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国朝储相之地,文脉贵系之所。
它坐落在紫禁城外,东华门之南,自成一区,青砖黛瓦,古槐参天。
院内按官职品阶,规制森严。
掌院学士有独立的厅堂,侍读、侍讲学士们则共用宽敞的值房,而修撰、编修、检讨这些七品以下的词臣,则挤在东西两侧的大通房内,数十张书案罗列,终日与故纸堆为伴。
陛下设立集贤馆旨意下达的次日清晨,翰林院里的气氛便立时变得有些了不同。
东侧的通房内,新晋编修李贤正低头校对着一份《宣宗实录》的草稿。
他此时已经对着同一行字,看了足足一炷香的功夫,但却一个字也都没看进去。
平日里无比熟悉的馆阁体小楷,此刻在他眼中,全部化为了一团团跳跃不定的墨迹。
他身边的几位同僚,也正借着喝茶、磨墨的由头,压低了声音交头接耳。
“听说了吗?集贤馆的名单,全是咱们院里这批宣德八年的进士。”
“那也不全是,只不过是曹学士领衔罢了,听闻就连刘学士那样的狂人也进去了。这摆明了是……”
那人话没说完,便被旁边一位年长的编修用眼神制止住了。
翰林院虽号称清流,却也是离权力中枢最近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传进内阁诸公的耳朵里。
曹鼐今日来得稍晚了一些。
他一踏入通房,原本低声议论的众人便瞬间安静下来,数十道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复杂难明。
曹鼐恍若未觉,依旧是那副温和谦恭的模样。
进屋后他先于几个相熟的同僚点头致意,而后便来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并着手研墨。
他铺开一张宣纸,试图像往常一样继续昨日未完的功课,可刚一提笔,一名光禄寺的少卿便出现在了值房门口。
那少卿脸上挂着客气的笑,但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子疏离,他手持一份名册,轻咳一下朗声道:“奉旨,请集贤馆诸位学士随本官前往公房听用。”
此言一出,通房内刚刚恢复的平静再次被打破。
被点到名字的曹鼐、李贤、钟复等十余人,在众人各异的目光中,陆续起身,整理衣冠。
而那些未被点到名的翰林们,则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笔,看着他们,眼神里有嫉妒,有观望,亦有满满的失落。
集合完毕,少卿领着众人走出翰林院,沿着宫墙下的甬道,行至东华门。
巍峨的宫门前,守门的禁卫甲胄鲜明,盘查极严。
验过少卿手中的勘合与众人的腰牌后,沉重的宫门才缓缓开启一道缝隙。
众人屏息敛容,鱼贯而入。
高耸的宫墙投下的巨大阴影瞬间裹住了他们,仿佛连呼吸都无端收束了几分。
这是他们第一次以“天子门生”的身份,踏入这座权力的心脏。
少卿并未领他们走向文华殿正殿,而是绕过殿前广场,穿过一道侧面的月亮门,最终将他们带到了一处紧邻殿墙的偏僻院落。
这里远离主殿,连青石板路都变得有些残破,墙角生着青苔。
少卿在一扇斑驳的朱漆小门前停下,推开门,顿时一股混杂着霉味和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
“各位大人,这便是集贤馆了。”少卿侧身做了个请的手势,脸上的笑容不变,“地方是仓促了些,但胜在清静,无人打扰。各位大人若有需要,可随时知会下官。”
说完,他便拱了拱手,转身离去,仿佛多待一刻都嫌污了自己的官袍。
院内,是一间久已废弃的库房。
光线从高处几扇糊着破旧窗纸的格窗透进来,照亮了空中飞舞的无数尘埃。
屋里堆满了残破的桌椅,废弃的卷宗和一口不知闲置了多少年的空水缸,墙角也都结着厚厚的蛛网。
“欺人太甚!”一个年轻的检讨官看着惨不忍睹的屋内,忍不住低声骂道,“这哪里是还是个衙蜀?这分明是个杂役房嘛?!”
