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 第27集《直解》

小说:唯识三十颂 作者:妙音0 更新时间:2025-07-24 10:46:43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44面,附表第二十一、十地菩萨断惑证真表。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修习位的菩萨。修习位的菩萨,我们把它展开来有十个阶位,所谓的十地。为什么对于这个修习位的菩萨安立做地呢?因为这个菩萨的那一念心,它有两种主要的功德:

  第一个、这个十地菩萨的心有不动义。就是这个大地是不动的,这个大地上面的人和动物跑过来,跑过去,但是这个大地是不动的。这个十地菩萨的那一念心,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不管遇到了顺境、逆境,他那一念菩提的心,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不动。这个是赞叹菩萨涅槃的功德,他有这种寂静的力量。

  其次呢,它有第二种功德就是能生义。这个大地呢,就是一切的草木都依止大地的滋养,才能够增长广大,这个十地菩萨的那一念心,亦复如是。他能够生起种种的波罗蜜、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乃至于般若波罗蜜,他能够生起无量无边的善法,这是赞叹菩萨这个菩提的功德。

  因为这个修习位菩萨那一念心,他具足了不动和能生这两种功德,所以我们用这个大地来赞叹这个菩萨的相貌,叫十地菩萨。每一个菩萨有断惑和他所证的真如的差别。

  附表二十一——十地菩萨断惑证真表

  从缘起的角度,我们不管愿不愿意,也不管懈怠精进,我们迟早要经过这十地,而达到佛果。虽然这个十地菩萨境界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不过既然我们迟早要去经过,我们可以以一个随喜的向往的心情,来学习十地菩萨的功德。

  我把这个十地菩萨的名号先念一遍:

  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我们先解释第一个:

  一、欢喜地。断异生性障,证徧行真如。

  初地叫欢喜,什么叫欢喜呢,「初入圣性,生大欢喜」。就是说这个菩萨从最初的资粮位仰信真如法性,信解大乘佛法,依止这样的一个对大乘佛法不坏信心,不断的忏除罪障,积集福慧两种资粮,当然这当中很多很多的逆境在刺激他。但是他一路走过来,现在终于光明出现了,这一大阿僧祇劫所耗费的这种精神体力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佛陀所说的圆成实性的道理果然是真实存在,世间上真实有这个道理,内心当中起大欢喜。

  当然这个时候从华严经上说,这个初入圣位的菩萨,对佛陀的感恩心很强烈的,他会想到自己无量的流转当中现在找到一个皈依处;他为什么找到皈依处呢?因为佛陀说法的恩德,如果佛陀没有说法,那我们众生根本就不知道东西南北,所以他的欢喜当中,夹带对三宝的感恩。就是以这个欢喜地来描述菩萨内心的相貌。他心情是什么心情呢,「初入圣性,生大欢喜」,这一大阿僧祇劫的辛苦总算是没有白费。

  这个时候菩萨所断和所证是什么相貌呢?断的是异生障,证的是遍行真如。(这个偏是打错了,应是遍,普遍的遍)什么叫异生障呢?这个异生就是差别的意思。就是凡夫的内心当中这个我相、法相,他是依止名言安立的,讲到名言就是众生的一个情绪了,当然很多的差别。你昨天对我相的安立,你昨天的心情很好,这个时候你昨天的「我」的相貌呢,是充满着骄慢。那么你今天的心情不好,这个时候你今天安立的我相呢,感到自卑,感到没有信心。所以凡夫心中的这个无明的我相、法相,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因为你的我相、法相是心中的名言安立的,所以叫异生障,就是有无量无边的差别。

  这个遍行真如什么叫遍呢?就是平等的意思。你在这么多的无量无边的我相、法相当中,把这些戏论的名言完全拨开以后,现出一种本来无一物的境界,那是平等无差别的。就是你在整个生死流转当中,找到了你真正的皈依处,那种无差别的境界出现;十方诸佛所安住的这种无差别的真如出现了,所以叫遍行真如,这是平等无差别的,这个是他所证的真如的相貌,这个是讲到欢喜地。再看第二个:

  二、离垢地。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

  前面的真如偏重在理性,是一个总说。这个二到十是一个别说,一个别相。

  什么叫离垢呢?就是「具足尸罗,远离污垢」,这个是戒波罗蜜圆满的相貌。这个菩萨他是“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邪行就是说,初地菩萨虽然初入圣位,当然他不会去故意的去犯戒,去损恼众生,但是他有时候会有一种误犯,就是在无意当中去损恼有情,他在初地还会有这种境界,会有这种邪行的障碍。但是二地菩萨他的这种真如的力量,他有力量能够去破除这种误犯的过失。证得「最胜真如」。这个最胜怎么说呢?就是远离三业的过失,叫最胜。

  就是说呢,二地菩萨这个离垢地,他在一天当中,不管他的身业,不管他的口业,不管他的意业,他只要一发动出来,绝对不损恼众生;不管他是故意的,不管他是不故意的。他有这种力量,他每讲出一句话众生听到以后都能够欢喜,他心中的这个真如有这种力量。当然这个力量是从他内心的这种真如理发动出来的,不是从无明发动出来的。这种真如我们赞叹它叫最胜真如,戒波罗蜜圆满的一个相貌。

  三、发光地。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

  我们解释这个发光,什么叫发光呢?「成就圣定,大法总持」。前面的离垢地是戒波罗蜜圆满,这个是禅定波罗蜜的圆满。说是在这个三地之前的菩萨,他禅定还不能得自在;他有时候初禅,或者二禅、或者三禅、四禅。他从初禅到二禅他可以,但是他从初禅到四禅就不可以,他不能有这种超越的师子奋迅三昧的境况。这个三地菩萨的禅定他得大自在,他能够从禅定,初禅到四禅,又从四禅直接到初禅,或者到四空,他在禅定的修学已经是圆满自在,叫发光地。

  他所断的是闇钝障,所证的是胜流真如。这闇钝障就是说,当然菩萨也不是一天到晚度众生,他一方面度众生,一方面是广学无量的佛法。在三地之前的菩萨,因为他禅定不是圆满,所以他对于所修的佛法的法义会有所忘失,有所忘失这叫闇钝。三地的菩萨他有这个禅定,这个禅定所引生陀罗尼,他有这个陀罗尼的功德——总持的功德,他能够去总持无量无边的法义而不忘失。佛陀为他讲《法华经》讲六十小劫,他在这个当中听了六十小劫,完全不忘失,能够把这里面的不管是法,不管是义,能够摄持不失,胜流真如。当然这个是一种禅定的力量,禅定波罗蜜的圆满,他有这种摄持法义的功德,叫胜流真如,这个叫发光地。

  四、燄慧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

  前面的是戒定的圆满,这个是讲智慧的圆满。什么叫焰慧呢?就是「慧焰增长,消除烦恼」。这个四地菩萨,当然这个智慧的焰慧,指的是我空的智慧更加的增长广大,把这个烦恼的现行消除了。

  “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微细烦恼现行障,就是说在四地之前,他还有微细的贪嗔痴的烦恼。在这个《八识规矩颂》说是,“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初地菩萨他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他还有微细的烦恼,俱生犹自现缠绵。到了四地的时候,微细的烦恼…,那当然微细的是俱生的了,那些俱生的我执所引生的贪嗔痴的烦恼的现行,都被调伏了。证得「无摄受真如」,他的真如不再摄受烦恼的现行,就是他那一念跟真如相应的心,不允许有烦恼活动,不允许;只能够有烦恼的种子而已,他顶多有所知障,不能有烦恼障。这个是般若波罗蜜——智慧的圆满。

  前面的四地,他的一个相貌主要是偏重在从假入空观,断除俱生的烦恼障;他这个戒定慧是断烦恼障,偏重在这个自受用的功德,偏重。五到十地,那完全是从空出假,断所知障。看五地菩萨的相貌:

  五、极难胜地。断于下乘般涅槃障,证类无别真如。

  什么叫极难胜呢?「真俗双照,极难超越」。真俗双照,就是五地菩萨这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他能够达到即空、即假、即中的境界了,真俗双照。这种境界呢,凡夫跟二乘很难超越。

