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要去哪?”李白脱口而出。
“先往洛阳,再至汴州,至兖州,最后到达泰山。”
猫紧紧叼着肉,跑回去了。
“先生去泰山观禅?白愿与君一同前往。”
“只是去瞧瞧。”
江涉不是很赞同,道:“此去泰山,千山万水,便是每日行在路上,也要数月。不是易事。”
江涉买不起马,车马行的人也不会愿意把马赁那么久那么远。
他自己无所谓路途艰难,一路慢悠悠走着。若是赶不上,到时候就用飞举之术,也不妨事。
但凡人成日赶路,恐怕要累出大病。
李白语气坚决。
“白愿往之!”
他道:“先生不是之前讲过,愿意和人一起同道而行,四处云游么?为何白便不行?”
又说:“到时候白买两辆马车,既然要出行,带的东西定然少不了,如此也可以预备上,路上也可好受些。”
江涉付之一笑。
“两辆马车资费不菲。”
李白意气风发道:“若是为了先生,这些金银俗物算什么。”
“……”
最终,江涉开口。
“那便明日动身。”
李白的表情,霎时间生动起来。
他立刻行了一礼,匆匆前往车马行买马,又带着家里的两个仆从进进出出,购置东西。
邻人看着几人进进出出,很忙的样子。
正赶上李白刚把箱笼抬进去,邻人在门口一把把人拽住,问李白:“李郎君,你们这是置办什么呢,端午这不是过去了?”
李白大笑。
但也不曾透露仙人的行踪。
道:“总觉得家里缺些东西,这些日子置办齐了也好。”
邻人狐疑。
置办东西,你买那高头大马作什么?
“李郎君莫再诳我。”邻人想了想,取出一个有些编坏了的小竹筐,回身把正在院子里跑的猫儿抓进去。
“郎君问问里头那位先生,他喂了这么些日的猫。”
“可愿意买二斤干鱼过来?”
……
过了一会。
江涉提着几条干鱼,一包盐巴,从干货肆回来。
“这猫白吃了这些肉,回去还分给别的猫吃,让先生破费了。”
邻人接过来,憨厚地笑了笑。
“先生喂了这猫好些天,想来是喜欢的。原本俺就想着把这猫儿送过去,只是一直不得空闲,也不敢贸然打搅您。”
邻人尽量,把话说的文雅一些。
他知道这院子里的人要么富贵,要么不凡,向来都很少打交道。
江涉低头看着猫,那猫见到他,格外胆大不老实,腿用劲地蹬着竹筐,小小的脑袋已经快要挤出来了。
他道。
“是我要谢你才是。”
“邻曲一场,可要进来喝杯茶?”
“那再好不过!”
邻人大喜。
他伸腿在自家门槛前使劲磕了两下鞋底泥,把脏物刮掉。扭过头看走过的地干不干净,才小心翼翼地跟着进去。
猫进去,倒是比他自在。
像是回了自个的家,竖着尾巴,一晃一晃,在桌案上寻了个最舒坦的地方趴下。
发出小小的呼噜。
江涉沏茶,额外多放了几分茶叶。
递给有些不安坐着的汉子。
又说了许多闲话,江涉这才知道,邻居这家并非是襄阳本地人,早些年是商队的伙计,后面跟着东奔西跑,也觉着累了,才在襄阳安定下来。
徐大把妻儿接过来,如今在这里已经住了十二年。
儿女几乎是在襄阳长大,早便把襄阳当作故乡。
江涉问:“徐大郎是何处人?”
“俺是陈州人,早些年黄河闹灾,活不了命了,别说田,俺爹娘都被饿死了,要不然也不能到处撞运去,跟船走商。”
陈州位于黄河下游南岸。黄河决口后陈宋等州便会发起大水,漂没田庐。
徐大郎低头喝了一口茶水。
“这茶……!”
滋味好像有些不对,徐大又回味半天,抱着茶杯喝着,忍着只喝了半杯,小心问:
“江先生,这半碗茶俺能带回去给家里喝不?”
“自然可以。”
江涉说着,找了个不大的盛汤碗,把茶叶放进去,冲水倒了满满一碗。
怕他们舍不得喝,又说。
“三日之内要喝完。”
徐大小心接过去,刚下桌子上。
感慨说。
“先生是善人。”
茶水的滋味越想越妙,联想到种种传闻,还有这段时间在巷子里探头探脑的那些人。
徐大忍不住问。
“江先生,世上可真有神仙?”