“看来内阁这是在给我们下马威啊。”李贤苦笑着,用袖子掸了掸一张满是灰尘的椅子,但没成想却掸起了更大的烟尘,呛得他连连咳嗽。
刘球脸色铁青,一言不发,猛地一脚将挡路的一个破凳子踢开,木凳翻滚着撞在墙角,发出刺耳的声响。
曹鼐则跟在他身后,同样看着这满屋狼藉,脸上却露出一丝笑意。
“各位,”他声音不大,但却清晰地压过了众人的议论和抱怨,“昔日匡衡凿壁偷光,苏秦刺股苦读,圣贤尚且不择居所。我等能有片瓦遮头,已是皇恩浩荡。内阁的美意,咱们心领了。”
“只是这屋子,总得收拾一下才能用。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诸位,可愿与我一同,为咱们这集贤馆,扫去这第一层的尘埃?”
刘球闻言,第一个响应。
他二话不说,直接扯开官袍,利落地撕下内衫一角包在手上,开始搬动残破桌椅。
众人见状,也不再怨声载道。这群平日里只知笔墨文章的青年翰林们,纷纷卷起袖子,在破败库房里干起了粗活。
废弃家具被搬到院中,找来的破布擦拭着梁柱灰尘,没有扫帚,就用废弃卷宗捆扎代替。
一个时辰后,库房总算清理出能站人的地方。
虽然依旧简陋,但看着亲手打扫的空间,众人心中原本被压抑的憋屈,此刻反倒被一股同舟共济的豪情所取代。
大家稍事歇息,擦拭着额角汗水,彼此相视,脸上大都有了些笑意。
就在这短暂喘息,汗意稍歇之际,院门口光线一暗,又一个身影出现了。
一名身着七品官服的中书舍人手持黄绫卷轴,出现在门口,他的身后还跟着两名抬着崭新紫檀木长案的小吏。
“奉阁老之命,为集贤馆送来公案一张。”那舍人声音平淡,目光扫过屋内狼狈的众人,眼睛里满是讥诮。
他等到小吏将长案安置妥当后,这才缓缓展开手中的卷轴,朗声道:“另,奉三位阁老钧令,颁《集贤馆章程》。”
众人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起身肃然而立。
“其一:集贤馆所议之题,须由内阁先行勘定,再交由学士研习,不得擅自专主。”
“其二:馆中所成之策论,须先呈内阁票拟,方可上达天听,不得绕越。”
“其三:集贤馆一应开支,由内帑划拨,不入户部常例,以示圣眷之隆。”
舍人念完,将章程往案上一放,便自顾转身离去。
而房间内刚刚还因劳动有些热络的空气,瞬间又冷了下来。
众人皆都围着那张崭新的紫檀长案,怔怔看着上面那份黄绫章程,谁也没有说话。
“万钟!”终于,还是刘球打破了沉默,他一掌拍在案上,震得那卷轴都跳了一下,
“这哪里是章程?这分明是招降文书!议题由他们定,策论由他们审!我等若应了,这集贤馆,便成了内阁豢养的清谈茶庄了!”
李贤也面色凝重地走上前:“廷振兄所言不差。这规矩,环环相扣,这是将我等所有出路都堵死了。
曹鼐没有立刻反驳,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众人,直到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他身上,他才缓缓开口:“诸位,先坐吧。”
他自己先在那张孤零零的紫檀长案后坐下,又指了指几张刚擦干净的凳子。
众人迟疑着落座,库房内再次陷入沉寂,只听得见刘球粗重的喘息声。
“万钟,事已至此,你莫非还有回天之术?”刘球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甘。
曹鼐摇了摇头:“回天之术,我没有。但这份章程,我却觉得,并非死局。阁老们设下的局,滴水不漏,我等若是硬闯,必死无疑。但任何规矩,只要是人定的,就必有空隙可钻。”
他将那份黄绫卷轴重新铺开,指着第一条:“所议之题,须由内阁勘定。诸位,内阁勘定的是公议之题,是需颁行天下的国策。可若陛下只是读书偶有不解,欲寻我等解惑,此乃私问,算不算题?”
同为编修的钟复闻言,眼睛一亮,抢先道:“算,也不算!《礼记》有云,君子之学,博闻强识。天子问学,乃是私德,与国策公议无关。我等为陛下解惑,是尽臣子本分,内阁若连此都要干涉,便是上无礼于君!”
