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568章 想不到

小说:文豪1978 作者:坐望敬亭 更新时间:2025-01-26 09:18:53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紫金宾馆一号楼里的多数人仍保持着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色彩,一番鼓舞过后,这些刚加入星空卫视,还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们内心充满了激情和干劲,看陶玉书如同领袖一般。

  接着,陶玉书又安排众人到地安门东边的明珠海鲜搓了一顿大餐。

  如今这时候海鲜在北方和内陆地区还是稀罕物,对于很多人的日常饮食来说并不常见。

  明珠海鲜是港式风味,85年一开业便以热情周到的服务、精致的菜品和处处透露的香江气息而闻名于燕京市民阶层。

  当然了,它更出名的是价码高。

  燕京城餐饮界有「三刀一斧」,明珠海鲜就是其中之一,以刀斧比喻,

  吃顿饭如同在身上割肉,可见价格之昂贵。

  员工们本来心里就满腔热忱,饱餐了一顿,更对陶玉书死心塌地,恨不得立马就飞赴香江,为陶董冲锋陷阵、出生入死。

  忙了小半个月,陶玉书带看一群员工飞回了香江。

  林朝阳则暂时留在了燕京,因为文协为《舌尖上的中国》举办的作品座谈会定在了后天,也就是2月20日。

  到了日子,林朝阳驱车来到农展馆路南里10号,一见马烽就抱怨起来。

  「你们文协这个效率真是堪忧!」

  他抱怨当然是嫌文协组织座谈会的效率太慢。

  「你以为我不想快点?那么多人的工作得协调,你以为打个电话人就能来?」

  马烽对林朝阳的抱怨感到很不满,多少人盼着让我们文协给他办座谈会呢,当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当然了,这话他也就心里一下。

  林朝阳现在可是中国文坛的头牌,嗯,牌面。

  座谈会开始,林朝阳扫了一圈,全都是老熟人,冯穆、陈荒煤、王蒙、

  孟伟哉、朱寨、陈涌、鲍昌.

  除了这些文化界大腕之外,今天还有位在位的高官出席,宣传部侍郎兼文化部代尚书的贺敬之。

  「没想到您今天也来了!」林朝阳跟贺敬之握手寒暄。

  「你这部《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我能不来吗?」贺敬之哈哈笑道。

  「您客气了,!《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的受欢迎是天时地利人和。」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你就别谦虚了。」贺敬之夸了一句,又问:「我听说新长篇已经写完了?」

  是。不过这部是全英文写作,可能要在美国那边先出版,国内要晚一点。」

  贺敬之脸上露出赞赏之色,「了不起!为我们中国文学界争光了!」

  他本人的立场是z派,但不妨碍他对林朝阳能在海外为中国文学扬名的欣赏。

  寒暄几句,各人落座,座谈会正式开始。

  这些年来林朝阳参加了不知道多少次这种座谈会,今天的座谈会除了规格高一点,在内容和形式上并无特别之处。

  要非说特别的地方,大概要算大家的正面评价和赞誉了。

  大概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取得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今天参会的众人对这部作品的评价高的出奇。

  贺敬之这位还在位的高官出席,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对这部作品的肯定。

  次日,《舌尖上的中国》座谈会的消息登上了《人民日报》。

  在文章的最后,撰文记者这样写道: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文学作品。

  看看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作品所展示的厚重感和独特性令人动容。

  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它并不是一味空洞的宣扬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这种深入灵魂的共鸣,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能够畅销海外最重要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国》在美国的广受欢迎,让它在中国收获了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关注,官方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就是证明。

  同时,读者也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支持这部作品。

  大年初六,2月10日。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舌尖上的中国》正式在国内各个城市的书店上架,迅速的在读者群体引发了一场抢购热潮,读者们都想欣赏欣赏这部在海外为中国争光的作品。

  短短一周时间内便销出22万册,许多城市的新华书店久违的出现读者排队抢购的现象。

  尤其是赶上正月里,这样的现象立刻引来了一些当地媒体的的报道,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热销再添了热度,成为了1992年开春的第一把火。

  参加完座谈会,林朝阳本打算回香江,结果洪子诚跑过来通知他,说燕大学位评定委员会已经通过了他的荣誉学位审核。

  「昨天学校刚把建议名单报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那边备案,下个月举办授予仪式的话你有时间没?」

  燕大的荣誉博士学位可比香江中文大学的流程要繁琐多了,授予仪式理论上可以在名单上报之后的两年之内完成。

  不过林朝阳的情况特殊,燕大决定等备案完成之后就尽快为他举办授予仪式。

  既然如此,也得等到3月份。

  「有时间。」

  2月还有一个星期就结束了,林朝阳嫌跑来跑去麻烦,索性答应了下来。

  留在燕京,他每天早睡晚醒,看看书、浇浇花,偶尔去西院跟来做客的同行聊聊天,感觉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

