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有些寒酸,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连个奖金都没有,林朝阳从约翰·厄普代克手中所接过的镀金奖杯已经是获奖的最大物质奖励了。
当然了,对于作家而言,获奖的最大好处从来不是奖金。
作为美国三大文学奖项之一,书评人奖在美国读者群体当中的号召力还是非常高的,
得了奖除了作家本人的出名,也会带来作品的热卖。
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书评人奖获奖名单公布后,类获奖作品的销量至少要增加30万册。
这个数字跟林朝阳的作品畅销量一比不值一提,但对于绝大多数纯文学作家来说,已经是非常高的销量了。
手中握着奖杯,林朝阳看向了台下。
华尔街餐厅的营业面积不大,颁奖礼布置的也并不恢宏,除了一个供作家们拍照的背景板之外,再找不到跟颁奖礼有关的布置。
不过现场近百位嘉宾们给予林朝阳的情绪价值却很高,热烈的掌声持续了半分多钟,
而后慢慢平静下来。
所有人都静静的看着林朝阳,等待着这位来自异国的作家发表他的获奖感言。
「晚上好,所有文学的同路人———」
如此别致的称呼瞬间引发了在场嘉宾们的掌声与欢呼,所有人看向林朝阳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期待。
「非常感谢协会和所有评委对我和《猎人安布伦》的认可,虽然有人说你们应该在去年就把这个奖颁给我了。」
现场顿时哄堂大笑。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去年爆冷出局,在当时还引发了不少争议。
现在林朝阳旧事重提,有些挖苦协会的意味,偏偏他的态度又是大方的,几位在场的评委露出苦笑,只能把这当作是胜利者应得的宣言时刻。
「别介意,这只是个玩笑。评奖嘛,这事我以前也干过,经常要挨骂。」
林朝阳只说了短短几句话,现场笑声阵阵,气氛融洽而愉快。
过了一会儿,他才收敛了笑容,神色郑重起来,现场嘉宾们更加认真的望向他,大家都知道接下来的话才是重点。
「两年前,当我在香江一间终日飘着茶香的书房里,用钢笔写在第一行文字时,窗外隐约传来潮水争先奔涌的声音。
那个时候我未曾料,这部关于生命和诺言的故事,会穿越语言的铜墙铁壁,在诸位评委心中激起如此深邃的共鸣。
文学总是在不经意的瞬间触动我们的内心,我们书写,是为记录,也为见证,当诸位选择让这部充满生命力、勇气和爱的文本登堂入室时,它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而在今夜,当我的手触碰这座由星光所铸就的奖杯时,仿佛也触摸到了无数幽灵般游荡在文学史中的灵魂。
那些被遗忘者的叹息、被遮蔽者的低语、被规训者的挣扎,此刻都化作我掌心的重量。
这座奖杯此刻的重量,正来自那些尚未被文学打捞的沉没人生。
愿文学继续指引我们!
谢谢!」
说完感言,林朝阳鞠躬,台下再次响起如雷般的掌声。
跟先前不同,这次许多人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林朝阳的发言称得上文采斐然,并且透露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在最辉煌的舞台上向那些无名的创作者致敬,尽显大作家的格局。
发表完感言,林朝阳走下台,还未及与陶玉书分享喜悦,便已经被拉到了采访区。
文学奖项能吸引到的新闻媒体肯定不会像奥斯卡那么多,今天到场的媒体有十多家,
最大牌的莫过于《纽约时报》和《纽约客》。
除此之外,新H社和《明报》也派了记者来见证林朝阳的获奖。
群采的流程很快,不到二十分钟就结束了。
