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台吉继承顺义王位,继续执行俺答汗的封贡政策。】
【大明和草原继续维持稳定,省下了北方军费。】
【大明和草原贸易日益繁荣,双方联系紧密。】
【蔗酒倾销、羊毛和草木灰贸易,带来了酗酒和草场沙化问题,为日后北疆治理带来严重问题。】
【国祚不变。】
【威望 200。】
【剩余威望:1570。】
苏泽看完结算报告,叹了一口气。
无论是从道义上还是经济上,他也不支持所谓“羊吃人运动”的。
超过土地承载上限的过度养殖,等于透支未来的发展潜力。
而蔗酒引起的酗酒问题,也是草原贸易下阴差阳错的结果。
没办法,草原的生存情况恶劣,越是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酗酒问题越是严重。
苏泽抽出一封信,这是在秀荣担任群牧监的王三写给自己的信。
王三原本是养象所的锦衣卫,因为有养马的才能,被苏泽推荐到秀荣马场。
这半年来,秀荣马场成效显著,马群规模扩大。
前些日子京畿群牧监没有马的丑闻爆发,太仆寺狠狠丢了面子,就连太仆寺卿都被迫辞职。
后来太仆寺终于发现了秀荣马场的成效,他们连忙派遣官员前往查看,在确定了秀荣马场确实有了养马成效后,立刻将秀荣马场当做典型来宣传。
王三在养马上确实有一套。
简单的说,王三不仅仅养马,还种草。
王三在春天的时候,让马场的牧子种植苜蓿、大豆等豆科植物肥田,等收割之后再长草。
在喂马的时候,也是用干草和鲜草混合的方式,再加上豆粉来给马增膘。
王三还按照祖上传下来的养马经验,制定了两舍法来养马。
两舍法,就是在春夏的时候采取放养的方式养马,这样可以保持马的野性,维持良好的运动状态。
但是到了秋季的时候牧子收割牧草,将马关进马舍之中,采用舍养的方法来养马。
这样可以减少秋冬牧草的消耗,同时也能降低马冻死的风险,让马安全过冬。
苏泽看完,又给王三写了回信,让他总结畜牧的经验。
日益增长的羊毛需求,和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绝对不是政策问题可以解决的。
牧民绝对不会因为简单粗暴的政策就放弃养羊,而大明这边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会让商人继续鼓动牧民养羊的。
政策不是万能的。
要解决环境问题,有时候还是要靠生产力发展。
苏泽穿越前的时候,牧民养殖密度可要比古代高多了。
可是当时北疆的自然环境却好了起来。
科学化养殖,就是能提高产出,又能保持生态环境。
现在北疆的养殖业太落后了,基本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水平上,对天灾没有任何抵御能力。
苏泽准备在九边附近那些内附大明的部落中,推广王三的“两舍”养殖技术。
同时苏泽还准备用【家庭种植毯】,培育更加高产的苜蓿和大豆品种。
这些九边附近的内附部落,本身也是接受汉化的草原人,等他们利用新的方法养殖赚到钱后,新技术自然就会向草原深处扩散。
能增产增收的技术,总有人愿意花力气学习的。
苏泽又抽出一封信,这是房山窑厂的张明远写给自己的信。
房山县令林秉正调任山西学政,负责山西吏科试,原本是要带张明远走的。
但是张明远还是选择留在房山县,继续负责玻璃窑厂。
继任的房山县令,自然也不会得罪张明远这个刷政绩的好下属,给了张明远最大的支持。
京畿周围的玻璃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玻璃窑厂的技术和规模优势还在,反而拉大了差距,成为京畿最大的玻璃厂。
张明远也是被逼着没办法了,这才向苏泽写信求援。
原因也很简单,前些日子的草原贸易摩擦,影响了碱的贸易,房山玻璃窑厂的碱不够用了。