“有的。”
徐大瞪起眼睛,扑通就要跪下来,不知被什么东西按住,腰弯不得,腿跪不得。
“先生……”
徐大胸腔内一颗心脏狂跳。
他知道,这是遇上高人了。
他又畏,又怕,问:“那神仙可能长生?”
“可以。”
江涉见人瞪起眼睛,心也跳的厉害,满脸通红就要拜下,立刻拦住对方。
他一笑,指了指桌上的汤碗。
“徐大郎回去分给家里喝吧。江某不日出门,碗不必还了。”
邻人失落之余。
决定回去就把这碗供起来。
他道:
“先生路上当心,俺祝先生一路顺顺当当。”
江涉言谢。
等人走后。
他才看向已经熟睡的猫,在桌上蜷成一团,肚子随着呼吸一鼓一鼓。睡得很熟了,倒是很自在。
摸了摸小猫头。
心中浮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这便是他的猫了。
不多时。
箱笼已经装的差不多,磕在地上,发出沉重的一道响声。
元丹丘正在午间休憩。
听到动静,从床上惊起来。
听着外面脚步匆匆。
太白和江先生向来不这样走路,这脚步声也不知是两个人。
莫非是两人外出,院子里遭了贼?
元丹丘立刻从床上爬起来,披上外衫,左右环顾了一圈卧房,一只手把榻上的瓷枕端起,踩上鞋履,蹑手蹑脚推开一道门缝。
“……先生?”
元丹丘一怔,看着满院的打包好的箱笼,行走匆匆的仆从。
待了解情况。
“先生!”
……
……
隔日。
终于把碑文刻好,碑石上挂着红绸,几个力夫小心一起抬着。
刺史和程县令一前一后,走在人前,望着碧蓝色的天空,神清气爽。
两人身后,是一大众衙役,差人,其他官员。
再往后,便是襄阳的本地乡绅,尤其是那日在卢家入梦的几人,都簇拥着石碑。
两侧有差役开路,敲锣打鼓。
喝道:
“使君过路,闲人退散———”
“使君过路———”
“闲人退散———”
最终。
一大伙人,立在院门外。
瞧着这么些人,最前面的还是穿官袍的,邻里都扒着墙头张望。
刺史对着院门行了一礼。
“襄州刺史韩朝宗,前来拜会仙人——”
“先往洛阳,再至汴州,至兖州,最后到达泰山。”
猫紧紧叼着肉,跑回去了。
“先生去泰山观禅?白愿与君一同前往。”
“只是去瞧瞧。”
江涉不是很赞同,道:“此去泰山,千山万水,便是每日行在路上,也要数月。不是易事。”
江涉买不起马,车马行的人也不会愿意把马赁那么久那么远。
他自己无所谓路途艰难,一路慢悠悠走着。若是赶不上,到时候就用飞举之术,也不妨事。
但凡人成日赶路,恐怕要累出大病。
李白语气坚决。
“白愿往之!”
他道:“先生不是之前讲过,愿意和人一起同道而行,四处云游么?为何白便不行?”
又说:“到时候白买两辆马车,既然要出行,带的东西定然少不了,如此也可以预备上,路上也可好受些。”
江涉付之一笑。
“两辆马车资费不菲。”
李白意气风发道:“若是为了先生,这些金银俗物算什么。”
“……”
最终,江涉开口。
“那便明日动身。”
李白的表情,霎时间生动起来。
他立刻行了一礼,匆匆前往车马行买马,又带着家里的两个仆从进进出出,购置东西。
邻人看着几人进进出出,很忙的样子。
正赶上李白刚把箱笼抬进去,邻人在门口一把把人拽住,问李白:“李郎君,你们这是置办什么呢,端午这不是过去了?”
李白大笑。
但也不曾透露仙人的行踪。
道:“总觉得家里缺些东西,这些日子置办齐了也好。”
邻人狐疑。
置办东西,你买那高头大马作什么?
“李郎君莫再诳我。”邻人想了想,取出一个有些编坏了的小竹筐,回身把正在院子里跑的猫儿抓进去。
“郎君问问里头那位先生,他喂了这么些日的猫。”
“可愿意买二斤干鱼过来?”
……
过了一会。
江涉提着几条干鱼,一包盐巴,从干货肆回来。
“这猫白吃了这些肉,回去还分给别的猫吃,让先生破费了。”
邻人接过来,憨厚地笑了笑。
“先生喂了这猫好些天,想来是喜欢的。原本俺就想着把这猫儿送过去,只是一直不得空闲,也不敢贸然打搅您。”
邻人尽量,把话说的文雅一些。
他知道这院子里的人要么富贵,要么不凡,向来都很少打交道。
江涉低头看着猫,那猫见到他,格外胆大不老实,腿用劲地蹬着竹筐,小小的脑袋已经快要挤出来了。
他道。
“是我要谢你才是。”
“邻曲一场,可要进来喝杯茶?”