今晚最大的奖项,也是最后的奖项完成颁奖,采访也结束了,就意味着颁奖典礼画上了句号。
回酒店的路上,陶玉书端着新获的奖杯左看右看,眉眼间满是欢喜,又问林朝阳:「你那感言什么时候写的?准备得很充分嘛!」
「还准备什么,那不是张口就来嘛。你在台下,我肯定得好好表现啊!」林朝阳得瑟着说。
陶玉书嗔怪的白了他一眼,又喜滋滋的摸了摸奖杯。
翌日,林朝阳扶腰而起,这一天工作强度太大了。
身边空无一人,陶玉书给他留了张纸条,说今天要去百视达总部谈合作。
林朝阳自己吃过早饭,也没出门,因为今天他还有两场专访。
晚上他接到了罗伯特·戈特利布的电话,说要为他举办一场庆功会。
「庆功会」当然是玩笑话,实际上就是朋友间的聚会。
不过林朝阳刚得了书评人奖,正是炙手可热的时候,隔天一到罗伯特·戈特利布在长岛的家里,就被众人围住询问他的获奖感想。
参加完聚会的第二天,林朝阳便乘飞机飞往洛杉矶。
百视达的总部在科罗拉多州,陶玉书谈好了合作后就直接回了洛杉矶。
夫妻俩在穆赫兰道的豪宅相聚,林朝阳询问陶玉书合作的情况,她说起来兴致不高。
百视达成立于1985年,最早以录像带租赁起家,仅仅花了10年便在全美开了8000家门店,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小镇,你几乎都可以看到百视达的身影。
现如今的百视达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与好莱坞所有制片厂都达成了独家合作,确保这些制片厂的最新大片能够第一时间被他们的客户看见。
但既然是录像带霸主,合作的条件对于林氏影业而言自然谈不上多优渥。
这种「人为刀姐,我为鱼肉」的感觉陶玉书可不喜欢,何况在她看来,录像带租赁可是电影行业终端获利的利器之一。
要知道百视达去年的营收已经逼近了40亿美元大关,这是什么概念?去年美国电影市场的总票房也才54亿美元而已。
而事实上,自1988年,美国电影市场的录像带租赁年收入就达到了51.5亿美元,而当时的票房收入只有44.6亿美元,并且这个数字在近两年还在不断加大。
如此肥肉,陶玉书不眼馋是不可能的。
可惜,现在的百视达已经是美国电影界的庞然大物,有钱都买不来。
更可怕的是百视达现在依旧在以超快的速度在扩张,他们的目标是在3年之内将门店的数量扩张到1万家。
在这种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下,即便陶玉书有心入局,也很难打破局面。
她习惯性的跟林朝阳倾诉着内心的焦虑,林朝阳温言安慰道:「人力有时穷,你不能总想着把所有事都纳入到自己的掌控中。即便掌握不了,不是一样可以合作,一样可以赚钱吗?」
陶玉书轻叹一声,「这些我倒知道。但掌握在自己手里,总比掌握在别人手里好吧?
北美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比香江、内地强了太多,录像带租赁可是映后最重要的收益渠道。」
林朝阳见她这么忧虑,说道:「前两个月索尼在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设备大展上展示的DVD技术你注意到没?」
「那个我倒知道,听起来很美好。
可任何技术的落地都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更何况VHS录像带格式现在如日中天,哪里是那么好取代的。
我看十年之内DVD录像带的市场份额都不太可能超越VHS录像带,再说就算有格式之争,也不会影响百视达在录像带租赁行业的霸主地位。」
林朝阳摇摇头,「你没明白我的意思,我要说的是,很多时候那些行业霸主看似强大,但在新的商业模式或是技术创新面前,其实不堪一击。」
陶玉书细细品味着丈夫的话,觉得不无道理,但这两件事又有什么关系呢?