  一直到3月的第一个周末,陶玉书突然出现在小六部口胡同里。

  「你回来怎么也不说一声!」林朝阳看到她一脸惊喜。

  陶玉书笑着说道:「给你个惊喜!」

  下周二燕大就要为林朝阳授予荣誉学位,陶玉书这次回来是专程参加荣誉学位授予仪式的。

  老婆闪现燕京,两个小家伙又不在,再加上独守空房半个多月,林朝阳晚上好好表现了一把。

  周二上午,林朝阳和陶玉书一起来到燕大。阳春三月,校园里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未名湖在阳光的照耀下,湖水波光粼粼,浮光跃金。

  微风吹过湖畔柳树刚抽出的嫩芽,细长的柳枝随风摇曳。

  博雅塔静静地矗立在未名湖旁,古朴典雅的身影倒映在湖水中,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湖南岸的钟亭、临湖轩,湖心岛的石舫、鲁斯亭—·

  一应景致如同往昔,可时光匆匆,让林朝阳心中忍不住生出几分惆怅。

  「时间过得真快啊!」

  陶玉书挽着他的胳膊,漫步在湖边小路上,。「是啊。一晃这么多年了,

  我们都快四十了,可燕大还是那个燕大。」

  这几年夫妻俩虽然偶尔也会回燕大,但多是冬日方物寂蓼之际,总是感觉格外萧瑟。

  这阵子校园里春暖花开,冷不丁逛一下心中难免生出感慨来。

  「燕大现在变化可大着呢!」林朝阳笑着说道。

  从八十年代开始,燕大就开始大兴土木,85年之后国家计委更是将燕大基建列入国家重点工程计划大本之内。

  光是重点工程的理科楼群就建了11.3万平方米,1000余套教工住宅,学生住宅8万平方米笼统算下来,十几年时间里,燕大新建的校舍超过了40万平方米,算上整修的建筑就更多了,许多夫妻二人记忆中的建筑已经消失不见。

  两人一路边走边聊,有些学生似乎认出了林朝阳,多数人只是多看了几眼,没敢上前打扰,但还是有些胆子大的忍不住凑上前来。

  「您是朝阳老师?」

  因为早年的工作关系,林朝阳的笔名在燕大很少被人提及,燕大的师友提到他多是以「朝阳」来称呼,学生们耳濡目染自然也是这样的称呼。

  86年停职之后他鲜少出现在燕大,这一茬学生对他的印象都停留在电视、报纸上的形象,一下子见到真人有些不敢确认。

  林朝阳微笑着应了一声,「是我。」

  女学生满脸惊喜,「真没想到能在学校见到您,我特别喜欢您的!

  「谢谢。」

  寒暄两句,学生遗憾今天出门没带书出门,「我前两天还买了您的《舌尖上的中国》,真没想到您散文写的比还好!」

  女学生崇拜的眼神都快溢出来了,神色之间满是雀跃。

  「过奖了—

  林朝阳跟女学生聊了几句,得知她叫晓白,是个川妹子,燕大88级西语系法语专业的学生。

  两人聊天期间,陆续有学生发现林朝阳,并靠近了过来。

  没一会儿的功夫,林朝阳身边就聚集了一群学生,热情洋溢的和他对话交流。

  站在原地跟学生们聊了十多分钟,林朝阳见学生越聚越多,一点没有散的意思,还有不少学生已经冲回宿舍去拿书,打算要跟林朝阳要个签名。

  他只好说今天是来领荣誉学位的,大家有想要签名的,可以去大讲堂那里找他。

  好不容易抽身而出,陶玉书打趣他,「你这回算是衣锦还乡了!’

  「我都衣锦还乡多少回了,你才知道?」

  夫妻俩说着笑话,一路来到学位办公室,洪子诚和学位委员会主席刘庆峰已经等在这里。

  刘庆峰跟林朝阳介绍了一下授予仪式的流程,又闲聊了一阵,几人便往大讲堂走去。

  林朝阳的荣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举办地点就在大讲堂,也就是前些年的大饭厅。

  「朝阳,看着这地方亲切吧?」来到大讲堂门前,洪子诚调侃着问。

  不管是大饭厅还是大讲堂,林朝阳都在这里参加过不止一次活动,许多旧日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今天的授予仪式,燕大发动了不少学生来参加。

