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 第109章 宁王密使 赣州拉拢

小说:王阳明(全集) 作者:王程强 更新时间:2024-08-18 14:45:55 源网站:顶点小说
  第109章 宁王密使 赣州拉拢

  正德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王阳明接到了再次驳回退休申请的圣旨。

  正德十四年,王阳明虚岁四十八。大年初二,王阳明接到家书,家书中说奶奶已于去年十月去世。王阳明夫妇、儿子正宪,一家人在巡抚衙门的后院,摆设供品,跪向余姚所在的东北方向,烧纸、磕头、哭奠。

  家书中还说,父亲身体欠安。因为亲娘早逝而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奶奶,王阳明未能奉养送终,王阳明以为这是自己一生的大亏欠。老父亲是一定要奉养的。但是他的身体,蒙受过北京午门前的三十廷杖,遭受过贵州龙场瘴毒的摧残,又经过三场剿匪战争紧张军事生活的侵袭,如今已经如秋后的树木,开始凋零了。战后这半年来的静养,恢复有限。

  王阳明坐在后堂的书案后,面对桌上的信笺,盯着自己青筋暴露、缺少血色的两手,苦涩地摇了摇头。这身体也该退休了!年迈的父亲需要自己守在身边,且自己一直渴望过山野田园生活,阳明洞天在等着自己呢,该退休了!一定要退休!王阳明心思已定,蘸好笔墨,写下了一份新的退休申请《乞放归田里疏》。写罢奏疏,为了争取成功,王阳明又给王琼写了一封私信,请求王琼像在军事上帮助自己一样,在退休申请上也帮助自己。

  端午节上午,王阳明在濂溪书院讲学,课间,衙中来人报告:“都老爷,有客拜访,来客自称是您的庐陵故人。这是拜帖。”

  王阳明接过拜帖,只见上写:“山野闲人、庐陵故交、刘氏养正,就问大安。何时得空,当面请教。”这刘养正来赣州拜访自己,也算一件稀奇事。刘养正考中举人后无心做官,便在家读书授徒。因为写得一首好诗,又有一笔好字,省、府、县三级官员视之为名人,以能得到他的一幅字或者一首诗为荣。偏偏刘养正自视清高,不大喜见这些省、府、县官老爷。这样物以稀为贵,反而更成就了他的名望。当年王阳明刚刚从贵州来庐陵上任,一心想验证自己在龙场悟通的大道,总想找高人切磋切磋。当年,他以知县之尊,从庐陵前往安福县拜访刘养正,竟然吃了闭门羹。后来终于见面,他与刘养正两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刘养正佩服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王阳明佩服刘养正的静坐功夫。

  王阳明提起毛笔,在拜帖上回复道:“稀客临门,虚席以待。今日下午,恭候赐教!”

  下午,在后堂院子里,王阳明迎来了庐陵老友。两个人相隔老远,就互相拱手,笑意盈盈地寒暄着:“阳明先生!哈哈,打扰打扰!”“卧龙先生!呵呵,稀客稀客!”卧龙是刘养正的号。王阳明打量着刘养正,和过去一样,矮矮的个子,前额凸起发亮,眼睛明亮,只是气质与过去彻底不同了。

  两个人走近,刘养正做出要下跪的样子,笑着说道:“都老爷,小民给您磕头了!”刘养正的假模假式,王阳明一眼就看穿了,但他不点破,真心地伸手拉住了刘养正。

  王阳明道:“名士登门赐教,请还请不来,磕头实不敢当。”

  刘养正一挥手,随他来的一位书生和一个仆人各自提溜着一个五斤装的黑瓷坛子,走近前来。刘养正介绍道:“这是我们安福的特产冬醐酒,阳明先生喝过的。鄙人知道阳明先生好这一口。小小礼物不成敬意。”

  王祥接过来酒。

  王阳明笑着说道:“冬醐酒是好酒!多谢卧龙先生惦记。”

  刘养正看见“思归轩”的题匾,惊讶地问道:“怎么,阳明先生,刚刚大展宏图,您这就要归山吗?”

  王阳明笑着说道:“一直羡慕卧龙先生的隐士生活呀!再说鄙人这两年,有一半时间是在山里攀爬,身体经不住折腾了;家父年高,需要孝养。”

  刘养正脸色有些不自然了,他重新打量着王阳明,说道:“阳明先生,你这清瘦的样子,颇似神仙。”

  两人进入后堂,分主客坐下,王阳明摇着一把芭蕉扇,说道:“卧龙先生,别来无恙呀?”

