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出生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出身太原郭氏分支华阴郭氏家族。

  身高六尺有余,像貌俊秀,早年参加武举,以高等成绩补任左卫长史入仕,后累迁至桂州都督府长史充管经略副使。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唐朝高官安禄山反叛。”

  “十一月,朝廷改授郭子仪为卫尉卿,兼领灵武郡太守,权充朔方节度使,命他率朔方军出兵东讨叛军。”

  “郭子仪率军出单于府,先收静边军,斩杀叛将周万顷,将其首级传阅三军。”

  “后于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收复云中,打通东陉关,郭子仪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次年正月,安禄山部将蔡希德攻陷常山郡,河北之地尽归其手。”

  “二月,郭子仪率军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出井陉关,攻打常山,在九门大破蔡希德。”

  “又继续南下攻打赵郡,一战生擒四千人,并斩杀叛军所任伪太守郭献璆,获取兵器数万,战后郭子仪将俘虏悉数放还。”

  “郭子仪率部返回常山,安禄山部将史思明集结数万人尾随其后。”

  “郭子仪挑选五百精骑,不停前去骚扰挑战,令史军日夜不得歇息。”

  “三天后,大军行至行唐时,史军因疲惫不堪,自行退去。”

  “郭子仪见状,下令乘机追击,在沙河大败史军。”

  “唐军前往恒阳休整。安禄山闻说史思明大败后,派兵增援。”

  “史思明见有援军,尾随郭子仪抵达恒阳。”

  “郭子仪设下疲兵之策,坚城固守,史军进攻就防守,史军退走就追击,白天黑夜不断去骚扰袭营。”

  “几天后,李光弼告诉郭子仪,史思明军队已经精疲力尽,可以进攻。”

  “同年六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领唐朝将领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在嘉山列阵,史思明率蔡希德、尹子奇等结阵而来。”

  “此战郭子仪军大败史思明军,斩首四万余,生擒五千余人,俘获战马五千余匹,史思明逃往博陵。”

  “于是河北各郡纷纷斩杀史思明部守将,迎接郭子仪军队,河北就此平定。”

  “此时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哥舒翰在潼关战败,玄宗去往蜀地,太子李亨去往灵武,郭子仪让副使杜鸿渐为朔方留后,自去奏迎李亨车驾。”

  “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宣布登基,改元至德,下诏郭子仪班师,谋图收复两京。”

  “至德元年八月,郭子仪、李光弼率步骑共五万抵达河北。”

  “当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等到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奔赴李亨所在之地,朝廷军声大振,有兴复之势。”

  “李亨升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领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节度使。”

  “李亨检阅六军,发兵南征关辅至彭原郡一带,宰相房琯请兵为帅,前往征讨,在陈涛为安禄山军所败,大军伤亡过半,李亨只能倚靠朔方军。”

  “十一月,突厥将领阿史那从礼率领由突厥部落的同罗人和仆骨人组成的五千铁骑出塞,引诱数万河曲九府六州的胡人部落士兵,试图围攻李亨所在地。”

  苏轼: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葛逻支联手将其击败,斩杀数万,河曲就此平定。

  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安禄山党羽崔乾祏据守潼关,郭子仪率兵讨伐,在关前大破崔军,崔乾祏退至保蒲津,郭子仪在后追击。

  当时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参军韩旻、司士徐景以及宗室子弟李峰四人,在蒲津城中听说唐军即将到来,决定充当内应,待郭子仪率军抵达,他们便杀死守城裨将,开城门,迎接郭军。

  后崔乾祏率众北投安邑,安邑百姓诈降,待崔乾祏部进城过半,安邑守军突然放下城门,群起而击之,当时崔乾祏还未入城,脱身东逃。

  郭子仪乘机派其子郭旰攻打永丰仓,大胜,斩军上万,郭旰战死。

  郭子仪收复永丰,自此潼关与陕郡之间的通道,再无阻碍。

  同月安禄山去世,朝廷得知消息,准备大举进攻,诏郭子仪归还凤翔,以图大计。

  四月,郭子仪受封司空,领关内、河东副元帅职。

  五月,他奉命率军回京城,抵达潏水之西时,与叛将安太清,安守忠交战,但唐军失利,部众溃散,将大量兵械散落在清渠。

  郭子仪收集残部,退守武功,又上书请罪,请求降低官职,朝廷降他为左仆射,仍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余官职如故。