“说得好!”刘球一拍大腿,“可即便如此,这第二条又如何解?策论须先呈内阁票拟,我等就算研习出了结果,嘴巴却被堵着,又有何用?”
这次,李贤沉吟着再次开了口,他为人素来稳重,思虑周详:“廷振兄稍安。策论二字,大有文章。我朝定制,凡上疏言事,建言献策者,方为策论。其目的,在于施政。可我等若将研习心得,整理成册,不建言,不献策,只陈述事实,引据经典,作为心得呈送御览,供陛下自习之用,此又算不算策论?”
“妙啊!”钟复抚掌赞道,“如此一来,我等便成了陛下的书童,而非献策的臣子。内阁若要审查陛下的读书心得,那便是干涉君上心秘,更是大不敬!”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屋内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大家仿佛已经看到了冲破枷锁的希望。
但就在这时,一直沉默地坐在角落里,反复看着那份章程抄录本的庶吉士徐有贞,忽然冷冷地开口了。
“诸位同僚,咱们想得太简单了。”
闻言屋内众人所的目光,瞬间转向了这个平日里并不起眼的年轻人。
徐有贞站起身来,走到案前,他没有看曹鼐和刘球,而是指着那份章程开口说道:“就算我等能以私问为名,行研究之实。以心得为名,行上达天听之实。可这第三条,又如何解?”
“开支由内帑划拨,不入户部常例。我等不食国库俸禄,不入六部九卿之序列,在朝堂之上,便是无根之萍!我等的心得之言,在阁老们眼中,又与坊间书生的高谈阔论何异?他们只需一句此乃陛下私学,不涉国政,便可将我等所有心血,束之高阁!到那时,我等空有学士之名,却无半分参政之权,那我等与那宫中说书的倡优何异?”?”
徐有贞的话,像一柄铁锤,再次夯破了众人刚刚建立起来的乐观。
是啊!名不正则言不顺!他们没有官身,没有品秩,就算说得天花乱坠,在讲究论资排辈的官场上,谁会听?
刚刚燃起的希望,瞬间化为更深的绝望。
看来这第三条,才是真正的杀招!
库房内,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这次就连刘球都皱紧了眉头,找不到反驳的言辞。
曹鼐静静地看着徐有贞,眼中露出了一丝的赞许。
他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元玉(徐有贞)所言,切中要害。然,我却以为,这看似最致命的第三条,恰恰是我等唯一的生路。”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回聚到曹鼐身上。
“诸位,”曹鼐索性站起身来,放声说道,“内阁为何要设下这三条枷锁?因为他们怕。他们怕陛下亲近我等,怕我等这群锐意之士,替代他们成为绕开内阁的第二个庙堂。所以,他们要断我等根基,绝我等言路。”
“可他们千算万算,却算错了一件事,他们忘了,我等的名分,不是他们给的,而是陛下给的!”
他转向徐有贞,目光灼灼:“元玉,你只说对了一半。我等不食国库俸禄,确是无根之萍。但你想过没有,我等食的是谁的禄?”
徐有贞眼睛微张,瞬间明白了曹鼐的意思,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是君禄!是天子内帑!”
“正是!”曹鼐重重一拍桌案,“我等领的是内帑,是天子私库的钱,而非国库的俸禄!这恰恰说明,从法理上,我等是天子门生,是陛下私臣,而非内阁属官!我等所行之事,为何要听内阁节制?”
“好!好一个天子门生!”刘球怔怔地看着那份章程,又看看徐有贞,再看看曹鼐,“如此说来,我等反倒是脱了内阁的束缚,成了直达天听的近臣!”
