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的阅兵仪式之后。天已经黑了。马公港呈现热闹的场景。篝火熊熊。三百多名奴隶重新回到故土。登岸之后。就给天神上香。女奴隶载歌载舞。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甩动齐腰的长发。要把美好的祝愿带给大清勇士。
上千名长夫搬运货物。其中五百名长夫是李国楼从山东招募的大汉。个个身强力壮。挑灯夜战。搬运各种货物。另外五百名长夫是由南洋水师的民团组成。他们的头领。正是黄麒英。
黄麒英在京师开的《宝芝林》被胡雪岩的《胡庆余堂》挤垮。以惨淡经营收场。之后。回到故乡佛山继续开《宝芝林》。生意中规中矩。一家人衣食无忧。黄麒英过了一段太平日子之后。想为国效力。就來到福建找丁日昌。
黄麒英会武。精通医术。有些本事。丁日昌就让黄麒英做了南洋水师的民团总教头。归沈葆桢管辖。
沈葆桢是科举出身。对旁门左道出身的人。颇为排斥。开始就把“民团总教头” 黄麒英。当做干杂务的工头。这也是官场的通病。大清官场是被科举出身的文人把持。沒有功名别想青云直上。如今大清官场只有一个异类。那就是左宗棠。但左宗棠考取了举人。只差一步就进士及第。左宗棠是人中龙凤。科班出身的进士也沒有左宗棠学识广博。
黄麒英在沈葆桢门下。并不得志。南洋水师的民团就是长夫组织。使用的是大刀长矛。沒有武装起來。一直等到李国楼给了沈葆桢五十万两的支票。沈葆桢才知道黄麒英是李国楼的亲戚。而且是正牌“外甥”。沈葆桢立刻对黄麒英刮目相看。对黄麒英予以重用。南洋水师的名团。开始以正规编制武装起來。
沈葆桢手里有钱。就向新武军学习。在不能扩充南洋水师的前提下。编练民团组织。把民团练成军队。
如今。黄麒英率领的五百名长夫。就是南洋水师的陆军。可以用來登陆作战。唯一的缺憾就是这支军队沒有大炮。军服上沒有配饰。
“秃鹰”陈爽威风凛凛的站在黄麒英身边。低声问道:“黄教头。李国楼沒请你去开会。”
黄麒英瞥眼道:“陈大队长。长官有令。晚饭自理。二十二点钟开会。”
“是。李国楼是大忙人啊。不知他在吃什么。”陈爽吞下口水。看來晚餐又是咸鱼豆腐饭。
船上储备的食物。看不见绿色蔬菜。蔬菜以土豆、玉米、黄豆、红枣这些耐久储藏的食物居多。肉食都是腌制过的食物。罐头食品是高级物品。只有伤员和立功受奖之人。才可以享用。战士们上岸。就想吃新鲜的食物。不过。今晚怕是泡汤。还是按照船上的菜单。老三样。糙米饭、咸鱼、豆腐。最多加一块咸肉。
“吃什么不重要。我们來台湾是來打仗的。要是李国楼让我们扛包子。哼哼。”黄麒英冷笑两声。好像李国楼怕他。
黄麒英是太平军的余孽。同治皇帝大敕天下之后。便隐退江湖。对大清早就失望。不想为国效力。为此。还与李国楼保持距离。但心怀强国梦。看见李国楼把洋务运动搞得有声有色。国家蒸蒸日上。在李国楼的感召下。这才重出江湖。
这次南洋水师民团來台湾打仗。黄麒英毛遂自荐。向李国楼请命。才得到出征的机会。五百南洋水师民团士气高昂。就想和日军较量一番。
黄麒英才不管李国楼如何运用这支民团。他就想打仗。想以爱国主义精神。让这支民团在战斗中成长。慈不掌兵。黄麒英是太平军百户。悍不畏死。自认打仗就是拼命。
开饭的军号吹响。黄麒英率领五百民团。重新登船。看见晚饭有青菜。一起欢呼。小细节可见一斑。民团和军队还是有区别的。
林泰曾招待李国楼一行人。是按照三菜一汤的标准。
饭菜装在铝制脸盆里。一大盆香喷喷的野猪肉。一大盆青菜。一锅大杂烩汤。
军官们拿着自己的碗筷排队入场。伙夫端着大号的脸盆给每个人分餐。打仗最怕传染病。从军官到战士。都是分餐制。
李国楼等高级军官。唯一的特权便是汤料里面食物偏多。与下级军官汤多肉少。不能同日而语。看似浮动的汤水下。还另藏乾坤。