林朝阳打开了家里的电脑,输入了一个网址
这家网站的名字可以翻译为「无限书库」,92年便成立于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是美国最早的线上图书零售商。
陶玉书滑动着鼠标,问:「你是说我们可以尝试把录像带放在网络上销售?在营销模式上另辟蹊径?」
林朝阳摇摇头,「不。录像带市场销售只占很少的份额,租赁才是大头。」
自嘲的笑了笑,陶玉书集中精神开动脑筋。
林朝阳说的没错,在美国,10~15分钟的车程内就会有一家百视达的门店,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在便捷性上战胜百视达。
美国的录像带租赁行业之所以会如此发达,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录像带高昂的售价。
一盘录像带的定价动辑七八十美元,远超过普通用户的承受能力,注定只能成为少数人的收藏爱好。
所以在美国录像带销售的市场要远远小于租赁市场,换言之,租赁才是占领市场的重点。
林氏影业在香江拥有自己的院线,也有录像带贩售和租赁店,但香江地方狭小,人口密集,那里的经验放在美国可不适用。
美国的录像带租金价格普遍为3~4美元,一盘VHS录像带以80美元计,至少需要流转20次才能盈利,这还没算店租、人工、水电、税金、邮费、损耗等成本。
想到这里,陶玉书不禁皱起了眉头,这条路看起来有些行不通。
冷不丁的,她又想到了林朝阳刚才提到的DVD,忽然福至心灵。
她对DVD技术有些了解,知道这种录像格式可以轻易的将一盘厚重的VHS录像带所能承载的内容载入轻薄的碟片之中。
如果VHS录像带转换成DVD录像带,那么仅是邮费就可以节省一大笔费用。
但最主要的还是录像带售价,DVD的售价要打下去才行。
她进而又想到DVD录像带制作授权费、DVD播放机的推广销售、邮寄路线—
陶玉书是个聪明人,举一反三不在话下,但面对这样陌生的事物,也不免感到茫然无措。
「我想做个调研!」她突然说。
林朝阳笑了笑,「好,那我陪你。」
本来陶玉书是打算留在美国参加完奥斯卡颁奖礼就回香江的,但被林朝阳这一启发,
她对录像带租赁行业多了许多憧憬。
林氏影业本就要拓展在欧美国家的发行渠道,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好好调研一下。
陶玉书的执行力极强,有了想法说干就干,立即便召集了美国林氏的一些骨干,梳理了需要调研的内容。
她先雇佣了专注于市场调查的AC尼尔森,然后派出了一支由10人组成的调研组,双管齐下。
另外他们夫妻俩没闲着,也深入美国各地的音像店了解情况。
VNS录像格式起源于五十年代,但真正的商业化是在七十年代,之后的十年里一条覆盖上下游的产业链逐渐形成。
据统计到1988年5月,美国音像专营店数量已经突破了25000家,此外还有45000家兼营租赁业务的商店。
如此巨大的租赁市场也造就了庞大的产业规模,截止94年年末,美国的录像带租赁市场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10亿美元之巨。
陶玉书越调查,就越对这个巨大的市场感到眼热。
但正如她所担忧的那样,百视达现在已经成为了美国录像带租赁行业当之无愧的霸主,这两年许多由个人店主经营的音像店都在百视达的激烈竞争中倒闭了。
那些仍在勉力维持的个人店主在谈到百视达时,也无不咬牙切齿,恨的牙根痒痒。
这天下午,夫妻俩来到加州北部的小城圣克鲁斯,这里有家凯恩音像店,店老板迈克是个资深的电影发烧友,这一点从他的店名也可以看出来。
「下次见!」
「再见。」
夫妻俩在店里待了半个多小时,跟老板迈克相谈甚欢,
林朝阳在店里花了500美元买录像带,这样的顾客迈克很难不喜欢。
「吃点东西吧。」
从音像店出来,林朝阳带着陶玉书顺着太平洋大道走到尽头,走进了一家名叫「露露木匠的店」的咖啡馆。
坐下点了两杯咖啡和甜点,林朝阳数了数刚买到的录像带。
盒式录像带很笨重,一共也就6盒,其中最贵的是前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售价高达93美元。
这几天夫妻俩在调研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跟店主沟通,经常会采购一些录像带,但每每还是会为录像带高昂的价格所折服。
哪怕是租赁价格也变得越来越贵,有些刚刚下映的大片录像带,租赁价格甚至只比院线价格低了不到50美分。
按照中国人的逻辑,现在录像带租赁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租赁价格正常来说应该是越低越好。
但中国的商业逻辑有一个底层逻辑是庞大的人口和需求,价格低一点没关系,只要量上来了,我一样能赚钱。
但在地广人稀的美国,这条路就行不通了。
假设你现在是美国小镇的音像店店主,能覆盖的客户群体就是这个小镇的人群,潜在用户也就是那么几千号人,多说一两万人。
小镇的人口和观影潜力只能供养一家音像店,所以你的日子过的也还算滋润。
这天突然有个叫百视达的狗东西把店开到了你的隔壁,录像带的种类全、数量多,还有很多独家片源,客户们蜂拥而去。
在这种时候你能降价吗?
