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河上愈战愈急。
枪炮轰鸣声绵延数十余里。
越打,海州水师甲喇章京卢可用的心就越凉。
他的军队登陆了,步兵试图在船炮的掩护下,夺取河堤上的火炮阵地。
那道河堤是只有丈高的小坡,他麾下披挂明甲装备精良的步兵,连续强攻三次,却被堤岸身着赤甲的步兵连续杀退三次。
每次交战,堤岸都有持鹰嘴铳的铳兵发射威力强大的枪弹。
实际上都不用打,临阵步斗,看见元帅军的制式装备,海州水师的跳荡兵就为之胆寒。
因为跟关内明军相比,新军出身的海州兵大部分更加识货。
元帅军的装备,他们都认识,只是名字叫法和形制小有区别罢了。
重铳是鹰铳、狮子炮是灭虏炮、野战炮是红夷炮,再加上一水的明制铠甲。
这种成建制的新武装,海州兵算熟悉到家了,当年徐光启要练兵十万,朝廷准三万,最后练出四千六百人的新军,在理论上就该是这套装备。
但实际上最后那四千六百新军,装备用了很多大将军、二将军、鸟铳作为平替。
结果这新军让反贼给练出来了!
那鹰铳一开火,比红夷炮还让前线佯攻军兵恐惧。
挨着红夷炮是死定了,但胜在死得痛快。
挨了鹰铳也活不成,但一时半会还死不掉。
疼啊!
关键装备已经这么好了,元帅军炮兵阵地上的下马游骑,在搏战时的打法还很阴间。
军中有一个百总局的蒙古兵,由于刘承宗给步兵的赏格,是缴获两副铠甲赏一根银条,让他们凭掌中钩镰枪,成为此次作战的中坚力量。
海州兵从没见过这么热衷于抓俘虏的敌人。
他们穿的都是亮银明甲,一样是布面甲,不过是把甲片挂在外面,主要用于分辨敌我。
堤上铳炮一响,硝烟弥漫,海州兵仰攻发箭如雨,元帅军俯击铅丸如霰。
高度差本就需要血肉来抹平,海州兵的计划很简单,攻战起初有点高度差,大不了尸首迭上一层,就能冲上去把敌军驱逐杀光。
现在问题来了,别说中铳倒地的了,就连借着硝烟遮蔽往上冲的明甲兵,都会在与赤甲兵格斗时被一根暗地里伸过来的钩镰枪钩住。
钩住之后明甲兵还多半不会反抗,因为他们脑子一时转不过来弯儿。
本来就要往上攻嘛,正打得热血上头,突然身上挂住个什么东西也意识不到,只感觉冲锋如有神助,一股大力顺着他的劲儿往上拽。
爬坡,从未如此简单。
硝烟里看不清身旁情况,上了坡也反应不过来。
钩镰枪往后拽,走一步,左边一金瓜敲脑袋上;再迷迷瞪瞪走一步,右边又一骨朵敲脑袋上。
到地方一卸,自有军兵给他捆好装车,蒙古兵就提着枪钩别人去了。
跟上了流水线似的。
卢可用的注意力,完全没有放在前线攻堤搏战的披甲步兵身上。
明甲兵都是宝贝,人在大明的时候感觉不到,毕竟有巨大的疆域、天量的材料与举世无双的人口支持,组建一营军队弄一两千套甲胄,像喝水一样。
可一旦出来,这甲胄有多少套就是多少套,很难增长了。
天助军又不是八旗军,打了萨尔浒,又霸了辽东,铠甲缴获的多,吃老本够用了。
明军和八旗军是披甲率最高的部队,换成蒙古,后金打下归化城,统计蒙古人口甲兵,七万八千男丁,只有铁甲五千四百五十六副。
天助军想要增加甲胄,得去辽河西岸找辽兵要,问题是辽兵不答应。
不打会战,八旗兵都不敢往对岸逛,毕竟谁也不知道去对岸逛一圈,遇见的是被长官克扣四钱月钱的张大胆,还是如同虎熊的吴三桂。
撞上吴三桂肯定要被创死,可碰见张大胆也打不过啊,那辽东小兵也磨刀霍霍要噶人头呢。
卢可用一千多人的登陆兵,只有六百多副甲胄,这还是把家底都拿出来了。
但他是水师,水师能拿出来的全是宝贝。
披甲步骑兵是宝贝,战船火炮哪个又不是宝贝了?
可他的船在沉啊!