  其实不用学校发动,许多学生得知学校将要给林朝阳授予荣誉学位,纷纷踊跃报名来参加仪式。

  林朝阳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创作,十多年的时间,作品在国内畅销数千万册。

  不夸张的说,现在在燕园学习的这一茬学生们,几乎是看着林朝阳作品长大的,他在这些学生当中的号召力绝对要比现在那些歌星、影星强大。

  虽说现今的文学热潮已经逐渐退却,但燕大的文学氛围终究是要浓厚一些,更何况这里还是林朝阳的根据地,

  除了热情的学生们,今天还有不少图书馆和中文系的人,都是林朝阳的知交故旧,另外就是燕大的几位校领导。

  上午九点半,授予仪式正式举行。

  「”..—-林朝阳同志是中国现代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杰出代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文学风格着称,不仅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和中国社会变迁,也不断的向外拓展创作边界,以世界性的创作视野收获了国际文坛的高度认可。

  获得了法国勒诺多文学奖、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肯定。

  他的代表作《高山下的花环》《梵高之死》《闯关东》《寄生虫》和《舌尖上的中国》等作品,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同时畅销海外数百万册,

  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喜爱。

  为表彰林朝阳同志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为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做出的贡献,燕京大学学位委员会特颁授荣誉文学博士衔予林朝阳同志。」

  学位委员会主席刘庆峰朗读颁授词的声音回荡在大讲堂内,在上千名燕大学子的注目下,林朝阳身穿博士袍,由现任燕大校长吴树青拨穗,并接过荣誉学位证书。

  大讲堂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气氛热烈。

  接受了荣誉学位之后,到了林朝阳的发言环节。

  他站在主席台上,眼神扫过下面黑压压的人头,那里有妻子一家人,有他在图书馆的同事,有中文系的好友···

  ‘众所周知,我只有初中学历,没上过大学,排除老少,家里学历最低参加了工作,搞了个函授本科,刚开始看着感觉还不错。后来时间长了,觉得还是差点意思。

  这回拿到这个荣誉博士学位证书,一跃成为家里的最高学历,能挺直腰板了!」

  台下哄堂大笑。

  开了个玩笑,林朝阳脸色正经起来。

  「以前燕大有个谜语,你们这些学生可能都不知道了,叫‘蹲一地」。

  说的就是这里的前身大饭厅,那时候大饭厅没有桌子,学生们都是蹲在地上吃饭·.」

  他的发言通篇没有什么大道理,全都是关于在燕大工作和生活的日常回忆。

  台下的学生们却听的津津有味,甚至是心驰神往,大家对那个刚刚过去的,如火一般热烈、灿烂的八十年代充满了怀念。

  发言结束,授予仪式也结束了,可林朝阳却被热情的学生们包围了起来,有人要签名,有人想提问交流,有人单纯是追「星」,场面热闹非凡。

  「朝阳老师,您怎么看待文艺、文化的商品化问题和市场经济对严肃文艺创作的严重冲击?」

  林朝阳一边签看名,一边回答学生的提问。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任何文艺形式都并非是永恒的,任何作品也都有它的历史宿命,纠结这些事是杞人忧天,不如想想怎么创作出更多好的文艺作品。」

