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止,因此出现了许多名将。
在北周时期,皇室内部就出现了一位非常利害名将,人称智勇冠世,攻战如神,甚至将其比作方叔、召虎、韩信、白起。
可是这样厉害的人物却被自己的侄子害死!
假如他没有被害的话,北周外戚杨坚根本就不敢篡位,也不会取得成功的。
此人名叫宇文宪,出身北周皇室,宇文宪是宇文泰的第五子。
宇文宪年幼时,与四哥宇文邕一起学习诗书,表现得很好。
北周建立后,宇文宪担任益州总管、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
在任期间颇有政绩,离任后蜀人非常怀念他,共立碑颂德。
“宇文宪出生,字毗贺突,代郡武川人。”
“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北周孝闵帝宇文觉的异母弟,母为达步干氏。”
“少年时与宇文邕一起学习《诗经》、《春秋》,都能综合要点,得其旨意。”
“西魏恭帝元年,晋封安城郡公。”
“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后,授任他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明帝宇文毓即位,授任大将军。”
“武成初年,被任命为益州总管兼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及益州刺史,晋封齐国公,食邑一万户。”
“当初,在平定蜀地之后,宇文泰认为那里形势险要,不愿让老将去镇守,想在儿子们中挑选人选。”
“遍问宇文邕以下,谁能当此重任。”
“大家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而宇文宪首先请命。”
“宇文泰十分高兴,但由于宇文宪年龄还小,没有派他。”
“明帝遵照宇文泰的从前意思,所以让宇文宪前往蜀地任职。”
“宇文宪当时十六岁,善于安抚驾驭部属,留心治理之术,诉讼集中在一身,而理政不见疲倦。”
“蜀人感激他,共同立碑,称颂他的功德。不久升任柱国。”
“保定年间,宇文宪被征召回京,任雍州牧。”
“晋公宇文护东伐北齐时,以尉迟迥为先锋,包围洛阳。”
“宇文宪与达奚武、王雄等人屯兵邙山。其他各军分守险要。”
““北兵数万人,突然从北周军后面杀出,各军惊恐,纷纷溃散。”
“只有宇文宪与王雄、达奚武率兵抵挡。”
“王雄被齐军杀死,三军震恐。”
“宇文宪亲自督率激励,军心才安定下来。”
“当时宇文护执掌大权,对他十分信任,赏罚之事,都得以参与。”
“天和三年,任命宇文宪为大司马,兼任小冢宰,仍担任雍州牧。”
“天和四年,北齐将领独孤永业前来侵犯,强盗杀死孔城防主能奔达,据城响应齐军。”
“诏命宇文宪与柱国李穆率兵从宜阳出发,修筑崇德等五城,切断齐军运粮通道。”
“北齐将领斛律光率军四万,在洛水以南筑起营垒。”
“天和五年,宇文宪涉过洛水进攻齐军,斛律光逃走。”
“宇文宪追击到安业,多次交战后才回来。”
“同年,斛律光又率大军在汾水北岸修城,向西直到龙门。”
“天和六年,派宇文宪率兵二万,从龙门出发。”
“北齐将领新蔡王王康德由于宇文宪兵到,连夜率军悄悄逃跑。”
“宇文宪于是向西返回。又掘开汾水,使河水向南淹没齐军营垒,率军重新进入北齐境内。”
“齐人以为宇文宪难以深入,就放松了边防戒备。”
“宇文宪于是渡过黄河,进攻伏龙等四城,两天内全部占领。”
“又攻克张壁,缴获其军用物资,将城垒平掉。”
“当时斛律光在华谷,无法救援,就向北攻占姚襄城。”
“这时汾州已久被围困,运粮通道被截断。宇文宪派柱国宇文盛运粟接济。”