人家是大公司,永远比你更能承受亏损。
而且即便降价了,小镇的观影潜力就这么多,你虽然可能保住你的客户,却也失去了应有的利润。
这就是为什么几年以来美国各地的个人音像店纷纷倒闭的原因。
陶玉书搞电影制作发行,在此前并不是不了解美国的录像带租赁行业,但这次深入各地的考察,她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很多以前在香江积累的经验也被颠覆了。
夫妻俩边吃边聊,休息够了,陶玉书注意到了咖啡店对面的圣克鲁斯邮局。
被罗马柱装点的邮局气势恢宏,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宛若教堂一般庄严的耸立在太平洋大道上,是这座小城里为数不多的标志性建筑物。
陶玉书突发奇想走进邮局,花岗岩和沙岩建成的外墙斑驳,瓷砖铺成的地面也已经老旧,门厅内竖立着邮政信箱。
夫妻俩进来时,邮局里没什么人,只有一位正陷入「地中海」危机的中年男子在数算着什么。
自电话进入平民百姓家之后,邮局的工作量已经大大减少了,这两年美国的互联网行业正在蓬勃发展,电子邮件的风气也逐渐盛行,这座老邮局显得格外没落。
陶玉书通过邮局的自动售货机用硬币买了一枚32美分的邮票,然后把那盒《侏罗纪公园》的录像带装进信封,贴上邮票。
最后把信封丢进写看「只收本地邮件」的破旧铜制标牌下面的插槽里。
「你说这录像带明天能到比弗利山庄吗?」
「不好说。」
林朝阳对老美的效率没什么信心,虽然圣克鲁斯距离洛杉矶几百公里,理论上开车仅需要半天时间,可邮局的收发、中转流程不可能不浪费时间。
一天时间,确实有点不好说。
「一天?足够了。女士,你应该担心的是那盘录像带是否能够完好的抵达目的地。」
正在夫妻俩说话时,一旁的中年男子开了口。
男子有着美国西部人典型的长相和气质,看上去略有些粗犷,声音低沉,略带沙哑。
见男子对邮局的效率似乎很有信心,陶玉书好奇的问他:「先生,你是邮局的工作人员?」
中年男子摇了摇头,「不,我跟你一样,也是来邮东西的。」
男子又热心的解释道:「我跟安迪聊过,安迪就是这里的邮政局长,这个时间段所有的邮件在下班之前都会经过手工分抹,然后被立即分发,本地邮件会被直接发送给司机。」
男子说到这里看了一眼手表,「理论上凌晨你的邮件就会到达洛杉矶,不过要是被送到你手里的话,可能要到下午了。」
陶玉书本以为邮局的背后应该是一套精密而繁琐的流程,没想到竟然是点对点式的操作。
「全美的邮件都是这样吗?」
男子大笑起来,「当然不是,这只是本地邮件的流程。所有寄往外地的邮件都会用卡车运到圣何塞,在那里进行分抹。」
男子详细的讲了一番外地邮件的流程,从邮票到信箱投递口,从分类到装袋,最终由运货卡车送到个人邮箱,确实是一套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高速运行的精密邮政机器。
双方素味平生,陶玉书由衷的向男子的热心表示了感谢,又自我介绍了一下。
「你们好,我是马克·伦道夫—」
马克·伦道夫自我介绍正在硅谷经营着一家计算机直销公司,不过这家公司目前正面临着被收购,所以他正酝酿着自己的二次创业。
「不好意思。我很好奇,你们为什么会选择邮寄录像带呢?」
马克·伦道夫看起来很热情,但在谈到自己酝酿的创业项目时却三其口,反倒是追问起了陶玉书的目的,显示出他生意人的精明一面。
「商业秘密。」陶玉书笑眯眯的说道。
碰了个软钉子,马克·伦道夫面色如常,「好吧。」
「不过——你要是愿意分享你的创业创意的话,我倒是可以告诉你。」
陶玉书这话让马克·伦道夫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要不我们找个地方坐坐吧。」
「好。」
林朝阳夫妻俩又回到了露露木匠的店,这回多了个马克·伦道夫,点了杯咖啡,听他讲起了自己的创业创意。
「邮购个性化洗发水?」
陶玉书听着这个创意直皱眉。
「这个注意可真不怎么样。」她直言不讳的说道。
马克·伦道夫脸色有些尴尬,他又解释了一阵这个点子的优势,说得头头是道。
林朝阳最后用一句话终结了他的想法,「日化行业依赖于市场营销,专注于邮购恐怕很难做大。」
马克·伦道夫老于事故,不会因为林朝阳夫妻俩的否定就怀疑自己,而他之所以愿意交换各自的想法,主要就是对刚才陶玉书邮寄录像带的举动感兴趣。