说实话,卢可用的脑袋都快炸了。
起初他以为元帅军有二十四门红夷野炮,两批炮队轮流射击,所以对其射速并不敏感,也不觉得两军差啥东西。
直到登陆兵靠岸冲堤,船炮把散子换成实心铁弹,在四轮齐射后成功命中一门火炮,炮弹狠狠地砌进炮管。
这本来是件好事。
但敌军第二轮射击,就变成了十一发齐射。
这事让卢可用脸色大变。
八门红夷大炮、十六门后装大将军炮,在射速上让人家十二门前装炮给压制了!
天都塌了!
人家被打坏了一门炮,死伤一些炮兵,可他已经沉了四条船了。
沉船本身问题不大,太子河的河道浅,船沉下去军兵也不至于淹死,只是船载兵粮火炮浸水,得等战后再拉到岸上晾晒。
但四条船往河里一沉,就把河道彻底堵上,让他不能撤退了。
要想休整,就得把沿岸的敌军驱逐,偏偏,他的船炮开始后继无力,
一会儿尾船主桅折断,进水坐滩;一会儿战船船炮的管子被炮弹砸中熄火;一会儿炮弹碾过甲板,砸死打伤数名炮兵。
后装炮,在射速上硬是被前装炮压住了,被人家哐哐地轰。
没办法。
海州水师的无敌大将军在形制设计上射速确实快。
但世上并无完美的武器,有的只是人们对武器因地制宜的设计与取舍。
这门炮,是戚继光北上防御北虏,为墩台与野战设计的,规格上本为铜制,应重一千零五十斤。
因为一门大炮配三个各重一百五十斤的子铳,都是提前预装好的弹药,装上就能打,前三发打放最速。
针对南下的蒙古骑兵,墩台上三发放出去,基本上就解决问题了。
不是把蒙古骑兵打死,而是造成足够威胁,把人吓跑。
即便不能解决问题,也能在撤走梯子的墩台上从容装弹。
但尚可喜初降金国,手上没铜,改为铁铸,重量几乎翻倍。
无敌大将军的速射优势虽然还在,但没那么明显了,因为它重。
打的同时,拆下来的子铳要重新装弹,每个子铳都相当于一门小炮,要洗涮子铳膛、擦干了装药装弹。
元帅军的千斤炮,一个炮组十四名炮兵,各个战位一正一副。
实际上只要六个人就能在战时把一门炮伺候明白。
剩下的人当枪手、干杂务、赶牲畜,在出现伤亡时进行替补,甚至还有个兽医。
而船上的铁铸无敌大将军,维持一门炮的最低人手,要十八个身强力壮的炮兵。
稍稍受到些损失,射速就下来了。
而且随着无敌大将军连放六炮,铁铸的炮身也开始发红,不断降温使炮膛过硬过脆,终于第一门大将军炮在打放时炸死,崩死旁侧数名炮兵。
己方火炮爆炸,比元帅军的野炮重弹,更能让海州炮兵清醒,谁也不敢往死里放炮了。
元帅军铁里铜裹的千斤野战炮,就好多了,锻铁内膛耐磨损,铸铜外壳延展性好且导热快,还没有降温过脆的裂开风险。
最关键的是铁里铜裹的炸膛风险较低,因为铜更软,且在冷却时有自紧的效果,紧紧贴合锻铁内膛。
当内侧铁膛变形,要炸的时候,外侧铜壳一般会先鼓包。
这项技术很好地利用了铜铁两种材料的优点,又避免了缺点。
反过来就不行了,只能结合二者的缺点,铜芯不耐磨易变形,铁壳散热慢还过硬,打不了几炮就得炸。
当船炮无法压制野炮,船舰一艘艘地或沉入河中,或坐滩河上,卢可用的心也在慢慢下沉。
而他寄望于登陆步兵夺取炮兵阵地,显然也落空了。
不止没夺了炮兵阵地,端着望远镜一看阵前,来自蒙古高原的创业能手正用钩镰枪扒拉他躺在地下的士兵呢。
反倒披甲士兵叫人家夺了!
卢可用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被夺取这样的词会让他用来形容自己的军队。
步兵炮兵都打不过人家,虽然没看到骑兵交手,但他就算再自信,也不敢妄想骑兵能胜过元帅军。
黔驴技穷了。
撤军!