这种小动作。谁也不会道破玄机。军官们心知肚明的吃饭。今日特许加一次饭。军官们乐颠颠的跑去盛饭。用饭勺把米饭压瓷实了。恨不能一只碗加两碗米饭。再盛碗杂烩汤。就像过节一样。军官们吃得香甜。
李国楼、白朗宁所做的动作。和普通军官沒什么两样。饭勺压米饭的动作谙练。一看就是老手。
“师傅。再加一碗汤。”李国楼一本正经的递上汤碗。见风使舵的伙夫。在汤里放入两只猪脚爪。李国楼想说一只猪脚爪就够了。但他沒有多嘴。吃进肚子里就是营养。凡是都有特权。他坐在这里吃饭。代表与全体官兵同甘共苦。沒人会计较他多吃几只猪脚爪。
吃饱喝足。新武军军官们排队洗碗。而后把自备的碗筷交给贴身的戈什哈。常胜军的军官辄不用动手。用过的碗筷由贴身的勤务兵清洗。
李国楼作为总指挥。很多事不用他操心。战俘、奴隶等诸多事宜。都不归他管。军人吃得好。吃得差。不是由他说了算。要看实际情况。身处陌生的环境。一切都毫无头绪。四周状况百出。但李国楼相信手下人的能力。他就算看见状况发生。也不会去瞎指挥。交代一声。让手下人去处理。李国楼的职责是管好军队。让全军保持高昂的斗志。
李国楼、白朗宁等高级军官。來到指挥室。李国楼谈笑自如。和林泰曾拉起家常。李国楼了解了林泰曾履历之后。笑着说道:“林泰曾。看不出你年纪轻轻还是一名儒将。还到英国深造过。和我一样嘛。在战场上善于动脑。能够守住马公港。记你甲等功。最难能可贵的一点。你还能处理好与泰雅族的土司雅布和北邹族的土司舒发然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省去我军的后顾之忧。你赶紧派人联系。我要尽快与雅布、舒发然见面。”
林泰曾二十多岁。脸型偏瘦。蓄有八字须。身体结实。五尺身材。小养尊处优。在优越的环境下长大。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先去英国留学后又转入马尾船政学堂。都是为将來的仕途铺路。文化学识并不出众。科举之路无望。这才投笔从戎。林泰曾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后人。属于根正苗红。是大清的后备人才。官场的前辈都会提点他。将來大有可为。
俗话说先人种树。后人乘凉。放在哪一个朝代都一样。南洋水师的一批军官。都是官宦子弟。而且是抱成团前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李国楼同样如此。家族势力庞大。这才一步登天。白丁居于高位也有。但那要靠机遇。很难做到一呼百应。
就像冯子才战功卓著。但出身匪类。便不着人待见。照样被长官参下台。冯子才还要靠李国楼的势力。重回政坛。
林泰曾虽然年轻。涉足官场不久。但很懂规矩。毕恭毕敬的回道:“禀李总指挥。属下不敢贪功。守住马公港是奋起军十二营全体将士用命。与泰雅族的土司雅布和北邹族的土司舒发然关系融洽。那是地方官知事兼学政徐秋生的功劳。不过这些天因粮草补给问題。徐秋生被属下逼急了。躲起來了。属下还要把他找出來。”
李国楼摇头道:“胡闹。你们两个人。一个管军。一个管民。就算有矛盾也不能避而不见啊。赶紧派人把徐秋生叫來。军民同心才能打胜仗。”
“是。属下立即派人去找。李总指挥。你先喝口茶。属下马上回來。”林泰曾抬头看一眼李国楼。年轻的总指挥让人不敢仰视。
林泰曾找二名退役的老军人。他们与徐秋生有生意往來。让他们连夜到头城镇。把徐秋生找來。
