
“大人,我虽然不懂你心中忧虑,但还是想劝一劝。若是听着不爽,您就当笑话。”
秦扬忍不住微微惊讶。和张起认识这么久,对方一直谨言慎行,从来没有主动进言。
“请讲。”
张起随后坐下,说道:“我本是晋人,在晋国活了二十年,家中亲人尚在晋国。但我既然决心追随您,您去哪里我便是哪里人。”
秦扬似乎被戳中心事,抬起头,却看见张起目光炯炯,眼神坚定。
“大人和秦皇有三年之约,也就是将来早晚要去秦国——”
张起是秦扬绝对信任的心腹,三年之约的事情自然没有瞒他,来的时候就对他讲了。
张起看秦扬不语,继续说:“大人过去隐居山林,并未入世,对楚国之情,都是忠君爱国的执念。可我不这样认为,自古以来,君贤臣忠,父慈子孝,都是相互相对的。大人既然没有受过楚国的好,又何必自作多情?”
秦扬叹了口气,过了好久才说:“你说的未尝没有道理。我跟你说过,我有一师,乃是我平生最敬重之人;孙太傅,你自然是知晓的,还有公主,还有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我个人确实未曾受过楚国多少恩惠,但若说没有羁绊,也是荒唐之言。”
张起并未退让:“那您这三年是准备干什么?难道一直纠结于此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容我说一句冷血的话,随同您出征阵亡的将士,就算没有牺牲于榆林,也可能殒命于平江。他们的死不是您的过错,您若过度自责,恐怕会被儿女情长绊住手脚。”
秦扬惊诧不已。他本来心中有些不悦,可仔细想想,张起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你说的没有错,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总觉得亏欠于他人,若心里有这种感觉,自然是无法潇洒快意。”
张起摇了摇头:“依我看,您只欠秦皇一人,并不欠他人。”
秦扬不理解,问:“此话怎讲?”
“您和秦皇有三年之约,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兑现。而其他人,若是说公主,您已经将他们送回,履行了职责,所以两不相欠。而其他人的因果跟您没有关系,大可不必揽到自己身上。您若心中还有亏欠感,便尽快和相关的人做好了断,将您的家人接往秦国,这才是大丈夫所为。方才说了,我本是晋人,婉儿也是晋人,那我等为何要跟您来此?”
秦扬默然。他确实有所动摇,之前也因为自己身份的变化感觉甚是割裂。张起的这番话虽然刺耳,可不得不说字字珠玑、一针见血,将他心中优柔寡断的泡沫戳破。
是啊,他的纠结主要就来源于“虚无的执念”。正如张起所说,按照这种说法,谢婉儿没有任何理由跟他来楚国,张起应该反过来举报他才对。
秦扬正要说话,营房门再次被打开。
“你俩好生快活,在这里说什么,竟然不带上我。”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秦扬和张起心照不宣,默契的打住话题。
两人同时抬头看过去,只见高正一手抱着个酒坛,另一手提着一个三层食盒,一脚将房门踢开,大大咧咧的走进来。
秦扬心中甚暖。他并非不信任高正,只是不想将他拖累进这些事情中,所以之前的一些秘密没有告知。
“张起,过来搭把手!”
高正从旁边用脚勾过来一个矮桌,张起站起身,赶紧将酒坛接过来。
两个人三下五除二把酒菜摆放整齐,随后高正又为三人斟满了酒。
“来,以碗带杯,就为大家还能活着回来。”
秦扬欲言又止,随后拿起酒碗。
“干!”
