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个人是巴老、马识途、张秀舒、沙汀和艾芜。
都是川省赫赫有名的大佬,其中马识途岁数最小,72岁,最大的张秀舒已经92岁。
为了迎接巴老,众人推举马识途写了《迎巴老归蜀》一文,记载了川籍这五人的盛会。马识途还作了一首诗《桂湖集序》:锦城秋色好,清气满苍穹……
然后,五个人都在这首诗上落款。
马识途非常爱这首诗,说“我要把诸位的墨宝挂在我的书房,天天看。”
然而马识途书房里挂着的是绝版五星旗,许多人知道这事儿。和他相熟的沙汀问道:“你那红旗呢?你挂哪去了?”
“送余切了。”马识途说。“他写《潜伏》的时候,我激动得很,我没什么能送他的,只好把那面旗子给他。”
马识途讲了一遍余切创作《潜伏》的内幕。
巴老听到这些话后,神情很复杂。
他个性内敛,因此喜欢热闹的人。端端是他的外孙女,就因为特别活泼好动,反而比亲孙女还喜欢。
老马收了个好徒弟:又能闹,又经得住静。
其他人也想到了这一茬。
照理说五个人聚会,应该开开心心,可是一想到自己也没什么传人,岁数又这么大了,很难绷得住。现在五个人名字是并列的,巴老隐隐要高一些……可是再过五十年,将来名字一列出来,恐怕后人只知道巴老和马识途。
气氛一时间相当伤感。
巴老暗自责怪自己:都是自己搅坏了气氛。
当日,五人游玩升庵桂湖,又合力写出了另一幅墨宝,《合作行书诗文卷》。采取一人一句的方式,最后一个落笔的人是马识途。
马识途写下“谁说人生如参商,五老欢聚已如期”,他笑道:“参商是天上的星宿,永远不能见。我作为无神论者本不应该相信有轮回,但我希望我们都能长命百岁,还能再发挥余热。”
“将来还要再聚!下辈子也要再聚!”
巴老听到这话后便落下泪。
五人里面,年纪最小的马识途也七十多岁,而巴老今年已经83岁,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在他看来自己时日无多。自从患了帕金森后,他行动十分不便,出行都要靠轮椅,前几年他意外跌倒,竟直接令左腿骨折,住院足足八个月。
其他病症也找来,一会儿是感冒——六年间,他持续性的反复发高烧住院,不知道原因;一会儿是肺部感染,不得不入院治疗。他翻译自己的时,手肘长时间支撑在桌面上,忽然传来钻心的剧痛,医生告诉他,他的骨骼不能承担这种力量了,今后恐怕一个拍掌,一次跳跃,就可以让他产生压缩性的骨折。
病痛消磨了这个文豪的意志力,铁打的英雄也要在时间面前认输。好友万家宝(曹禹)也时常写信告诉他,他的身体也不好,不知道有些什么奇怪的疾病,好似一阵风都能把自己打倒。
如果明天他死去了,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创作力已经没有了,他还是一个作家。他可以写信,他可以口述……总之应当尽他的力量,努力做一些事情,而且要找到那些新的,能承担起责任的人来。
晚上,巴老和马识途主笔,写出了最后一个墨宝《给余切的信》。
信上面对“读书无用论”的蔓延产生了忧虑,希望能扭转这种风气。以他们一生的经验来看,文化知识必定是有用的,什么下海,什么做倒爷……未必能有很久的风光,世界变化太快。
信写完后。马识途给众人用川话复述道:
“诸位老哥,我在其中是最小的,我来替你们说话!可不可以?”
众人齐声道:“可以!”