  不久,郭子仪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以兵部尚书、平章事衔兼领陇右、河西、朔方三镇节度使,随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军十五万进攻长安。

  回纥部亦遣叶护太子领兵四千,襄助唐朝。

  郭子仪与叶护关系很好,相约一定要平定叛乱。

  奉元帅令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大军横亘三十里,与安守忠,李归仁所率十万叛军在京西香积寺以北战,酣战之际,回纥部出奇兵绕到安军后方,与唐军前后夹击,唐军斩首六万余级,安军大败。

  在长安的守将张通儒听闻安军大败,连夜逃往陕郡。

  第二天广平王李俶进入京城,长安城内老幼百万,夹道相迎,京城因此平定。

  休整三天后,李俶率军继续东征。

  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手下严庄调集十万兵马奔赴陕州,与张通儒一起抵抗唐军。

  听闻唐军将至,安军将全部兵力驻扎在陕西,背山结阵,郭子仪率大军正面进攻,回纥军登山从后方进攻,遇到了安军一支潜藏在山中的军队,与之相斗耽误了与郭子仪会和的时间,唐军边战边退。

  安军见状分兵三千,拦住唐军的后路,此时回纥军赶到,郭子仪指挥回纥军进攻,将拦路兵全部杀死。

  安军惊呼回纥来了,而后大败,尸横遍野。

  严庄、张通儒逃奔洛阳,又与安庆绪渡河退保相州,郭子仪趁势收复东都。

  此时河东、河西、河南三地郡邑都被平定,郭子仪因功被加司徒,封代国公,享食邑千户。

  很快唐军还朝,李亨遣兵仗在灞上迎接,慰劳郭子仪,称自己的家国,是由他再造。

  郭子仪扣头谢恩,同年十二月,郭子仪返回东都,奉命经营北讨叛军事宜。

  “唐肃宗乾元元年七月,郭子仪在黄河之畔击败安军,生擒叛将安守忠,将其献往京师。”

  “李亨命百官在长乐驿迎接,并亲往望春楼设宴相待,席间,郭子仪进位中书令。”

  “九月,李亨诏令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合力讨伐安庆绪。”

  “因郭子仪,李光弼具为元勋,难以被对方统辖,所以不设立元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

  “十月,郭子仪率军在杏园渡河包围卫州,安庆绪及手下大将安雄俊、崔乾祏、薛嵩及田承嗣率部来援。”

  “郭子仪提前抽调三千弩兵,在大营之内埋伏。”

  “他下令唐军假装退却,等安军靠近,就登城鼓噪,一齐射箭。”

  “大战当日,郭子仪假装兵败,安军追击到营垒下,伏兵立刻弓弩齐发,箭如雨下,安军溃散。”

  “郭子仪整军追击,大败安军,斩首四万级,收获铠胄数十万,生擒安庆绪之弟安庆和,收复卫州。”

  “安庆绪逃走,郭子仪追击至邺城,董秦、许叔冀、王思礼及薛兼训各路节度使也相继赶到,与安军在愁思冈再战,安军又败。”

  “安庆绪入城固守,郭子仪等各路军马合营围困邺城,引漳水来灌,水淹两个时辰。”

  “虽未攻破邺城,但城中粮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安庆绪派人以禅让为条件向史思明求救。”

  “唐肃宗乾元二年二月,史思明自魏州发兵十三万来救安庆绪。”

  “三月,李光弼、许叔冀、王思礼、鲁炅所部在邺城之南遭遇史思明所部,双方缠斗厮杀,各自伤亡过半。”

  “郭子仪领军在后,没来得及结阵交战,忽然大风骤起,天昏地暗,唐军与安军都惊骇,唐军往南,安军往北,各自溃退,双方兵械辎重损失无数。”

  “后唐军各路悉数引还,郭子仪部退守河阳。”