他觉得自己似乎摸到了一点灵感,邮购录像带听起来似乎好像也不错。
当然了,对于作家而言,获奖的最大好处从来不是奖金。
作为美国三大文学奖项之一,书评人奖在美国读者群体当中的号召力还是非常高的,
得了奖除了作家本人的出名,也会带来作品的热卖。
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书评人奖获奖名单公布后,类获奖作品的销量至少要增加30万册。
这个数字跟林朝阳的作品畅销量一比不值一提,但对于绝大多数纯文学作家来说,已经是非常高的销量了。
手中握着奖杯,林朝阳看向了台下。
华尔街餐厅的营业面积不大,颁奖礼布置的也并不恢宏,除了一个供作家们拍照的背景板之外,再找不到跟颁奖礼有关的布置。
不过现场近百位嘉宾们给予林朝阳的情绪价值却很高,热烈的掌声持续了半分多钟,
而后慢慢平静下来。
所有人都静静的看着林朝阳,等待着这位来自异国的作家发表他的获奖感言。
「晚上好,所有文学的同路人———」
如此别致的称呼瞬间引发了在场嘉宾们的掌声与欢呼,所有人看向林朝阳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期待。
「非常感谢协会和所有评委对我和《猎人安布伦》的认可,虽然有人说你们应该在去年就把这个奖颁给我了。」
现场顿时哄堂大笑。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去年爆冷出局,在当时还引发了不少争议。
现在林朝阳旧事重提,有些挖苦协会的意味,偏偏他的态度又是大方的,几位在场的评委露出苦笑,只能把这当作是胜利者应得的宣言时刻。
「别介意,这只是个玩笑。评奖嘛,这事我以前也干过,经常要挨骂。」
林朝阳只说了短短几句话,现场笑声阵阵,气氛融洽而愉快。
过了一会儿,他才收敛了笑容,神色郑重起来,现场嘉宾们更加认真的望向他,大家都知道接下来的话才是重点。
「两年前,当我在香江一间终日飘着茶香的书房里,用钢笔写在第一行文字时,窗外隐约传来潮水争先奔涌的声音。
那个时候我未曾料,这部关于生命和诺言的故事,会穿越语言的铜墙铁壁,在诸位评委心中激起如此深邃的共鸣。
文学总是在不经意的瞬间触动我们的内心,我们书写,是为记录,也为见证,当诸位选择让这部充满生命力、勇气和爱的文本登堂入室时,它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而在今夜,当我的手触碰这座由星光所铸就的奖杯时,仿佛也触摸到了无数幽灵般游荡在文学史中的灵魂。
那些被遗忘者的叹息、被遮蔽者的低语、被规训者的挣扎,此刻都化作我掌心的重量。
这座奖杯此刻的重量,正来自那些尚未被文学打捞的沉没人生。
愿文学继续指引我们!
谢谢!」
说完感言,林朝阳鞠躬,台下再次响起如雷般的掌声。
跟先前不同,这次许多人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林朝阳的发言称得上文采斐然,并且透露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在最辉煌的舞台上向那些无名的创作者致敬,尽显大作家的格局。
发表完感言,林朝阳走下台,还未及与陶玉书分享喜悦,便已经被拉到了采访区。
文学奖项能吸引到的新闻媒体肯定不会像奥斯卡那么多,今天到场的媒体有十多家,
最大牌的莫过于《纽约时报》和《纽约客》。
除此之外,新H社和《明报》也派了记者来见证林朝阳的获奖。
群采的流程很快,不到二十分钟就结束了。
今晚最大的奖项,也是最后的奖项完成颁奖,采访也结束了,就意味着颁奖典礼画上了句号。
回酒店的路上,陶玉书端着新获的奖杯左看右看,眉眼间满是欢喜,又问林朝阳:「你那感言什么时候写的?准备得很充分嘛!」
「还准备什么,那不是张口就来嘛。你在台下,我肯定得好好表现啊!」林朝阳得瑟着说。
陶玉书嗔怪的白了他一眼,又喜滋滋的摸了摸奖杯。
翌日,林朝阳扶腰而起,这一天工作强度太大了。
身边空无一人,陶玉书给他留了张纸条,说今天要去百视达总部谈合作。
林朝阳自己吃过早饭,也没出门,因为今天他还有两场专访。
晚上他接到了罗伯特·戈特利布的电话,说要为他举办一场庆功会。