卢可用立刻在船上找来亲信,下令道:“先让骑兵撤回来,由步兵在岸边掩护,等他们上船再全军撤退。”
顺序不能错。
战斗失利的撤退,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崩溃。
而崩溃的问题,对陆战队来说十分致命,船上炮兵和水手会先开船跑向对岸,剩下的人则会在敌军追击下被淹死在岸边。
因为他们现在奋勇作战,是都没撤退,一旦撤退命令下达,谁都会害怕自己被困在岸边。
不过其实,在卢可用看不到的长堤之后,相较于炮兵被完全压制、铁甲步兵被分批捕获,海州水师的骑兵打得很有出息。
至少,在一开始他们不仅能跟游骑营打个旗鼓相当,甚至还隐隐占据上风。
毕竟步兵有枪炮,哪怕身体疲劳,有足够战斗意志的情况下,武器的性能好,就是强。
骑兵就不一样了,这是纯靠身体的兵种,左光先的游骑营人困马乏,虽然兵力稍多,可士兵已经不能把弓拉满了,在游斗中很难占据优势。
但他们披甲率高,偶尔中箭,要么不破甲、破甲就是皮肉伤,即使失去战斗力,也很难致命。
因此利用胯下河曲大马的体格大、冲击快的优势,逮住机会就顶着箭矢跟敌骑近战,由蒙古司骑兵用钩镰枪把他们挂住,再让瓦剌司骑兵挟长矛把他们戳死。
一直打到水师骑兵急眼,结了大队。
他们被打懵了。
按说海州水师的从军时间虽然都不太长,但作战履历很丰富,打过东虏、也在海上打过叛军,但就没见过这么离谱的战法——钩住人不让动,然后一矛戳死。
什么流氓战法。
欺负水师骑兵不方便携带长兵器是吧?
谁知道不集结大队还好,他们一集结大队,游骑营也集结大队,两边瞪眼看着,突然对面的汉军骑兵有人摘了自己的钵胄,露出发巾,扬手指着他们的马队阵势。
原本肃杀的骑兵队,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大笑。
水师骑兵气坏了。
瞅我就算了,还他妈笑我!
但他们自己一看,就知道为啥招笑了。
他们的骑兵有一半没有甲胄或穿戴盔甲散件,不少人头上只戴了暖帽或大帽。
结果纵马追逐格斗之下,暖帽大帽掉了,就露出脑后的小辫子。
水师骑兵以为对面是在嘲笑投奔东虏剃头。
这种发型在京畿之地,有时候能用来吓人,毕竟通讯不畅,象征着外敌入侵,看见这样的头发,就意味着敌军已经破关了。
但那是中原分工明确的老百姓的感受。
元帅军能是什么好鸟啊。
实际上游骑营的汉兵确实在嘲笑,但不是嘲笑他们投虏,甚至都不是在嘲笑发型。
那个摘钵胄的兵,只是感慨刘承宗不要脑袋,要不剁了头辫子往腰上一栓就行。
结果他边上就是个和硕特骑兵,也摘了钵胄露出自己的小辫子,道:“这是大汗英明,要脑袋你摘我的咋办嘛?”
大家都乐了。
刘承宗治下是发型自由的国度,辫发在元帅府满地都是,而且花样繁多。
剃光的、脑后辫发的、头顶辫发的、蒙古标志性耳旁辫发前额留一撮的不狼儿,甚至还有不结辫子,让头顶头发甩到一边的瓦剌发式,既有汉兵剃寸头,也有蒙兵蓄头发,啥样的都有。
秃瓢辫发不是后金特例,跟外东北的通古斯人也没关系。
人家通古斯人忙着战天斗地,根本顾不上头发,都随便长。
辫发是东胡一系的习惯,早在汉代,辽东汉人就说乌桓人都是秃头。
大家的生活习惯都很坚韧,汉羌系上千年来一直蓄发,东胡系上千年来换了无数的名字,乌桓、鲜卑、柔然、契丹、蒙古,但秃头辫发也从未改变。
元帅军骑兵的笑声平息,一个个盯着敌军的骑兵阵,面露不屑:“散骑都打不过我们,结阵对撞他们更赢不了!”
水师骑兵也被嘲笑得满腔怒火,一个个气急败坏将暖帽摔在地上,顶着辫发策马扬刀,要跟元帅军一决雌雄。
就在这时,后方传令骑兵绕过长堤,撤退的军令到了。
但两阵厮杀已经开始,传令骑兵根本没接触水师骑兵,就被游曳外围的蒙古兵用钩镰枪拽下马去,直拖行至左光先马下。
“撤退?撤个屁!”
左光先按着鞍子瞪大眼睛:“你们既然来了,就都是银子一个都别想跑!”