“好!”马识途抑扬顿挫道,“第一个,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什么伟人。我们各自都有些怪脾气,比如李垚堂(巴老)他害怕仪式,害怕大场面……但他总是要往前走,到今天他也在往前走,往前爬。”
“什么是往前走呢?不读书,逃课,打扑克显然不是往前走,我们认为娱乐是有益的,但不能过度。”
“——这是谁写的,这是谁写的?!谁打扑克打桥牌,却劝别人不要打。”老作家沙汀忽然明知故问。
马识途放下纸,为自己辩解:“我打牌不耽误我做正事,我读过几次大学……每次进去了,都要为组织收集情报,发展下线。我没有因为打扑克,忘记了我的责任。”
大家没有再反驳他。
马识途不紧不慢,又道:“第二个,近来流行起‘民族的骄傲’一说,时常有人把老作家戴上这样的桂冠,我们当然不是什么民族骄傲,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爱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祖国,不是我们荣誉的奖赏,而是我们不动摇的天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这个人最高的评价是,他是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就十分满足。”
此时,窗外的风沙沙作响,拍打着窗户,还有一些春末雨后的阴冷。然而房间内却十分安静,灯光明亮,就像时间停滞了一样。
马识途声音越来越高。他情不自禁站起来:“第三,我们还要说,我们最羡慕今天的孩子们,年轻人们。我愿意再活一次,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献出全部的精力,重新绽放花朵!”
“虽然人总有自己的其他追求和想法,这是人之常情。但有能力了要办好事,没有能力向别人看齐,关键在于思想。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奋勇前进!”
马识途正要再说,却听到巴老道:“慢着!”
“怎么了?”
“再写一个第四,就说向今天的优秀者去学习,以他们为榜样。”
“这个榜样是谁?”马识途问。
巴老道:“余切是这么一个人。当然了,不仅仅只有余切,榜样多的是。最近那个李永是不是榜样?他也是榜样。前两年的聂伟平是不是榜样?也是。”
年岁最大的张秀舒知道聚会是马识途组织起来的。
而且也知道,马识途是余切撮合来写信组织的。因此张秀舒直白的问:“信里面没有具体的人,别人怎么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写信?因为这里只有我们五个人!”
“会有人知道,会有人做研究!”巴老道。
他说:“我四年前大病初愈,去到鲁迅故居参观,我看到鲁迅写了很多骂人、夸人的话,都没有指名道姓,可是后人清楚的知道,他在夸谁,在骂谁?”
“每一句话下面,都有小小的注解。我们无需多此一笔。”
然而,张秀舒却坚持要再直白一些。民国年间,张秀舒在川省军阀刘湘手底下做战时训练团政训处副处长,秘密发展成员。因为这段经历,他反而蒙受过一些冤屈,有的人总怀疑他的成分。
因此他认为,不要怕直白,就是要直白。
不然将来万一有人浑水摸鱼,说“此事和余切无关,说的是其他某某人物”,那就不好了。
他年岁最大,又谈到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大家都被说服了。
唯一反对的是马识途,他当然只是出于客套。
最终,五老把这一封信直接改为《给余切的信》,作为余切对李永那封信件的回应,远远的支持他。
信件先是通过川省文联的名义发出,而后当即被本地报刊《川省日报》转载,随后是《渝市日报》、《川省农民》……引发强烈反响。
自此,从《烛光‘夜’话》到《余切给小学生的信》,终于在五老的蓉城相聚里画上句号,这一系列事件共同形成对“读书无用论”的声讨,将思潮扭转过来。
到四月中旬,从南到北,已经没有一处大学校园不受到影响。每一个校园都有辩论,相信读书有用的学生和教师,对无用论的持有者发出进攻。
又是《光明报》带头发文:“今天再谈‘读书无用论’,这个概念如同一个幽灵一般,在中华大地上已经有过好几次出现。”
“第一次出现在民国时期,侵华战争下学生投笔从戎,华北的学生因‘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书桌’而愤然退学参军,这句话出自水木大学地下党成员、中文系的学生蒋南翔。仅仅十多年后,国内进入到建设阶段,而全国却面临理工科人才不足的困境。”
“大学生的价值水涨船高,迅速进入到机关单位。”
“第二次出现在前些年,对知识没有足够的尊重,然而恢复高考后,大学生可以获得城市户口、分配工作,读书无用论便烟消云散。”
“第三次就出现在今年。一些最好的初中生进入师范中专,放弃高考,以求直接解决就业和户口;与此同时,大学生放弃深造,转而下海经商,校园充斥厌学风气……但有一种力量在凝聚,也许这正是下一次读书有用论的开端。”
“‘知识改变命运’在当前仍然是一个真理,绝对是经得起检验的。一切要用实践来说话。”
写文章的人级别很高,文章发出后,更大规模的媒体参加进论战中来,而结果是一边倒。
当然如此了,余切之所以掺和这件事情,也是因为今后的三十年,就算版本变化再快,读书都是有用的。
此时,《背起爸爸去上学》和他写的信已经累积被三十多家报刊和杂志转载。就连日本来交流的电影人都把这句话学回去,向日本人宣扬爆发在中国的读书有用论。
由于它是如此的有影响力,以至于余切现在开始有一个“教育家”的名号。
余切现在是作家、经济学家、革命者,随军记者、慈善家、核子文学之父、波哥大荣誉市民……他的名号太多,十三套房都装不下这么多余切。
真成pro max版本大冰了,我的黄金左脸呢?