陆游:宇文宪自己经过两乳谷,袭击北齐的柏社城,将其占领,又向姚襄推进。
齐人据城死守。宇文宪令柱国、谭公宇文会修建石殿城,作为汾州后援。
北齐平原王段孝先、兰陵王高长恭率大军抵达,宇文宪命令将士结阵以待。
大将军韩欢被齐人偷袭,部属奔逃,宇文宪亲自督战,齐军稍退。
天色已晚,双方各自收兵。
宇文护被处死以后,武帝宇文邕召宇文宪入朝,宇文宪免冠请罪。
诏命宇文宪前往宇文护宅第,收缴兵符、文书等物。随即任命宇文宪为大冢宰。
这时武帝已经处死宇文护等人,亲理朝政,打算整顿政治,统一刑令,即便牵涉到宗室中人,也不加以宽容。
宇文宪原来被宇文护所重用,从天和年间以后,威势渐大。
宇文护欲有所言,大多令宇文宪上奏。
皇帝有允许的,也有不同意的,宇文宪担心皇帝同丞相之间互相猜忌,每次都是委婉地说清意思。
武帝也知道他的用心,所以得以免祸。
可是仍然因为他威名太大,始终放心不下,虽然遥授冢宰之职,实际上夺去了他的权力。
开府裴文举,是宇文宪的侍读,武帝经常驾临内殿,接见裴文举。
建德三年,宇文宪晋爵为王。
宇文宪的朋友刘休征献上《王箴》一首,宇文宪十分赞美。
后来,刘休征又把《王箴》献给武帝。
武帝正想法除掉他的几个弟弟,很喜欢这篇箴言。
宇文宪常常感到兵书内容繁杂广泛,难求要旨,就自己编定为《要略》五篇,上表陈述。武帝读后表示称赞。
当年秋天,武帝驾临云阳宫,卧病在床。卫王宇文直在京城举兵叛乱。
当初,宇文直内心十分忌恨宇文宪,宇文宪权当不知,对他容让。
又因他是武帝同母之弟,更加友爱尊敬。
处死宇文护时,宇文直坚持请求罪及宇文宪。
建德四年,武帝打算东征北齐,只同内史王谊商议此事,其他人都不知道。
后来认为诸弟的才能谋略,没有超过宇文宪的,才告诉他。
宇文宪当即赞同东征。大军准备出发时,宇文宪上表献出自己的财产以赞助军费。
于是诏命宇文宪率兵二万为前军,向黎阳推进。
武帝亲自围攻河阴,未能攻下。
宇文宪攻占武济,进兵包围洛口,攻下洛口东西二城。因为武帝患病而撤军返回。
同年,开始设置上柱国官职,让宇文宪担任。
建德五年,大规模东征北齐。
宇文宪率领精锐骑兵二万人,仍担任先锋,把守雀鼠谷。武帝亲自围攻晋州。
宇文宪向前推进,占领洪同、永安二城,打算扩大战果。
齐人烧毁桥梁,固守险要,军队无法前进,于是屯集在永安。
“齐主听说晋州被围,就率兵十万,亲自来援。”
“当时,柱国、陈王宇文纯驻军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宇文椿屯兵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把守汾水关,都受宇文宪指挥。”
“这时,北齐后主高纬分兵一万进攻千里径,又命令部属出汾水关,自己亲率大军与宇文椿交战。”
“宇文盛派骑士告急,宇文宪自率骑兵千人援助。”
“齐人远远看见谷中飞尘扬起,急忙相继退去。”
“宇文盛与柱国侯莫陈芮涉过汾水追击,斩杀不少敌兵。”
“不久,宇文椿报告齐军渐渐逼近,宇文宪又回兵救援。”
“恰巧宇文椿被命令撤军,就率军乘夜返回。”
“齐人果然认为柏庵是军队营帐,没有怀疑我军已退,一直到第二天才明白上了当。”
“当时武帝已经离开晋州,留下宇文宪为后卫。”
“高纬亲自率军来追,抵达高梁桥。”
“宇文宪率领精锐骑兵二千人,隔河布成阵势。北齐领军段畅一直进到桥头。”
“宇文宪隔河招呼段畅,同他交谈。”
“又指着陈王等人,把他们的姓名封号一一告诉段畅。”
“段畅打马而去,宇文宪立即命令撤军,不料齐人突然追来,兵势劲锐。”
“宇文宪与开府宇文忻各率精选骑兵一百人殿后抵挡,斩其猛将贺兰豹子、山褥瑰等一百余人,齐军才退去。”
“宇文宪渡过汾水,在玉壁赶上武帝。”
