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神捕 第677章 刘明灯出兵

小说:晚清神捕 作者:乔尼小样儿 更新时间:2024-08-17 06:07:09 源网站:顶点小说
  打狗(高雄)此城在台湾府南四十里处。这里有大股日军对刘铭传的“铭武军”展开牵制。

  原本日军侦知打狗防守松懈。上面有多枚大炮。但沒有炮架。只有固定的大炮(老式的红夷大炮)。日军可在城外适宜之处建几所炮台。不需要激烈的战斗。即可轻易的清军降服。攻破打狗。

  打狗周围是用岗岩砌成的三十英尺高的围墙。打狗的城墙纵然坚固。但也难以抵挡日军的大炮。

  五月初。中将西乡从道亲率日军两个大队。二千多日军和卑东族叛军四千多人。联合攻打打狗。但此时打狗的驻军已变成“铭武军”。 刘铭传把他最信任的中校聂士成派驻在打狗。铭武军火炮凶猛。防守严密。聂士成率领二千铭武军与数倍的敌人展开激战。铭武军守住了台湾府的门户。。打狗。使得日军不敢入侵中部平原。

  日军在打狗城下死伤惨重。最后铩羽而归。日军攻打打狗战役以失败而告终。断绝了日军向中西部发展的初步设想。这也是日军在台湾东部生番地区开拓殖民地的根本原因。“铭武军”在防守打狗战役中打出威名。聂士成一战成名。

  此时。日军这才发现。台湾的清军的武器装备。已经焕然一新。日军的情报工作落后。对于清军的战斗力判断错误。“杀神”刘铭传驻守台湾府。让日军压力巨大。中将西乡从道审视适度。改变战略部署。不再主动攻打清军的堡垒。为了在“荒蛮的台湾”占有一席之地。日军并沒有从打狗地区撤退。而是坚守在乡村地区。与清军继续缠斗。想在野外打败清军。

  之后。台湾府总兵刘明灯沒认清形势。自以为日军不堪一击。沒有制定正确战略目标。而是主动率领三千“建武军”主动出击。被日军诱骗至屏东平原的木瓜溪。三千建武军死伤一千多人。刘明灯率领二千不到的败兵逃回基隆港。

  此役过后。日军士气大振。一面向台湾增兵。一面肃清龟山的排湾族人。在台湾东部大肆开拓殖民地。

  望跃乡战役成为屏东平原作战的转折点。清军从实力上和心理上占据主动。李国楼在战术上执行步步推进的政略。在政治上实施民族和解政策。初见成效。卑东族人内部人心不齐。各部落头领纷纷归顺新武军。

  在屏东平原的小规模战役中。新武军、常胜军发扬献身精神。冲锋在前。以血的代价与日军展开一轮又一轮的较量。用血的代价换來一场又一场胜利。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叛军三千多人。清军在战场上赢得主动。挽回清军劣势。各路清军士气高昂。开始主动攻击日军。

  清军开始做战略反攻。为了一举收复屏东平原。清军联合作战。李国楼的四千新武军(扩编)、白郎宁的三千常胜军(扩编)、刘明灯的八千建武军、刘铭传的八千铭武军。以及各支少数民族的军队。共计三万多清军沿着玉山山脉南端。对日军展开压迫式进攻。向外号称十万清军。

  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至西南走向平行。纵贯中部。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地势。高山多集中于中部偏东。形成东部多山地。中西部地势下降。最后在西部海岸地区形成广大的海岸平原。

  中央山脉北起苏澳附近。南达台湾南端的鹅銮鼻。纵贯台湾本岛南北中央。成为全岛的脊梁和分水岭。有“台湾屋脊”之称。将台湾全岛分为东小、西大的不对称的两部分。

  玉山山脉西南走向。北端隔浊水溪上游与雪山山脉紧邻。南端至屏东平原北部。全长约240里。玉山主峰海拔余额4000米。是全岛和大陆东部地区的最高峰。玉山山顶终年积雪。色白如玉。因此被称为“玉山”。

  打仗。其实绝大多数时间就是行军。想要赢得战场上的主动权。首先一点。就是把兵力拓展开來。在地理上占据优势。才能在战场上占有先机。这就是兵法大家所说的“高瞻远瞩”。这次刘明灯吸取上次征讨屏东平原失败的教训。沒有直接进入屏东平原腹地。而是亲率四千建武军准备翻过雪山。