我是发出了预言吗?
并非预言啊。
这波是真的好日子还在后面,未来时代主角们,正是八十年代末这波上了大学的人。
鼓楼大街,余宅。
余切抱着电话道:“我是一个军旅文学作家,我始终没有改变!老山前线的经历,是我一生都不能忘记的记忆,我永远是战士们的朋友,不论你们在蓝水还是蓝天……”
“在这里,预祝《钟山》杂志社和水军官兵举办的‘南海’笔会圆满成功!我期待各位的作品!”
“为你们敬礼!”
“啪!”
挂断电话。
余切说了个俏皮话:“要不是和去西班牙有冲突,这笔会就差把我绑过去写了。”
联络他的人是《钟山》编辑苏彤。
此前苏彤给余切写了研究文章,混成了余学专家。余切当然要支持他的工作。
张俪眼皮儿抬了一下,道:“可把你能的!”
“张俪,你怎么说话像陈小旭了?”
“小旭走了,我想她。”张俪说。
余切凑上前去,托着张俪的脸惊讶道:“这不是和你有关系吗?因为咱一直没动静,陈小旭又接着了戏《家春秋》,她就拍戏去了。”
“我知道。小旭太好了,她特别的温柔,我自从开始学习知识后,她就不再学了。她总觉得我们两个之间,只要有一个经商就行,不能都做一样的事情。”
这是陈小旭示弱的方式。
张俪经商资源从哪里来?
原时空她靠自己,现在自然是靠余切。
如果陈小旭也经商,这就容易起冲突。
所以陈小旭主动放弃了做女老板。恰逢《家春秋》电视剧的导演选人,导演李丽看准《红楼梦》电视播放会大爆,一眼相中陈小旭做女主演。
张俪也被选上了,但不是主演。她有心经商,有点淡化自己做演员的这一面。
余切问:“难道你觉得做演员不好吗?”
“怎么不好?可和作家比,和教授比……不能相提并论吧。”
传统!
余切又问她学习的如何?张俪翻开几本教材书,请余切来考她。
张俪学的是文科,86年起,高考采用全国统一的命题和问卷。语数英是重头戏,很简单,文综类更简单,尤其是政治,只需要填空、选择和简答。其中很多常识类问题。
“按照‘七五’计划规定,要坚持把【空格】放在首位,争取在今后的……”
张俪抢答道:“改革。”
余切又问:“86年4月,国家教委会提出《意见》,要求建设……师资队伍,以适应普及【空格】和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需要。”
“科学文化知识。”
“86年1月28日,美国【空格】号航天飞机起飞后爆炸……”
“挑战者号!”
……
这是86年的考卷。
确实简单。只是录取分数线不一样,所以有的地区更简单。
余切的目光向下看,进入到最后一题,他缓慢念道:“中国第一个大规模资助儿童疫苗,并由民间和社会筹款来组织的慈善活动是【空格】……”
张俪抬头看他,忽然笑了:“春雨行动。余切。”
余切心里扑通一跳,他很少有这么满足的时候。
他道:“这里没有余切!这是民间和社会来组织的。”
“可我愿意写啊。”
“你这是标准的零分,零分!画蛇添足!考试时可不能这么干。别人又不知道,你是我老婆!不会对你的考卷网开一面!”
“那我宁可不要这两分!就要写上你!”