  “断于下乘般涅槃障”,这个下乘指的是二乘这个要般涅槃的障碍。在五地之前的菩萨,当然他菩提心很坚固了,但是呢,他对于这个生死的这种扰动相和涅槃的寂静相,还是有一点分别。说他有时候在佛堂当中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这涅槃功德出现了寂静的相貌、有安乐的相貌;但从佛堂出来以后去广度众生,在众生的尘劳境界活动,他心中也有些扰动相。那么他心中会起一个分别:哎呀,这涅槃的功德是超越生死的境界,寂静是殊胜美妙的,这个扰动是过失的。五地之前菩萨的境界,他是好乐涅槃,厌恶生死,在五地之前。

  但在五地菩萨就没有这种思想,“证类无别真如”。这个类,就是对于生死的扰动的品类和涅槃的寂静的品类,那种差别的执取,完全被他消灭了。他没有所谓的好乐涅槃、厌恶生死的这种差别,他这种分别心没有了,这个是不容易的,在五地之前都做不到。当然这个时候,他的菩提心更加坚固了,这个时候他证得不生、不灭了。这个生死的扰动也不存在,涅槃的寂静的相貌也不执取,不生也不灭,有这种力量,叫极难胜地。这个是一般凡夫和二乘人很难超越的境界。

  六、现前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

  这个现前,什么叫现前呢?「染净平等,妙慧现前」,叫现前。就是说他断这个粗相的现行障。这个相,什么叫相呢?就是贪嗔痴的杂染相,还有这个戒定慧的清净相,这种分别的障碍,被六地菩萨给消灭了,证得无染净真如。在六地之前,他对于杂染的贪嗔痴跟这个清净的戒定慧的分别心是在的;到了六地的时候,他把这样的分别心给消灭了。

  七、远行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

  这个远行就是「有功用行,住最边缘」。就是有功用的最后一个境界了,再超越过去就是无功用行。“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他对于这种杂染跟清净的相貌的障碍,微细的相貌也消灭了,证得法无别真如。这个六七地的相貌是很接近的,一个是粗,一个是细,这个菩萨的相貌主要是证得不垢不净。

  就是说,在六地之前的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还有一个贪嗔痴的杂染相,戒定慧的清净相的分别。但到这个六地以上的菩萨,他没有这个分别。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这个众生,你必须示现贪嗔痴来度化他。你示现杂染相,他会被你摄受,他会因为这样子而栽培善根,乃至于慢慢的学习佛法,乃至于出家成就圣道,这个菩萨会采取杂染的相貌来度化他。他能够跨越杂染跟清净相的这种分别的障碍,他能跨的过去,这个五地菩萨不敢采取这样的行动,不敢。

  所以他无染净真如,他对这种杂染相跟清净相的分别是消灭掉了,他有这种力量。这是破所知障了,当然这个所知障一破了以后,这个菩萨他发挥的功能就更大了。他以前不能做的,他现在能够做,以前这个众生他没办法度化,现在他可以度化。以前他不敢度化他,现在他敢。当然他敢不是靠冲动,他是有这个真实的功德。「无染净真如」跟「法无别真如」的力量,它引生这样的一种力量出来。

  八、不动地。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

  什么叫不动呢?「妙智相续,心不扰动」。他这个不动,他不再被各式各样的顺逆境界所扰动了。“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无相中作加行,无相当然是空性了,就是在八地之前,他对于空观的体验,这个无相的加行,还有入观和出观的差别。他有时候入观空观增长;出观以后,他跟这个有相的境界接触,分别的境界一出现的时候,空观的力量会稍微退失,会退失一部分。所以在这个八地之前的菩萨,他对于空性有入观跟出观的差别,入观的时候增,出观的时候减。

  但是这个八地,他就没有这种差别,他就没有所谓的做早晚功课的这种差别。我做功课时候,心中的法宝现前,不做功课的时候,心中的法宝就退失,我们凡夫是有这个增减的相貌;但是这个八地菩萨没有这种相貌了,证得不增不减的真如,前面是不垢不净。他有这种不增、不减的功德。他不管做功课,不管不做功课,他心中的空性都不断的增长广大,巧把尘劳做佛事就这种境界,他把尘劳当中的活动,就跟他做定课是完全一样;那是不可思议,动静一如的境界,证得不增减真如。