  四千建武军筹集粮秣。需经过露门山地区。那里已被日军扫荡的人烟断绝。一片荒芜。粮草无处筹措。建武军需随军携带二个月的粮草。困难重重。刘明灯与台湾少数民族的矛盾突显出來。此时对少数民族不能用强迫的手段。幸好台湾海峡畅通。沈葆桢运來大批粮草支援建武军。沈葆桢率领船队到达基隆港。解决了刘明灯燃眉之急。

  刘明灯一看见沈葆桢到來。便满腹牢骚的抱怨:“沈总办。你怎么才來。台湾理应由你统筹。怎能卸下千斤重担。反而交予乳臭未干的小儿。”

  沈葆桢哈哈一笑。沒有接口。转头看向码头。有些事大家心里都有怨言。他何尝不想当台湾总指挥。可惜有诸多困难不是他能解决的。打仗就是打后勤保障。李国楼借给大清政府五百万银元。前期自掏腰包五百万银元。这才使得李鸿章向大英帝国、普鲁士买來大批军用物资。李国楼要当台湾总指挥。谁敢惹李国楼。说到底李国楼的权势是用银子买來的。

  有谁不嫉妒李国楼的运气。沈葆桢、刘明灯既羡慕李国楼的战功。又想着若是由他们指挥对日作战。台湾战事可以早日结束。

  码头上皆是搬运货物的长夫。搬运着各种战略物资。看见小钢炮和劈山炮的踪影。刘明灯兴奋的像孩子一样。建武军终于像一支现代化军队。

  沈葆桢问道:“刘镇台。现在战事如何。邸报上说。消灭了一万日军。是真的吗。”

  刘明灯笑道:“我军已经开始战略反攻。屏东平原的战斗。虽然我军死伤颇重。但我们有强大的后方。损失很快就能弥补回來。叛军是越打越弱。罗惺忪很快要完蛋了。日军也不敢出动了。至于邸报上的胡说八道。你去看它作甚。”

  “那日军到底有多少人马。你能给个实数吗。”沈葆桢最关心日军的兵力。想从刘明灯嘴里。听到实情。

  刘明灯正色道:“日军因钓鱼岛海战失利。日本海军变得越來越小心谨慎了。后勤运输经常遭受我军偷袭。补给越來越困难了。日军主力龟缩在龟山地区。应该不会超过二万兵马。依我看最多一万兵马。若是打到明年春季。我看日军要闹饥荒。可惜李国楼不用我的计策。此人性格太过软弱。不是统帅的料。”

  沈葆桢倒是不知刘明灯与李国楼有何矛盾。问道:“刘镇台。你向李国楼提出什么计策。”

  “战争时期。必用战争手段。慈不掌兵嘛。我向李国楼提出。把屏东平原的庄稼和村落全部烧毁。让日军不能在屏东收获秋粮。只要挪过冬季。日军必败。沒料到反被李国楼臭骂一通。说我这样会把卑东族人和排湾族人逼上绝路。还说我是千古罪人。把卑东族人背叛祖国的罪过。扣到我的头上。你说气不气人。”刘明灯气得撩起一脚。把地上的一颗碎石。踢出三丈之外。

  沈葆桢还是识大体。劝慰道:“刘镇台。你也别生气。李国楼自有他的道理。这种战术上的分歧。无伤大雅。李国楼这个人。还是挺大度的。不是嫉贤妒能之人。只要收复台湾失地。功劳少不了你。”

  “他是总指挥嘛。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你也知道。我是一个藏不住话的人。发几句牢骚而已。不用老子的计策也罢。只是李国楼的策略太过保守。自诩得到左大帅真传。我看那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胆子比老鼠还小。我若是西乡从道。一定把他杀得落流水。我与你说说??????”刘明灯拖着沈葆桢。一起走向指挥室。刘明灯打内心看不起李国楼的战略部署。沒有一点新意。说來说去。就是缓进急攻。李国楼还不如他手下一名参事。这种人还能做台湾总指挥。还能小胜几场。真是沒天理。只怪自己一战失利。让建武军到现在还抬不起头來。连军事发言权也沒有。竟然要听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的军令。

  刘明灯练出了八千兵马。再加上补给了大批的武器弹药。胆气壮了。就想直逼日军老巢。。龟山。与日军决一死战。但战术部署李国楼已经制定好了。他只能服从军令。按部就班的打仗。战术上的诸多掣肘。让刘明灯满腹怨言。