没有碱,就没有办法烧制玻璃,张明远到处求援要寻找碱,但是现在整个京师都缺碱。
没办法,羊毛脱脂要碱,制造肥皂要碱,烧制玻璃需要碱。
碱已经成为京师产业的必要原料,价格日益走高,这一次的草原贸易波动,更是让所有需要用碱的工坊人心惶惶。
果然到了时候推广制碱法了。
苏泽使用【记忆香囊】,回忆过历史书上的制碱法,最早的工业制碱法叫做路布兰制碱法。
这个制碱法的过程其实很简单。
食盐和硫酸加热,得到盐酸和芒硝,芒硝混合石灰石和煤粉煅烧,就能得到纯碱。
如今这条制碱法上的原料也已经齐备。
硫酸是硫磺加热遇水生成的,大明的火药工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硫化物处理经验。
煤粉和石灰石,这都是采矿业的产品,正在蓬勃发展的水泥产业,就需要大量的石灰石。
房山就有煤矿和石灰矿,也有高温煅烧的技术。
不过这件事,还得是要让自己的好弟子小胖钧去做。
在制备盐酸酱油的时候,东宫的工坊积攒了化工经验,也拥有配套的设备。
苏泽将制碱法写下来,准备下次讲课的时候带去东宫,商议和太子合办制碱工坊的事情。
写完流程后,苏泽又想起了路布兰制碱法的历史。
路布兰是人名,这位法国化学家刚发明了制碱法的时候,本来是无人问津的。
原因也很简单,当时法国还使用的天然碱,也就是和现在大明一样,使用草木灰和天然凝结的碱块。
在那个时代,英国遍布全球的殖民地,给整个欧洲提供了廉价的天然碱,只需要进口就能满足法国的工业需要了。
可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执行大陆封锁政策,禁止碱流入欧洲。
在这种情况下,路布兰制碱法被重新发现价值,并且在拿破仑的大力推广下开始大量兴建工厂。
这迅速带动了法国化工的发展,这段时间内法国化工完成了近代化工行业的基础产业奠基,成为当时欧陆化工技术最强大的国家,并且诞生了很多新技术新产品。
现在大明的产业也到了这个关键节点上。
天然碱的贸易不稳定,日益增长的工业需求,让制碱工业有利可图。
苏泽只能感慨,技术发展也有巧合性。
正如拿破仑战争,引发了法国化工业的爆发发展,奠定了近代化工的基础。
而这次和草原的摩擦,也是大明推动制碱工业发展的好时机。
正如苏泽解决畜牧业的问题思路一样,工业制碱也能够解决草木灰贸易的问题。
一旦开始工业化生产,技术迭代和规模生产就能迅速将工业碱的价格降下来。
廉价还稳定的工业碱,必然会取代不稳定的天然碱。
商人不再收草木灰,牧民就不会为了草木灰贸易而烧草场。
烧草取灰,这是草原最低效的利用方式了。
只要牧民能有更高效的生产技术,也不会用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赚钱。
草原还是要长草!
苏泽给草原的定位,就是作为大明的经济附庸,毛纺织业和畜牧业的产地,日后还可以成为矿产基地。
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随着双方越来越深的经济联系,和平已经是大势所趋。
——
九月二十五日。
黄台吉接受大明的封贡,成为第二代顺义王的消息传到京师。
这一次草原的摩擦牵动人心,马市贸易恢复的消息传到京师后,不仅仅是朝堂上层欢欣鼓舞,整个京师都自发庆祝起来。
张纯和朱俊棠作为采风使,来到京师的街头,准备记录下这次事件。
“号外号外!蔗酒期货再破新高!”
张纯招来报童,商报的动作果然快,竟然这么快就出版了?
还是朱俊棠说道:“商报的老家可是在山西,肯定提前知道了封贡成功的消息,准备好了版面,所以才能这么快出版的。”
张纯翻开报纸,关于封贡成功的消息虽然放在了头版,但是商报的侧重点显然不是头版,而是京师大宗货物交易所的消息——蔗酒的期货大涨!
