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对宦官和宫女的知识水平进行限制外,袁树还设立了各种针对他们的“职业限制”。
他明确规定,宦官和宫女不得结交官员,更不允许他们与外部势力勾结。
这一规定旨在切断宦官和宫女与外部的联系,防止他们利用宫廷内部的消息谋取私利或干预政治。
同时,为了鼓励宦官和宫女之间互相监督,袁树还设立了告密制度和奖励机制。
他允许宦官和宫女之间互相告发违规行为,对于提供有效线索者给予保密服务和奖励。
这一举措只要能得到有效执行,宫中和宫外的讯息传递必然会被阻隔。
如此,宦官和宫女的行为受到了严格的规范,他们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肆意妄为,同时,宫廷内部的消息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确保了宫中讯息始终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不会轻易为外人所探知。
所有想要刺探宫中消息的人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这使得皇宫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对于袁氏专政体系来说,也是一个重大利好。
最后,袁树还着重处理了过去被内廷宦官掌握的一项重要职权,即皇帝获取讯息的通报之权,这项权力对于宦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寻租空间,也是他们干预政治的重要途径。
宦官掌握了外臣通报、奏表的送达之权,则会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摁下对自己不利的,以此欺上瞒下,利用皇帝和臣子之间的信息差来为自己谋利,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而眼下,袁树建议设立一个专门的通政司统一负责收取各地上报的各类奏表文章,由通政司统一分门别类之后再安排送往各职能部门。
在这期间,通政司就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取代原先宦官的地位,把那份影响力收归朝廷。
而担当这个通政令的人,自然要是袁氏的人。
在这个层面上,袁树的深思熟虑并不仅限于如何应对那些权势滔天的宦官,他的眼界更为宽广,考虑到了朝中错综复杂的派系之争。
尽管如今袁氏一族在朝廷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雒阳朝廷内并非只有袁氏一股势力,在这个政治漩涡中,袁氏虽然强大,但并非没有对手。
那些在各地方拥有深厚背景和强大靠山的势力,在雒阳朝廷中同样拥有不可小觑的话语权。
这群人的基本盘虽然远离雒阳城,但他们的存在就是地方的意义,对朝廷的决策过程一样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雒阳朝廷从来不是一个可以任由一家之言主宰的地方,而是一个各种利益交织、分配和争夺的战场,在这里,即便再有权势的人,也难以一手遮天,独占天下所有的资源,成为所谓的“终产者”。
那样的角色,更适合出现在科幻中,而非现实的政治舞台。
现实意义上的终产者——皇帝,虽然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朝廷税收一年少过一年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无他,皇帝之下,还有许多实际掌控着地方资源的“土皇帝”和“草头王”。
这些人虽然名义上臣服于皇帝,但实际上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极高的自主权,朝廷要想稳固统治,就必须与这些人拉拢关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达成妥协和合作。
这些人不仅包括士人团体中的今文经学派势力和古文经学派势力,也包括各地方的宗族势力、地主豪强以及名为归附实则虎视眈眈的外族势力。
汉帝国各地区的统治力和发展程度天差地别,别的不说,江北和江南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历史上蔡邕面对宦官的追杀实在是没办法,只能越过长江躲到江东去,然后宦官就拿他没办法了。
这充分证明江东这一块地方对于整个东汉帝国来说也是相对封闭自守的一个地方生态。
宦官的手伸不到江东去。
这些地方分离主义、保守主义势力,这些以郡为国世界观下成长起来的人,哪一个好对付?
同样的,袁氏集团虽然强大,但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这一点,袁树非常清楚。
具体的策略写的差不多了之后,袁树放下了笔,走到窗前推开了窗户,望着窗外头的景色,思绪万千。
在共同对抗宦官集团的过程中,集团内部的各方势力能够暂时团结在一起,然而,一旦这个共同的敌人被消灭,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很可能会浮出水面。
袁树深知这一点,他凝视着窗外摇曳的枯叶,心中思绪万千。
到时候且不说袁氏本家、门生故吏集团和袁树一心会集团之间的矛盾,他首先就不敢保证在除掉宦官之后,袁基和袁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他成为新的主导者。
袁基……
袁绍……
他的两位兄弟。
袁树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窗沿,眼神中闪过一丝冷意。
他知道,权力的争夺从来都是残酷的,即便是亲兄弟,也难免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反目成仇。
即便他提前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寻求袁逢的支持,但袁逢显然不会完全不顾及袁基和袁绍。
他不仅仅只是自己一个人的父亲,他也是袁基和袁绍的父亲。
他提出了一个赌局,这个赌局,赌的是袁树和袁氏集团的未来,且并没有立刻将袁基和袁绍排除出继承者序列之中。
袁树虽然表面上接受了这个赌局,但他内心深处并不认为自己会输,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相信自己的基本盘——一心会与心学学派会不断壮大,成为他未来争夺权力的坚实后盾。
而且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辈子只打胜仗不打败仗,就算打了败仗,没办法得到绝对的军事威望,只要他没死,他也绝不会认怂,绝不会只是乖乖的做一个嫡次子。
尽管如此,袁树也必须要承认,就算他胜利走到了这一步,走到了袁逢唯一继承人的位置上,那么留给他应付的局面也不是一马平川。
因为他的基本盘是他自己一手拉起来的一心会集团,汝南袁氏宗族,袁氏门生故吏,还有暂时依附于袁氏的这一派亲袁氏政治力量,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些势力集团各有各的利益诉求,与袁树和一心会集团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是相反的。
他们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走向对抗,这些不同的利益派系都在他的铲除范围之内。
他要拿来改造社会的力量必然是他的一心会,其他的都属于旧时代的残党,新时代没有承载他们的船只!