曹鼐赞许地看了一眼刘球,对着众人继续朗声道:“方才徐学士所言,也正是我心中所想。既然阁老们划下了条例,那我们就按他们的规矩来。”
“但在这规矩之内,如何腾挪闪转,如何为陛下披荆斩棘,这才是考校我等才智的真正之题。”
“诸位,收拾一下吧。”他指了指那张孤零零的紫檀长案,“咱们的第一场策论已经开始了。”
它坐落在紫禁城外,东华门之南,自成一区,青砖黛瓦,古槐参天。
院内按官职品阶,规制森严。
掌院学士有独立的厅堂,侍读、侍讲学士们则共用宽敞的值房,而修撰、编修、检讨这些七品以下的词臣,则挤在东西两侧的大通房内,数十张书案罗列,终日与故纸堆为伴。
陛下设立集贤馆旨意下达的次日清晨,翰林院里的气氛便立时变得有些了不同。
东侧的通房内,新晋编修李贤正低头校对着一份《宣宗实录》的草稿。
他此时已经对着同一行字,看了足足一炷香的功夫,但却一个字也都没看进去。
平日里无比熟悉的馆阁体小楷,此刻在他眼中,全部化为了一团团跳跃不定的墨迹。
他身边的几位同僚,也正借着喝茶、磨墨的由头,压低了声音交头接耳。
“听说了吗?集贤馆的名单,全是咱们院里这批宣德八年的进士。”
“那也不全是,只不过是曹学士领衔罢了,听闻就连刘学士那样的狂人也进去了。这摆明了是……”
那人话没说完,便被旁边一位年长的编修用眼神制止住了。
翰林院虽号称清流,却也是离权力中枢最近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传进内阁诸公的耳朵里。
曹鼐今日来得稍晚了一些。
他一踏入通房,原本低声议论的众人便瞬间安静下来,数十道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复杂难明。
曹鼐恍若未觉,依旧是那副温和谦恭的模样。
进屋后他先于几个相熟的同僚点头致意,而后便来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并着手研墨。
他铺开一张宣纸,试图像往常一样继续昨日未完的功课,可刚一提笔,一名光禄寺的少卿便出现在了值房门口。
那少卿脸上挂着客气的笑,但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子疏离,他手持一份名册,轻咳一下朗声道:“奉旨,请集贤馆诸位学士随本官前往公房听用。”
此言一出,通房内刚刚恢复的平静再次被打破。
被点到名字的曹鼐、李贤、钟复等十余人,在众人各异的目光中,陆续起身,整理衣冠。
而那些未被点到名的翰林们,则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笔,看着他们,眼神里有嫉妒,有观望,亦有满满的失落。
集合完毕,少卿领着众人走出翰林院,沿着宫墙下的甬道,行至东华门。
巍峨的宫门前,守门的禁卫甲胄鲜明,盘查极严。
验过少卿手中的勘合与众人的腰牌后,沉重的宫门才缓缓开启一道缝隙。
众人屏息敛容,鱼贯而入。
高耸的宫墙投下的巨大阴影瞬间裹住了他们,仿佛连呼吸都无端收束了几分。
这是他们第一次以“天子门生”的身份,踏入这座权力的心脏。
少卿并未领他们走向文华殿正殿,而是绕过殿前广场,穿过一道侧面的月亮门,最终将他们带到了一处紧邻殿墙的偏僻院落。
这里远离主殿,连青石板路都变得有些残破,墙角生着青苔。
少卿在一扇斑驳的朱漆小门前停下,推开门,顿时一股混杂着霉味和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
“各位大人,这便是集贤馆了。”少卿侧身做了个请的手势,脸上的笑容不变,“地方是仓促了些,但胜在清静,无人打扰。各位大人若有需要,可随时知会下官。”
说完,他便拱了拱手,转身离去,仿佛多待一刻都嫌污了自己的官袍。
院内,是一间久已废弃的库房。
光线从高处几扇糊着破旧窗纸的格窗透进来,照亮了空中飞舞的无数尘埃。
屋里堆满了残破的桌椅,废弃的卷宗和一口不知闲置了多少年的空水缸,墙角也都结着厚厚的蛛网。
“欺人太甚!”一个年轻的检讨官看着惨不忍睹的屋内,忍不住低声骂道,“这哪里是还是个衙蜀?这分明是个杂役房嘛?!”
