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渡江战役前夕,江淮五地委、五专署、五分区以及五支司这四个摊子,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在紧张的局势下高效运转。除五专署外,程明远在其余三个摊子均身兼要职,肩负着统筹全局的重任。
起初,五地委还能与陆学斌领导的皖西四地委保持密切联系,互通情报,携手为渡江战役做准备。然而,随着战事愈发紧迫,五地委的工作进入繁忙阶段。
程明远坐镇清风阁的五地委办公室,这里俨然成为整个支前工作的核心枢纽。桌上六部连接各县的电话,再加上一部直通粟裕的专线电话,如同七条信息命脉,所有关键工作都通过这些电话协调解决。办公室的墙上,详细标注着粮食和船舶等关键物资的情况。截止到 1949 年 3 月 31 日,粮食储备已接近 4000 万斤,船舶数量达到 300 担的船只800 余条,渡手、船工和水手总计 1300 余人,至于小船,包括那些形如腰子盆的简易船只更是不计其数。
在程明远的率领下,五地委领导班子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方面继续大力征集粮食,确保大军渡江及后续行动的粮草供应;另一方面,争分夺秒地加紧训练船工和水手,提升他们的技能与应对实战的能力。而位于向家冲的修船处,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昼夜不停地劳作,秉持着“歇人不歇锹”的精神,只为让每一艘船都能以最佳状态投入战斗。
程明远始终坚守在指挥一线,那七门电话此起彼伏的铃声,构成了他近期军旅生涯的激昂旋律。每一次拿起听筒,都是对局势的精准判断;每一次下达指令,都关乎着渡江战役的成败。然而,尽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前方依旧困难重重。随着渡江日期的临近,敌人必然会加强破坏与干扰,如何在保障物资安全的同时,确保各项准备工作不受影响?在这紧张的节奏中,还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程明远和五地委又将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冲破重重阻碍,为渡江战役的胜利铸就坚实基础?一切都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时刻,等待着他们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在渡江战役筹备的紧张氛围中,一天,肥东县委杨吉平的电话打到了五地委程明远这里。电话那头,杨吉平语气严肃,请示对国民党肥东五十头合五区区长龚养初的处理意见。
“程书记,龚养初说他到巢县找过您,可他就是不肯说具体谈了什么。我们想请您核实一下情况。他私藏枪支,有长短枪二十几支,掷弹筒两个,花鼓筒***五支。他作为国民党地方势力代表,当地群众对他恨得牙痒痒,都不愿轻易饶过他。我们肥东县委决定依法惩处他,特向您请示指示。”
程明远回忆起龚养初来巢县找自己的情景,对着电话说道:“龚养初确实来巢县找过我。当时我明确跟他讲,让他回去把所有武器全部交给政府,还叮嘱他,共★★做事最讲认真,如果他不听劝告,我也保不了他。我让他仔细想好,不要错失这次机会,反复提醒他一定要记住。”
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不到30天,当地群众在龚养初家地窖里挖出了那些藏匿的枪支弹药。程明远听闻后,对龚养初的表现极度失望,在电话里对杨吉平说道:“我在他临走时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他却不听,既然如此,你们按照规定自行处理吧。”
这件事虽看似只是一个局部的小插曲,但在这渡江战役前夕的特殊时期,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对龚养初这样国民党旧势力代表的处置,不仅关乎着当地的社会治安与群众情绪,更彰显了共★★对待反动势力的坚决态度。它向所有人表明,任何企图与人民为敌、阻碍革命进程的行为都将受到应有的惩处。而在这过程中,也反映出部分国民党残余势力仍心存侥幸,妄图负隅顽抗。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是否还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五地委又将如何应对这些潜藏的不稳定因素,确保渡江战役的筹备工作不受干扰?一切都在紧张的局势中,等待着进一步的发展与解决。
