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爷的产业老大了。

  就在村外三里半处,一条水泥路的尽头,非常大的一个院子。

  院里十几间大房,还有个大烟囱呼呼冒着白色雾气。

  门口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楼,上面挂着匾额,上写五个大字——魏太公酒坊。

  怪不得老太公从镇上拿酒不要钱呢,就是他自己家的。

  这地方好啊,离着农田有一段距离,边上就是村里的粮库。

  交通方便,靠近原材料。

  院子里还有一口老井。

  据魏云涛介绍说。

  其实是反过来的,是因为有了这口老井,然后才有了酒坊,再然后才有了粮库。

  另外,这酒坊原先也不叫魏太公酒坊,叫做吕家酒坊。

  上一任东家抗战时候害怕,卷包了金银细软,带着全家人跑了。

  他这一跑,可是坑了酒坊的伙计们。

  工钱没给结。

  那时候,兵荒马乱的,谁过的都不容易。

  手停口停,都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呢。

  没了工钱,下个月就得饿肚子。

  饭辙没了,大家伙得活啊。

  好在酒坊本身搬不走,房子还在,酒器还在。

  索性,东家跑了就自己干,把酒坊支应起来,先活命再说。

  重开酒坊,得有个带头人啊。

  当时老太爷就在酒坊里当大伙计,之前说过,八岁当学徒,就在这儿。

  后来成了小工,再后来升了伙计,东家跑的时候,已经是大伙计。

  在酒坊干了足足十五年。

  资历深,本事大,有威望。

  因此老太爷就被推举上来,当了新掌柜。

  再然后嘛,带着伙计们重开了酒坊,卖酒分钱。

  之后又赶跑了借着会酿酒非要拿大头,压迫其他伙计的“酒头”。

  整治了欺负他们没势力,压价收酒的“牙人”。

  还走关系使钱,收买征收摊派的“稽征所”。

  渐渐地,吕家酒坊的招牌就改了,变成了——《魏三娃酒坊》。

  老太公姓魏,但是不行三。

  魏云涛说到三娃的时候声音小小,神神秘秘的。

  罗少安懂了。

  大爷舵把子,二爷关老爷,当家的三爷则往往自谦称三娃。

  原来老太爷当年是袍哥啊。

  怪不得在兵荒马乱的年月,能带着一帮穷苦伙计撑起个酒坊。

  还安然度过了土匪和马帮。

  再后来,因为会酿酒的酒头走了,老太爷又撑起了酿酒的活。

  原来的酒头还以为只有他会酿酒呢,其实他不知道,老太爷在酒坊那么多年,早就把手艺全给学去了。

  而且还精益求精,进行了改良。

  将酒的架构和层次感、对酸涩度的控制、回味与香气,统统进行了大幅升级。

  并融入了独有的特色。

  将原本吕家酒坊时候,酿造的普通村酒,变成了青木川一代独一份的美酒佳酿——青木醉。

  然后,一年一年,一代一代,老太公退休后,传给了孙子,传给了重孙,现在又传给了重重孙,也就是魏云涛。

  他是酒坊的第四代。

  年轻人扛起了大旗。

  而随着老太爷年岁渐长,魏三娃酒坊,也再次改名,变成了魏太公酒坊。

  说起青木醉,魏云涛就止不住的自豪。

  “想当初,这边各村有各村的酒,羌族有羌族的酒,逢年过节办喜事,认的都是外面的酒,西凤啥的。”

  “现在,不管大事小事,青木川周边,喝酒只喝我们青木醉,包括羌族寨子里也是。”

  “虽然我们青木醉跟别的酒不一样,但本地人就认这个酒,已经形成习俗,属于本地文化的一部分。”

  至于哪里不一样。

  魏云涛带着罗少安进入了酒坊内部。

  先去看了原料。

  他家的青木醉是标准的粮食酒,主要材料是玉米。

  而且玉米很有有讲究,不能晒得太干,也不能太湿,需要适度。

  怎么个适度法?

  人家的秘密。

  因此只能使用本地玉米,采收之后就交给酒坊来处理。

  小白岩村,水田种稻子自己吃,旱田全种的玉米,专门供给酒坊。

  玉米处理完之后,还要放进大水缸里,加水浸泡。

  还只能用院子里那口井里的水。

  一边泡,一边将不饱满的玉米粒挑走。

  这两项,就限制住了青木醉只能属于本地酒,没法扩大生产,走不出青木川。

  玉米浸泡好之后,还要上锅蒸。

  魏云涛带着罗少安去到蒸房,满目水汽,热浪滚滚。

  里面热的啊,得有四五十度,几个小伙子在里面忙活,有的压杠子起蒸屉,有的拿大铲子翻,有的在加水。

  全身上下都汗透了。

  这活还真不好干,就在这屋里,别说干活了,光是待着,已经是煎熬。

  但是呢,看一阵却发现,这些人干活干的一丝不苟,甚至还在有意识的控制汗水不会溅进蒸锅。

  罗少安还专门问了这个问题。

  魏云涛说本土酒,卖的就是本乡本土的人,万一弄脏了,给百年的招牌抹黑。

  汗珠一滴两滴的看着不起眼,但是这玉米,要蒸十个小时,中间还要洒好几遍水,还要翻,还要加新玉米粒,蒸锅开开合合好几次,工序复杂着呢,要是不注意,汗水滴进去,累加起来可就不少了,做出来的酒就绝对变味。

  而且现在酒坊里干活的,大部分还都是当初那些伙计的后人,外人极少。

  酒坊有自己一份,给自己干活呢,当然要仔细小心,干的越长久越好。

  打出名气的酒坊,即便只卖给本乡本土,真不少挣钱。

  随后,魏云涛又带着去看大蒸锅。

  真真正正的一百年前的大蒸锅,现在还用着呢。

  这锅大到什么地步。

  开盖都不是拿着把手掀开的,得用房梁上吊着的杠子,好几个人扒着往下压,才能把锅盖吊起来。

  靠到近前,熟玉米味道浓的冲鼻子。

  据魏云涛说,也不知道是这些蒸锅经年累月的蒸玉米,已经被熏入味了还是怎么的。

  青木醉还就得用这些锅蒸,蒸出来的玉米酿的酒味道才醇,换了锅就是不对劲。

  这也是传统嘛。

  看过了蒸房之后。

  魏云涛带着罗少安从里面出来。

  嚯~~

  骤然冷了下来,暖暖的春日就跟回到寒冬一般,罗少安激灵灵打了个哆嗦。

  赶紧,进去隔壁屋子。

  这边是凉房。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最新章节,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