黄台吉再次接受封贡,这自然是利好蔗酒贸易的,前阵子不断走低的蔗酒期货从早上开市以来就狂涨。
张纯叹息了一声,随着大宗交易市场的火爆,也产生了不少造富神话。
大宗交易市场及时调整政策,制定了保证金和准入门槛的制度,遏制住了普通人的投机冲动。
但就算不能买,普通人对大宗交易市场的价格也津津乐道,也有士人认为这些价格中能看出朝堂的变化。
张纯倒是不觉得这些商人操纵的期货价格能反应什么朝堂秘密,但是朝堂中消息灵通的人,确实能够通过这个期货市场赚到钱。
两人又在街头采访了几名京师百姓,算是凑成了一篇报道,就急匆匆的向报馆走去。
不过回去的时候,张纯又听到报童叫喊有关南洋的新闻。
张纯招来一名报童,买下报童手里的《新君子报》,看着大明水师抵达马尼拉的消息,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
——
“子霖兄!这次肩吾兄立下大功,回来要被重用了吧!”
苏泽看向罗万化,自己这位同期状元郎对待友人确实是一片赤诚。
从上次沈一贯出使归来,被朝廷任命为主客司郎中后,罗万化就一直在为沈一贯鸣不平,认为朝廷是委屈了沈一贯。
可沈一贯这个刚刚步入官场三年不到的新人,已经升到正五品的礼部郎中,这还算是朝廷亏待了他?
其实苏泽明白,沈一贯不能继续升迁,原因是在自己身上。
大明官场其实也有一个潜规则,这有点类似于后世倭国的年功序列。
同科进士中最优秀的人,会是本届科举中升迁最快的那一个。
而这个同科中最优秀的,不能比上一届科举最优秀的升迁快。
当然,这条规则也只限于刚刚进入官场的几年。
原因也很简单,功劳最大的苏泽还没升迁,你功劳没他大,怎么能比他升迁快呢?
而上一届科举,也就是申时行那届科举,如今在京官员中,职位最高的就是王锡爵,他也是六部的郎中,正五品,和苏泽沈一贯同级。
所以现在摆在沈一贯面前的情况就是,苏泽不升官,他就没办法升官,王锡爵不升官,苏泽也就没办法升官。
当然,这自然可以抨击是大明官场晋升的陈规陋习,但是苏泽也承认这种方法好歹有一个基本的秩序,而不是一刀切的提倡提拔年轻人,导致国家政治生态的破坏。
没办法,所谓“唯才是举”,大部分时候都是有后台官员违规提拔的借口,反而会挫伤兢兢业业干活官员的积极性。
职场前期,按照资历设置一个天花板,就算是出了苏泽这样的妖孽,大部分官员还能按照资历获得晋升的机会,这也不失为一种良性的选人制度。
反正沈一贯马上就要回京了,关于他的嘉奖皇帝和内阁估计早就已经商议好了,就算是官品不能提高,也能往更核心的部门挪一挪。
还是那句话,古往今来官场中重要的不是品级,而是所在的位置关键不关键。
“肩吾兄过几天就要返京了,朝廷的奖赏也会定下来,一甫兄先别忙着义愤。”
苏泽又岔开话题问道:
“对了,翰林院的馆选结果出来了吗?”
从这个月开始,张位和王家屏就没有再来报官。
普通的庶吉士,还是只是翰林院的临时工。
科举后的第三年,会进行翰林院馆选考试,考试合格的庶吉士就能成为翰林官,而馆选考试不合格的就要离开翰林院,重新等待吏部授官。
苏泽这一科中,除了前三甲直接授予翰林官外,苏泽和沈一贯也是因功免除馆选的。
张位和王家屏就要参加馆选了。
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你公务太繁忙,都忘了通知你,张王两位同年都顺利通过馆选,官授翰林编修了。”
“他们想要等肩吾兄返京,再办庆贺酒宴。”
苏泽这是真心为两位同年高兴,张位和王家屏,都是原时空万历朝入阁的人才。
相处下来,王家屏性格耿直嫉恶如仇,张位性格圆滑,手段灵活却也有底线。
罗万化又说道:
“不过他们似乎有些难事,要找子霖兄商议。”
就在这时候,张位和王家屏走入报馆。
他们见到苏泽,眼睛一亮,走过来,对苏泽行了一个正式的大礼说道:
“子霖兄,我二人有事相求,请务必帮帮我们!”