林泰曾对李国楼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同门师兄弟。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人。早就把李国楼吹上了天。台湾海战二战二捷。为南洋水师书写胜利的篇章。最让林泰曾激动的是。李国楼是大清最有钱的官商。他不用为钱财发愁了。少数民族的土司皆是见钱眼开的主。有钱还有什么事办不成。爱国同胞泰雅族人和北邹族人会把存粮出售给清军。
林泰曾面临的困难。对于李国楼來说。不存在困难。林泰曾转移话題。说到日军对屏东的进攻以及海岸线海盗的骚扰战术。
李国楼等人围在模型地图前。看着屏东地形。商议如何打好与日军的第一仗。
“林泰曾。海盗在周边捣乱怎么办。”李国楼指着狭长的海岸线。海盗的骚扰战术。让清军不能集中主力部队。不可能让水师主力去打海盗。李国楼虽然消灭了一支海盗舰队。但还有其他地方的海盗在周边活动。
此时。日本是由军阀自治的幕府政府向中央集权转变。就是国会掌权。但是。地方军阀势力依然很强大。
日军入侵台湾。就是中央政权向地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日本内务大臣大久保利通认为日本的国力。与大清相去甚远。大久保利通就不支持日军攻打台湾。但日本国内经济形势不好。政府为了偿还幕府家族的损失。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引发各地农民起义。地方军阀武力反抗中央集权制。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加强民族凝聚力。这才有日军入侵台湾。
在日军入侵台湾的同时。日本地方军阀沿袭古老的传统。组织民间“探险团”。也來台湾发财。甚至入侵福建沿海地区。但时代不同了。热兵器的出现让海盗不敢轻易进入内陆。害怕被清军围歼。对沿海的渔村、城镇。稍作骚扰便转回大海。
但这种骚扰战术。让大清沿海地区。风声鹤唳。牵制了许多清军兵力。地方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李国楼不耻下问。把难以解决的难題推给手下的将官。认为手下的将官里。一定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良将。
林泰曾颇为苦恼。李国楼对他赞赏有加。可是海盗问題是个千年顽疾。太平盛世还有海盗呢。战争时期。海盗是见利起早。又有日军撑腰。蜂拥沓至台湾。他依靠炮台。只能保马公港平安。眼睁睁看着沿海地区被海盗蹂躏。不可能分兵去救渔村。林泰曾虽然有八艘战船。可那是老式快帆船。哪里追得上海盗船。
“禀李总指挥。属下认为对于海盗。还是要把台湾百姓的组织起來。组成严谨的报警体系。修建坚固的碉楼。有海盗船入侵。让百姓先行躲避。我军抽出机动兵力。清剿登陆的海盗。派舰船在海上搜寻海盗船。”林泰曾思路清晰。把先人的经验复诉一遍。
李国楼挺看重林泰曾。和他是同类人。对于林泰曾回答。很满意。吸取老一辈的经验教训。不需要特立独行。依靠先辈积累的宝贵经验。打一场持久战。就能肃清海盗。
“林泰曾。你说得很好。不过我军水师现在不易出动。只能在岸上多做文章。由你带领一支精干的机动部队。依托山势建立屯兵点。协调泰雅族和北邹族的兵力。你能做好吗。”
“属下。倾尽全力。定当不负李总指挥的重托。”林泰曾接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军人的觉悟。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
李国楼在林泰曾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欣赏林泰曾的态度。沈葆桢向他推荐过林泰曾。果然是忠烈之后。初生牛犊不怕虎。