  九、善慧地。断利他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

  什么叫善慧呢?「具无碍智,说法自在」。他有这个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他对于无量无边的法门:天台、唯识、中观的法门都通达。对这当中的义理:中观义、唯识义、和天台对空义抉择的义,他也通达。他能够有无量无边的言辞,对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能够讲出无量无边的言辞。第四个,乐说无碍,他那个大悲心,说法没有障碍。

  “断利他中不欲行障”。前面九地之前的菩萨,在利他的时候还有一些不欲行,还有一些懈怠。但这个九地菩萨度众生,他是主动积极,精进勇猛,为诸众生不请友。不管你是不是来祈请,菩萨都是采取主动,他那个利他的境界是主动积极的。“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当然他能主动积极,他有这种智慧辩才,他有这种力量。

  十、法云地。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什么叫法云呢?「大法智云,含众德水」。他那一念心就跟天上的乌云一样,摄持无量无边的水蒸气。就是法云地的菩萨那一念的大法智云,那个智慧光明的心,摄持十波罗蜜的功德;他有这种力量,就像这个云摄持无量无边的法水。

  “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这个十地菩萨在利他的事业当中。他在十地之前有一些事业不能自在,有些事情他能够做,有些事情他有障碍,没办法做;这个十地菩萨没有什么事不能做的,利他的事业,没有什么不自在的,他有这个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就是十地菩萨的身口意得大自在,他的身口意表现出来,都能够恒顺一切众生,恒顺一切众生的差别根机,刚好是配合这个众生的根机,使令他欢喜、生善、破恶、入理。他那个业,他是随手拈来都是佛法,可以这样讲,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这以上是十地菩萨的一个广大的功德境界。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是讲到“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麤重故 便证得转依”。就是这个菩萨,他从一个无明的遍计执,慢慢的悟入到圆成实和依他起的真如理,他所成就的菩提和涅槃的二转依果的相貌。

  我们看第五,究竟位: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这是安住在无上菩提的一个佛。当然我们学佛,我们内心当中也会想要去理解,我们所学的佛,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佛,到底佛的那一念心是个什么样的境界。我们看看天亲菩萨怎么说,什么是佛?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对于佛的那一念心,我们这个偈颂分两部分:先讲他的体性,再讲佛心的作用。

  什么是佛心的体性呢?“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约着断恶来说呢,佛那念心是无漏的,没有烦恼障、业障、报障;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的这种恶法。“不思议善常”,佛那念心是不思议善,他有这种四智菩提;他也是不思议常,这种菩提的功德是相续不断的;没有所谓的入涅槃的这种事情,这个是佛的那一念的心识。

  他引生的作用呢?“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解脱身是佛的自利的功德,自受用,他有解脱的力量;安乐是约利他,他能够安立一切有情,佛的那一念心任运的安立一切有情。简单的说,佛的那一念心所依止的就是「大牟尼法」,就是一个清净的法身。好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颂中“此”字,即指前颂所说“二转依果”。

  就是佛陀的那个菩提涅槃的那一念心识,二转依果。

  此转依果——诸漏永尽,性净圆明,故名“无漏”。含容无边希有功德,故名为“界”。“界”是藏义。能生世出世间五乘利乐,亦名为“界”。“界” 是因义。

  这个转依果,它是“诸漏永尽,性净圆明,故名无漏”。

  我们要读小乘的经论,对佛陀那一念心识的说明,小乘当然他没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他就是安立二谛。一个是所谓的生死的杂染法,世俗谛;一个是清净的涅槃,所谓真谛。这两个二谛是对立的,是对待存在的,有生死就不能有涅槃,有涅槃就没有生死。那他怎么解释,佛这一期的生命是怎么回事呢?