远在北平的谈判桌上,国民党一边和谈一边加紧部署江防,企图划江而治,保持残余势力,争取时间准备卷土重来。蒋介石调集陆军 115 个师,海军第二舰队 130 艘舰艇,约 75 万余人,构筑所谓的立体江防。意图借天险锁住阵脚,以图与共军最后决战。中★★央在与国民党进行和谈的同时,已做好渡江作战的准备。二野三个兵团,三野四个兵团,四野一个兵团,统一受***、陈毅、刘伯承、粟裕、谭震林五人组建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指挥。军委命令,一旦和谈破裂,立即发起渡江战役。我参加渡江战役,渡江作战部队达到 100 多万人,分东中西三个集团实施突击。以三野八、十兵团,共八个军组织组成**击集团,主力由三江营至张黄港段实施渡江。以三野七、九兵团共七个军组成中突击集团,在裕溪口至枞阳土桥段渡江。渡江后两个集团东西东西对进,实施前行合围。无为四分区的陆学斌和江淮五分区的程明远负责中路大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1949 年 4 月,解放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共决定撤销江淮区党委,成立皖北区党委,原本拟定由彭涛担任书记。彭涛曾在安徽工作过,深知这片土地情况复杂,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故而推辞这一重任,并向中央推荐了曾希圣。最终,中央采纳了彭涛的建议,决定由曾希圣来主持皖北大局。
曾希圣抵达合肥后,迅速投入工作,当即电令程明远前来合肥参加皖北区党委第一次会议。程明远与曾希圣的缘分,要追溯到 1940 年下半年。那时,曾希圣在重庆从事情报工作,因能力出众,引起了戴笠的注意,处境十分危险。中央出于对他安全的考虑,由叶挺将军出面,将他带到皖南新四军军部。由于军部对他的具体来历了解有限,便安排他前往巢湖地区,负责筹集船只,接应皖南新四军转移到江北。
曾希圣来到巢南,在高林桥班家巷结识了程明远。两人一见如故,在共同为接应新四军转移而忙碌的日子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面对诸多困难与危险,他们携手共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不解的缘分。
如今,多年过去,在这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两人再次因工作而相聚。此次皖北区党委的成立,意味着新的使命与责任。程明远接到电令后,深知此次会议的重要性,立即动身前往合肥。他心中既期待与曾思圣的重逢,又对即将面临的新工作充满思考。在这个历史转折的节点,皖北地区百废待兴,局势错综复杂,他们将如何在曾希圣的领导下,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动皖北地区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贡献力量?而在即将召开的皖北区党委第一次会议上,又会制定出哪些重要决策,对后续的工作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期待,等待着他们去探索与实践。
时间悄然步入渡江战役的倒计时,江北沿线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同黄金般珍贵。4 月 15 日,程明远与付继泽再次深入各起渡点,进行最后的工作检查与确认。他们仔细地确定各兵团、各军具体的登船南渡位置,并向部队传达指令,要求在十八号之前务必进入指定位置待命,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推进着。
4 月 18 日,在巢南散兵芦席嘴河滩上,一场意义非凡的战前动员大会正在举行。河滩上,人头攒动,气氛热烈而庄重。800 多名参战渡手、部分水手,以及 500 余人的预备队和警戒部队齐聚于此。程明远站在临时搭建的**台上,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台下的人群,开始了他激昂的讲话:
“同志们,巢湖的父老乡亲们,大家好!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是要告诉大家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经过百日的艰苦训练,马上我们就要登上船,投身到伟大的战斗中去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志,现在正是为国家出力、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关键时刻!奋勇向前,这是我们的使命!大家要知道,打仗就会有流血牺牲,但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奉献一切,那是无上的光荣!所有的船工,包括渡手,都与渡江的战士们同等重要。一旦出现伤亡,我们会按照军烈属待遇处理。我已经和地方政府打过招呼,一定会说到做到!等你们顺利送完大军过江后,如果有任何事情,就来找我,我就在清风阁卧牛山脚下。你们多数人都认识我,我就是当年的巢湖支队政委程明远。”
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人群中有人大声喊道:“你就是焦湖南的程参谋,谁不认识啊!自从你来了,我们过了好几年的安稳日子!”
程明远微笑着点点头,接着说道:“你们第一次上战场,可能会有些害怕,但大家不要担心。我们的解放大军有 100 多万人,从江北摆开一字长蛇阵,同时发起进攻。国民党在这 1000 公里的江面上,根本不知道我们的突破口在哪里。你们在船上,只需要记住,拼命往前往前划就行!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今天在这里,我预祝大家旗开得胜,运送成功!”