  「朝阳老师,您觉得当代文学—」

  大讲堂主席台前人头攒动,谢道源站在人群之外,脸上露出欣慰之色。

  「真想不到啊!当年毛手毛脚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是名满国际的大作家了!」

  「不光是你想不到,恐怕老陶也想不到吧?」一旁的吴组语带调侃。

  「没有你们这帮前辈的帮衬,哪有他的现在。」

  陶父脸上笑呵呵的,可神色之间的骄傲却怎么也无法掩藏。

  不过正如老朋友们所说,回想十几年前那个农村出身的毛头小伙子,谁能想到现在的转变会如此之大。

  陶父的脑海中闪过当年第一次见林朝阳时的情景,轻轻摇了摇头,吴组相说的没错,连他也没想到。

  一个荣誉博士的学位在这帮老教授的眼中并不算什么,但就像刚才的颁授词所说的那样。

  这个学位所代表的是,燕大这个一国最高学府对林朝阳文学成就和海内外影响力的认可。

  在几位老同志聊天的时候,陶玉成凑到陶玉书身边。

  「玉书,你明天有时间没?」

  「怎么了?」

  「也没什么,有个朋友想去拜访拜访你。

  陶玉书狐疑的看向大哥,「朋友?什么朋友?」

  「你那种眼神看着我干什么,都是正经朋友。」

  有了之前王纪言的事,陶玉书对大哥朋友圈的信任度有些些许的提高。

  「要聊什么事?」

  「咱们学校的校办公司你知道不?」

  「知道,方正嘛。」

  陶玉成说:!「对,就是方正的负责人楼宾龙,他想跟你聊聊激光照排系统的事。」

  陶玉书心中了然,「好,那就明天吧,地点你来定。」

  陶玉成面露喜色,「我带他去你们家吧,都不是外人。」

  被学生们堵在大讲堂快一个小时,林朝阳才得以脱身。

  中午在陶家吃了个饭,下午在燕大校园各处转了转,到晚上林朝阳受邀到办公楼礼堂去看话剧。

  「当年咱们燕大的话剧热还是你和77级中文系那些人带动起来的呢!」洪子诚说起曾经的学生们,笑容满面。

  「现在可跟当初不一样了,鸟枪换炮!」

  「确实。」

  当初林朝阳和77级中文系那帮人搞话剧,完全是靠着一腔热血,所有事都得自己张罗,不知道克服了多少困难。

  如今燕大已经有了自己的剧社,学校每年都会拨款,还有一群人艺导演、编剧和演员义务担任指导老师。

  今天礼堂演出的剧目是丁西林的独幕剧《酒后》,剧情讲的是一个三十年代受五四运动思想影响的妻子,在一次聚会后和丈夫探讨关于人生和爱的问题。

  台上的演员都是燕大学子,演技略显稚嫩,但热情饱满,演出结束后掌声阵阵,相当成功。

  看完了演出,洪子诚带着林朝阳去到后台。

  燕大剧社的学生们一见到林朝阳出现都很激动,立刻将他围了起来,欢声笑语不断。

  「林老师,林老师,您好!」

  「你好。」

  林朝阳笑容淡然,跟眼前的小眼睛打了个招呼,

  「您好,您好。我是人艺的英达,梁佐是我大舅子。」小眼晴跟林朝阳攀起了交情。

  「哦!」林朝阳作出恍然状,跟英达客套了两句。

  英达的父亲是英若诚,现在是人艺的演员,这两年演了几部电影和电视剧,但编制还在人艺,偶尔会来燕大剧社帮看指导一下。

  「这位就是您爱人陶老师吧?」英达自来熟的跟陶玉书打招呼。

  见他态度热情到有些殷勤,陶玉书礼貌的回应了两句,但见林朝阳对英达的态度不太热络,她也没有多聊。

  待从后台出来,陶玉书问林朝阳,1「那个英达不是梁佐的妹夫吗?我看你对他不太喜欢。」

  「也没什么,就是感觉那人太油滑了。」

  陶玉书想了想刚才英达的表现,「确实。」

  她刚才跟英达聊了几句,不难猜出英达的目的。

  林氏影业这几年在国内投资合拍了不少电影,捧出了章艺谋、陈凯戈这样的大导演,英达既然是演员,想结识她也不稀奇。

  隔天上午,燕大方正公司总经理楼宾龙到小六部口拜访陶玉书。

  1985年楼宾龙受燕大委任,以人民币40万元资金创办燕大方正集团。

  并把学校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于1988年开始向市场推出了该产品。

  楼宾龙这次来拜访陶玉书,就是想将方正刚研发成功的方正91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推广至香江地区。

  「现在我们的激光照排系统,可以用卫星传输版面描述语言代替报纸传真机,信息量只有传真方式的1/50,且毫不失真。

  还有我们的彩色出版系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彩色图片和中文的合一处理和输出。

  这些技术不仅在国内已经应用上了,还在今年1月使用在了《濠江日报》。

  目前我们正在研制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一旦研制成功,对于报社的采编流程将会是革命性的突破。

  记者的稿件可以快速传到报社,编辑在计算机上直接组版,大大提升报社的工作效率.」

  楼宾龙是科研人员出身,五十岁才被燕大委任成为方正公司的负责人,

  身上没有商人的习气,反而更像是个学者。

  在介绍方正91系统的功用时,他滔滔不绝,条理清晰,俨然是个老推销员了。

  待他介绍完情况之后,陶玉书面露沉吟。

  燕大方正成立至今7年,因着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发成功,让燕大方正在去年实现了2亿多的产值。

  不仅成为了我国高校创办科技企业的典型,也成为了中关村的代表性科技企业。

  按理说公司发展的这么好,楼宾龙应该志得意满才对,可他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方正激光照排系统推出以来三四年时间,几乎所有中央、地方报纸、大中型印刷厂都成了他们的客户。

  楼宾龙可以负责任的说一句,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已经实质性垄断了国内的排版印刷行业。

  现有的市场已经开垦完毕,如果方正公司不能继续开拓新的市场,那等待方正的很有可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楼宾龙来拜访陶玉书,也是经过了一番深入的市场调研的。

  香江的报业之发达,冠绝亚洲,哪怕是经济和传媒业异常发达的日本也要稍逊一筹。

  如果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能够登陆香江报业,那对方正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利好,至少两三年内的发展有保障了。

  更何况陶玉书是燕大职工子弟,恰好又掌握着香江最大的报业集团明报企业,这简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楼宾龙本来很有信心说服陶玉书,可见她迟迟没有说话,他的心情也不由自主的志芯了起来。

  「这件事.」

  沉吟良久,陶玉书终于开口,楼宾龙紧紧的盯着她的眼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78,文豪1978最新章节,文豪1978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