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刑牧春已经说过,首射的全部参数都是提前装定好,无需发射单位进行过多操作,只要按点火键就完事了。
但在梁彦刚看来,这只能算是任务的最低要求。
一名优秀的指挥员,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此。
更何况按照对方的说法,如果首射成功,那么后续的几次发射之间的间隔应该很短,而且难度也会越来越高。
如果到那时候再临时抱佛脚,那很有可能根本来不及。
自己丢脸乃至给810旅丢脸都是小事,要是因此而影响到了研发部门对于装备的开发策略,那可就成历史罪人了。
因此,在跟刑牧春对接过后续工作的部分细节之后,他便带着部队开始了纸面和实操的双重特训。
当然,梁彦刚是没能耐给手下搞纸面特训的。
就连他自己都得几乎从零开始学起。
于是,在一番死缠烂打,以及跟上级的请示之后,原本预计只在鼎新待三天的刑牧春,也被迫把自己的行程延长到了一周。
而在另外一边,怀柔科学城里的常浩南,也得到了一个喜讯。
一个让他有些意外的喜讯……
……
“常院士,在组织的关怀和照顾下,在您的带领和指导下……短促放电版本的磁流体发电验证段,已经顺利落地了。”
韩陈峰手里拿着几张不起眼的A4纸,用无比平淡的语气对常浩南说道。
后者今天刚一上班就在办公室门口看到一脸憔悴的韩陈峰,还以为对方是来找自己要什么设备,或者请求什么帮助的。
结果连外套都还没来得及脱,就听到了这么个突如其来的消息。
整个人的动作直接停滞了一瞬间。
然后下意识瞄了一眼挂在墙上的日历。
如今是2007年9月份,距离他和韩陈峰提出磁流体发电站的设想,也就过去了不到一年功夫而已。
在某个瞬间,常浩南突然有点感同身受。
怪不得之前那些老前辈看见自己几个月就做完项目的时候,一个个都跟见鬼了似的——
沉浸在工作中的研发人员自己或许没什么感觉,但从外人的角度来看,是真有点惊人。
好在他本人就没少干一样的事情,所以倒不至于把这种情绪表现得太过明显。
趁着停顿的机会,常浩南顺势重新拉上了外套的拉链,做出一副不出所料的样子:
“运行参数怎么样,还有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如何?”
或许是因为演技到位,韩陈峰还真就没瞧出什么端倪,还以为是一切都在常院士计算当中,不免露出有些遗憾的表情。
但很快就回答道:
“因为只是原理验证设备,所以峰值功率只有170兆瓦,单次工作时间55-60毫秒,全过程平均功率大约95-100兆瓦,勉强符合设计预期……但后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是需要更加专业的平台和更充分的准备,当然还有更多资金投入才行。”
说“只有”170兆瓦,绝对不是韩陈峰的凡尔赛。
这个数字看着虽然挺吓人,几乎等同于一个中型的火力发电机组,但却无法持续输出,而是只能坚挺一下子,然后就要进入漫长的空窗期。
距离“循环工作、连续发电”的设想,更是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哪怕是电磁弹射或者电磁能发射这样本就需要脉冲式放电的用途,不到100毫秒的放电时间也着实过于寒碜了一点。
如果把工作时间拉长,那么功率参数就会出现指数级的下降。
确实只是先期验证设备的指标。
当然,相比于过去那些只能当玩具的同类产品而言,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至少能够确定这项技术具备应用层面的潜力。
“走,去你那边看看……”