“武帝又命令宇文宪率兵六万,回援晋州。”
“宇文宪率军推进,在涑水扎营。””
“高纬围攻晋州,日夜不停。”
“回来的间谍,有的说晋州已经陷落。”
“宇文宪派遣柱国越王宇文盛、大将军尉迟迥、开府宇文神举等率领轻装骑兵一万人,连夜赶到晋州。”
“宇文宪进兵据守蒙坑,作为后援,得知晋州没有陷落,就又回到涑水。”
“武帝随即东去,驻军高显,宇文宪率领部属,先向晋州推进。”
“次日,诸军会合,渐逼城下。”
“齐人也出动大军,在周军营地以南布成阵势。武帝召宇文宪骑马前往察看。”
“不久,各军一块进击,齐军立即溃不成军。”
“当夜,高纬逃走,宇文宪率轻装骑兵追击。”
“追到永安时,武帝也随后赶到。”
“齐人收集残兵,又据守高壁、洛女寨。”
“武帝命令宇文宪进攻洛女寨,将其占领。”
“次日,在介休与大军会师。”
“当时高纬已败走邺城,留其堂兄安德王高延宗据守并州。”
“高延宗趁机自立为帝,出兵抗拒。”
“武帝进兵包围并州,宇文宪进攻城西。”
“武帝城中遇伏,鏖战至深夜仅以身免。”
“逃出城后,疲累的武帝欲撤兵,宇文宪与王谊力劝方免。”
“次日再战,高延宗逃走,被追上活捉。”
“由于战功,晋封第二子安城公宇文质为河间王,任命第三子宇文賨为大将军。”
“仍然诏命宇文宪先行进兵邺城。次年,攻占邺城。”
辛弃疾:北齐任城王高湝、广宁王高孝珩等人据守信都,拥兵数万。武帝又诏命宇文宪讨伐。
高湝拒不收信,反而大肆召募赏赐,多给金帛,和尚要求当兵的,就有数千人。
宇文宪率军经过赵州时,高湝派两名间谍前去侦察,被巡逻骑兵捉住,报告宇文宪。
宇文宪就把北齐的旧将都召集在一起,让这两名间谍一一看过。
于是写信给高湝,敦促他投降。
宇文宪到信都,高湝在城南布下阵地,宇文宪登上张耳坟远远观察。
不一会儿,高湝的领军尉相愿假装出来巡视阵势,率领部属投降。
尉相愿是高湝的亲信,众人惊恐。
高湝大怒,杀死尉相愿的妻子和孩子。
次日再战,周军大胜,俘虏、斩杀共三万人,活捉高湝、高孝珩等人。
宇文宪赞赏高湝的气节,命令释放他的妻子和孩子,多给钱财。又审问高孝珩。
高孝珩陈述北齐危难,边说边哭,举止不失风度,宇文宪也为之感动。
宇文宪素来善于计谋,多有策略,尤其擅长安抚驾驭部属,知人善任,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部众感动,心悦诚服,都为他效力。
齐人早就听说他的威名声望,都害怕他的勇敢谋略。
并州大捷之后,在齐境长驱直入,不侵扰百姓,将士没有私蓄。
当初,稽胡刘没铎自称皇帝,又诏命宇文宪督率赵王宇文招等人将其讨平。
宇文宪自感威名越来越大,暗自考虑隐退。
武帝准备亲征北部蛮族时,就以有病推辞。
建德七年,武帝驾崩,宣帝宇文贇即位,宣帝认为叔父宇文宪辈分高而名望大,对他十分忌恨害怕。
当时武帝尚未安葬,诸王在朝内守灵。
司卫长孙览总管军队,辅佐朝政,担心诸王有叛变意图,经上奏,命令开府于智侦伺诸王动静。
安葬武帝后,诸王各回府第。
宣帝又命令于智到宇文宪宅第等候宇文宪,趁机告发他另有图谋。
宇文宪一个人被领进宫殿,宣帝预先在另一间屋里埋伏下壮士,宇文宪一到,立即被抓住。
宇文宪神色不屈,陈说道理,周宣帝让于智与宇文宪对质。
宇文宪目光灼灼,与于智相互对证。
于是周宣帝派人把宇文宪勒死,时年三十五岁。
之后周宣帝任命于智为柱国,封齐国公。
宣帝处死宇文宪以后,找不出罪名,就借口上大将军安邑公王兴等人与宇文宪共谋,将其处死。
此外,上开府独孤熊、开府豆卢绍等人也被处死。
当时的人知道王兴等人冤枉,都说他们是陪伴宇文宪死的。
在北周时期,皇室内部就出现了一位非常利害名将,人称智勇冠世,攻战如神,甚至将其比作方叔、召虎、韩信、白起。
可是这样厉害的人物却被自己的侄子害死!