「庆功会」当然是玩笑话,实际上就是朋友间的聚会。
不过林朝阳刚得了书评人奖,正是炙手可热的时候,隔天一到罗伯特·戈特利布在长岛的家里,就被众人围住询问他的获奖感想。
参加完聚会的第二天,林朝阳便乘飞机飞往洛杉矶。
百视达的总部在科罗拉多州,陶玉书谈好了合作后就直接回了洛杉矶。
夫妻俩在穆赫兰道的豪宅相聚,林朝阳询问陶玉书合作的情况,她说起来兴致不高。
百视达成立于1985年,最早以录像带租赁起家,仅仅花了10年便在全美开了8000家门店,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小镇,你几乎都可以看到百视达的身影。
现如今的百视达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与好莱坞所有制片厂都达成了独家合作,确保这些制片厂的最新大片能够第一时间被他们的客户看见。
但既然是录像带霸主,合作的条件对于林氏影业而言自然谈不上多优渥。
这种「人为刀姐,我为鱼肉」的感觉陶玉书可不喜欢,何况在她看来,录像带租赁可是电影行业终端获利的利器之一。
要知道百视达去年的营收已经逼近了40亿美元大关,这是什么概念?去年美国电影市场的总票房也才54亿美元而已。
而事实上,自1988年,美国电影市场的录像带租赁年收入就达到了51.5亿美元,而当时的票房收入只有44.6亿美元,并且这个数字在近两年还在不断加大。
如此肥肉,陶玉书不眼馋是不可能的。
可惜,现在的百视达已经是美国电影界的庞然大物,有钱都买不来。
更可怕的是百视达现在依旧在以超快的速度在扩张,他们的目标是在3年之内将门店的数量扩张到1万家。
在这种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下,即便陶玉书有心入局,也很难打破局面。
她习惯性的跟林朝阳倾诉着内心的焦虑,林朝阳温言安慰道:「人力有时穷,你不能总想着把所有事都纳入到自己的掌控中。即便掌握不了,不是一样可以合作,一样可以赚钱吗?」
陶玉书轻叹一声,「这些我倒知道。但掌握在自己手里,总比掌握在别人手里好吧?
北美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比香江、内地强了太多,录像带租赁可是映后最重要的收益渠道。」
林朝阳见她这么忧虑,说道:「前两个月索尼在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设备大展上展示的DVD技术你注意到没?」
「那个我倒知道,听起来很美好。
可任何技术的落地都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更何况VHS录像带格式现在如日中天,哪里是那么好取代的。
我看十年之内DVD录像带的市场份额都不太可能超越VHS录像带,再说就算有格式之争,也不会影响百视达在录像带租赁行业的霸主地位。」
林朝阳摇摇头,「你没明白我的意思,我要说的是,很多时候那些行业霸主看似强大,但在新的商业模式或是技术创新面前,其实不堪一击。」
陶玉书细细品味着丈夫的话,觉得不无道理,但这两件事又有什么关系呢?
林朝阳打开了家里的电脑,输入了一个网址
这家网站的名字可以翻译为「无限书库」,92年便成立于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是美国最早的线上图书零售商。
陶玉书滑动着鼠标,问:「你是说我们可以尝试把录像带放在网络上销售?在营销模式上另辟蹊径?」
林朝阳摇摇头,「不。录像带市场销售只占很少的份额,租赁才是大头。」
自嘲的笑了笑,陶玉书集中精神开动脑筋。
林朝阳说的没错,在美国,10~15分钟的车程内就会有一家百视达的门店,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在便捷性上战胜百视达。
美国的录像带租赁行业之所以会如此发达,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录像带高昂的售价。
一盘录像带的定价动辑七八十美元,远超过普通用户的承受能力,注定只能成为少数人的收藏爱好。