  “随后李亨下诏任郭子仪为东都留守,任东京畿、山南东道、及河南诸道行营元帅。”

  “观军容宣慰使鱼朝恩,因素来嫉妒郭子仪之功,遂借此事向李亨进谗言,把相州兵败的过错都归结于郭子仪。”

  “李亨诏郭子仪还京,改任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光弼领副帅兼朔方节度使,夺去郭子仪兵权。”

  “不久史思明再次攻陷河洛地区,朝廷陷入困境,担心边镇乘机再攻京都。”

  “唐肃宗乾元三年正月,李亨任命郭子仪为邠宁两道节度使,却仍将其留在京师。”

  “后有言官上奏,郭子仪对社稷有大功,如今叛军未除,不应将他闲置,李亨深以为然。”

  “唐肃宗上元元年九月,李亨任郭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统,管崇嗣为副都统,领英武、威远等禁军及河东、河西诸镇之师,出兵范阳征讨叛军。”

  “下令几天后,这件事被鱼朝恩阻挠取消。”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兵败邙山,河阳失守。”

  “一年后,河中又生变,朔方诸军主帅李国贞,河东节度使邓景山,相继被部下杀害,朝廷担心这两支军队和叛军联合。”

  “于是决定启用郭子仪为北庭、河中、朔方、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封爵汝阳郡王,令他坐镇绛。”

  “当时李亨病重,不见群臣,郭子仪以自己年老将死外地,不见皇帝不能瞑目为由,得见李亨。”

  “李亨将河东事宜全权托付郭子仪,并御赐他马匹银器等物。”

  “郭子仪抵达绛州后,下令诛杀为首作乱的王元振等数十人,新任节度使辛云京听闻后,也处死带头作乱者,河中事变平息,各州都上书守法不敢再作乱。”

  辛弃疾:唐代宗李豫即位,宦官程元振,自认为有拥立定策之功。

  担心老将难以服管,便进言诬陷、请罢副元帅。

  于是李豫召回郭子仪,加实封700户,夺其副元帅职,充作山陵使,督造修肃宗皇陵。

  郭子仪担心谗言,将李亨所赐的一千多件手敕、诏书,全部呈给了李豫,并上表奏对。

  李豫看完后安慰他,令他忧虑是自己的错,让郭子仪从今以后不用再担忧。

  此时史朝义仍然占据洛阳,李豫打算让雍王李适为统帅,郭子仪为副帅,征讨洛阳。

  但因为鱼朝恩、程元振谗言作梗,此事终未成行。

  不久,山南道节度使梁崇义在襄阳反叛,驻扎汾州的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勾连回纥、吐蕃入侵河西。

  吐蕃刚开始入侵边境,边将告急,程元振却隐瞒不报。

  唐代宗广德元年十月,吐蕃入侵泾州,俘虏泾州刺史高晖,高晖为吐蕃军带路,引其深入京畿,攻略奉天、武功。

  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日率军与吐蕃军交战,斩首数千,部下却损伤过半。

  吐蕃军逼近京师,李豫无计可施,任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帅,坐镇咸阳。

  郭子仪自相州兵败,由李光弼接替军权后,他被罢回京师,部下离散,待他履职关内副元帅时,手下只有二十名亲兵可用。

  郭子仪抵达咸阳时,吐蕃军率二十万兵力已经过渭水东进。

  郭子仪遣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回奏李豫,请求增兵,却被程元振阻止。

  等到李豫过问兵事时,吐蕃军已过便桥,李豫惊惧奔逃至陕郡,此时百官离散,兵卒藏匿。

  郭子仪听说后,急忙赶回长安,但为时已晚,李豫车架当日已走。

  李豫一行刚度过浐,随行射生将王献忠,就带领四百骑兵,挟持丰王李珙等十个王爷,叛逃返回长安,准备投奔吐蕃。

  在开远门遇上郭子仪,王献忠告诉郭子仪,现在皇帝东逃,国家无主,而他身为元帅,是废是立,全凭他一句话。

  郭子仪呵斥王献忠和诸位王爷,并派人将诸王护送到李豫所在地。随后吐蕃军进入空城长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