“看来内阁这是在给我们下马威啊。”李贤苦笑着,用袖子掸了掸一张满是灰尘的椅子,但没成想却掸起了更大的烟尘,呛得他连连咳嗽。
刘球脸色铁青,一言不发,猛地一脚将挡路的一个破凳子踢开,木凳翻滚着撞在墙角,发出刺耳的声响。
曹鼐则跟在他身后,同样看着这满屋狼藉,脸上却露出一丝笑意。
“各位,”他声音不大,但却清晰地压过了众人的议论和抱怨,“昔日匡衡凿壁偷光,苏秦刺股苦读,圣贤尚且不择居所。我等能有片瓦遮头,已是皇恩浩荡。内阁的美意,咱们心领了。”
“只是这屋子,总得收拾一下才能用。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诸位,可愿与我一同,为咱们这集贤馆,扫去这第一层的尘埃?”
刘球闻言,第一个响应。
他二话不说,直接扯开官袍,利落地撕下内衫一角包在手上,开始搬动残破桌椅。
众人见状,也不再怨声载道。这群平日里只知笔墨文章的青年翰林们,纷纷卷起袖子,在破败库房里干起了粗活。
废弃家具被搬到院中,找来的破布擦拭着梁柱灰尘,没有扫帚,就用废弃卷宗捆扎代替。
一个时辰后,库房总算清理出能站人的地方。
虽然依旧简陋,但看着亲手打扫的空间,众人心中原本被压抑的憋屈,此刻反倒被一股同舟共济的豪情所取代。
大家稍事歇息,擦拭着额角汗水,彼此相视,脸上大都有了些笑意。
就在这短暂喘息,汗意稍歇之际,院门口光线一暗,又一个身影出现了。
一名身着七品官服的中书舍人手持黄绫卷轴,出现在门口,他的身后还跟着两名抬着崭新紫檀木长案的小吏。
“奉阁老之命,为集贤馆送来公案一张。”那舍人声音平淡,目光扫过屋内狼狈的众人,眼睛里满是讥诮。
他等到小吏将长案安置妥当后,这才缓缓展开手中的卷轴,朗声道:“另,奉三位阁老钧令,颁《集贤馆章程》。”
众人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起身肃然而立。
“其一:集贤馆所议之题,须由内阁先行勘定,再交由学士研习,不得擅自专主。”
“其二:馆中所成之策论,须先呈内阁票拟,方可上达天听,不得绕越。”
“其三:集贤馆一应开支,由内帑划拨,不入户部常例,以示圣眷之隆。”
舍人念完,将章程往案上一放,便自顾转身离去。
而房间内刚刚还因劳动有些热络的空气,瞬间又冷了下来。
众人皆都围着那张崭新的紫檀长案,怔怔看着上面那份黄绫章程,谁也没有说话。
“万钟!”终于,还是刘球打破了沉默,他一掌拍在案上,震得那卷轴都跳了一下,
“这哪里是章程?这分明是招降文书!议题由他们定,策论由他们审!我等若应了,这集贤馆,便成了内阁豢养的清谈茶庄了!”
李贤也面色凝重地走上前:“廷振兄所言不差。这规矩,环环相扣,这是将我等所有出路都堵死了。
曹鼐没有立刻反驳,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众人,直到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他身上,他才缓缓开口:“诸位,先坐吧。”
他自己先在那张孤零零的紫檀长案后坐下,又指了指几张刚擦干净的凳子。
众人迟疑着落座,库房内再次陷入沉寂,只听得见刘球粗重的喘息声。
“万钟,事已至此,你莫非还有回天之术?”刘球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甘。
曹鼐摇了摇头:“回天之术,我没有。但这份章程,我却觉得,并非死局。阁老们设下的局,滴水不漏,我等若是硬闯,必死无疑。但任何规矩,只要是人定的,就必有空隙可钻。”
他将那份黄绫卷轴重新铺开,指着第一条:“所议之题,须由内阁勘定。诸位,内阁勘定的是公议之题,是需颁行天下的国策。可若陛下只是读书偶有不解,欲寻我等解惑,此乃私问,算不算题?”
同为编修的钟复闻言,眼睛一亮,抢先道:“算,也不算!《礼记》有云,君子之学,博闻强识。天子问学,乃是私德,与国策公议无关。我等为陛下解惑,是尽臣子本分,内阁若连此都要干涉,便是上无礼于君!”
“说得好!”刘球一拍大腿,“可即便如此,这第二条又如何解?策论须先呈内阁票拟,我等就算研习出了结果,嘴巴却被堵着,又有何用?”
