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北侧有一条老街,传说中都城雏形初现之日它就已经存在。
中都城是中土最大的都城,名字也起得奇怪。因为大睿国并没有西都,北都和南都,只有洛北省的省会洛城曾用名东都城,那里才是大睿国曾经的都城和李氏家族发家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七王爷才会被发配到东都守灵。
中都这名字几乎是整个中土大陆上所有国家都认可的。这座城市在战国期间曾经是一个城邦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各国因为芝麻大的事情都会导致兵戎相见,而中都国的国君十分的开放自信,本来作为战略要冲的地带,因为包容所有人的到来,反而因为让各方都受益从而免遭战火涂炭。这也不奇怪:打仗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赚钱和抢地盘,但是抢得再多也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能自己生产,中都国的开放包容让四面八方的诸侯可以在此交易各自的战利品,并买卖自己或对方需要的商品。
因为以上原因,地处中土大陆贸易和交通要冲的中都城飞速发展,南来北往的商贾和络绎不绝的人们将这里逐渐建成了最大的一座都城。
这种情形一直保持了几百年,一直到各个邦国经过多年吞并之后形成今天这七大国的稳定态,此时一个城邦独立在几个大部头之间就显得不那么和谐。而最为强大的睿国,北辽和莫尔国都早已对这块肥肉垂延三尺。只不过三方势均力敌,在彼此的角逐中,任何一方都会忌惮两外两方的联合,于是这弹丸小国又在夹缝中生存了几十年。
当我们仔细观看历史的结果,会发现虽然武力看似造成的影响直观且巨大,但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却是智慧。
几十年来睿国因为近水楼台,通过文化渗透和人口移民,已经在中都城产生了足够的影响力,最后的权力变换可谓水到渠成般自然:中都城的末代皇帝被当年的睿国国王轻松地“杯酒释兵权”,成为一个隐居中都城内的“傀儡”。
睿国陛下接管中都城后,以前的皇城自然是鸠占鹊巢,换了主人。
新主人给了中都国皇帝世袭罔替的爵位,还给了无数金钱美女,最主要的住所问题也巧妙地选择了皇城北墙外的这处别院。
这里与皇城相接,便于陛下监视刚刚“退休”的前皇帝。而且这里作为前皇帝的别院,自然由原主人继续住下去最合适。
再到后来,中都国君一脉的势力越来越弱,曾几何时,世袭罔替的爵位差点都断了代;而融入睿国的中都城很快成为了睿国的帝都皇城。
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只认新皇帝,又过了几十年,就再没人关注这个城邦国曾经的主人是谁了。
而盛极必衰最悲惨的结局,就是被传统理念中认为最重要的传承的中断。
到如今,偌大中都城中的偌大北顾街,街南侧的一段古朴的建筑内,连续开了一排豆腐坊。
这一排豆腐坊,曾经就是中都国君隐居的地方。
最中间的门脸儿最小,名声却很响亮,其名曰:“中都城豆腐坊”。近年来已成为了城内首屈一指的“网红”!
此豆腐店的门帘虽然最小,但是里面却是另有乾坤,毕竟这里本来就是前中都国皇帝的别院的正门。中都城皇帝的继承人一代不如一代,先是将两侧门房卖出去,出现了很多豆腐坊,到最后只剩下这个主门还留在北顾街上。
这个曾经富甲天下的王国的开创者,如果知道他的后代只能靠卖地生存,不知会作何感想?而悲惨的事实是:国王最后的一滴血脉,也已经在几十年前在贫困交加中死亡。
这也许就是:
人生兜兜圈圈,
总想一飞冲天,
哪知几世过后,
都成过眼云烟。
…………
中都国的最后一位形式上的主人去世后,这老宅被一个带着面具的神秘买家高价买来,大门紧闭了几年之后,突然开了这家“中都城豆腐坊”。
豆腐坊的主人常年以来都把自己的头包裹得像个蚕茧一样,没人见过他的真面目。自打开业以来,大家见到的就是这个模样。
店内的豆腐分为干湿两种,外表差别不大,口感各有所长。
坊主也是个有个性的人,每次每样只做三十二大块,每大块切成三十二小块,每一小块也有碗口大小。
这数字与中都城规划出来的三十二“处”一样,豆腐盘形状也像中都城的轮廓,这诡异的习惯让人感觉做豆腐的老板每次都在将“中都城”切成块,一块块地卖给了百姓。
这生意让“蚕茧”老板做得非常的怪异且呆板,他规定了每日生产的数量,这些豆腐卖完即止,绝不多做。但是越是这样,越是生意兴隆。
话说章琅那日吃到的太后送来的北顾街的豆腐,就来自这个豆腐坊。
这一切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自有其内在的因缘:
当睿国第一大门派百兽派忽然变成邪恶力量之时,正好是这个豆腐坊开业之际——
这就是太后最后的底牌,是她坐镇中都城,不担心二王爷骑兵和越山派暗杀的根本原因。
今夜太后殿下穿过偌大的皇城,出北门后、她将宫中随行的人留下,独自进入了豆腐坊的后门。