程明远的话,如同激昂的战歌,点燃了在场每一个人的热血与斗志。祖辈在焦湖玩船的万成德、万成法兄弟,以及林厚全,被程明远的话语深深打动,他们主动站出来,表示要用自家的船为大军从撮镇把粮食运到三官殿,再送到江边渡江大军手中。他们不辞辛苦,坚决不要工钱。这份无私的奉献,源自他们对共★★的无比信任,对新中国美好未来的殷切希望。
在这渡江战役即将打响的前夕,这场动员大会不仅凝聚了人心,更坚定了所有人为胜利而拼搏的决心。然而,渡江之路必定充满艰险,敌人的炮火、恶劣的天气,都可能成为前行的阻碍。船工们能否在枪林弹雨中安全地将大军送过江去?程明远和他的同志们又将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一切都在这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中,等待着命运的考验。
中路大军以谭震林指挥的三野七兵团三个军,21 军、22 军、35 军。三野九兵团三个军,27 军、30 军、33 军。另外八兵团有两个军,24 军、34 军。临时划归谭震林指挥。每个军的参战人,一线人员分别为 1~3 个批次登船。各军的战略预备队是充足的,战士们斗志是昂扬的,陈明远的粮食和船只是有保证的。(未完待续)
起初,五地委还能与陆学斌领导的皖西四地委保持密切联系,互通情报,携手为渡江战役做准备。然而,随着战事愈发紧迫,五地委的工作进入繁忙阶段。
程明远坐镇清风阁的五地委办公室,这里俨然成为整个支前工作的核心枢纽。桌上六部连接各县的电话,再加上一部直通粟裕的专线电话,如同七条信息命脉,所有关键工作都通过这些电话协调解决。办公室的墙上,详细标注着粮食和船舶等关键物资的情况。截止到 1949 年 3 月 31 日,粮食储备已接近 4000 万斤,船舶数量达到 300 担的船只800 余条,渡手、船工和水手总计 1300 余人,至于小船,包括那些形如腰子盆的简易船只更是不计其数。
在程明远的率领下,五地委领导班子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方面继续大力征集粮食,确保大军渡江及后续行动的粮草供应;另一方面,争分夺秒地加紧训练船工和水手,提升他们的技能与应对实战的能力。而位于向家冲的修船处,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昼夜不停地劳作,秉持着“歇人不歇锹”的精神,只为让每一艘船都能以最佳状态投入战斗。
程明远始终坚守在指挥一线,那七门电话此起彼伏的铃声,构成了他近期军旅生涯的激昂旋律。每一次拿起听筒,都是对局势的精准判断;每一次下达指令,都关乎着渡江战役的成败。然而,尽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前方依旧困难重重。随着渡江日期的临近,敌人必然会加强破坏与干扰,如何在保障物资安全的同时,确保各项准备工作不受影响?在这紧张的节奏中,还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程明远和五地委又将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冲破重重阻碍,为渡江战役的胜利铸就坚实基础?一切都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时刻,等待着他们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在渡江战役筹备的紧张氛围中,一天,肥东县委杨吉平的电话打到了五地委程明远这里。电话那头,杨吉平语气严肃,请示对国民党肥东五十头合五区区长龚养初的处理意见。
“程书记,龚养初说他到巢县找过您,可他就是不肯说具体谈了什么。我们想请您核实一下情况。他私藏枪支,有长短枪二十几支,掷弹筒两个,花鼓筒***五支。他作为国民党地方势力代表,当地群众对他恨得牙痒痒,都不愿轻易饶过他。我们肥东县委决定依法惩处他,特向您请示指示。”
程明远回忆起龚养初来巢县找自己的情景,对着电话说道:“龚养初确实来巢县找过我。当时我明确跟他讲,让他回去把所有武器全部交给政府,还叮嘱他,共★★做事最讲认真,如果他不听劝告,我也保不了他。我让他仔细想好,不要错失这次机会,反复提醒他一定要记住。”
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不到30天,当地群众在龚养初家地窖里挖出了那些藏匿的枪支弹药。程明远听闻后,对龚养初的表现极度失望,在电话里对杨吉平说道:“我在他临走时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他却不听,既然如此,你们按照规定自行处理吧。”
这件事虽看似只是一个局部的小插曲,但在这渡江战役前夕的特殊时期,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对龚养初这样国民党旧势力代表的处置,不仅关乎着当地的社会治安与群众情绪,更彰显了共★★对待反动势力的坚决态度。它向所有人表明,任何企图与人民为敌、阻碍革命进程的行为都将受到应有的惩处。而在这过程中,也反映出部分国民党残余势力仍心存侥幸,妄图负隅顽抗。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是否还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五地委又将如何应对这些潜藏的不稳定因素,确保渡江战役的筹备工作不受干扰?一切都在紧张的局势中,等待着进一步的发展与解决。
远在北平的谈判桌上,国民党一边和谈一边加紧部署江防,企图划江而治,保持残余势力,争取时间准备卷土重来。蒋介石调集陆军 115 个师,海军第二舰队 130 艘舰艇,约 75 万余人,构筑所谓的立体江防。意图借天险锁住阵脚,以图与共军最后决战。中★★央在与国民党进行和谈的同时,已做好渡江作战的准备。二野三个兵团,三野四个兵团,四野一个兵团,统一受***、陈毅、刘伯承、粟裕、谭震林五人组建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指挥。军委命令,一旦和谈破裂,立即发起渡江战役。我参加渡江战役,渡江作战部队达到 100 多万人,分东中西三个集团实施突击。以三野八、十兵团,共八个军组织组成**击集团,主力由三江营至张黄港段实施渡江。以三野七、九兵团共七个军组成中突击集团,在裕溪口至枞阳土桥段渡江。渡江后两个集团东西东西对进,实施前行合围。无为四分区的陆学斌和江淮五分区的程明远负责中路大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1949 年 4 月,解放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共决定撤销江淮区党委,成立皖北区党委,原本拟定由彭涛担任书记。彭涛曾在安徽工作过,深知这片土地情况复杂,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故而推辞这一重任,并向中央推荐了曾希圣。最终,中央采纳了彭涛的建议,决定由曾希圣来主持皖北大局。