二十二点整。指挥室里军官们济济一堂。先由林泰曾做战况说明。详细介绍马公港的布防。以及当地的少数民族情况。让新來的客军了解台湾的具体情况。
上千名长夫搬运货物。其中五百名长夫是李国楼从山东招募的大汉。个个身强力壮。挑灯夜战。搬运各种货物。另外五百名长夫是由南洋水师的民团组成。他们的头领。正是黄麒英。
黄麒英在京师开的《宝芝林》被胡雪岩的《胡庆余堂》挤垮。以惨淡经营收场。之后。回到故乡佛山继续开《宝芝林》。生意中规中矩。一家人衣食无忧。黄麒英过了一段太平日子之后。想为国效力。就來到福建找丁日昌。
黄麒英会武。精通医术。有些本事。丁日昌就让黄麒英做了南洋水师的民团总教头。归沈葆桢管辖。
沈葆桢是科举出身。对旁门左道出身的人。颇为排斥。开始就把“民团总教头” 黄麒英。当做干杂务的工头。这也是官场的通病。大清官场是被科举出身的文人把持。沒有功名别想青云直上。如今大清官场只有一个异类。那就是左宗棠。但左宗棠考取了举人。只差一步就进士及第。左宗棠是人中龙凤。科班出身的进士也沒有左宗棠学识广博。
黄麒英在沈葆桢门下。并不得志。南洋水师的民团就是长夫组织。使用的是大刀长矛。沒有武装起來。一直等到李国楼给了沈葆桢五十万两的支票。沈葆桢才知道黄麒英是李国楼的亲戚。而且是正牌“外甥”。沈葆桢立刻对黄麒英刮目相看。对黄麒英予以重用。南洋水师的名团。开始以正规编制武装起來。
沈葆桢手里有钱。就向新武军学习。在不能扩充南洋水师的前提下。编练民团组织。把民团练成军队。
如今。黄麒英率领的五百名长夫。就是南洋水师的陆军。可以用來登陆作战。唯一的缺憾就是这支军队沒有大炮。军服上沒有配饰。
“秃鹰”陈爽威风凛凛的站在黄麒英身边。低声问道:“黄教头。李国楼沒请你去开会。”
黄麒英瞥眼道:“陈大队长。长官有令。晚饭自理。二十二点钟开会。”
“是。李国楼是大忙人啊。不知他在吃什么。”陈爽吞下口水。看來晚餐又是咸鱼豆腐饭。
船上储备的食物。看不见绿色蔬菜。蔬菜以土豆、玉米、黄豆、红枣这些耐久储藏的食物居多。肉食都是腌制过的食物。罐头食品是高级物品。只有伤员和立功受奖之人。才可以享用。战士们上岸。就想吃新鲜的食物。不过。今晚怕是泡汤。还是按照船上的菜单。老三样。糙米饭、咸鱼、豆腐。最多加一块咸肉。
“吃什么不重要。我们來台湾是來打仗的。要是李国楼让我们扛包子。哼哼。”黄麒英冷笑两声。好像李国楼怕他。
黄麒英是太平军的余孽。同治皇帝大敕天下之后。便隐退江湖。对大清早就失望。不想为国效力。为此。还与李国楼保持距离。但心怀强国梦。看见李国楼把洋务运动搞得有声有色。国家蒸蒸日上。在李国楼的感召下。这才重出江湖。
这次南洋水师民团來台湾打仗。黄麒英毛遂自荐。向李国楼请命。才得到出征的机会。五百南洋水师民团士气高昂。就想和日军较量一番。
黄麒英才不管李国楼如何运用这支民团。他就想打仗。想以爱国主义精神。让这支民团在战斗中成长。慈不掌兵。黄麒英是太平军百户。悍不畏死。自认打仗就是拼命。
开饭的军号吹响。黄麒英率领五百民团。重新登船。看见晚饭有青菜。一起欢呼。小细节可见一斑。民团和军队还是有区别的。
林泰曾招待李国楼一行人。是按照三菜一汤的标准。
饭菜装在铝制脸盆里。一大盆香喷喷的野猪肉。一大盆青菜。一锅大杂烩汤。
军官们拿着自己的碗筷排队入场。伙夫端着大号的脸盆给每个人分餐。打仗最怕传染病。从军官到战士。都是分餐制。
李国楼等高级军官。唯一的特权便是汤料里面食物偏多。与下级军官汤多肉少。不能同日而语。看似浮动的汤水下。还另藏乾坤。
这种小动作。谁也不会道破玄机。军官们心知肚明的吃饭。今日特许加一次饭。军官们乐颠颠的跑去盛饭。用饭勺把米饭压瓷实了。恨不能一只碗加两碗米饭。再盛碗杂烩汤。就像过节一样。军官们吃得香甜。