“到了,准备下船。”
何昊和秦扬聊了一路,尽是他过往经历。之前坊间传闻就听得七七八八,如今见到了正主,探得部分秘辛,自然更是震撼不已。
不过既然船已靠岸,也只能暂时打住话头。此时,一阵喧闹声传来,循声望去,秦扬不禁咋舌——岸边竟然早已人山人海,敲锣打鼓,吹着得胜大乐。
船已停稳,船锚也扎实。赵语柔从正舱出来,步履款款,尽显从容。
秦扬远远望去,不禁暗叹,赵语柔就是那种天生不惧大场面的人。岸边人欢马叫,热闹非凡,却没有扰乱她半分。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丝毫不曾辱没公主之仪。
等公主和太傅下船后好一会,秦扬才随同何昊下船。并非何昊有意拖延,公主回归,背后还有孙太傅,军中大小将领、地方各处官员都得前来欢迎拜谒,还要协同仪仗队伍、安保护卫等,根本急不来。
秦扬此时还是楚军右路军一个小小的副将,这种场面自然轮不到他来出头。他尾随何昊,从人群中穿梭出去,准备回荆阳城城北的大营。
就在这时,秦扬听见嘈杂的人声里有人呼唤自己的名字,转头一看,是谢婉儿。在她旁边同行的则是祝良和两名右路军的将领。
“公子——”
谢婉儿好不容易才过来,微微气喘。
“你这是要去哪里,怎么招呼也不打一声?”
秦扬瞥了一眼远处,淡淡地笑了笑,说道:“我不擅长也不喜欢这种场面,就想着赶紧回去。你这是——”
此时此刻,秦扬已然察觉谢婉儿手上拿着两个珠宝木匣。
谢婉儿见状,将其中一个当着秦扬的面递给祝良。
“公子之前所托之事,我已经和祝将军在船上说好。其中一半就拿出来作为抚恤金,剩下的还是由我代公子保管。”
秦扬心中不免泛起一阵暖意。想不到谢婉儿竟然把自己的话记得这么清楚。
“有劳婉儿了。之后你怎么安排?”
听到这话,谢婉儿忽然蹙眉,似乎受了莫大的委屈,偏过头,也不知向谁抱怨。
“我还能作甚?还不是听人安排,随着回襄宁。我知道我是拖油瓶,被人嫌弃也是应该的——哎?”
秦扬突然把谢婉儿拉到身前。二人几乎是脸贴脸。
“你说话声音太小了,我听不见。回去等我,我把这边的事情了了就去找你。刚才你说的什么?再说一遍。”
谢婉儿脸刷的就红了,赶紧将他推开。
“我……什么也没说。太傅他们还在那边等我,你好自为之——早些归来,我怕太傅惦记你的紧。”
说罢,也不等秦扬回应,她便一头钻进人海,逃跑一般的离开了。
祝良走上前来,低头看了一眼手中的珠宝,欲言又止,就只拍了拍秦扬肩头。
秦扬笑了笑,也同样一言不发,随后和众人一道,绕开人群直奔城北大营。
……
城北大营离停泊的地方并不远,到达营门口时,天色将将擦黑。
秦扬刚刚回来,一切都显得很陌生。可楚军自从江北三城撤离后,已经再次驻扎数月了。
大营门前的守卫看到何昊,手执兵刃,半跪行礼。
何昊点了点头,大步流星走入。祝良带着秦扬直奔骧骑营的驻地而去,自此和何昊分开。
过了不久,同去接公主回归的十名骑兵也回到军营,高正和张起也一起回来。
百人孤身入敌境的事迹已经在军中传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有看见他们的人心中无不敬佩。
同时,何昊下令犒赏大军,今夜除值守人员,余者每人赏酒三两,方肉一块。
军中士兵无不欢呼雀跃。此战打的极其憋屈,首战便损兵折将,将城池拱手让人,导致这几个月士气低落,人心涣散。
楚国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激励军心了。尽管公主回楚国带来的好处,相比正面战场的失利微乎其微,但对于楚军来说也如同溺水者的救命稻草。
骧骑营。
众位将士围坐在一起,中间的篝火熊熊燃烧,照亮了这些年轻的脸庞。
幸存之人和大家坐在一起,一起痛饮美酒,唱着楚地的民歌,七嘴八舌的讲着过往的经历。相比正面战场,秦扬所带兵马折损的并不多。
想到那么多人永远留在了晋国,有的是同乡同族,甚至兄长父子,不少人忍不住掩面痛哭。
秦扬默默地站起身,独自离开前往营房。张起本就不是楚军中人,看到秦扬离开,随后追了上去。
祝良原本也围坐在一边,看到秦扬离开,抬头看了两眼,但并未阻拦,算是默许。
回到营房里,秦扬坐在简陋的行军床榻上,心中倍感疲倦。
他并非无情无义之人,只是在见过秦国的强盛、晋国的野望之后,他的心中憋着一股劲。
只有见过嬴天心、谢煜这等人之后,他才终于意识到,楚国输的不冤。
一场战争的结果,也许早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决定了。
所以“先为不可胜”!