常浩南指了指门外的方向,示意对方带路。
虽然韩陈峰的大部分家底都在盛京,但为了能蹭到足够强大的爆轰驱动段以提供足够高密度的等离子体,整个磁流体验证设备的研制工作都是在怀柔科学城里面完成。
包括验证设备本身,也是被安置在附近一处被临时腾空出来的实验室里面。
所以,只过了不到十分钟,常浩南就看见了韩陈峰鼓捣出来的那套磁流体发电系统。
由于整个设备核心就是一根跟激波风洞类似的正向爆轰驱动段,所以单从外观上看,跟一台小型风洞并没有什么区别。
只有通过负载部分的真空罐,以及由强磁铁构成的发电通道,才能依稀看出它的特殊之处。
韩陈峰拍了拍设备最前端的法兰盘,向常浩南介绍道。
“激波发生部分我们直接借鉴了JF14风洞的设计,并在其基础上等比例缩小……事实证明完全是牛刀杀鸡,其它子系统完全匹配不了它的性能,哪怕把额定功率再提高十倍都绰绰有余……”
在工程上,如果把一个设备等比例放大一个数量级,那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离奇的问题。
但如果是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则通常会省心很多。
而且研制生产所需的工时,往往会比十分之一更少。
只是成本方面,会因为过度用料而有些浪费。
但考虑到韩陈峰他们的效率,这样倒也无可厚非。
“我们混合了氩气和氙气作为工质气体,并向其中掺混一部分碱金属作为电离种子,以提高其电导率,降低相同发电功率下对于外界磁场的需求,您知道在强磁体这方面,我们国家不算领先,而考虑到这项技术可能的军事用途,我们也没有选择进口……”
听到这里,常浩南突然抬手打断:
“我记得你刚刚说的是,性能勉强符合设计预期……也就是说你们,或者你个人,原本对这台设备的性能有着更高的期待,但最终测试得到的结果并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应该没错吧?”
韩陈峰一愣,接着露出“不愧是您”的表情,并点了点头:
“没错,其实我个人预估的峰值功率应该能达到250MW以上。”
“那有没有分析过,中间的差距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常浩南已经越来越符合一般概念里“导师”的形象了。
“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我低估了发电通道对于工质性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幸亏在李子寅同志的建议下留出了足够多的余量,否则恐怕连170MW的设计指标都无法实现……”
说起这件事,韩陈峰的表情也变得愈发严肃起来:
“至于具体是发电通道的哪个部分出了问题,我们还在回溯整个设计流程。”
这一次,常浩南没有接话,只是来到负载段旁边,盯着上面的铭牌看了大概半分钟。
然后才转过身,再一次问道:
“你们在设计过程中,用的是修正过的等温气体流动假设?”
一句话惊得韩陈峰甚至忘了直接回答,而是下意识反问:
“这您都知道?”
显然,常浩南的猜测没错。
“这就不奇怪了。”
他指着包裹在厚厚隔热层里的发电通道解释道:
“流体流过发电通道壁面时,边界附近因冷却形成具有温度梯度的薄气体层,紧贴电极表面的边界层温度分布不均且远低于中心主流,改变了电极间导电气体的电导率,表现在宏观上就是工质气体的性能降低。”
韩陈峰张了张嘴,但没能发出任何声音。
这种连设计过程和实验参数都没看过,光是听他描述就能进行归因分析的操作,实在是过于挑战他的世界观。
犹豫半晌之后,他才试探着问道:
“常院士,您不会是……看过我们的日志文件吧?”