这次,李贤沉吟着再次开了口,他为人素来稳重,思虑周详:“廷振兄稍安。策论二字,大有文章。我朝定制,凡上疏言事,建言献策者,方为策论。其目的,在于施政。可我等若将研习心得,整理成册,不建言,不献策,只陈述事实,引据经典,作为心得呈送御览,供陛下自习之用,此又算不算策论?”
“妙啊!”钟复抚掌赞道,“如此一来,我等便成了陛下的书童,而非献策的臣子。内阁若要审查陛下的读书心得,那便是干涉君上心秘,更是大不敬!”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屋内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大家仿佛已经看到了冲破枷锁的希望。
但就在这时,一直沉默地坐在角落里,反复看着那份章程抄录本的庶吉士徐有贞,忽然冷冷地开口了。
“诸位同僚,咱们想得太简单了。”
闻言屋内众人所的目光,瞬间转向了这个平日里并不起眼的年轻人。
徐有贞站起身来,走到案前,他没有看曹鼐和刘球,而是指着那份章程开口说道:“就算我等能以私问为名,行研究之实。以心得为名,行上达天听之实。可这第三条,又如何解?”
“开支由内帑划拨,不入户部常例。我等不食国库俸禄,不入六部九卿之序列,在朝堂之上,便是无根之萍!我等的心得之言,在阁老们眼中,又与坊间书生的高谈阔论何异?他们只需一句此乃陛下私学,不涉国政,便可将我等所有心血,束之高阁!到那时,我等空有学士之名,却无半分参政之权,那我等与那宫中说书的倡优何异?”?”
徐有贞的话,像一柄铁锤,再次夯破了众人刚刚建立起来的乐观。
是啊!名不正则言不顺!他们没有官身,没有品秩,就算说得天花乱坠,在讲究论资排辈的官场上,谁会听?
刚刚燃起的希望,瞬间化为更深的绝望。
看来这第三条,才是真正的杀招!
库房内,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这次就连刘球都皱紧了眉头,找不到反驳的言辞。
曹鼐静静地看着徐有贞,眼中露出了一丝的赞许。
他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元玉(徐有贞)所言,切中要害。然,我却以为,这看似最致命的第三条,恰恰是我等唯一的生路。”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回聚到曹鼐身上。
“诸位,”曹鼐索性站起身来,放声说道,“内阁为何要设下这三条枷锁?因为他们怕。他们怕陛下亲近我等,怕我等这群锐意之士,替代他们成为绕开内阁的第二个庙堂。所以,他们要断我等根基,绝我等言路。”
“可他们千算万算,却算错了一件事,他们忘了,我等的名分,不是他们给的,而是陛下给的!”
他转向徐有贞,目光灼灼:“元玉,你只说对了一半。我等不食国库俸禄,确是无根之萍。但你想过没有,我等食的是谁的禄?”
徐有贞眼睛微张,瞬间明白了曹鼐的意思,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是君禄!是天子内帑!”
“正是!”曹鼐重重一拍桌案,“我等领的是内帑,是天子私库的钱,而非国库的俸禄!这恰恰说明,从法理上,我等是天子门生,是陛下私臣,而非内阁属官!我等所行之事,为何要听内阁节制?”
“好!好一个天子门生!”刘球怔怔地看着那份章程,又看看徐有贞,再看看曹鼐,“如此说来,我等反倒是脱了内阁的束缚,成了直达天听的近臣!”
曹鼐赞许地看了一眼刘球,对着众人继续朗声道:“方才徐学士所言,也正是我心中所想。既然阁老们划下了条例,那我们就按他们的规矩来。”
“但在这规矩之内,如何腾挪闪转,如何为陛下披荆斩棘,这才是考校我等才智的真正之题。”
“诸位,收拾一下吧。”他指了指那张孤零零的紫檀长案,“咱们的第一场策论已经开始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玄孙万历,我,正统明君,玄孙万历,我,正统明君最新章节,玄孙万历,我,正统明君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玄孙万历,我,正统明君,玄孙万历,我,正统明君最新章节,玄孙万历,我,正统明君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