然而这群老登会愿意主动退出历史舞台吗?
想都别想,还得靠拳头。
只有硬邦邦的拳头才能真正的改变一个世界。
所以袁树打算从最开始就要着力于发展自己的势力,就算自己尚且没有入主雒阳、成为唯一说话算数的那个人,但也并不妨碍他通过制度设计为自己抢占先机。
职位加实力等于权力,根据这个公式,袁树现在不缺实力,所以拿下职位之后,自然而然可以得到重要的权力。
抢在袁基和袁绍之前,把袁逢愿意给的拿在手里,他没说过的或者不愿给的,也要想办法争取,要在这个时候就奠定自己作为雒阳成为重要权势人物的格局。
尽管之前属于自己的一心会势力已经获得了不少职位,但是受限于年龄和资历,获得职位的一心会成员大部分都是一千石以下的职位。
尽管如此,按照蚁多咬死象的法则,只要人数够多,权力自然不会少。
所以袁树也不急于谋取高级职位。
高级职位掌权,那具体的事情不还是要底下基层官员、吏员去执行吗?
所以袁树的想法就是尽可能多的把自己旗下和自己一条心的一心会员们安插到要害部门当中担当基层职位,不管是官员编制还是吏员编制,不管是公务单位还是事业单位,只要能进去,就可以。
在基层历练一下,积累办事的经验,等到袁树自己长成了、实力更强了,这些积累了充足行政经验的一心会员们就能彻底把那群老登给取代了。
而且这样也能最大限度的让袁逢、袁隗、袁惃等家族长辈不介意,不会在袁树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产生对袁树的防备心理——
这也是未雨绸缪。
(本章完)
他明确规定,宦官和宫女不得结交官员,更不允许他们与外部势力勾结。
这一规定旨在切断宦官和宫女与外部的联系,防止他们利用宫廷内部的消息谋取私利或干预政治。
同时,为了鼓励宦官和宫女之间互相监督,袁树还设立了告密制度和奖励机制。
他允许宦官和宫女之间互相告发违规行为,对于提供有效线索者给予保密服务和奖励。
这一举措只要能得到有效执行,宫中和宫外的讯息传递必然会被阻隔。
如此,宦官和宫女的行为受到了严格的规范,他们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肆意妄为,同时,宫廷内部的消息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确保了宫中讯息始终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不会轻易为外人所探知。
所有想要刺探宫中消息的人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这使得皇宫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对于袁氏专政体系来说,也是一个重大利好。
最后,袁树还着重处理了过去被内廷宦官掌握的一项重要职权,即皇帝获取讯息的通报之权,这项权力对于宦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寻租空间,也是他们干预政治的重要途径。
宦官掌握了外臣通报、奏表的送达之权,则会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摁下对自己不利的,以此欺上瞒下,利用皇帝和臣子之间的信息差来为自己谋利,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而眼下,袁树建议设立一个专门的通政司统一负责收取各地上报的各类奏表文章,由通政司统一分门别类之后再安排送往各职能部门。
在这期间,通政司就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取代原先宦官的地位,把那份影响力收归朝廷。
而担当这个通政令的人,自然要是袁氏的人。
在这个层面上,袁树的深思熟虑并不仅限于如何应对那些权势滔天的宦官,他的眼界更为宽广,考虑到了朝中错综复杂的派系之争。
尽管如今袁氏一族在朝廷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雒阳朝廷内并非只有袁氏一股势力,在这个政治漩涡中,袁氏虽然强大,但并非没有对手。
那些在各地方拥有深厚背景和强大靠山的势力,在雒阳朝廷中同样拥有不可小觑的话语权。
这群人的基本盘虽然远离雒阳城,但他们的存在就是地方的意义,对朝廷的决策过程一样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雒阳朝廷从来不是一个可以任由一家之言主宰的地方,而是一个各种利益交织、分配和争夺的战场,在这里,即便再有权势的人,也难以一手遮天,独占天下所有的资源,成为所谓的“终产者”。
那样的角色,更适合出现在科幻中,而非现实的政治舞台。
现实意义上的终产者——皇帝,虽然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朝廷税收一年少过一年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无他,皇帝之下,还有许多实际掌控着地方资源的“土皇帝”和“草头王”。
这些人虽然名义上臣服于皇帝,但实际上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极高的自主权,朝廷要想稳固统治,就必须与这些人拉拢关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达成妥协和合作。
这些人不仅包括士人团体中的今文经学派势力和古文经学派势力,也包括各地方的宗族势力、地主豪强以及名为归附实则虎视眈眈的外族势力。
汉帝国各地区的统治力和发展程度天差地别,别的不说,江北和江南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历史上蔡邕面对宦官的追杀实在是没办法,只能越过长江躲到江东去,然后宦官就拿他没办法了。
这充分证明江东这一块地方对于整个东汉帝国来说也是相对封闭自守的一个地方生态。
宦官的手伸不到江东去。
这些地方分离主义、保守主义势力,这些以郡为国世界观下成长起来的人,哪一个好对付?