【大明和草原继续维持稳定,省下了北方军费。】
【大明和草原贸易日益繁荣,双方联系紧密。】
【蔗酒倾销、羊毛和草木灰贸易,带来了酗酒和草场沙化问题,为日后北疆治理带来严重问题。】
【国祚不变。】
【威望 200。】
【剩余威望:1570。】
苏泽看完结算报告,叹了一口气。
无论是从道义上还是经济上,他也不支持所谓“羊吃人运动”的。
超过土地承载上限的过度养殖,等于透支未来的发展潜力。
而蔗酒引起的酗酒问题,也是草原贸易下阴差阳错的结果。
没办法,草原的生存情况恶劣,越是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酗酒问题越是严重。
苏泽抽出一封信,这是在秀荣担任群牧监的王三写给自己的信。
王三原本是养象所的锦衣卫,因为有养马的才能,被苏泽推荐到秀荣马场。
这半年来,秀荣马场成效显著,马群规模扩大。
前些日子京畿群牧监没有马的丑闻爆发,太仆寺狠狠丢了面子,就连太仆寺卿都被迫辞职。
后来太仆寺终于发现了秀荣马场的成效,他们连忙派遣官员前往查看,在确定了秀荣马场确实有了养马成效后,立刻将秀荣马场当做典型来宣传。
王三在养马上确实有一套。
简单的说,王三不仅仅养马,还种草。
王三在春天的时候,让马场的牧子种植苜蓿、大豆等豆科植物肥田,等收割之后再长草。
在喂马的时候,也是用干草和鲜草混合的方式,再加上豆粉来给马增膘。
王三还按照祖上传下来的养马经验,制定了两舍法来养马。
两舍法,就是在春夏的时候采取放养的方式养马,这样可以保持马的野性,维持良好的运动状态。
但是到了秋季的时候牧子收割牧草,将马关进马舍之中,采用舍养的方法来养马。
这样可以减少秋冬牧草的消耗,同时也能降低马冻死的风险,让马安全过冬。
苏泽看完,又给王三写了回信,让他总结畜牧的经验。
日益增长的羊毛需求,和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绝对不是政策问题可以解决的。
牧民绝对不会因为简单粗暴的政策就放弃养羊,而大明这边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会让商人继续鼓动牧民养羊的。
政策不是万能的。
要解决环境问题,有时候还是要靠生产力发展。
苏泽穿越前的时候,牧民养殖密度可要比古代高多了。
可是当时北疆的自然环境却好了起来。
科学化养殖,就是能提高产出,又能保持生态环境。
现在北疆的养殖业太落后了,基本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水平上,对天灾没有任何抵御能力。
苏泽准备在九边附近那些内附大明的部落中,推广王三的“两舍”养殖技术。
同时苏泽还准备用【家庭种植毯】,培育更加高产的苜蓿和大豆品种。
这些九边附近的内附部落,本身也是接受汉化的草原人,等他们利用新的方法养殖赚到钱后,新技术自然就会向草原深处扩散。
能增产增收的技术,总有人愿意花力气学习的。
苏泽又抽出一封信,这是房山窑厂的张明远写给自己的信。
房山县令林秉正调任山西学政,负责山西吏科试,原本是要带张明远走的。
但是张明远还是选择留在房山县,继续负责玻璃窑厂。
继任的房山县令,自然也不会得罪张明远这个刷政绩的好下属,给了张明远最大的支持。
京畿周围的玻璃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玻璃窑厂的技术和规模优势还在,反而拉大了差距,成为京畿最大的玻璃厂。
张明远也是被逼着没办法了,这才向苏泽写信求援。
原因也很简单,前些日子的草原贸易摩擦,影响了碱的贸易,房山玻璃窑厂的碱不够用了。
没有碱,就没有办法烧制玻璃,张明远到处求援要寻找碱,但是现在整个京师都缺碱。