“那倒没有。”
常浩南笑着摇头:
“实际在今天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你们的进度已经到这种程度了……”
相比于每周都要提交报告的高超音速项目,韩陈峰这边因为并非当前重点,所以汇报的频率和细致程度都有所不如。
“那……”
“我以前搞航发的时候,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常浩南拍了拍掌心沾上的浮尘,继续道:
“所以解决办法应该也跟航发差不多……在壁面开孔或开槽,把抽吸电极对称布置在发电通道与磁感线平行的侧面,与排气盖板封闭贴合形成抽吸真空腔,波纹管两侧通过真空法兰分别连接绝缘连接段和排气连接段,将流入真空腔内的薄层气体,也就是附面层排出,就能让主流高温流体重新占据壁面,提高贴壁流体的温度,从而产生更大的感应电动势。”
“至于能不能达到你估计的250MW以上……就只有试过之后才知道了。”
但在梁彦刚看来,这只能算是任务的最低要求。
一名优秀的指挥员,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此。
更何况按照对方的说法,如果首射成功,那么后续的几次发射之间的间隔应该很短,而且难度也会越来越高。
如果到那时候再临时抱佛脚,那很有可能根本来不及。
自己丢脸乃至给810旅丢脸都是小事,要是因此而影响到了研发部门对于装备的开发策略,那可就成历史罪人了。
因此,在跟刑牧春对接过后续工作的部分细节之后,他便带着部队开始了纸面和实操的双重特训。
当然,梁彦刚是没能耐给手下搞纸面特训的。
就连他自己都得几乎从零开始学起。
于是,在一番死缠烂打,以及跟上级的请示之后,原本预计只在鼎新待三天的刑牧春,也被迫把自己的行程延长到了一周。
而在另外一边,怀柔科学城里的常浩南,也得到了一个喜讯。
一个让他有些意外的喜讯……
……
“常院士,在组织的关怀和照顾下,在您的带领和指导下……短促放电版本的磁流体发电验证段,已经顺利落地了。”
韩陈峰手里拿着几张不起眼的A4纸,用无比平淡的语气对常浩南说道。
后者今天刚一上班就在办公室门口看到一脸憔悴的韩陈峰,还以为对方是来找自己要什么设备,或者请求什么帮助的。
结果连外套都还没来得及脱,就听到了这么个突如其来的消息。
整个人的动作直接停滞了一瞬间。
然后下意识瞄了一眼挂在墙上的日历。
如今是2007年9月份,距离他和韩陈峰提出磁流体发电站的设想,也就过去了不到一年功夫而已。
在某个瞬间,常浩南突然有点感同身受。
怪不得之前那些老前辈看见自己几个月就做完项目的时候,一个个都跟见鬼了似的——
沉浸在工作中的研发人员自己或许没什么感觉,但从外人的角度来看,是真有点惊人。
好在他本人就没少干一样的事情,所以倒不至于把这种情绪表现得太过明显。
趁着停顿的机会,常浩南顺势重新拉上了外套的拉链,做出一副不出所料的样子:
“运行参数怎么样,还有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如何?”
或许是因为演技到位,韩陈峰还真就没瞧出什么端倪,还以为是一切都在常院士计算当中,不免露出有些遗憾的表情。
但很快就回答道:
“因为只是原理验证设备,所以峰值功率只有170兆瓦,单次工作时间55-60毫秒,全过程平均功率大约95-100兆瓦,勉强符合设计预期……但后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是需要更加专业的平台和更充分的准备,当然还有更多资金投入才行。”
说“只有”170兆瓦,绝对不是韩陈峰的凡尔赛。
这个数字看着虽然挺吓人,几乎等同于一个中型的火力发电机组,但却无法持续输出,而是只能坚挺一下子,然后就要进入漫长的空窗期。
距离“循环工作、连续发电”的设想,更是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哪怕是电磁弹射或者电磁能发射这样本就需要脉冲式放电的用途,不到100毫秒的放电时间也着实过于寒碜了一点。
如果把工作时间拉长,那么功率参数就会出现指数级的下降。
确实只是先期验证设备的指标。
当然,相比于过去那些只能当玩具的同类产品而言,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至少能够确定这项技术具备应用层面的潜力。
“走,去你那边看看……”
常浩南指了指门外的方向,示意对方带路。
虽然韩陈峰的大部分家底都在盛京,但为了能蹭到足够强大的爆轰驱动段以提供足够高密度的等离子体,整个磁流体验证设备的研制工作都是在怀柔科学城里面完成。