同样的,袁氏集团虽然强大,但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这一点,袁树非常清楚。
具体的策略写的差不多了之后,袁树放下了笔,走到窗前推开了窗户,望着窗外头的景色,思绪万千。
在共同对抗宦官集团的过程中,集团内部的各方势力能够暂时团结在一起,然而,一旦这个共同的敌人被消灭,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很可能会浮出水面。
袁树深知这一点,他凝视着窗外摇曳的枯叶,心中思绪万千。
到时候且不说袁氏本家、门生故吏集团和袁树一心会集团之间的矛盾,他首先就不敢保证在除掉宦官之后,袁基和袁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他成为新的主导者。
袁基……
袁绍……
他的两位兄弟。
袁树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窗沿,眼神中闪过一丝冷意。
他知道,权力的争夺从来都是残酷的,即便是亲兄弟,也难免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反目成仇。
即便他提前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寻求袁逢的支持,但袁逢显然不会完全不顾及袁基和袁绍。
他不仅仅只是自己一个人的父亲,他也是袁基和袁绍的父亲。
他提出了一个赌局,这个赌局,赌的是袁树和袁氏集团的未来,且并没有立刻将袁基和袁绍排除出继承者序列之中。
袁树虽然表面上接受了这个赌局,但他内心深处并不认为自己会输,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相信自己的基本盘——一心会与心学学派会不断壮大,成为他未来争夺权力的坚实后盾。
而且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辈子只打胜仗不打败仗,就算打了败仗,没办法得到绝对的军事威望,只要他没死,他也绝不会认怂,绝不会只是乖乖的做一个嫡次子。
尽管如此,袁树也必须要承认,就算他胜利走到了这一步,走到了袁逢唯一继承人的位置上,那么留给他应付的局面也不是一马平川。
因为他的基本盘是他自己一手拉起来的一心会集团,汝南袁氏宗族,袁氏门生故吏,还有暂时依附于袁氏的这一派亲袁氏政治力量,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些势力集团各有各的利益诉求,与袁树和一心会集团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是相反的。
他们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走向对抗,这些不同的利益派系都在他的铲除范围之内。
他要拿来改造社会的力量必然是他的一心会,其他的都属于旧时代的残党,新时代没有承载他们的船只!
然而这群老登会愿意主动退出历史舞台吗?
想都别想,还得靠拳头。
只有硬邦邦的拳头才能真正的改变一个世界。
所以袁树打算从最开始就要着力于发展自己的势力,就算自己尚且没有入主雒阳、成为唯一说话算数的那个人,但也并不妨碍他通过制度设计为自己抢占先机。
职位加实力等于权力,根据这个公式,袁树现在不缺实力,所以拿下职位之后,自然而然可以得到重要的权力。
抢在袁基和袁绍之前,把袁逢愿意给的拿在手里,他没说过的或者不愿给的,也要想办法争取,要在这个时候就奠定自己作为雒阳成为重要权势人物的格局。
尽管之前属于自己的一心会势力已经获得了不少职位,但是受限于年龄和资历,获得职位的一心会成员大部分都是一千石以下的职位。
尽管如此,按照蚁多咬死象的法则,只要人数够多,权力自然不会少。
所以袁树也不急于谋取高级职位。
高级职位掌权,那具体的事情不还是要底下基层官员、吏员去执行吗?
所以袁树的想法就是尽可能多的把自己旗下和自己一条心的一心会员们安插到要害部门当中担当基层职位,不管是官员编制还是吏员编制,不管是公务单位还是事业单位,只要能进去,就可以。
在基层历练一下,积累办事的经验,等到袁树自己长成了、实力更强了,这些积累了充足行政经验的一心会员们就能彻底把那群老登给取代了。
而且这样也能最大限度的让袁逢、袁隗、袁惃等家族长辈不介意,不会在袁树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产生对袁树的防备心理——
这也是未雨绸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