  刘养正笑着道:“阳明先生,鄙人启用了一个新号:时行。”

  王阳明心里明白了,刚才在院子里,直觉这位隐士气质变化明显,也没有多想,原来,他的人生信条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他像个道家客,气质清净,面色青白,好似不食人间烟火;如今却面色红润,脸上烟火味很浓。是不是卧龙已经出山了?王阳明笑着问道:“时行,来自坤卦。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好。”

  刘养正尴尬地说道:“阳明先生见笑了!”说着,收起手中的扇子,正襟危坐起来,一脸悲戚地说,“阳明先生,养正无福,慈母离世,成了孤儿。慈母生前,养正虽然跟前尽孝,却没有一官半职,显亲扬名,慈母引为憾事。养正不孝,不能让慈母生前荣耀,那就让慈母身后扬名。阳明先生,你的心学自成一派,弟子满赣南;三场剿匪战,天下扬名。你是名士,也是名宦。养正还请你费心,给先妣写篇墓志铭,帮助养正偿还先妣的心愿。”刘养正掏出几张文稿,跪了下来,举到王阳明面前。

  王阳明接过文稿,放到茶几上,起身拉起刘养正,说道:“时行先生,名士和名宦不敢当。为了你的这份孝心,鄙人不能不应承下来。”王阳明理解了刘养正,原来是孝心改变了一个隐士。

  刘养正说道:“阳明先生能帮鄙人了了这份心愿,就是帮鄙人尽了孝。慈母临终时说,鄙人不做官,是没有尽忠,没有封赠爹娘,是没有尽孝。这样说,鄙人活了几十年,却不忠不孝,真是惭愧!想一想,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饱学诗书,如果只为自己,真可惜了一肚子的诗书学问。要出来救世,也要找一位明主。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可是,唉!”刘养正偷眼观察着王阳明的眼神,见王阳明无动于衷,继续说道,“如今天下竟然无主!这还叫天下吗,阳明先生?”

  王阳明一时没明白,见刘养正问自己,就反问道:“不叫天下叫什么?”

  刘养正说道:“这是乱世呀。万岁爷成了大将军,天下哪还有主呀!”

  王阳明有些警觉,真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呀,正德放着北京的皇帝不做,却跑到宣府边镇,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刘养正连这也知道。

  刘养正继续说道:“这位大将军游逛塞外边境,游逛了一年,最近又要游逛山东和南京,忠臣良将有血书劝谏的,有自杀劝谏的。三月初,因为谏阻游逛江南,六人被下锦衣卫诏狱,一百零七人午门罚跪五天。斯文扫地呀!圣人说,君义臣忠。这哪里还有道义可言!可是我们读书人,只知道愚忠,屡罚屡谏,死而不悔。三月中旬,又有三十三人下锦衣卫诏狱,一百零七人受廷杖。四月初,三十九人谏阻游逛,再受杖刑,当场杖死十一人。唉!”刘养正偷眼观察王阳明,见王阳明仍声色不动,就加重语气说道,“阳明先生当年也遭受过这样的屈辱呀。皇帝十几年前胡闹,现在变本加厉。一位叫张英的都指挥佥事在午门要剖胸掏心,剖心没有死,却被廷杖要了命。这事,不能不让人想到比干;想到比干,就会想到那荒淫残暴的纣王;想到商纣王,就不由会联想到讨伐商纣王的周文王。如果这个时候,能有周文王这样的贤明君主站出来,真能救民于水火呀。阳明先生,你刚才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到底是高人高见呀。”

  王阳明心里警觉着,面上不露声色。这位刘养正,什么来路?四月发生在北京的事,《邸报》还没下到江西,他从哪里知道得这么清楚:六人下锦衣卫诏狱,一百零七人午门罚跪五天,杖死十一人,还知道像比干一样掏心的张英……如果这些消息是真的,那它一定出自最高权力中心。这个消息,王阳明本人还不知道,一个正三品大臣、一个封疆大吏不知道的消息,一个身处山野的举人,又是从哪里知道的呢?王阳明虽然不知道这个消息,却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因为这符合喜欢胡闹的万岁爷的行事风格。王阳明想知道的是,刘养正为什么要说这些?周文王与商纣王的作比可不是儿戏,这不是要造反吗?王阳明不动声色地说:“时行先生,喝茶!这是赣州上等的泥片茶。”

  刘养正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见王阳明一直不动声色,让他摸不着头脑,他心里琢磨着这话该如何往下说。那就从茶上说吧。刘养正品着,赞叹道:“名不虚传,好茶。说到喝茶,鄙人想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真是茶如人生呀。想到《茶经》,自然就联想到了云庵道人的《茶谱》。”云庵道人是第一代宁王朱权的号,朱权是开国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王阳明来江西后,读过云庵道人的著作,因为朱权不仅仅著有《茶谱》,还著有琴谱《神奇秘谱》和《太和正音谱》,朱权是一位琴乐高手,他还亲手制作了一把琴,此琴号称江西第一琴。王阳明一直同情这位第一代宁王。朱权不仅多才多艺,还有雄才大略,当初他被太祖放到北部边境抵御外敌,却因只顾兄弟亲情忽视了阴谋。朱棣诱骗朱权说,兄弟合力,夺下侄子建文帝的江山后,二人平分。四年后,朱棣做了皇帝,朱权被打发到了南昌,没有兵权,他不得不收拾起野心,为自保,他将心思用到了道家修炼、戏曲编剧和排练、烹茶、制琴和作曲方面。这是位令人同情与尊重的人。听刘养正说到朱权,王阳明仍不动声色。

  刘养正说道:“当初成祖爷起兵靖难,坐了江山,听说,成祖爷曾经答应过,这江山应该有云庵道人一半。怎奈人心不足蛇吞象。老祖宗说过,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应该坐天下。现在,天下无主,即便说有,也是一个……”刘养正偷眼瞄着王阳明,“唉!无德无才,坐天下,文武百官受尽屈辱,天下老百姓只能饿肚子。”

  王阳明已经清楚了刘养正的来意,他笑着问道:“时行先生,过去你又为什么隆中高卧呢?”