假如他没有被害的话,北周外戚杨坚根本就不敢篡位,也不会取得成功的。
此人名叫宇文宪,出身北周皇室,宇文宪是宇文泰的第五子。
宇文宪年幼时,与四哥宇文邕一起学习诗书,表现得很好。
北周建立后,宇文宪担任益州总管、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
在任期间颇有政绩,离任后蜀人非常怀念他,共立碑颂德。
“宇文宪出生,字毗贺突,代郡武川人。”
“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北周孝闵帝宇文觉的异母弟,母为达步干氏。”
“少年时与宇文邕一起学习《诗经》、《春秋》,都能综合要点,得其旨意。”
“西魏恭帝元年,晋封安城郡公。”
“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后,授任他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明帝宇文毓即位,授任大将军。”
“武成初年,被任命为益州总管兼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及益州刺史,晋封齐国公,食邑一万户。”
“当初,在平定蜀地之后,宇文泰认为那里形势险要,不愿让老将去镇守,想在儿子们中挑选人选。”
“遍问宇文邕以下,谁能当此重任。”
“大家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而宇文宪首先请命。”
“宇文泰十分高兴,但由于宇文宪年龄还小,没有派他。”
“明帝遵照宇文泰的从前意思,所以让宇文宪前往蜀地任职。”
“宇文宪当时十六岁,善于安抚驾驭部属,留心治理之术,诉讼集中在一身,而理政不见疲倦。”
“蜀人感激他,共同立碑,称颂他的功德。不久升任柱国。”
“保定年间,宇文宪被征召回京,任雍州牧。”
“晋公宇文护东伐北齐时,以尉迟迥为先锋,包围洛阳。”
“宇文宪与达奚武、王雄等人屯兵邙山。其他各军分守险要。”
““北兵数万人,突然从北周军后面杀出,各军惊恐,纷纷溃散。”
“只有宇文宪与王雄、达奚武率兵抵挡。”
“王雄被齐军杀死,三军震恐。”
“宇文宪亲自督率激励,军心才安定下来。”
“当时宇文护执掌大权,对他十分信任,赏罚之事,都得以参与。”
“天和三年,任命宇文宪为大司马,兼任小冢宰,仍担任雍州牧。”
“天和四年,北齐将领独孤永业前来侵犯,强盗杀死孔城防主能奔达,据城响应齐军。”
“诏命宇文宪与柱国李穆率兵从宜阳出发,修筑崇德等五城,切断齐军运粮通道。”
“北齐将领斛律光率军四万,在洛水以南筑起营垒。”
“天和五年,宇文宪涉过洛水进攻齐军,斛律光逃走。”
“宇文宪追击到安业,多次交战后才回来。”
“同年,斛律光又率大军在汾水北岸修城,向西直到龙门。”
“天和六年,派宇文宪率兵二万,从龙门出发。”
“北齐将领新蔡王王康德由于宇文宪兵到,连夜率军悄悄逃跑。”
“宇文宪于是向西返回。又掘开汾水,使河水向南淹没齐军营垒,率军重新进入北齐境内。”
“齐人以为宇文宪难以深入,就放松了边防戒备。”
“宇文宪于是渡过黄河,进攻伏龙等四城,两天内全部占领。”
“又攻克张壁,缴获其军用物资,将城垒平掉。”
“当时斛律光在华谷,无法救援,就向北攻占姚襄城。”
“这时汾州已久被围困,运粮通道被截断。宇文宪派柱国宇文盛运粟接济。”
陆游:宇文宪自己经过两乳谷,袭击北齐的柏社城,将其占领,又向姚襄推进。
齐人据城死守。宇文宪令柱国、谭公宇文会修建石殿城,作为汾州后援。