余切连连摇头,心里却很高兴,顺便抱起张俪。“我们换个地方来学习,再抽查几个题来问。”
都是川省赫赫有名的大佬,其中马识途岁数最小,72岁,最大的张秀舒已经92岁。
为了迎接巴老,众人推举马识途写了《迎巴老归蜀》一文,记载了川籍这五人的盛会。马识途还作了一首诗《桂湖集序》:锦城秋色好,清气满苍穹……
然后,五个人都在这首诗上落款。
马识途非常爱这首诗,说“我要把诸位的墨宝挂在我的书房,天天看。”
然而马识途书房里挂着的是绝版五星旗,许多人知道这事儿。和他相熟的沙汀问道:“你那红旗呢?你挂哪去了?”
“送余切了。”马识途说。“他写《潜伏》的时候,我激动得很,我没什么能送他的,只好把那面旗子给他。”
马识途讲了一遍余切创作《潜伏》的内幕。
巴老听到这些话后,神情很复杂。
他个性内敛,因此喜欢热闹的人。端端是他的外孙女,就因为特别活泼好动,反而比亲孙女还喜欢。
老马收了个好徒弟:又能闹,又经得住静。
其他人也想到了这一茬。
照理说五个人聚会,应该开开心心,可是一想到自己也没什么传人,岁数又这么大了,很难绷得住。现在五个人名字是并列的,巴老隐隐要高一些……可是再过五十年,将来名字一列出来,恐怕后人只知道巴老和马识途。
气氛一时间相当伤感。
巴老暗自责怪自己:都是自己搅坏了气氛。
当日,五人游玩升庵桂湖,又合力写出了另一幅墨宝,《合作行书诗文卷》。采取一人一句的方式,最后一个落笔的人是马识途。
马识途写下“谁说人生如参商,五老欢聚已如期”,他笑道:“参商是天上的星宿,永远不能见。我作为无神论者本不应该相信有轮回,但我希望我们都能长命百岁,还能再发挥余热。”
“将来还要再聚!下辈子也要再聚!”
巴老听到这话后便落下泪。
五人里面,年纪最小的马识途也七十多岁,而巴老今年已经83岁,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在他看来自己时日无多。自从患了帕金森后,他行动十分不便,出行都要靠轮椅,前几年他意外跌倒,竟直接令左腿骨折,住院足足八个月。
其他病症也找来,一会儿是感冒——六年间,他持续性的反复发高烧住院,不知道原因;一会儿是肺部感染,不得不入院治疗。他翻译自己的时,手肘长时间支撑在桌面上,忽然传来钻心的剧痛,医生告诉他,他的骨骼不能承担这种力量了,今后恐怕一个拍掌,一次跳跃,就可以让他产生压缩性的骨折。
病痛消磨了这个文豪的意志力,铁打的英雄也要在时间面前认输。好友万家宝(曹禹)也时常写信告诉他,他的身体也不好,不知道有些什么奇怪的疾病,好似一阵风都能把自己打倒。
如果明天他死去了,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创作力已经没有了,他还是一个作家。他可以写信,他可以口述……总之应当尽他的力量,努力做一些事情,而且要找到那些新的,能承担起责任的人来。
晚上,巴老和马识途主笔,写出了最后一个墨宝《给余切的信》。
信上面对“读书无用论”的蔓延产生了忧虑,希望能扭转这种风气。以他们一生的经验来看,文化知识必定是有用的,什么下海,什么做倒爷……未必能有很久的风光,世界变化太快。
信写完后。马识途给众人用川话复述道:
“诸位老哥,我在其中是最小的,我来替你们说话!可不可以?”
众人齐声道:“可以!”