“那再好不过!”
邻人大喜。
他伸腿在自家门槛前使劲磕了两下鞋底泥,把脏物刮掉。扭过头看走过的地干不干净,才小心翼翼地跟着进去。
猫进去,倒是比他自在。
像是回了自个的家,竖着尾巴,一晃一晃,在桌案上寻了个最舒坦的地方趴下。
发出小小的呼噜。
江涉沏茶,额外多放了几分茶叶。
递给有些不安坐着的汉子。
又说了许多闲话,江涉这才知道,邻居这家并非是襄阳本地人,早些年是商队的伙计,后面跟着东奔西跑,也觉着累了,才在襄阳安定下来。
徐大把妻儿接过来,如今在这里已经住了十二年。
儿女几乎是在襄阳长大,早便把襄阳当作故乡。
江涉问:“徐大郎是何处人?”
“俺是陈州人,早些年黄河闹灾,活不了命了,别说田,俺爹娘都被饿死了,要不然也不能到处撞运去,跟船走商。”
陈州位于黄河下游南岸。黄河决口后陈宋等州便会发起大水,漂没田庐。
徐大郎低头喝了一口茶水。
“这茶……!”
滋味好像有些不对,徐大又回味半天,抱着茶杯喝着,忍着只喝了半杯,小心问:
“江先生,这半碗茶俺能带回去给家里喝不?”
“自然可以。”
江涉说着,找了个不大的盛汤碗,把茶叶放进去,冲水倒了满满一碗。
怕他们舍不得喝,又说。
“三日之内要喝完。”
徐大小心接过去,刚下桌子上。
感慨说。
“先生是善人。”
茶水的滋味越想越妙,联想到种种传闻,还有这段时间在巷子里探头探脑的那些人。
徐大忍不住问。
“江先生,世上可真有神仙?”
“有的。”
徐大瞪起眼睛,扑通就要跪下来,不知被什么东西按住,腰弯不得,腿跪不得。
“先生……”
徐大胸腔内一颗心脏狂跳。
他知道,这是遇上高人了。
他又畏,又怕,问:“那神仙可能长生?”
“可以。”
江涉见人瞪起眼睛,心也跳的厉害,满脸通红就要拜下,立刻拦住对方。
他一笑,指了指桌上的汤碗。
“徐大郎回去分给家里喝吧。江某不日出门,碗不必还了。”
邻人失落之余。
决定回去就把这碗供起来。
他道:
“先生路上当心,俺祝先生一路顺顺当当。”
江涉言谢。
等人走后。
他才看向已经熟睡的猫,在桌上蜷成一团,肚子随着呼吸一鼓一鼓。睡得很熟了,倒是很自在。
摸了摸小猫头。
心中浮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这便是他的猫了。
不多时。
箱笼已经装的差不多,磕在地上,发出沉重的一道响声。
元丹丘正在午间休憩。
听到动静,从床上惊起来。
听着外面脚步匆匆。
太白和江先生向来不这样走路,这脚步声也不知是两个人。
莫非是两人外出,院子里遭了贼?
元丹丘立刻从床上爬起来,披上外衫,左右环顾了一圈卧房,一只手把榻上的瓷枕端起,踩上鞋履,蹑手蹑脚推开一道门缝。
“……先生?”
元丹丘一怔,看着满院的打包好的箱笼,行走匆匆的仆从。
待了解情况。
“先生!”
……
……
隔日。
终于把碑文刻好,碑石上挂着红绸,几个力夫小心一起抬着。
刺史和程县令一前一后,走在人前,望着碧蓝色的天空,神清气爽。
两人身后,是一大众衙役,差人,其他官员。
再往后,便是襄阳的本地乡绅,尤其是那日在卢家入梦的几人,都簇拥着石碑。
两侧有差役开路,敲锣打鼓。
喝道:
“使君过路,闲人退散———”
“使君过路———”
“闲人退散———”
最终。
一大伙人,立在院门外。
瞧着这么些人,最前面的还是穿官袍的,邻里都扒着墙头张望。
刺史对着院门行了一礼。
“襄州刺史韩朝宗,前来拜会仙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唐朝当神仙,我在唐朝当神仙最新章节,我在唐朝当神仙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唐朝当神仙,我在唐朝当神仙最新章节,我在唐朝当神仙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