  所以在小乘的经典,它解释佛这一生是有漏。说佛陀的出生是带业而来的,他为什么要出生?他还有这部分的业力;他出生以后,他长大,娶妻生子,这个都是真实的,还有这部分的烦恼。娶妻生子,后来觉悟无常出家了,然后出家以后,在菩提树下一念的相应慧,证得了空性,这个时候成就佛道,这个时候佛心才是真实的无漏。《阿含经》解释佛的心是这样的变化,就是在成道之前都是有漏,成道以后无漏了。这样解释佛的心其实是不圆满的,那是方便说。

  “此即无漏界”,佛这一念心,他不管示现什么境界,他示现老病死的境界也好,他出现佛的这种功德庄严的境界也好,他那一念心都是无漏的,那是一个示现。因为佛的心本身是安住在非空非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远离生死,远离涅槃。所以说,我们用中道的三谛观来观佛的心就清楚了:他不住在生死这一边,杂染法这一边;他也是不住在完全空的这一边,涅槃这一边。他虽然是处生死,但是佛的心“此即无漏界”,虽然无漏界,还是示现种种的这个世出世间五乘的利乐的作用,所以这个地方的无漏是这个解释。

  天台宗解释这个佛的无漏,他说凡夫是有漏;二乘人是无漏;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佛是非有漏,非无漏;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佛陀这个无漏,是「非有漏、非无漏」,那是中道的实相境界。

  “不思议善常”:

  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语道故。

  此转依果——又惟是“善”。谓清净法界,四智心品,皆有顺益相故。

  此转依果——又复是「常」。谓清净界,性无生灭,四智心品,亦永无断尽故。

  什么叫「善」呢?就是他所证得的真理,当然是清净法界,真如理;他能观的智四智菩提;都是顺益的,都是对自己、对他人都能够随顺利益,所以叫做善。

  此转依果——又复是「常」。谓清净界,性无生灭,四智心品,亦永无断尽故。

  佛陀的那一念清净的心,不管约着他所证的理性——清净法界,不管约着他能证的智慧,都是没有断尽的,尽未来际永远的存在。不像二乘人有所谓的灰身泯智这种相貌,不可能;他是善又常。

  这以上不思议善常,“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是赞叹佛的内心的体性;这以下说佛的作用:

  此转依果——又是“安乐”。谓二自性,皆无逼恼,又能安乐诸有情故。二乘所得择灭无为,生空智品,惟永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

  安乐怎么说呢,就是说菩提、涅槃两种自性都没有逼恼义,能够安乐有情。这个小乘的择灭无为,这个我空观现前的时候,解脱了烦恼,所以他只有解脱身;但是小乘的学者他没有安乐身,他的色身没有利他的作用。说是我们凡夫在苦恼的时候,我们忆念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马上能够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因为观世音菩萨那一念心,他有解脱身,有安乐的力量,他那个功德是恒常存在的。但是你要是在苦恼的时候忆念阿罗汉,那就没有感应道交了,因为他因地没有这个愿力。所以小乘的功德,他只有解脱的功德,没有安乐有情的功德,他没有办法跟我们感应道交的,所以这个地方有差别。

  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永寂二边,默契中道,名“大牟尼”。

  这个「大牟尼」就是寂默。寂默简单的说就是息灭,息灭空有二边,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默契中道,这叫大牟尼。

  最后把佛的那念心做一个总结,就是法。佛的那一念心,我们如果用一句话来代表,怎么说呢,就是法身了。

  所得二果,永离二障,即名“法身”。所谓清净法界,四智菩提,五法为性,具足法报化三身体用差别不同,广如论释也。

  甲二、“随文释义”竟

  佛陀的菩提涅槃,二转依果,他有一个依止处,就是清净法身。这个清净法身呢,是由五个东西所构成的,「大功德法之所庄严」。什么功德法呢:

  第一个是清净法界,就是真如理,他所依的理性;他能依的智慧就是四智菩提,这五个法。具足法身、化身、报身三种差别,广如《成唯识论》解释。这个身,当然指的是我们一念心的依止处。我们凡夫的心依止处,那当然是业报身,无量无边的业力的累积所招感的这个色身。色身我们做不了主,这个色身在老病死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业报身。

  菩萨叫意生身,菩萨有这个愿力,他也得一个色身,这个色身那是一种功德的色身,这个叫变易生死。凡夫跟菩萨有是有身:一个是业报身,一个是意生身。当然这个都是有所执取,凡夫是对我相的执取、法相的执取;菩萨是还有法执,都有身。