北齐平原王段孝先、兰陵王高长恭率大军抵达,宇文宪命令将士结阵以待。
大将军韩欢被齐人偷袭,部属奔逃,宇文宪亲自督战,齐军稍退。
天色已晚,双方各自收兵。
宇文护被处死以后,武帝宇文邕召宇文宪入朝,宇文宪免冠请罪。
诏命宇文宪前往宇文护宅第,收缴兵符、文书等物。随即任命宇文宪为大冢宰。
这时武帝已经处死宇文护等人,亲理朝政,打算整顿政治,统一刑令,即便牵涉到宗室中人,也不加以宽容。
宇文宪原来被宇文护所重用,从天和年间以后,威势渐大。
宇文护欲有所言,大多令宇文宪上奏。
皇帝有允许的,也有不同意的,宇文宪担心皇帝同丞相之间互相猜忌,每次都是委婉地说清意思。
武帝也知道他的用心,所以得以免祸。
可是仍然因为他威名太大,始终放心不下,虽然遥授冢宰之职,实际上夺去了他的权力。
开府裴文举,是宇文宪的侍读,武帝经常驾临内殿,接见裴文举。
建德三年,宇文宪晋爵为王。
宇文宪的朋友刘休征献上《王箴》一首,宇文宪十分赞美。
后来,刘休征又把《王箴》献给武帝。
武帝正想法除掉他的几个弟弟,很喜欢这篇箴言。
宇文宪常常感到兵书内容繁杂广泛,难求要旨,就自己编定为《要略》五篇,上表陈述。武帝读后表示称赞。
当年秋天,武帝驾临云阳宫,卧病在床。卫王宇文直在京城举兵叛乱。
当初,宇文直内心十分忌恨宇文宪,宇文宪权当不知,对他容让。
又因他是武帝同母之弟,更加友爱尊敬。
处死宇文护时,宇文直坚持请求罪及宇文宪。
建德四年,武帝打算东征北齐,只同内史王谊商议此事,其他人都不知道。
后来认为诸弟的才能谋略,没有超过宇文宪的,才告诉他。
宇文宪当即赞同东征。大军准备出发时,宇文宪上表献出自己的财产以赞助军费。
于是诏命宇文宪率兵二万为前军,向黎阳推进。
武帝亲自围攻河阴,未能攻下。
宇文宪攻占武济,进兵包围洛口,攻下洛口东西二城。因为武帝患病而撤军返回。
同年,开始设置上柱国官职,让宇文宪担任。
建德五年,大规模东征北齐。
宇文宪率领精锐骑兵二万人,仍担任先锋,把守雀鼠谷。武帝亲自围攻晋州。
宇文宪向前推进,占领洪同、永安二城,打算扩大战果。
齐人烧毁桥梁,固守险要,军队无法前进,于是屯集在永安。
“齐主听说晋州被围,就率兵十万,亲自来援。”
“当时,柱国、陈王宇文纯驻军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宇文椿屯兵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把守汾水关,都受宇文宪指挥。”
“这时,北齐后主高纬分兵一万进攻千里径,又命令部属出汾水关,自己亲率大军与宇文椿交战。”
“宇文盛派骑士告急,宇文宪自率骑兵千人援助。”
“齐人远远看见谷中飞尘扬起,急忙相继退去。”
“宇文盛与柱国侯莫陈芮涉过汾水追击,斩杀不少敌兵。”
“不久,宇文椿报告齐军渐渐逼近,宇文宪又回兵救援。”
“恰巧宇文椿被命令撤军,就率军乘夜返回。”
“齐人果然认为柏庵是军队营帐,没有怀疑我军已退,一直到第二天才明白上了当。”
“当时武帝已经离开晋州,留下宇文宪为后卫。”
“高纬亲自率军来追,抵达高梁桥。”
“宇文宪率领精锐骑兵二千人,隔河布成阵势。北齐领军段畅一直进到桥头。”
“宇文宪隔河招呼段畅,同他交谈。”
“又指着陈王等人,把他们的姓名封号一一告诉段畅。”
“段畅打马而去,宇文宪立即命令撤军,不料齐人突然追来,兵势劲锐。”
“宇文宪与开府宇文忻各率精选骑兵一百人殿后抵挡,斩其猛将贺兰豹子、山褥瑰等一百余人,齐军才退去。”
“宇文宪渡过汾水,在玉壁赶上武帝。”
“武帝又命令宇文宪率兵六万,回援晋州。”
“宇文宪率军推进,在涑水扎营。””