李国楼、白朗宁所做的动作。和普通军官沒什么两样。饭勺压米饭的动作谙练。一看就是老手。
“师傅。再加一碗汤。”李国楼一本正经的递上汤碗。见风使舵的伙夫。在汤里放入两只猪脚爪。李国楼想说一只猪脚爪就够了。但他沒有多嘴。吃进肚子里就是营养。凡是都有特权。他坐在这里吃饭。代表与全体官兵同甘共苦。沒人会计较他多吃几只猪脚爪。
吃饱喝足。新武军军官们排队洗碗。而后把自备的碗筷交给贴身的戈什哈。常胜军的军官辄不用动手。用过的碗筷由贴身的勤务兵清洗。
李国楼作为总指挥。很多事不用他操心。战俘、奴隶等诸多事宜。都不归他管。军人吃得好。吃得差。不是由他说了算。要看实际情况。身处陌生的环境。一切都毫无头绪。四周状况百出。但李国楼相信手下人的能力。他就算看见状况发生。也不会去瞎指挥。交代一声。让手下人去处理。李国楼的职责是管好军队。让全军保持高昂的斗志。
李国楼、白朗宁等高级军官。來到指挥室。李国楼谈笑自如。和林泰曾拉起家常。李国楼了解了林泰曾履历之后。笑着说道:“林泰曾。看不出你年纪轻轻还是一名儒将。还到英国深造过。和我一样嘛。在战场上善于动脑。能够守住马公港。记你甲等功。最难能可贵的一点。你还能处理好与泰雅族的土司雅布和北邹族的土司舒发然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省去我军的后顾之忧。你赶紧派人联系。我要尽快与雅布、舒发然见面。”
林泰曾二十多岁。脸型偏瘦。蓄有八字须。身体结实。五尺身材。小养尊处优。在优越的环境下长大。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先去英国留学后又转入马尾船政学堂。都是为将來的仕途铺路。文化学识并不出众。科举之路无望。这才投笔从戎。林泰曾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后人。属于根正苗红。是大清的后备人才。官场的前辈都会提点他。将來大有可为。
俗话说先人种树。后人乘凉。放在哪一个朝代都一样。南洋水师的一批军官。都是官宦子弟。而且是抱成团前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李国楼同样如此。家族势力庞大。这才一步登天。白丁居于高位也有。但那要靠机遇。很难做到一呼百应。
就像冯子才战功卓著。但出身匪类。便不着人待见。照样被长官参下台。冯子才还要靠李国楼的势力。重回政坛。
林泰曾虽然年轻。涉足官场不久。但很懂规矩。毕恭毕敬的回道:“禀李总指挥。属下不敢贪功。守住马公港是奋起军十二营全体将士用命。与泰雅族的土司雅布和北邹族的土司舒发然关系融洽。那是地方官知事兼学政徐秋生的功劳。不过这些天因粮草补给问題。徐秋生被属下逼急了。躲起來了。属下还要把他找出來。”
李国楼摇头道:“胡闹。你们两个人。一个管军。一个管民。就算有矛盾也不能避而不见啊。赶紧派人把徐秋生叫來。军民同心才能打胜仗。”
“是。属下立即派人去找。李总指挥。你先喝口茶。属下马上回來。”林泰曾抬头看一眼李国楼。年轻的总指挥让人不敢仰视。
林泰曾找二名退役的老军人。他们与徐秋生有生意往來。让他们连夜到头城镇。把徐秋生找來。
林泰曾对李国楼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同门师兄弟。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人。早就把李国楼吹上了天。台湾海战二战二捷。为南洋水师书写胜利的篇章。最让林泰曾激动的是。李国楼是大清最有钱的官商。他不用为钱财发愁了。少数民族的土司皆是见钱眼开的主。有钱还有什么事办不成。爱国同胞泰雅族人和北邹族人会把存粮出售给清军。