“好!”马识途抑扬顿挫道,“第一个,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什么伟人。我们各自都有些怪脾气,比如李垚堂(巴老)他害怕仪式,害怕大场面……但他总是要往前走,到今天他也在往前走,往前爬。”
“什么是往前走呢?不读书,逃课,打扑克显然不是往前走,我们认为娱乐是有益的,但不能过度。”
“——这是谁写的,这是谁写的?!谁打扑克打桥牌,却劝别人不要打。”老作家沙汀忽然明知故问。
马识途放下纸,为自己辩解:“我打牌不耽误我做正事,我读过几次大学……每次进去了,都要为组织收集情报,发展下线。我没有因为打扑克,忘记了我的责任。”
大家没有再反驳他。
马识途不紧不慢,又道:“第二个,近来流行起‘民族的骄傲’一说,时常有人把老作家戴上这样的桂冠,我们当然不是什么民族骄傲,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爱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祖国,不是我们荣誉的奖赏,而是我们不动摇的天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这个人最高的评价是,他是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就十分满足。”
此时,窗外的风沙沙作响,拍打着窗户,还有一些春末雨后的阴冷。然而房间内却十分安静,灯光明亮,就像时间停滞了一样。
马识途声音越来越高。他情不自禁站起来:“第三,我们还要说,我们最羡慕今天的孩子们,年轻人们。我愿意再活一次,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献出全部的精力,重新绽放花朵!”
“虽然人总有自己的其他追求和想法,这是人之常情。但有能力了要办好事,没有能力向别人看齐,关键在于思想。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奋勇前进!”
马识途正要再说,却听到巴老道:“慢着!”
“怎么了?”
“再写一个第四,就说向今天的优秀者去学习,以他们为榜样。”
“这个榜样是谁?”马识途问。
巴老道:“余切是这么一个人。当然了,不仅仅只有余切,榜样多的是。最近那个李永是不是榜样?他也是榜样。前两年的聂伟平是不是榜样?也是。”
年岁最大的张秀舒知道聚会是马识途组织起来的。
而且也知道,马识途是余切撮合来写信组织的。因此张秀舒直白的问:“信里面没有具体的人,别人怎么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写信?因为这里只有我们五个人!”
“会有人知道,会有人做研究!”巴老道。
他说:“我四年前大病初愈,去到鲁迅故居参观,我看到鲁迅写了很多骂人、夸人的话,都没有指名道姓,可是后人清楚的知道,他在夸谁,在骂谁?”
“每一句话下面,都有小小的注解。我们无需多此一笔。”
然而,张秀舒却坚持要再直白一些。民国年间,张秀舒在川省军阀刘湘手底下做战时训练团政训处副处长,秘密发展成员。因为这段经历,他反而蒙受过一些冤屈,有的人总怀疑他的成分。
因此他认为,不要怕直白,就是要直白。
不然将来万一有人浑水摸鱼,说“此事和余切无关,说的是其他某某人物”,那就不好了。
他年岁最大,又谈到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大家都被说服了。
唯一反对的是马识途,他当然只是出于客套。
最终,五老把这一封信直接改为《给余切的信》,作为余切对李永那封信件的回应,远远的支持他。
信件先是通过川省文联的名义发出,而后当即被本地报刊《川省日报》转载,随后是《渝市日报》、《川省农民》……引发强烈反响。
自此,从《烛光‘夜’话》到《余切给小学生的信》,终于在五老的蓉城相聚里画上句号,这一系列事件共同形成对“读书无用论”的声讨,将思潮扭转过来。
到四月中旬,从南到北,已经没有一处大学校园不受到影响。每一个校园都有辩论,相信读书有用的学生和教师,对无用论的持有者发出进攻。
又是《光明报》带头发文:“今天再谈‘读书无用论’,这个概念如同一个幽灵一般,在中华大地上已经有过好几次出现。”
“第一次出现在民国时期,侵华战争下学生投笔从戎,华北的学生因‘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书桌’而愤然退学参军,这句话出自水木大学地下党成员、中文系的学生蒋南翔。仅仅十多年后,国内进入到建设阶段,而全国却面临理工科人才不足的困境。”
“大学生的价值水涨船高,迅速进入到机关单位。”
“第二次出现在前些年,对知识没有足够的尊重,然而恢复高考后,大学生可以获得城市户口、分配工作,读书无用论便烟消云散。”
“第三次就出现在今年。一些最好的初中生进入师范中专,放弃高考,以求直接解决就业和户口;与此同时,大学生放弃深造,转而下海经商,校园充斥厌学风气……但有一种力量在凝聚,也许这正是下一次读书有用论的开端。”
“‘知识改变命运’在当前仍然是一个真理,绝对是经得起检验的。一切要用实践来说话。”
写文章的人级别很高,文章发出后,更大规模的媒体参加进论战中来,而结果是一边倒。
当然如此了,余切之所以掺和这件事情,也是因为今后的三十年,就算版本变化再快,读书都是有用的。
此时,《背起爸爸去上学》和他写的信已经累积被三十多家报刊和杂志转载。就连日本来交流的电影人都把这句话学回去,向日本人宣扬爆发在中国的读书有用论。
由于它是如此的有影响力,以至于余切现在开始有一个“教育家”的名号。
余切现在是作家、经济学家、革命者,随军记者、慈善家、核子文学之父、波哥大荣誉市民……他的名号太多,十三套房都装不下这么多余切。
真成pro max版本大冰了,我的黄金左脸呢?