“高纬围攻晋州,日夜不停。”
“回来的间谍,有的说晋州已经陷落。”
“宇文宪派遣柱国越王宇文盛、大将军尉迟迥、开府宇文神举等率领轻装骑兵一万人,连夜赶到晋州。”
“宇文宪进兵据守蒙坑,作为后援,得知晋州没有陷落,就又回到涑水。”
“武帝随即东去,驻军高显,宇文宪率领部属,先向晋州推进。”
“次日,诸军会合,渐逼城下。”
“齐人也出动大军,在周军营地以南布成阵势。武帝召宇文宪骑马前往察看。”
“不久,各军一块进击,齐军立即溃不成军。”
“当夜,高纬逃走,宇文宪率轻装骑兵追击。”
“追到永安时,武帝也随后赶到。”
“齐人收集残兵,又据守高壁、洛女寨。”
“武帝命令宇文宪进攻洛女寨,将其占领。”
“次日,在介休与大军会师。”
“当时高纬已败走邺城,留其堂兄安德王高延宗据守并州。”
“高延宗趁机自立为帝,出兵抗拒。”
“武帝进兵包围并州,宇文宪进攻城西。”
“武帝城中遇伏,鏖战至深夜仅以身免。”
“逃出城后,疲累的武帝欲撤兵,宇文宪与王谊力劝方免。”
“次日再战,高延宗逃走,被追上活捉。”
“由于战功,晋封第二子安城公宇文质为河间王,任命第三子宇文賨为大将军。”
“仍然诏命宇文宪先行进兵邺城。次年,攻占邺城。”
辛弃疾:北齐任城王高湝、广宁王高孝珩等人据守信都,拥兵数万。武帝又诏命宇文宪讨伐。
高湝拒不收信,反而大肆召募赏赐,多给金帛,和尚要求当兵的,就有数千人。
宇文宪率军经过赵州时,高湝派两名间谍前去侦察,被巡逻骑兵捉住,报告宇文宪。
宇文宪就把北齐的旧将都召集在一起,让这两名间谍一一看过。
于是写信给高湝,敦促他投降。
宇文宪到信都,高湝在城南布下阵地,宇文宪登上张耳坟远远观察。
不一会儿,高湝的领军尉相愿假装出来巡视阵势,率领部属投降。
尉相愿是高湝的亲信,众人惊恐。
高湝大怒,杀死尉相愿的妻子和孩子。
次日再战,周军大胜,俘虏、斩杀共三万人,活捉高湝、高孝珩等人。
宇文宪赞赏高湝的气节,命令释放他的妻子和孩子,多给钱财。又审问高孝珩。
高孝珩陈述北齐危难,边说边哭,举止不失风度,宇文宪也为之感动。
宇文宪素来善于计谋,多有策略,尤其擅长安抚驾驭部属,知人善任,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部众感动,心悦诚服,都为他效力。
齐人早就听说他的威名声望,都害怕他的勇敢谋略。
并州大捷之后,在齐境长驱直入,不侵扰百姓,将士没有私蓄。
当初,稽胡刘没铎自称皇帝,又诏命宇文宪督率赵王宇文招等人将其讨平。
宇文宪自感威名越来越大,暗自考虑隐退。
武帝准备亲征北部蛮族时,就以有病推辞。
建德七年,武帝驾崩,宣帝宇文贇即位,宣帝认为叔父宇文宪辈分高而名望大,对他十分忌恨害怕。
当时武帝尚未安葬,诸王在朝内守灵。
司卫长孙览总管军队,辅佐朝政,担心诸王有叛变意图,经上奏,命令开府于智侦伺诸王动静。
安葬武帝后,诸王各回府第。
宣帝又命令于智到宇文宪宅第等候宇文宪,趁机告发他另有图谋。
宇文宪一个人被领进宫殿,宣帝预先在另一间屋里埋伏下壮士,宇文宪一到,立即被抓住。
宇文宪神色不屈,陈说道理,周宣帝让于智与宇文宪对质。
宇文宪目光灼灼,与于智相互对证。
于是周宣帝派人把宇文宪勒死,时年三十五岁。
之后周宣帝任命于智为柱国,封齐国公。
宣帝处死宇文宪以后,找不出罪名,就借口上大将军安邑公王兴等人与宇文宪共谋,将其处死。
此外,上开府独孤熊、开府豆卢绍等人也被处死。
当时的人知道王兴等人冤枉,都说他们是陪伴宇文宪死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