枪炮轰鸣声绵延数十余里。
越打,海州水师甲喇章京卢可用的心就越凉。
他的军队登陆了,步兵试图在船炮的掩护下,夺取河堤上的火炮阵地。
那道河堤是只有丈高的小坡,他麾下披挂明甲装备精良的步兵,连续强攻三次,却被堤岸身着赤甲的步兵连续杀退三次。
每次交战,堤岸都有持鹰嘴铳的铳兵发射威力强大的枪弹。
实际上都不用打,临阵步斗,看见元帅军的制式装备,海州水师的跳荡兵就为之胆寒。
因为跟关内明军相比,新军出身的海州兵大部分更加识货。
元帅军的装备,他们都认识,只是名字叫法和形制小有区别罢了。
重铳是鹰铳、狮子炮是灭虏炮、野战炮是红夷炮,再加上一水的明制铠甲。
这种成建制的新武装,海州兵算熟悉到家了,当年徐光启要练兵十万,朝廷准三万,最后练出四千六百人的新军,在理论上就该是这套装备。
但实际上最后那四千六百新军,装备用了很多大将军、二将军、鸟铳作为平替。
结果这新军让反贼给练出来了!
那鹰铳一开火,比红夷炮还让前线佯攻军兵恐惧。
挨着红夷炮是死定了,但胜在死得痛快。
挨了鹰铳也活不成,但一时半会还死不掉。
疼啊!
关键装备已经这么好了,元帅军炮兵阵地上的下马游骑,在搏战时的打法还很阴间。
军中有一个百总局的蒙古兵,由于刘承宗给步兵的赏格,是缴获两副铠甲赏一根银条,让他们凭掌中钩镰枪,成为此次作战的中坚力量。
海州兵从没见过这么热衷于抓俘虏的敌人。
他们穿的都是亮银明甲,一样是布面甲,不过是把甲片挂在外面,主要用于分辨敌我。
堤上铳炮一响,硝烟弥漫,海州兵仰攻发箭如雨,元帅军俯击铅丸如霰。
高度差本就需要血肉来抹平,海州兵的计划很简单,攻战起初有点高度差,大不了尸首迭上一层,就能冲上去把敌军驱逐杀光。
现在问题来了,别说中铳倒地的了,就连借着硝烟遮蔽往上冲的明甲兵,都会在与赤甲兵格斗时被一根暗地里伸过来的钩镰枪钩住。
钩住之后明甲兵还多半不会反抗,因为他们脑子一时转不过来弯儿。
本来就要往上攻嘛,正打得热血上头,突然身上挂住个什么东西也意识不到,只感觉冲锋如有神助,一股大力顺着他的劲儿往上拽。
爬坡,从未如此简单。
硝烟里看不清身旁情况,上了坡也反应不过来。
钩镰枪往后拽,走一步,左边一金瓜敲脑袋上;再迷迷瞪瞪走一步,右边又一骨朵敲脑袋上。
到地方一卸,自有军兵给他捆好装车,蒙古兵就提着枪钩别人去了。
跟上了流水线似的。
卢可用的注意力,完全没有放在前线攻堤搏战的披甲步兵身上。
明甲兵都是宝贝,人在大明的时候感觉不到,毕竟有巨大的疆域、天量的材料与举世无双的人口支持,组建一营军队弄一两千套甲胄,像喝水一样。
可一旦出来,这甲胄有多少套就是多少套,很难增长了。
天助军又不是八旗军,打了萨尔浒,又霸了辽东,铠甲缴获的多,吃老本够用了。
明军和八旗军是披甲率最高的部队,换成蒙古,后金打下归化城,统计蒙古人口甲兵,七万八千男丁,只有铁甲五千四百五十六副。
天助军想要增加甲胄,得去辽河西岸找辽兵要,问题是辽兵不答应。
不打会战,八旗兵都不敢往对岸逛,毕竟谁也不知道去对岸逛一圈,遇见的是被长官克扣四钱月钱的张大胆,还是如同虎熊的吴三桂。
撞上吴三桂肯定要被创死,可碰见张大胆也打不过啊,那辽东小兵也磨刀霍霍要噶人头呢。
卢可用一千多人的登陆兵,只有六百多副甲胄,这还是把家底都拿出来了。
但他是水师,水师能拿出来的全是宝贝。
披甲步骑兵是宝贝,战船火炮哪个又不是宝贝了?
可他的船在沉啊!
