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泽也没料到,礼部竟然搞了一个和尚道士下南洋的政策,来对抗西班牙人在南洋的传教活动。

  礼部这帮人的脑子也开窍了?

  只是这帮和尚道士,能不能竞争过那些传教士,苏泽就不知道了。

  但如果真的有和尚道士愿意去南洋传教,苏泽也是不反对的。

  这些很快也不是京师的热点话题,大明水师返回登莱这条消息,成了各大报纸的头条。

  这一次大明水师巡航了琉球、澎湖、吕宋,整个舰队完完整整的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三地的奇珍。

  马尼拉吕宋国的使团也跟随大明水师一起返航,大大扬了大明国威。

  当大明水师靠港的时候,整个港口都发出欢呼声。

  张敬修虽然不情愿,还是被船长强行拉着站在甲板上,接受了港口百姓的欢迎。

  直沽号停靠后,火长助手张司提着两人的行李,催促着张敬修下船了。

  张敬修恋恋不舍地看了一眼自己的船舱,这才在张司的催促下离开了直沽号。

  就在两人快要离船的时候,船长李经对着张敬修说道:

  “提督下令,到港后休整三天,张火长你随我来。”

  张敬修不知道李经有什么任务,只好抬着自己的箱子跟上了李经。

  两人上了一辆马车,张敬修这才问道:

  “船长,我们要去哪里?”

  李经说道:

  “水师都督府。”

  这下子张敬修也不再问了,肯定是水师提督李超召集军官骨干开会。

  自己身为直沽号的火长,也算是舰队的中层了,被喊去开会也是正常的。

  张敬修这才放心,他来登莱的时候掩藏了身份,就是船长也不知道他阁老之子的身份。

  张敬修跟着船长来到了登莱的水师提督府,见到了提督李超和宣慰使宸昊,在场的还有各舰的船长和军官,这里就是大明水师的核心阵容了。

  张敬修低调地藏入人群之中,提督李超聚集众人,肯定是要商议大事,轮不到他这个小小的火长插嘴。

  果不其然,等到众人聚集后,提督李超首先说道:

  “聚集大家前来,本督和宣慰使要回京覆命了。”

  “李某是粗人,奏疏的事情还要大家帮忙。”

  这位作风强悍的水师提督,罕见的说了软话,但听到李超这话,众人都皱起眉头来。

  对于这帮水师军官来说,对阵杀敌他们不怕,但是让他们写案牍文书,那可是要了老命了。

  没办法,水师第一代军官的高层,大部分都是前大明海防的军官,他们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只是在海务教习所短期培训过,写奏疏还是太难了。

  而宣慰使宸昊能写奏疏,但是他在水师中担任的是监军工作,并不接触航海实务,这一次的覆命奏疏,总结航海经验是很重要的部分,他也没办法主笔。

  所以思来想去,李超只能聚集整个水师的军官,群策群力出一份奏疏来。

  几艘舰船的船长都后退半步,将张敬修这帮青年军官让到了前排。

  张敬修这下子反应过来,还是这帮船长老奸巨猾啊!

  果不其然,看到这些年轻军官,提督李超也面露笑容,他说道:

  “咱们水师的未来,还要看你们这些年轻人!等日后你们统镇一方,也少不了要写奏疏,现在本提督就给你们提前锻炼的机会!”

  这下子众多年轻的军官都互相苦笑。

  提督李超接着说道:

  “你们就留在这里商议怎么写奏疏,本提督和诸位船长就不打扰你们了!”

  说完这些,提督李超就领着一帮船长离开。

  宣慰使宸昊同样领着太监们离开,就剩下这帮年轻的军官。

  张敬修叹了一口气,在场的都是海务教习所的同学,看来提督早有预谋,这次不把汇报奏疏写完,是别想要离开这个房间了。

  众人叹着气,张敬修最后还是说道:

  “诸位兄台,还是快点干活吧。”

  有了张敬修牵头,众人算是有了主心骨。

  “张举人!这文化人的事情就靠你了!”

  “是啊是啊,张举人就属你最能写,这次大家都要配合你了!”