而这样考虑问题之后,想起那些阵亡的士兵,秦扬心中不再是难过,而是焦虑。
他难以接受战友的离去,可是国家不强大,只会死去更多的人!
可这满怀的心事,又不知道跟谁诉说。秦扬忽然莫名怀念起了天心。
正在此时,张起推门进来。
“大人,怎的独自回来了?”
秦扬摆了摆手:“我身体有些不适,在那里待着也不舒服。”
张起走过来,看他神色落寞,面露憔悴,便猜出七七八八。
“大人,我虽然不懂你心中忧虑,但还是想劝一劝。若是听着不爽,您就当笑话。”
秦扬忍不住微微惊讶。和张起认识这么久,对方一直谨言慎行,从来没有主动进言。
“请讲。”
张起随后坐下,说道:“我本是晋人,在晋国活了二十年,家中亲人尚在晋国。但我既然决心追随您,您去哪里我便是哪里人。”
秦扬似乎被戳中心事,抬起头,却看见张起目光炯炯,眼神坚定。
“大人和秦皇有三年之约,也就是将来早晚要去秦国——”
张起是秦扬绝对信任的心腹,三年之约的事情自然没有瞒他,来的时候就对他讲了。
张起看秦扬不语,继续说:“大人过去隐居山林,并未入世,对楚国之情,都是忠君爱国的执念。可我不这样认为,自古以来,君贤臣忠,父慈子孝,都是相互相对的。大人既然没有受过楚国的好,又何必自作多情?”
秦扬叹了口气,过了好久才说:“你说的未尝没有道理。我跟你说过,我有一师,乃是我平生最敬重之人;孙太傅,你自然是知晓的,还有公主,还有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我个人确实未曾受过楚国多少恩惠,但若说没有羁绊,也是荒唐之言。”
张起并未退让:“那您这三年是准备干什么?难道一直纠结于此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容我说一句冷血的话,随同您出征阵亡的将士,就算没有牺牲于榆林,也可能殒命于平江。他们的死不是您的过错,您若过度自责,恐怕会被儿女情长绊住手脚。”
秦扬惊诧不已。他本来心中有些不悦,可仔细想想,张起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你说的没有错,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总觉得亏欠于他人,若心里有这种感觉,自然是无法潇洒快意。”
张起摇了摇头:“依我看,您只欠秦皇一人,并不欠他人。”
秦扬不理解,问:“此话怎讲?”
“您和秦皇有三年之约,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兑现。而其他人,若是说公主,您已经将他们送回,履行了职责,所以两不相欠。而其他人的因果跟您没有关系,大可不必揽到自己身上。您若心中还有亏欠感,便尽快和相关的人做好了断,将您的家人接往秦国,这才是大丈夫所为。方才说了,我本是晋人,婉儿也是晋人,那我等为何要跟您来此?”
秦扬默然。他确实有所动摇,之前也因为自己身份的变化感觉甚是割裂。张起的这番话虽然刺耳,可不得不说字字珠玑、一针见血,将他心中优柔寡断的泡沫戳破。
是啊,他的纠结主要就来源于“虚无的执念”。正如张起所说,按照这种说法,谢婉儿没有任何理由跟他来楚国,张起应该反过来举报他才对。
秦扬正要说话,营房门再次被打开。
“你俩好生快活,在这里说什么,竟然不带上我。”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秦扬和张起心照不宣,默契的打住话题。
两人同时抬头看过去,只见高正一手抱着个酒坛,另一手提着一个三层食盒,一脚将房门踢开,大大咧咧的走进来。
秦扬心中甚暖。他并非不信任高正,只是不想将他拖累进这些事情中,所以之前的一些秘密没有告知。
“张起,过来搭把手!”
高正从旁边用脚勾过来一个矮桌,张起站起身,赶紧将酒坛接过来。
两个人三下五除二把酒菜摆放整齐,随后高正又为三人斟满了酒。
“来,以碗带杯,就为大家还能活着回来。”
秦扬欲言又止,随后拿起酒碗。
“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