说实话,卢可用的脑袋都快炸了。
起初他以为元帅军有二十四门红夷野炮,两批炮队轮流射击,所以对其射速并不敏感,也不觉得两军差啥东西。
直到登陆兵靠岸冲堤,船炮把散子换成实心铁弹,在四轮齐射后成功命中一门火炮,炮弹狠狠地砌进炮管。
这本来是件好事。
但敌军第二轮射击,就变成了十一发齐射。
这事让卢可用脸色大变。
八门红夷大炮、十六门后装大将军炮,在射速上让人家十二门前装炮给压制了!
天都塌了!
人家被打坏了一门炮,死伤一些炮兵,可他已经沉了四条船了。
沉船本身问题不大,太子河的河道浅,船沉下去军兵也不至于淹死,只是船载兵粮火炮浸水,得等战后再拉到岸上晾晒。
但四条船往河里一沉,就把河道彻底堵上,让他不能撤退了。
要想休整,就得把沿岸的敌军驱逐,偏偏,他的船炮开始后继无力,
一会儿尾船主桅折断,进水坐滩;一会儿战船船炮的管子被炮弹砸中熄火;一会儿炮弹碾过甲板,砸死打伤数名炮兵。
后装炮,在射速上硬是被前装炮压住了,被人家哐哐地轰。
没办法。
海州水师的无敌大将军在形制设计上射速确实快。
但世上并无完美的武器,有的只是人们对武器因地制宜的设计与取舍。
这门炮,是戚继光北上防御北虏,为墩台与野战设计的,规格上本为铜制,应重一千零五十斤。
因为一门大炮配三个各重一百五十斤的子铳,都是提前预装好的弹药,装上就能打,前三发打放最速。
针对南下的蒙古骑兵,墩台上三发放出去,基本上就解决问题了。
不是把蒙古骑兵打死,而是造成足够威胁,把人吓跑。
即便不能解决问题,也能在撤走梯子的墩台上从容装弹。
但尚可喜初降金国,手上没铜,改为铁铸,重量几乎翻倍。
无敌大将军的速射优势虽然还在,但没那么明显了,因为它重。
打的同时,拆下来的子铳要重新装弹,每个子铳都相当于一门小炮,要洗涮子铳膛、擦干了装药装弹。
元帅军的千斤炮,一个炮组十四名炮兵,各个战位一正一副。
实际上只要六个人就能在战时把一门炮伺候明白。
剩下的人当枪手、干杂务、赶牲畜,在出现伤亡时进行替补,甚至还有个兽医。
而船上的铁铸无敌大将军,维持一门炮的最低人手,要十八个身强力壮的炮兵。
稍稍受到些损失,射速就下来了。
而且随着无敌大将军连放六炮,铁铸的炮身也开始发红,不断降温使炮膛过硬过脆,终于第一门大将军炮在打放时炸死,崩死旁侧数名炮兵。
己方火炮爆炸,比元帅军的野炮重弹,更能让海州炮兵清醒,谁也不敢往死里放炮了。
元帅军铁里铜裹的千斤野战炮,就好多了,锻铁内膛耐磨损,铸铜外壳延展性好且导热快,还没有降温过脆的裂开风险。
最关键的是铁里铜裹的炸膛风险较低,因为铜更软,且在冷却时有自紧的效果,紧紧贴合锻铁内膛。
当内侧铁膛变形,要炸的时候,外侧铜壳一般会先鼓包。
这项技术很好地利用了铜铁两种材料的优点,又避免了缺点。
反过来就不行了,只能结合二者的缺点,铜芯不耐磨易变形,铁壳散热慢还过硬,打不了几炮就得炸。
当船炮无法压制野炮,船舰一艘艘地或沉入河中,或坐滩河上,卢可用的心也在慢慢下沉。
而他寄望于登陆步兵夺取炮兵阵地,显然也落空了。
不止没夺了炮兵阵地,端着望远镜一看阵前,来自蒙古高原的创业能手正用钩镰枪扒拉他躺在地下的士兵呢。
反倒披甲士兵叫人家夺了!
卢可用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被夺取这样的词会让他用来形容自己的军队。
步兵炮兵都打不过人家,虽然没看到骑兵交手,但他就算再自信,也不敢妄想骑兵能胜过元帅军。
黔驴技穷了。
撤军!