包括验证设备本身,也是被安置在附近一处被临时腾空出来的实验室里面。
所以,只过了不到十分钟,常浩南就看见了韩陈峰鼓捣出来的那套磁流体发电系统。
由于整个设备核心就是一根跟激波风洞类似的正向爆轰驱动段,所以单从外观上看,跟一台小型风洞并没有什么区别。
只有通过负载部分的真空罐,以及由强磁铁构成的发电通道,才能依稀看出它的特殊之处。
韩陈峰拍了拍设备最前端的法兰盘,向常浩南介绍道。
“激波发生部分我们直接借鉴了JF14风洞的设计,并在其基础上等比例缩小……事实证明完全是牛刀杀鸡,其它子系统完全匹配不了它的性能,哪怕把额定功率再提高十倍都绰绰有余……”
在工程上,如果把一个设备等比例放大一个数量级,那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离奇的问题。
但如果是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则通常会省心很多。
而且研制生产所需的工时,往往会比十分之一更少。
只是成本方面,会因为过度用料而有些浪费。
但考虑到韩陈峰他们的效率,这样倒也无可厚非。
“我们混合了氩气和氙气作为工质气体,并向其中掺混一部分碱金属作为电离种子,以提高其电导率,降低相同发电功率下对于外界磁场的需求,您知道在强磁体这方面,我们国家不算领先,而考虑到这项技术可能的军事用途,我们也没有选择进口……”
听到这里,常浩南突然抬手打断:
“我记得你刚刚说的是,性能勉强符合设计预期……也就是说你们,或者你个人,原本对这台设备的性能有着更高的期待,但最终测试得到的结果并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应该没错吧?”
韩陈峰一愣,接着露出“不愧是您”的表情,并点了点头:
“没错,其实我个人预估的峰值功率应该能达到250MW以上。”
“那有没有分析过,中间的差距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常浩南已经越来越符合一般概念里“导师”的形象了。
“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我低估了发电通道对于工质性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幸亏在李子寅同志的建议下留出了足够多的余量,否则恐怕连170MW的设计指标都无法实现……”
说起这件事,韩陈峰的表情也变得愈发严肃起来:
“至于具体是发电通道的哪个部分出了问题,我们还在回溯整个设计流程。”
这一次,常浩南没有接话,只是来到负载段旁边,盯着上面的铭牌看了大概半分钟。
然后才转过身,再一次问道:
“你们在设计过程中,用的是修正过的等温气体流动假设?”
一句话惊得韩陈峰甚至忘了直接回答,而是下意识反问:
“这您都知道?”
显然,常浩南的猜测没错。
“这就不奇怪了。”
他指着包裹在厚厚隔热层里的发电通道解释道:
“流体流过发电通道壁面时,边界附近因冷却形成具有温度梯度的薄气体层,紧贴电极表面的边界层温度分布不均且远低于中心主流,改变了电极间导电气体的电导率,表现在宏观上就是工质气体的性能降低。”
韩陈峰张了张嘴,但没能发出任何声音。
这种连设计过程和实验参数都没看过,光是听他描述就能进行归因分析的操作,实在是过于挑战他的世界观。
犹豫半晌之后,他才试探着问道:
“常院士,您不会是……看过我们的日志文件吧?”
“那倒没有。”
常浩南笑着摇头:
“实际在今天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你们的进度已经到这种程度了……”
相比于每周都要提交报告的高超音速项目,韩陈峰这边因为并非当前重点,所以汇报的频率和细致程度都有所不如。
“那……”
“我以前搞航发的时候,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常浩南拍了拍掌心沾上的浮尘,继续道:
“所以解决办法应该也跟航发差不多……在壁面开孔或开槽,把抽吸电极对称布置在发电通道与磁感线平行的侧面,与排气盖板封闭贴合形成抽吸真空腔,波纹管两侧通过真空法兰分别连接绝缘连接段和排气连接段,将流入真空腔内的薄层气体,也就是附面层排出,就能让主流高温流体重新占据壁面,提高贴壁流体的温度,从而产生更大的感应电动势。”
“至于能不能达到你估计的250MW以上……就只有试过之后才知道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