中都城是中土最大的都城,名字也起得奇怪。因为大睿国并没有西都,北都和南都,只有洛北省的省会洛城曾用名东都城,那里才是大睿国曾经的都城和李氏家族发家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七王爷才会被发配到东都守灵。
中都这名字几乎是整个中土大陆上所有国家都认可的。这座城市在战国期间曾经是一个城邦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各国因为芝麻大的事情都会导致兵戎相见,而中都国的国君十分的开放自信,本来作为战略要冲的地带,因为包容所有人的到来,反而因为让各方都受益从而免遭战火涂炭。这也不奇怪:打仗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赚钱和抢地盘,但是抢得再多也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能自己生产,中都国的开放包容让四面八方的诸侯可以在此交易各自的战利品,并买卖自己或对方需要的商品。
因为以上原因,地处中土大陆贸易和交通要冲的中都城飞速发展,南来北往的商贾和络绎不绝的人们将这里逐渐建成了最大的一座都城。
这种情形一直保持了几百年,一直到各个邦国经过多年吞并之后形成今天这七大国的稳定态,此时一个城邦独立在几个大部头之间就显得不那么和谐。而最为强大的睿国,北辽和莫尔国都早已对这块肥肉垂延三尺。只不过三方势均力敌,在彼此的角逐中,任何一方都会忌惮两外两方的联合,于是这弹丸小国又在夹缝中生存了几十年。
当我们仔细观看历史的结果,会发现虽然武力看似造成的影响直观且巨大,但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却是智慧。
几十年来睿国因为近水楼台,通过文化渗透和人口移民,已经在中都城产生了足够的影响力,最后的权力变换可谓水到渠成般自然:中都城的末代皇帝被当年的睿国国王轻松地“杯酒释兵权”,成为一个隐居中都城内的“傀儡”。
睿国陛下接管中都城后,以前的皇城自然是鸠占鹊巢,换了主人。
新主人给了中都国皇帝世袭罔替的爵位,还给了无数金钱美女,最主要的住所问题也巧妙地选择了皇城北墙外的这处别院。
这里与皇城相接,便于陛下监视刚刚“退休”的前皇帝。而且这里作为前皇帝的别院,自然由原主人继续住下去最合适。
再到后来,中都国君一脉的势力越来越弱,曾几何时,世袭罔替的爵位差点都断了代;而融入睿国的中都城很快成为了睿国的帝都皇城。
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只认新皇帝,又过了几十年,就再没人关注这个城邦国曾经的主人是谁了。
而盛极必衰最悲惨的结局,就是被传统理念中认为最重要的传承的中断。
到如今,偌大中都城中的偌大北顾街,街南侧的一段古朴的建筑内,连续开了一排豆腐坊。
这一排豆腐坊,曾经就是中都国君隐居的地方。
最中间的门脸儿最小,名声却很响亮,其名曰:“中都城豆腐坊”。近年来已成为了城内首屈一指的“网红”!
此豆腐店的门帘虽然最小,但是里面却是另有乾坤,毕竟这里本来就是前中都国皇帝的别院的正门。中都城皇帝的继承人一代不如一代,先是将两侧门房卖出去,出现了很多豆腐坊,到最后只剩下这个主门还留在北顾街上。
这个曾经富甲天下的王国的开创者,如果知道他的后代只能靠卖地生存,不知会作何感想?而悲惨的事实是:国王最后的一滴血脉,也已经在几十年前在贫困交加中死亡。
这也许就是:
人生兜兜圈圈,
总想一飞冲天,
哪知几世过后,
都成过眼云烟。
…………
中都国的最后一位形式上的主人去世后,这老宅被一个带着面具的神秘买家高价买来,大门紧闭了几年之后,突然开了这家“中都城豆腐坊”。
豆腐坊的主人常年以来都把自己的头包裹得像个蚕茧一样,没人见过他的真面目。自打开业以来,大家见到的就是这个模样。
店内的豆腐分为干湿两种,外表差别不大,口感各有所长。
坊主也是个有个性的人,每次每样只做三十二大块,每大块切成三十二小块,每一小块也有碗口大小。
这数字与中都城规划出来的三十二“处”一样,豆腐盘形状也像中都城的轮廓,这诡异的习惯让人感觉做豆腐的老板每次都在将“中都城”切成块,一块块地卖给了百姓。
这生意让“蚕茧”老板做得非常的怪异且呆板,他规定了每日生产的数量,这些豆腐卖完即止,绝不多做。但是越是这样,越是生意兴隆。
话说章琅那日吃到的太后送来的北顾街的豆腐,就来自这个豆腐坊。
这一切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自有其内在的因缘:
当睿国第一大门派百兽派忽然变成邪恶力量之时,正好是这个豆腐坊开业之际——
这就是太后最后的底牌,是她坐镇中都城,不担心二王爷骑兵和越山派暗杀的根本原因。
今夜太后殿下穿过偌大的皇城,出北门后、她将宫中随行的人留下,独自进入了豆腐坊的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