卢可用立刻在船上找来亲信,下令道:“先让骑兵撤回来,由步兵在岸边掩护,等他们上船再全军撤退。”
顺序不能错。
战斗失利的撤退,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崩溃。
而崩溃的问题,对陆战队来说十分致命,船上炮兵和水手会先开船跑向对岸,剩下的人则会在敌军追击下被淹死在岸边。
因为他们现在奋勇作战,是都没撤退,一旦撤退命令下达,谁都会害怕自己被困在岸边。
不过其实,在卢可用看不到的长堤之后,相较于炮兵被完全压制、铁甲步兵被分批捕获,海州水师的骑兵打得很有出息。
至少,在一开始他们不仅能跟游骑营打个旗鼓相当,甚至还隐隐占据上风。
毕竟步兵有枪炮,哪怕身体疲劳,有足够战斗意志的情况下,武器的性能好,就是强。
骑兵就不一样了,这是纯靠身体的兵种,左光先的游骑营人困马乏,虽然兵力稍多,可士兵已经不能把弓拉满了,在游斗中很难占据优势。
但他们披甲率高,偶尔中箭,要么不破甲、破甲就是皮肉伤,即使失去战斗力,也很难致命。
因此利用胯下河曲大马的体格大、冲击快的优势,逮住机会就顶着箭矢跟敌骑近战,由蒙古司骑兵用钩镰枪把他们挂住,再让瓦剌司骑兵挟长矛把他们戳死。
一直打到水师骑兵急眼,结了大队。
他们被打懵了。
按说海州水师的从军时间虽然都不太长,但作战履历很丰富,打过东虏、也在海上打过叛军,但就没见过这么离谱的战法——钩住人不让动,然后一矛戳死。
什么流氓战法。
欺负水师骑兵不方便携带长兵器是吧?
谁知道不集结大队还好,他们一集结大队,游骑营也集结大队,两边瞪眼看着,突然对面的汉军骑兵有人摘了自己的钵胄,露出发巾,扬手指着他们的马队阵势。
原本肃杀的骑兵队,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大笑。
水师骑兵气坏了。
瞅我就算了,还他妈笑我!
但他们自己一看,就知道为啥招笑了。
他们的骑兵有一半没有甲胄或穿戴盔甲散件,不少人头上只戴了暖帽或大帽。
结果纵马追逐格斗之下,暖帽大帽掉了,就露出脑后的小辫子。
水师骑兵以为对面是在嘲笑投奔东虏剃头。
这种发型在京畿之地,有时候能用来吓人,毕竟通讯不畅,象征着外敌入侵,看见这样的头发,就意味着敌军已经破关了。
但那是中原分工明确的老百姓的感受。
元帅军能是什么好鸟啊。
实际上游骑营的汉兵确实在嘲笑,但不是嘲笑他们投虏,甚至都不是在嘲笑发型。
那个摘钵胄的兵,只是感慨刘承宗不要脑袋,要不剁了头辫子往腰上一栓就行。
结果他边上就是个和硕特骑兵,也摘了钵胄露出自己的小辫子,道:“这是大汗英明,要脑袋你摘我的咋办嘛?”
大家都乐了。
刘承宗治下是发型自由的国度,辫发在元帅府满地都是,而且花样繁多。
剃光的、脑后辫发的、头顶辫发的、蒙古标志性耳旁辫发前额留一撮的不狼儿,甚至还有不结辫子,让头顶头发甩到一边的瓦剌发式,既有汉兵剃寸头,也有蒙兵蓄头发,啥样的都有。
秃瓢辫发不是后金特例,跟外东北的通古斯人也没关系。
人家通古斯人忙着战天斗地,根本顾不上头发,都随便长。
辫发是东胡一系的习惯,早在汉代,辽东汉人就说乌桓人都是秃头。
大家的生活习惯都很坚韧,汉羌系上千年来一直蓄发,东胡系上千年来换了无数的名字,乌桓、鲜卑、柔然、契丹、蒙古,但秃头辫发也从未改变。
元帅军骑兵的笑声平息,一个个盯着敌军的骑兵阵,面露不屑:“散骑都打不过我们,结阵对撞他们更赢不了!”
水师骑兵也被嘲笑得满腔怒火,一个个气急败坏将暖帽摔在地上,顶着辫发策马扬刀,要跟元帅军一决雌雄。
就在这时,后方传令骑兵绕过长堤,撤退的军令到了。
但两阵厮杀已经开始,传令骑兵根本没接触水师骑兵,就被游曳外围的蒙古兵用钩镰枪拽下马去,直拖行至左光先马下。
“撤退?撤个屁!”
左光先按着鞍子瞪大眼睛:“你们既然来了,就都是银子一个都别想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