  二乘人,以唯识学来说,二乘人没有身,这个身消失掉了,灰身泯智了,他没有依止处了,这个人消失掉了到哪里去不知道了;就是这个人他修行到这个时候没有了,从有到无消失掉了,这个补特伽罗消失掉了,灰身泯智了。

  那么佛呢?他也有一个身,这个是清净法身,「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这个法身的思想,对我们很重要。特别是修他力法门,本尊相应的法门,不管是密宗,不管净土宗;你要忆念你的本尊,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你一定要相信弥陀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

  深信诸佛皆充满。

  你不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存在,你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没有用的,没有那个真实的信心,不能构成本尊相应。就是你相信,虽然你眼睛看不到弥陀,你耳朵也听不到阿弥陀佛,这十万亿佛土;但是你相信,深信诸佛皆充满。你相信佛的法身是有解脱的力量、有安乐的力量,是存在这个法界,而且他是摄持在这个名号当中的,你应该相信这件事情。所以这个地方法身的思想就很重要。

  这个地方唯识学就很明确的说出来,“大牟尼名法”,佛的那一念心是一个遍满法界的清净法身,佛陀并没有真实的灭度,那个明了的心识没有灭度。佛陀那个明了心识,安住在圆成实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这种境界。

  好,我们最后把三十颂的整个要义,用一个偈颂来做一个总持。

  甲三、结示劝修

  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般舟三昧经》——

  ──释《唯识三十颂》直解竟——

  这个偈颂分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一个教义,第二个部分是一个观行,教观。从诸法的实相来观察,“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这个诸法就是我们现前的五蕴,就是你现在所受用的这个生命体,色受想行识,你的色身、你的思想——你的了别性。那么这个法是怎么来的呢?是不牢固的,它是一个刹那刹那无常败坏之法。

  它是怎么有的呢?“常在于念中”。常在于念中,我们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从依他起来说呢,是由我们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那当然这个「念」,指的是第八识了,当然这个第八识的业力所变现这一部分,不是我们该破斥的。

  第二个「念」是第六意识的情绪,就是我们的名言;我们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那就是遍计执了。

  就是说,我们现前所受用的这一期果报的色受想行识,我们第一刹那去感受它的时候,是业力的因缘所变现的一个色受想行识的一个相貌,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当我们第六意识活动以后,就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了。我们认为这个五蕴当中是真实的自我,这个法是真实的法。这个时候我们活在自己的遍计执当中,所以「常在于念中」。所以我们要从这样的一个念当中,一个颠倒的念当中要解脱出来,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呢?

  “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就是说从唯识的观法当中,刚开始你要修我空、法空观,修无分别智。就是:遍计本空,这句话很有力量,观察你心中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都毕竟空的。你心中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心中会讲很多很多的话出来,那些名言都是毕竟空的,那是戏论的境界。那么你观一切法空,它有什么样的功德呢?“一切无想念”,你心中依止颠倒名言所生的各式各样的想念都消灭掉了。

  它这个意思就是说,从唯识的角度,我们发菩提心以后,接下来最大的根本就是空正见。因为,菩提心的本质是引导我们去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事实上,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明显的有障碍。谁障碍了我们呢?就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名言——我们的情绪。

  我们心中很多很多的名言,安立了一些我执、我见、我爱、我慢,这个地方对我们去实践我们的菩萨道,产生很多的障碍。所以我们刚开始用空性的正见来调伏心中的名言。一切无想念就是说呢,它消灭了我们杂染的想念,这个时候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清净的想念。生起是一个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生起各式各样自利利他的想念。

  就是我们整个生命大死一番,从过去的无明所安立的这些我相、法相把它洗掉以后,重新又生起一个清净的想念,这个时候的想念是跟菩提心相应的想念。所以这个地方的“一切无想念”是说,消灭了杂染的想念,而建立了清净的想念,这个就是我们修观的一个方向。

  我们这次的唯识学就跟大家共同学习到这个地方。好,回向。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颂最新章节,唯识三十颂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