我是发出了预言吗?
并非预言啊。
这波是真的好日子还在后面,未来时代主角们,正是八十年代末这波上了大学的人。
鼓楼大街,余宅。
余切抱着电话道:“我是一个军旅文学作家,我始终没有改变!老山前线的经历,是我一生都不能忘记的记忆,我永远是战士们的朋友,不论你们在蓝水还是蓝天……”
“在这里,预祝《钟山》杂志社和水军官兵举办的‘南海’笔会圆满成功!我期待各位的作品!”
“为你们敬礼!”
“啪!”
挂断电话。
余切说了个俏皮话:“要不是和去西班牙有冲突,这笔会就差把我绑过去写了。”
联络他的人是《钟山》编辑苏彤。
此前苏彤给余切写了研究文章,混成了余学专家。余切当然要支持他的工作。
张俪眼皮儿抬了一下,道:“可把你能的!”
“张俪,你怎么说话像陈小旭了?”
“小旭走了,我想她。”张俪说。
余切凑上前去,托着张俪的脸惊讶道:“这不是和你有关系吗?因为咱一直没动静,陈小旭又接着了戏《家春秋》,她就拍戏去了。”
“我知道。小旭太好了,她特别的温柔,我自从开始学习知识后,她就不再学了。她总觉得我们两个之间,只要有一个经商就行,不能都做一样的事情。”
这是陈小旭示弱的方式。
张俪经商资源从哪里来?
原时空她靠自己,现在自然是靠余切。
如果陈小旭也经商,这就容易起冲突。
所以陈小旭主动放弃了做女老板。恰逢《家春秋》电视剧的导演选人,导演李丽看准《红楼梦》电视播放会大爆,一眼相中陈小旭做女主演。
张俪也被选上了,但不是主演。她有心经商,有点淡化自己做演员的这一面。
余切问:“难道你觉得做演员不好吗?”
“怎么不好?可和作家比,和教授比……不能相提并论吧。”
传统!
余切又问她学习的如何?张俪翻开几本教材书,请余切来考她。
张俪学的是文科,86年起,高考采用全国统一的命题和问卷。语数英是重头戏,很简单,文综类更简单,尤其是政治,只需要填空、选择和简答。其中很多常识类问题。
“按照‘七五’计划规定,要坚持把【空格】放在首位,争取在今后的……”
张俪抢答道:“改革。”
余切又问:“86年4月,国家教委会提出《意见》,要求建设……师资队伍,以适应普及【空格】和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需要。”
“科学文化知识。”
“86年1月28日,美国【空格】号航天飞机起飞后爆炸……”
“挑战者号!”
……
这是86年的考卷。
确实简单。只是录取分数线不一样,所以有的地区更简单。
余切的目光向下看,进入到最后一题,他缓慢念道:“中国第一个大规模资助儿童疫苗,并由民间和社会筹款来组织的慈善活动是【空格】……”
张俪抬头看他,忽然笑了:“春雨行动。余切。”
余切心里扑通一跳,他很少有这么满足的时候。
他道:“这里没有余切!这是民间和社会来组织的。”
“可我愿意写啊。”
“你这是标准的零分,零分!画蛇添足!考试时可不能这么干。别人又不知道,你是我老婆!不会对你的考卷网开一面!”
“那我宁可不要这两分!就要写上你!”
余切连连摇头,心里却很高兴,顺便抱起张俪。“我们换个地方来学习,再抽查几个题来问。”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文豪1983最新章节,文豪1983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文豪1983最新章节,文豪1983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