  张举人是张敬修在海务教习所的外号,因为整个海务教习所的学员之中,只有他一个人是举人。

  都是同期同学,气氛也活跃了一些,众人当然也不可能都让张敬修主笔,也逐渐开始讨论起来。

  但是这帮人哪里写过奏疏,讨论都是乱糟糟的,张敬修忍不住打断他们。

  “这份奏疏是提督向朝廷复命的奏疏,一定要分清主次,咱们先从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写。”

  “张举人说的对,咱们水师出航是为什么的?”

  张敬修扶着额头说道:

  “当然是测试新船,积累航行经验。”

  张敬修摊开纸,开始起草草稿。

  等张敬修打好了框架,到了填补技术细节的时候,海务教习所的专业性就体现出来了。

  这些青年军官也许不如老军官老练,对敌经验也不足,但是经过系统学习,专业性更强。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将这次航行中遇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

  有些问题比较大,比如舰队的风帆强度不够,经常需要修补,需要更耐用的材料。

  比如海上火炮容易受潮,经常发生哑弹的情况。

  还有一些是比较小的问题,比如夜间缺乏舰船之间的联络手段,遇到海盗夜袭的时候只能依靠炮声判断方位。

  各种航行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都被张敬修记录下来。

  接下来是总结经验了。

  这次航行验证了登莱—琉球—澎湖—吕宋航线的海图,《闽海针经》确定是准确的,远航还重新测绘了琉球、澎湖、吕宋的港口水文数据,又标记了海图上的几座暗礁。

  接着又将水师对付海盗的战术进行了总结。

  果然在众人的努力下,这份奏疏差不多完成。

  等到提督李超和一众船长醉醺醺的回来,看到张敬修起草完毕的奏疏,两眼都放出光芒!

  人才啊!

  但是直沽号船长李经一把抓过张敬修道:

  “想都别想!张郎是我直沽号的火长,日后直沽号可是要交给他的!”

  李超暂时打消了挖人的想法,但是看向这帮年轻的军官眼神中多了一丝赞许。

  他原本对于什么海务教习所是有抵触的,要在海上杀敌,光念书有什么用?

  况且海务教习所念的书,其中大半还不是兵书。

  所以大明水师刚成立的时候,李超戏称这些海务教习所出身的军官为“秀才”。

  但是这次航行,李超发现最靠谱的就是这帮“秀才”。

  出航的经验可以积累,作战的经验可以积累,但是有些东西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海务教习所出身的军官,都能懂得航行、导航和炮术,这些都是海上重要的技能。

  其实这些技能,经常出海的老水手一般也都会些,甚至有的老水手要比这些纸上谈兵的秀才更擅长一些。

  但是重要的是,海务教习所让所有人明白,这些都是可以进行规模化培养的。

  也许培养出来的水师军官上限不如一些有天赋的老水手,但是下限要超过大部分水手了,而且他们的水平还很综合,在船上很适用,可以安排在各个军官岗位上。

  这一次归航后,李超见到船坞里那几艘新造的舰船,大明水师已经面临船员不够的问题。

  这次上京,一定要奏请朝廷,解决这个问题!——

  十一月五日,沈一贯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报馆,他一开口就是:

  “子霖兄,帮帮我!”

  罗万化知道沈一贯最近在忙鸿胪寺的事情,看样子又是遇到什么难题了。

  “肩吾兄,你不是应该先去求大鸿胪吗?难道大鸿胪都没办法解决吗?”

  鸿胪寺刚重组完毕,王世贞初掌寺权,苏泽本来也不愿意介入太多。

  毕竟他和王世贞没什么交情。

  但是沈一贯说道:

  “正是大鸿胪让我来求子霖兄的,这次你可一定要出手啊!”

  苏泽无奈地说道:

  “肩吾兄先说说看是什么事情。”

  沈一贯说道:“是马尼拉吕宋国使团的事情。”

  “这马尼拉吕宋国,并非吕宋旧邦,如果光是这样也就算了,这马尼拉吕宋国连一个国主都没有,而是三十三家组成的市政会议执政。”

  “朝廷对此颇有议论,认为这马尼拉吕宋不可称国,不能接受他们的朝贡。”

  苏泽又问道:

  “那大鸿胪的意思呢?”