  刘养正有些兴奋,以为自己已经说动了王阳明,他答道:“诸葛亮高卧隆中,是等待刘备三顾茅庐;鄙人安福闲居,是在等待明主,这就好比是渭水岸边垂钓的姜太公。”

  王阳明问道:“这么说,时行先生现在等到了刘备和周文王?”

  刘养正笑着说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当今宁王是位贤王,礼贤下士,有古代圣君作风,三次派使者下顾在下茅庐。”刘养正停顿下来,观察王阳明的反应。

  王阳明说道:“也好,辅助藩王,治理封国,也是一项善举。可喜可贺!”

  刘养正诡秘地笑着,说道:“诸葛亮出山三分天下,姜太公入世一统江山。诸葛亮遇到的是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可惜了!阳明先生,当今宁王仰慕你的才学,如果不是有亲王不准随意出城的戒律,亲王殿下本想亲来南赣,要学习周文王为姜太公拉车的精神,为阳明先生拉回车呢。亲王殿下不能亲来,就委派在下礼请阳明先生。”刘养正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书信,递给王阳明。

  王阳明接过书信,当场拆开,只见上面写着:

  王先生阳明阁下:

  孤王知悉阳明先生南赣剿匪,屡战屡捷,保社稷安百姓,勋劳卓著。又知悉阳明先生在赣南讲学传道。于是孤王想到战场制胜,大概是心学的威力。孤王一心仰慕圣贤学问,早在正德七年,就建有阳春书院一座。孤王有意习练心学,以致修身、治国、平天下。兹劳刘时行先生南下,迎请阳明先生大驾北来,设坛讲学。

  万勿推辞!

  宁王宝印

  王阳明读毕,收起信纸,平静地说道:“承蒙亲王殿下错爱,只是鄙人为官一方,身负朝命,不敢擅离辖地。还请时行先生,在亲王面前多多解释,请亲王殿下海涵见谅。时行先生,有劳了!”王阳明拱了拱手。

  刘养正见王阳明没有极力反对,就进一步说道:“亲王殿下推崇文化,正德七年修建了阳春书院。北京名士李梦阳,还为之作有《阳春书院记》。亲王殿下帐下,不乏名士文人,苏州大才子唐寅也曾在杏楼,为亲王、娄妃赋诗作画。现吏部陆大冢宰,过去做兵部大司马,剿灭了刘六、刘七流民作乱,陆大冢宰在南昌做江西臬台时,很受亲王殿下赏识。可惜,这位将帅之才,远在北京。现在亲王殿下帐下,最缺的是像阳明先生这样的将帅。”

  图穷匕见了,刘养正是宁王的说客,这宁王有谋逆之心。自己的同年举人胡世宁因为举报宁王,受到宁王和当朝宁王同党的迫害,现在还被流放在辽东。算起来,胡世宁被迫害,距今已经五年了。初来南赣上任时路过南昌,老大哥孙燧就明确说过南昌有个司马昭。举报宁王的官员屡受迫害;宁王的护卫在剥夺和恢复之间,三番五次地轮回。过去刘瑾受过宁王的重贿,现在呢?刘养正身在南昌,却对北京发生的事,一清二楚,这说明,皇帝身边有宁王的眼线,那眼线绝对不仅仅是刘养正说的吏部尚书陆完一个人。但是,仔细想想,十几年来,圣上一直没有改变胡闹的脾性,年近而立,还没有一男半女,这一切,只能让野心家的野心更加膨胀。不过即便说圣上没有皇嗣,要传帝位,宁王也不在候选之列。宁王要实现野心,只有走成祖靖难夺位的老套路,到时,遭殃的是天下老百姓。于是王阳明明知故问道:“时行先生,宁王一位远宗藩王,要将帅干什么?”

  刘养正接过话头:“这不是《大学》说的吗,治国、平天下嘛!”

  王阳明说道:“亲王治藩国天经地义,要平天下,只怕他号令不动天下。”

  刘养正哈哈一笑说道:“这也难说。当年成祖爷到南京,遭遇了多少死硬文臣武将,结果,男人被砍头,女人入了乐户。可怜一位正学先生,被诛了十族,八百多口人。唉!可怜呀!阳明先生,在下很赞赏你刚才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啊!天色已晚,在下就不打搅了。明天再来候教。”

  王阳明打定了主意,就像在南赣剿匪一样,不对其教育开导一番就动刀动枪,总是于心不忍,也许到最后,对方能回心转意。宁王不是邀请自己去讲学吗,那好,明天刘养正来,让他带冀元亨去南昌,纵使不能劝说宁王回心转意,至少可以摸清楚宁王的心思,他是不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反叛。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王阳明(全集),王阳明(全集)最新章节,王阳明(全集)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