所以在美国录像带销售的市场要远远小于租赁市场,换言之,租赁才是占领市场的重点。
林氏影业在香江拥有自己的院线,也有录像带贩售和租赁店,但香江地方狭小,人口密集,那里的经验放在美国可不适用。
美国的录像带租金价格普遍为3~4美元,一盘VHS录像带以80美元计,至少需要流转20次才能盈利,这还没算店租、人工、水电、税金、邮费、损耗等成本。
想到这里,陶玉书不禁皱起了眉头,这条路看起来有些行不通。
冷不丁的,她又想到了林朝阳刚才提到的DVD,忽然福至心灵。
她对DVD技术有些了解,知道这种录像格式可以轻易的将一盘厚重的VHS录像带所能承载的内容载入轻薄的碟片之中。
如果VHS录像带转换成DVD录像带,那么仅是邮费就可以节省一大笔费用。
但最主要的还是录像带售价,DVD的售价要打下去才行。
她进而又想到DVD录像带制作授权费、DVD播放机的推广销售、邮寄路线—
陶玉书是个聪明人,举一反三不在话下,但面对这样陌生的事物,也不免感到茫然无措。
「我想做个调研!」她突然说。
林朝阳笑了笑,「好,那我陪你。」
本来陶玉书是打算留在美国参加完奥斯卡颁奖礼就回香江的,但被林朝阳这一启发,
她对录像带租赁行业多了许多憧憬。
林氏影业本就要拓展在欧美国家的发行渠道,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好好调研一下。
陶玉书的执行力极强,有了想法说干就干,立即便召集了美国林氏的一些骨干,梳理了需要调研的内容。
她先雇佣了专注于市场调查的AC尼尔森,然后派出了一支由10人组成的调研组,双管齐下。
另外他们夫妻俩没闲着,也深入美国各地的音像店了解情况。
VNS录像格式起源于五十年代,但真正的商业化是在七十年代,之后的十年里一条覆盖上下游的产业链逐渐形成。
据统计到1988年5月,美国音像专营店数量已经突破了25000家,此外还有45000家兼营租赁业务的商店。
如此巨大的租赁市场也造就了庞大的产业规模,截止94年年末,美国的录像带租赁市场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10亿美元之巨。
陶玉书越调查,就越对这个巨大的市场感到眼热。
但正如她所担忧的那样,百视达现在已经成为了美国录像带租赁行业当之无愧的霸主,这两年许多由个人店主经营的音像店都在百视达的激烈竞争中倒闭了。
那些仍在勉力维持的个人店主在谈到百视达时,也无不咬牙切齿,恨的牙根痒痒。
这天下午,夫妻俩来到加州北部的小城圣克鲁斯,这里有家凯恩音像店,店老板迈克是个资深的电影发烧友,这一点从他的店名也可以看出来。
「下次见!」
「再见。」
夫妻俩在店里待了半个多小时,跟老板迈克相谈甚欢,
林朝阳在店里花了500美元买录像带,这样的顾客迈克很难不喜欢。
「吃点东西吧。」
从音像店出来,林朝阳带着陶玉书顺着太平洋大道走到尽头,走进了一家名叫「露露木匠的店」的咖啡馆。
坐下点了两杯咖啡和甜点,林朝阳数了数刚买到的录像带。
盒式录像带很笨重,一共也就6盒,其中最贵的是前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售价高达93美元。
这几天夫妻俩在调研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跟店主沟通,经常会采购一些录像带,但每每还是会为录像带高昂的价格所折服。
哪怕是租赁价格也变得越来越贵,有些刚刚下映的大片录像带,租赁价格甚至只比院线价格低了不到50美分。
按照中国人的逻辑,现在录像带租赁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租赁价格正常来说应该是越低越好。
但中国的商业逻辑有一个底层逻辑是庞大的人口和需求,价格低一点没关系,只要量上来了,我一样能赚钱。
但在地广人稀的美国,这条路就行不通了。
假设你现在是美国小镇的音像店店主,能覆盖的客户群体就是这个小镇的人群,潜在用户也就是那么几千号人,多说一两万人。
小镇的人口和观影潜力只能供养一家音像店,所以你的日子过的也还算滋润。
这天突然有个叫百视达的狗东西把店开到了你的隔壁,录像带的种类全、数量多,还有很多独家片源,客户们蜂拥而去。
在这种时候你能降价吗?