  沈一贯说道:

  “王鸿胪自然是支持马尼拉吕宋国朝贡的,马尼拉是南洋重要支点,我大明要重下西洋,自然要控制马尼拉。”

  “大鸿胪说,我华夏上古的时代,尧舜也是部落共选出来的,马尼拉吕宋国也不能算是化外蛮夷,其中过半也都是华商家族。”

  罗万化点头说道:“大鸿胪的说法很有道理啊。”

  沈一贯苦着脸说道:

  “大鸿胪可就被喷惨了。”

  “啊?”

  “礼部官员说,大鸿胪竟然将化外蛮夷和上古先贤相提并论,要上书弹劾大鸿胪。”

  “还有言官拿华商身份说,这些吕宋的华商名为商人,其实是背离大明的流寇,这等不忠不义的人根本不能视作大明子民,说马尼拉吕宋国是个海盗倭寇的国家。”

  这下子罗万化也不说话了。

  苏泽皱眉,他也没想到,马尼拉吕宋国朝贡的问题,竟然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

  政治问题,讨论的就不是马尼拉吕宋国朝贡利弊的问题,而是要讨论马尼拉吕宋国政体是否正当,海外华人的政治定位。

  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旦陷入到辩经之中就无休无止。

  上升到政治,王世贞这个鸿胪寺卿就不够看了,也难怪他会让沈一贯向自己求助。

  苏泽也头疼。

  马尼拉政体的问题,是关系到日后大明吸纳朝贡国的问题。

  总不能朝贡国没有国王,就不允许朝贡吧?

  而海外华人的问题,在原时空都是个敏感的话题,网络上都能用键盘战斗到天荒地老,更不要说本身就很注重华夷大防的大明朝了。

  “肩吾兄我知道,但是这件事,我要和师相商议下。”

  “高阁老?高阁老能出手吗?”

  苏泽点头说道:

  “师相推崇实学,实学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就是从实际出发,先搁置问题,南洋问题事关我大明再下西洋大业,只要能说服师相,就能压制朝中反对的声音。”

  沈一贯连连点头,苏泽说要请高阁老出手,他也安心多了。

  ——

  十一月七日,京师。

  这一次苏泽预料错了。

  高拱支持了他的意见,上书“务实为本,封贡吕宋”这一主张后,立刻引起了朝野的反对浪潮。

  而且这一次朝野争议,已经从反对马尼拉吕宋国朝贡,上升到了对实学路线的反对上。

  《新君子报》一马当先,抨击高拱的含糊暧昧态度,更是严申华夷大防。

  这次《新君子报》的文章很有水平,指出朝廷再下西洋,本意就是“宣扬王化”。

  如果在宣扬王化的过程中,放弃了华夷大防,岂不是本末倒置?

  《新君子报》甚至提出了“灭夷狄而尊王化”的口号,要求讨伐这些“不尊王化”的国家。

  《商报》的立场则要温和一些,它提出马尼拉吕宋国如果要向大明朝贡,可以从吕宋国旧王室中选出一名国主来,亲自向大明请罪朝贡。

  而马尼拉的华商,那就是马尼拉吕宋国的商人,只要按照外国商人的标准纳税就行了。

  但最激进的是《新乐府报》,这篇报纸将马尼拉的市政会议,和上古时代推举尧舜的制度并列。

  报纸上吵得昏天黑地,朝廷上吵得昏天黑地。

  苏泽也不得不放下手里的其他事务,专心应对这次马尼拉吕宋国朝贡的事情。

  按照登莱那边的消息,马尼拉使团已经在进京的路上了,如果不尽快明确他们的朝贡资格,马尼拉朝贡的事情就要吵黄了。

  看来这场辩经还是逃不掉啊。

  苏泽无奈的苦笑,也开始起草奏疏。

  不就是辩经吗?既然要辩,那就辩个痛快!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