  沈葆桢不断劝慰刘明灯。要刘明灯以大局为重。千万不要违反李国楼的军令。

  刘明灯抒发情怀。在作战室里大展宏图。指点台湾山川。他制定的战术部署。最大的区别就是先攻取哪里。

  刘明灯想让三万清军主力。直取屏东平原。先收复大片失地。而李国楼制定的战术部署。是以收复战略要地为首要目标。沒有大举攻取屏东平原的决策。两人的理念有所不同。

  至于孰对孰错。英雄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刘明灯哪敢违悖军令。发泄一通怨言。就按照李国楼制定的战术。布置各路兵马。

  刘明灯一丝不苟的神态。让沈葆桢放心了。能让这么多军官执行军令。说明李国楼制定的战术。沒有多大的纰漏。至少不会自绝后路。

  进兵时刘明灯便派出部队专事转运。令建武军后军在露门山等地储存三个月粮草。屏东平原一带秋粮在9月底收割。刘明灯遂把进军时机选定在收获季节。以便就地取粮。

  7月底。刘明灯认为一切准备就绪。自认比李国楼高出一筹。已经无懈可击。便令二十余营清军分三路进兵。

  中路傅先楚率军从狄道以北三十里渡河。左路杨世戴率军取道狄道南面的南坪进峡城。右路刘明灯率部由马营经红土窑进大沱河。为防止日军袭击。规定中路以一半兵力留驻北岸。一半渡过大沱河修筑堡垒。左右两路则待中路在河南扎稳脚跟以后再行渡河。

  清军每进一处。各派队分支包扫而前进。企图将正在大沱河南岸分散活动的卑东军一并驱往排家崖。迫其背水一战。达到“聚而歼之”的目的。

  卑东军为缩短战线。在大沱河北岸进行了骚扰阻击。给清军以杀伤后。即撤往河南。驻扎于离大沱河南岸十里的盔甲集一带。想以茂密的丛林阻挡清军。

  刘明灯对于李国楼制定的策略。其实是满腹牢骚。让兵强马壮的“建武军”过丛林、爬雪山。缓进急功。去打背叛大清的卑东军。这不是大材小用嘛。但现在李国楼是台湾最高军事长官。刘明灯沒能说服李国楼。反而被李国楼说服。亲率四千建武军率先与卑东军主力决战。

  此外。李国楼令提督白朗宁统领常胜军策应刘明灯渡过大沱河。同时。派李运捕率领五营新武军分驻屏林、平溪两镇。并调黑山族土司于荣谷带“番勇”分驻各隘口。均受左路白朗宁节制。又调聂士成步队二营、马队三营。炮队一营。由打狗进至白鸡山一带。防止大股日军北进。并兼顾刘明灯大军。李国楼自己也亲临屏东平原的新淀地区。直接指挥战斗。

  卑东军加紧准备防御清军的进攻。卑东军撤退到大沱河南岸之后。曾与日军一起在大沱河南岸修筑了一些堡垒。开始以堡垒为依托。对清军采取步步阻击的战术。想靠堡垒战术。大量杀伤清军。

  大沱河南岸的盔甲集和狄道。是卑东军的两个出入口。再往后撤退便无险可守。自刘明灯渡过大沱河之后。三路大军猛攻狄道。以强大的火力。一举收复狄道。消灭一千多名卑东军。二百多名日军。

  建武军占领狄道之后。盔甲集便成为卑东军、日军出入玉山的唯一通道。因此。卑东军着重加强了盔甲集一带的防御。“卑东国王”罗惺忪不愿回到跑到屏东平原打仗。卑东军在平原作战。不是清军对手。

  平原作战的军事弱点。敌我双方了然于胸。通常情况下。平原作战就是消耗战。到底谁消耗的起兵力。敌我双方心里一清二楚。不怕死的日军也不愿意和清军拼消耗。更何况人数越打越少的卑东军。

  日军作战部制定的策略。便是让四千名卑东军死守盔甲集。依托天险阻击清军。为了鼓舞卑东军士气。中将西乡从道在排家崖派驻了二千日军。共计六千多人集结在盔甲集一线。日军已经不相信台湾少数民族。为了防止四千名卑东军在战场上“起义” 。“卑东王子” 兼“总理大臣”罗世杰亲自率领四千大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晚清神捕,晚清神捕最新章节,晚清神捕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