没办法,羊毛脱脂要碱,制造肥皂要碱,烧制玻璃需要碱。
碱已经成为京师产业的必要原料,价格日益走高,这一次的草原贸易波动,更是让所有需要用碱的工坊人心惶惶。
果然到了时候推广制碱法了。
苏泽使用【记忆香囊】,回忆过历史书上的制碱法,最早的工业制碱法叫做路布兰制碱法。
这个制碱法的过程其实很简单。
食盐和硫酸加热,得到盐酸和芒硝,芒硝混合石灰石和煤粉煅烧,就能得到纯碱。
如今这条制碱法上的原料也已经齐备。
硫酸是硫磺加热遇水生成的,大明的火药工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硫化物处理经验。
煤粉和石灰石,这都是采矿业的产品,正在蓬勃发展的水泥产业,就需要大量的石灰石。
房山就有煤矿和石灰矿,也有高温煅烧的技术。
不过这件事,还得是要让自己的好弟子小胖钧去做。
在制备盐酸酱油的时候,东宫的工坊积攒了化工经验,也拥有配套的设备。
苏泽将制碱法写下来,准备下次讲课的时候带去东宫,商议和太子合办制碱工坊的事情。
写完流程后,苏泽又想起了路布兰制碱法的历史。
路布兰是人名,这位法国化学家刚发明了制碱法的时候,本来是无人问津的。
原因也很简单,当时法国还使用的天然碱,也就是和现在大明一样,使用草木灰和天然凝结的碱块。
在那个时代,英国遍布全球的殖民地,给整个欧洲提供了廉价的天然碱,只需要进口就能满足法国的工业需要了。
可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执行大陆封锁政策,禁止碱流入欧洲。
在这种情况下,路布兰制碱法被重新发现价值,并且在拿破仑的大力推广下开始大量兴建工厂。
这迅速带动了法国化工的发展,这段时间内法国化工完成了近代化工行业的基础产业奠基,成为当时欧陆化工技术最强大的国家,并且诞生了很多新技术新产品。
现在大明的产业也到了这个关键节点上。
天然碱的贸易不稳定,日益增长的工业需求,让制碱工业有利可图。
苏泽只能感慨,技术发展也有巧合性。
正如拿破仑战争,引发了法国化工业的爆发发展,奠定了近代化工的基础。
而这次和草原的摩擦,也是大明推动制碱工业发展的好时机。
正如苏泽解决畜牧业的问题思路一样,工业制碱也能够解决草木灰贸易的问题。
一旦开始工业化生产,技术迭代和规模生产就能迅速将工业碱的价格降下来。
廉价还稳定的工业碱,必然会取代不稳定的天然碱。
商人不再收草木灰,牧民就不会为了草木灰贸易而烧草场。
烧草取灰,这是草原最低效的利用方式了。
只要牧民能有更高效的生产技术,也不会用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赚钱。
草原还是要长草!
苏泽给草原的定位,就是作为大明的经济附庸,毛纺织业和畜牧业的产地,日后还可以成为矿产基地。
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随着双方越来越深的经济联系,和平已经是大势所趋。
——
九月二十五日。
黄台吉接受大明的封贡,成为第二代顺义王的消息传到京师。
这一次草原的摩擦牵动人心,马市贸易恢复的消息传到京师后,不仅仅是朝堂上层欢欣鼓舞,整个京师都自发庆祝起来。
张纯和朱俊棠作为采风使,来到京师的街头,准备记录下这次事件。
“号外号外!蔗酒期货再破新高!”
张纯招来报童,商报的动作果然快,竟然这么快就出版了?
还是朱俊棠说道:“商报的老家可是在山西,肯定提前知道了封贡成功的消息,准备好了版面,所以才能这么快出版的。”
张纯翻开报纸,关于封贡成功的消息虽然放在了头版,但是商报的侧重点显然不是头版,而是京师大宗货物交易所的消息——蔗酒的期货大涨!