曾希圣抵达合肥后,迅速投入工作,当即电令程明远前来合肥参加皖北区党委第一次会议。程明远与曾希圣的缘分,要追溯到 1940 年下半年。那时,曾希圣在重庆从事情报工作,因能力出众,引起了戴笠的注意,处境十分危险。中央出于对他安全的考虑,由叶挺将军出面,将他带到皖南新四军军部。由于军部对他的具体来历了解有限,便安排他前往巢湖地区,负责筹集船只,接应皖南新四军转移到江北。
曾希圣来到巢南,在高林桥班家巷结识了程明远。两人一见如故,在共同为接应新四军转移而忙碌的日子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面对诸多困难与危险,他们携手共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不解的缘分。
如今,多年过去,在这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两人再次因工作而相聚。此次皖北区党委的成立,意味着新的使命与责任。程明远接到电令后,深知此次会议的重要性,立即动身前往合肥。他心中既期待与曾思圣的重逢,又对即将面临的新工作充满思考。在这个历史转折的节点,皖北地区百废待兴,局势错综复杂,他们将如何在曾希圣的领导下,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动皖北地区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贡献力量?而在即将召开的皖北区党委第一次会议上,又会制定出哪些重要决策,对后续的工作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期待,等待着他们去探索与实践。
时间悄然步入渡江战役的倒计时,江北沿线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同黄金般珍贵。4 月 15 日,程明远与付继泽再次深入各起渡点,进行最后的工作检查与确认。他们仔细地确定各兵团、各军具体的登船南渡位置,并向部队传达指令,要求在十八号之前务必进入指定位置待命,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推进着。
4 月 18 日,在巢南散兵芦席嘴河滩上,一场意义非凡的战前动员大会正在举行。河滩上,人头攒动,气氛热烈而庄重。800 多名参战渡手、部分水手,以及 500 余人的预备队和警戒部队齐聚于此。程明远站在临时搭建的**台上,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台下的人群,开始了他激昂的讲话:
“同志们,巢湖的父老乡亲们,大家好!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是要告诉大家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经过百日的艰苦训练,马上我们就要登上船,投身到伟大的战斗中去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志,现在正是为国家出力、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关键时刻!奋勇向前,这是我们的使命!大家要知道,打仗就会有流血牺牲,但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奉献一切,那是无上的光荣!所有的船工,包括渡手,都与渡江的战士们同等重要。一旦出现伤亡,我们会按照军烈属待遇处理。我已经和地方政府打过招呼,一定会说到做到!等你们顺利送完大军过江后,如果有任何事情,就来找我,我就在清风阁卧牛山脚下。你们多数人都认识我,我就是当年的巢湖支队政委程明远。”
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人群中有人大声喊道:“你就是焦湖南的程参谋,谁不认识啊!自从你来了,我们过了好几年的安稳日子!”
程明远微笑着点点头,接着说道:“你们第一次上战场,可能会有些害怕,但大家不要担心。我们的解放大军有 100 多万人,从江北摆开一字长蛇阵,同时发起进攻。国民党在这 1000 公里的江面上,根本不知道我们的突破口在哪里。你们在船上,只需要记住,拼命往前往前划就行!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今天在这里,我预祝大家旗开得胜,运送成功!”
程明远的话,如同激昂的战歌,点燃了在场每一个人的热血与斗志。祖辈在焦湖玩船的万成德、万成法兄弟,以及林厚全,被程明远的话语深深打动,他们主动站出来,表示要用自家的船为大军从撮镇把粮食运到三官殿,再送到江边渡江大军手中。他们不辞辛苦,坚决不要工钱。这份无私的奉献,源自他们对共★★的无比信任,对新中国美好未来的殷切希望。
在这渡江战役即将打响的前夕,这场动员大会不仅凝聚了人心,更坚定了所有人为胜利而拼搏的决心。然而,渡江之路必定充满艰险,敌人的炮火、恶劣的天气,都可能成为前行的阻碍。船工们能否在枪林弹雨中安全地将大军送过江去?程明远和他的同志们又将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一切都在这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中,等待着命运的考验。
中路大军以谭震林指挥的三野七兵团三个军,21 军、22 军、35 军。三野九兵团三个军,27 军、30 军、33 军。另外八兵团有两个军,24 军、34 军。临时划归谭震林指挥。每个军的参战人,一线人员分别为 1~3 个批次登船。各军的战略预备队是充足的,战士们斗志是昂扬的,陈明远的粮食和船只是有保证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