林泰曾面临的困难。对于李国楼來说。不存在困难。林泰曾转移话題。说到日军对屏东的进攻以及海岸线海盗的骚扰战术。
李国楼等人围在模型地图前。看着屏东地形。商议如何打好与日军的第一仗。
“林泰曾。海盗在周边捣乱怎么办。”李国楼指着狭长的海岸线。海盗的骚扰战术。让清军不能集中主力部队。不可能让水师主力去打海盗。李国楼虽然消灭了一支海盗舰队。但还有其他地方的海盗在周边活动。
此时。日本是由军阀自治的幕府政府向中央集权转变。就是国会掌权。但是。地方军阀势力依然很强大。
日军入侵台湾。就是中央政权向地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日本内务大臣大久保利通认为日本的国力。与大清相去甚远。大久保利通就不支持日军攻打台湾。但日本国内经济形势不好。政府为了偿还幕府家族的损失。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引发各地农民起义。地方军阀武力反抗中央集权制。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加强民族凝聚力。这才有日军入侵台湾。
在日军入侵台湾的同时。日本地方军阀沿袭古老的传统。组织民间“探险团”。也來台湾发财。甚至入侵福建沿海地区。但时代不同了。热兵器的出现让海盗不敢轻易进入内陆。害怕被清军围歼。对沿海的渔村、城镇。稍作骚扰便转回大海。
但这种骚扰战术。让大清沿海地区。风声鹤唳。牵制了许多清军兵力。地方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李国楼不耻下问。把难以解决的难題推给手下的将官。认为手下的将官里。一定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良将。
林泰曾颇为苦恼。李国楼对他赞赏有加。可是海盗问題是个千年顽疾。太平盛世还有海盗呢。战争时期。海盗是见利起早。又有日军撑腰。蜂拥沓至台湾。他依靠炮台。只能保马公港平安。眼睁睁看着沿海地区被海盗蹂躏。不可能分兵去救渔村。林泰曾虽然有八艘战船。可那是老式快帆船。哪里追得上海盗船。
“禀李总指挥。属下认为对于海盗。还是要把台湾百姓的组织起來。组成严谨的报警体系。修建坚固的碉楼。有海盗船入侵。让百姓先行躲避。我军抽出机动兵力。清剿登陆的海盗。派舰船在海上搜寻海盗船。”林泰曾思路清晰。把先人的经验复诉一遍。
李国楼挺看重林泰曾。和他是同类人。对于林泰曾回答。很满意。吸取老一辈的经验教训。不需要特立独行。依靠先辈积累的宝贵经验。打一场持久战。就能肃清海盗。
“林泰曾。你说得很好。不过我军水师现在不易出动。只能在岸上多做文章。由你带领一支精干的机动部队。依托山势建立屯兵点。协调泰雅族和北邹族的兵力。你能做好吗。”
“属下。倾尽全力。定当不负李总指挥的重托。”林泰曾接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军人的觉悟。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
李国楼在林泰曾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欣赏林泰曾的态度。沈葆桢向他推荐过林泰曾。果然是忠烈之后。初生牛犊不怕虎。
二十二点整。指挥室里军官们济济一堂。先由林泰曾做战况说明。详细介绍马公港的布防。以及当地的少数民族情况。让新來的客军了解台湾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