黄台吉再次接受封贡,这自然是利好蔗酒贸易的,前阵子不断走低的蔗酒期货从早上开市以来就狂涨。
张纯叹息了一声,随着大宗交易市场的火爆,也产生了不少造富神话。
大宗交易市场及时调整政策,制定了保证金和准入门槛的制度,遏制住了普通人的投机冲动。
但就算不能买,普通人对大宗交易市场的价格也津津乐道,也有士人认为这些价格中能看出朝堂的变化。
张纯倒是不觉得这些商人操纵的期货价格能反应什么朝堂秘密,但是朝堂中消息灵通的人,确实能够通过这个期货市场赚到钱。
两人又在街头采访了几名京师百姓,算是凑成了一篇报道,就急匆匆的向报馆走去。
不过回去的时候,张纯又听到报童叫喊有关南洋的新闻。
张纯招来一名报童,买下报童手里的《新君子报》,看着大明水师抵达马尼拉的消息,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
——
“子霖兄!这次肩吾兄立下大功,回来要被重用了吧!”
苏泽看向罗万化,自己这位同期状元郎对待友人确实是一片赤诚。
从上次沈一贯出使归来,被朝廷任命为主客司郎中后,罗万化就一直在为沈一贯鸣不平,认为朝廷是委屈了沈一贯。
可沈一贯这个刚刚步入官场三年不到的新人,已经升到正五品的礼部郎中,这还算是朝廷亏待了他?
其实苏泽明白,沈一贯不能继续升迁,原因是在自己身上。
大明官场其实也有一个潜规则,这有点类似于后世倭国的年功序列。
同科进士中最优秀的人,会是本届科举中升迁最快的那一个。
而这个同科中最优秀的,不能比上一届科举最优秀的升迁快。
当然,这条规则也只限于刚刚进入官场的几年。
原因也很简单,功劳最大的苏泽还没升迁,你功劳没他大,怎么能比他升迁快呢?
而上一届科举,也就是申时行那届科举,如今在京官员中,职位最高的就是王锡爵,他也是六部的郎中,正五品,和苏泽沈一贯同级。
所以现在摆在沈一贯面前的情况就是,苏泽不升官,他就没办法升官,王锡爵不升官,苏泽也就没办法升官。
当然,这自然可以抨击是大明官场晋升的陈规陋习,但是苏泽也承认这种方法好歹有一个基本的秩序,而不是一刀切的提倡提拔年轻人,导致国家政治生态的破坏。
没办法,所谓“唯才是举”,大部分时候都是有后台官员违规提拔的借口,反而会挫伤兢兢业业干活官员的积极性。
职场前期,按照资历设置一个天花板,就算是出了苏泽这样的妖孽,大部分官员还能按照资历获得晋升的机会,这也不失为一种良性的选人制度。
反正沈一贯马上就要回京了,关于他的嘉奖皇帝和内阁估计早就已经商议好了,就算是官品不能提高,也能往更核心的部门挪一挪。
还是那句话,古往今来官场中重要的不是品级,而是所在的位置关键不关键。
“肩吾兄过几天就要返京了,朝廷的奖赏也会定下来,一甫兄先别忙着义愤。”
苏泽又岔开话题问道:
“对了,翰林院的馆选结果出来了吗?”
从这个月开始,张位和王家屏就没有再来报官。
普通的庶吉士,还是只是翰林院的临时工。
科举后的第三年,会进行翰林院馆选考试,考试合格的庶吉士就能成为翰林官,而馆选考试不合格的就要离开翰林院,重新等待吏部授官。
苏泽这一科中,除了前三甲直接授予翰林官外,苏泽和沈一贯也是因功免除馆选的。
张位和王家屏就要参加馆选了。
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你公务太繁忙,都忘了通知你,张王两位同年都顺利通过馆选,官授翰林编修了。”
“他们想要等肩吾兄返京,再办庆贺酒宴。”
苏泽这是真心为两位同年高兴,张位和王家屏,都是原时空万历朝入阁的人才。
相处下来,王家屏性格耿直嫉恶如仇,张位性格圆滑,手段灵活却也有底线。
罗万化又说道:
“不过他们似乎有些难事,要找子霖兄商议。”
就在这时候,张位和王家屏走入报馆。
他们见到苏泽,眼睛一亮,走过来,对苏泽行了一个正式的大礼说道:
“子霖兄,我二人有事相求,请务必帮帮我们!”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