人家是大公司,永远比你更能承受亏损。
而且即便降价了,小镇的观影潜力就这么多,你虽然可能保住你的客户,却也失去了应有的利润。
这就是为什么几年以来美国各地的个人音像店纷纷倒闭的原因。
陶玉书搞电影制作发行,在此前并不是不了解美国的录像带租赁行业,但这次深入各地的考察,她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很多以前在香江积累的经验也被颠覆了。
夫妻俩边吃边聊,休息够了,陶玉书注意到了咖啡店对面的圣克鲁斯邮局。
被罗马柱装点的邮局气势恢宏,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宛若教堂一般庄严的耸立在太平洋大道上,是这座小城里为数不多的标志性建筑物。
陶玉书突发奇想走进邮局,花岗岩和沙岩建成的外墙斑驳,瓷砖铺成的地面也已经老旧,门厅内竖立着邮政信箱。
夫妻俩进来时,邮局里没什么人,只有一位正陷入「地中海」危机的中年男子在数算着什么。
自电话进入平民百姓家之后,邮局的工作量已经大大减少了,这两年美国的互联网行业正在蓬勃发展,电子邮件的风气也逐渐盛行,这座老邮局显得格外没落。
陶玉书通过邮局的自动售货机用硬币买了一枚32美分的邮票,然后把那盒《侏罗纪公园》的录像带装进信封,贴上邮票。
最后把信封丢进写看「只收本地邮件」的破旧铜制标牌下面的插槽里。
「你说这录像带明天能到比弗利山庄吗?」
「不好说。」
林朝阳对老美的效率没什么信心,虽然圣克鲁斯距离洛杉矶几百公里,理论上开车仅需要半天时间,可邮局的收发、中转流程不可能不浪费时间。
一天时间,确实有点不好说。
「一天?足够了。女士,你应该担心的是那盘录像带是否能够完好的抵达目的地。」
正在夫妻俩说话时,一旁的中年男子开了口。
男子有着美国西部人典型的长相和气质,看上去略有些粗犷,声音低沉,略带沙哑。
见男子对邮局的效率似乎很有信心,陶玉书好奇的问他:「先生,你是邮局的工作人员?」
中年男子摇了摇头,「不,我跟你一样,也是来邮东西的。」
男子又热心的解释道:「我跟安迪聊过,安迪就是这里的邮政局长,这个时间段所有的邮件在下班之前都会经过手工分抹,然后被立即分发,本地邮件会被直接发送给司机。」
男子说到这里看了一眼手表,「理论上凌晨你的邮件就会到达洛杉矶,不过要是被送到你手里的话,可能要到下午了。」
陶玉书本以为邮局的背后应该是一套精密而繁琐的流程,没想到竟然是点对点式的操作。
「全美的邮件都是这样吗?」
男子大笑起来,「当然不是,这只是本地邮件的流程。所有寄往外地的邮件都会用卡车运到圣何塞,在那里进行分抹。」
男子详细的讲了一番外地邮件的流程,从邮票到信箱投递口,从分类到装袋,最终由运货卡车送到个人邮箱,确实是一套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高速运行的精密邮政机器。
双方素味平生,陶玉书由衷的向男子的热心表示了感谢,又自我介绍了一下。
「你们好,我是马克·伦道夫—」
马克·伦道夫自我介绍正在硅谷经营着一家计算机直销公司,不过这家公司目前正面临着被收购,所以他正酝酿着自己的二次创业。
「不好意思。我很好奇,你们为什么会选择邮寄录像带呢?」
马克·伦道夫看起来很热情,但在谈到自己酝酿的创业项目时却三其口,反倒是追问起了陶玉书的目的,显示出他生意人的精明一面。
「商业秘密。」陶玉书笑眯眯的说道。
碰了个软钉子,马克·伦道夫面色如常,「好吧。」
「不过——你要是愿意分享你的创业创意的话,我倒是可以告诉你。」
陶玉书这话让马克·伦道夫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要不我们找个地方坐坐吧。」
「好。」
林朝阳夫妻俩又回到了露露木匠的店,这回多了个马克·伦道夫,点了杯咖啡,听他讲起了自己的创业创意。
「邮购个性化洗发水?」
陶玉书听着这个创意直皱眉。
「这个注意可真不怎么样。」她直言不讳的说道。
马克·伦道夫脸色有些尴尬,他又解释了一阵这个点子的优势,说得头头是道。
林朝阳最后用一句话终结了他的想法,「日化行业依赖于市场营销,专注于邮购恐怕很难做大。」
马克·伦道夫老于事故,不会因为林朝阳夫妻俩的否定就怀疑自己,而他之所以愿意交换各自的想法,主要就是对刚才陶玉书邮寄录像带的举动感兴趣。
他觉得自己似乎摸到了一点灵感,邮购录像带听起来似乎好像也不错。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78,文豪1978最新章节,文豪1978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78,文豪1978最新章节,文豪1978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