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此处,朱太后微微皱了皱眉,虽然同样是身为继母,她很能理解朱大夫人对朱潜这个继子的冷淡、厌恶,甚至巴不得他早死,好给自己儿子挪地方的心思。
但理解是一回事,听着她这么说自己的亲侄子,朱太后的心里,还是有些不快。
朱大娘子一看朱太后的脸色,就知道自己是失言了,连忙调整了一下情绪,勉强挤出几分愁容来:“哎,要说潜儿,我也真是心疼啊,那孩子,也是我看着长大的,我刚入府那会儿,才一丁点儿大,我何尝又会想看到,他这样……我和老爷当年寻遍了大魏名医,却也是无力回天、救治不得。要说呢,也是我这当母亲的失职,竟没想过早早给他订门亲事,这新人进门,有个冲喜的说法,也许这病就能轻了呢?就算是冲喜这些民间说法做不得准,要是能在……之前,给潜儿留个后,那也算是,让潜儿少些遗憾了。”
说到后来,已是语带哽咽,拿了帕子印着眼角。
朱太后心里也是一阵悲戚,不过,朱大娘子的最后几句话是真说到了她的心里,给侄儿成个亲,在他临去之前,留条血脉,这,是正事儿。
于是,朱太后再不犹豫,也认同了朱潜的这门亲事,和朱大夫人欢欢喜喜地讨论了起来。
至于亲事里的另一方,叶七七她同不同意,这个,慈宁宫里的姑嫂俩根本就没纳入考虑的范围内。
再怎么有本事,再怎么得皇上器重,那不也就是一个小小的侍诏吗?朱大将军府难道还辱没了她?她还能不乐意?就算不乐意,朱家也有办法,朱太后一道懿旨发下来,“太后赐婚”这个四字一说出来,就连当朝皇上,他也不敢说个不字!
打定了主意,也讨得了太后的首肯,朱大夫人欢欢喜喜地回了府,就准备迎娶“摇钱树”进家门了!
一路上她都打算好了,太后旨意一下,直接派人到叶府定下婚期,至于“提亲”“聘礼”那些程序直接就都省了。有太后赐婚、又能嫁进大将军府,成为皇亲国戚,这就是给了那个一没根基二无显赫家世的“野丫头”,最大的脸面,那“野丫头”祖上三辈,怕是都要笑得从坟里爬出来。
一朝飞上枝头,成了大将军府的正牌少奶奶,一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野丫头,真不知是交了什么好运……
总之,在朱大夫人心里,压根就没想过叶七七本人会不乐意。当然,朱潜愿不愿意,那更是不必理会的。
“婚姻”讲的就是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她和朱大将军点了头,那个没几天活头的病殃子,又哪有他说话的份儿?
至于朱大将军那边儿,这些年来早被她摸准了脾气,捏在手心里了。
果然,回到家里把这事儿和朱延博一说,第一条,动之以利,把叶七七的身家一算,就让朱大将军动了心;再加上一番“总得为潜儿留条血脉”的动之以情,这事儿基本上就要成了;再加上最后一个重磅砝码,太后的首肯,朱大将军就彻底没了顾虑,虽说那小女子家世不显,是配不上朱家嫡长子夫人的名份的,但有了太后赐婚,总能找回几分颜面。
出于对朱潜身体与病情的考虑,朱大将军同意夫人“尽快完婚”省去一切程序的建议,只是末了还是叮嘱了夫人一番——那叶侍诏入朝后,一众大臣对她颇有微词,都道那是个目无尊长、不守规矩的泼辣之人,待她与潜儿成亲入府之后,还要夫人多加管教,定不要因她,失了朱家的体面,让人笑话了去。
朱大夫人点头应是,说请老爷放心,自己一定会管教好“儿媳妇”。
对于拿捏一个“野丫头”,朱大夫人还是相当有把握的。只要进了这府门,和朱潜拜了堂成了亲,那人,就任她搓偏揉圆了。
还想上朝做侍诏?朱家有名有望的皇亲国戚,可没有让女人抛头露面的规矩,必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守着妇道;陪嫁的财物全收入大库房,陪嫁的人全都找由头赶出府去,或直接发卖了,至于新妇的身边,自然要全换上忠诚可靠的朱府老人儿;出嫁从夫,新妇的那些铺面买卖,自己自然会着人接手。
一个关在深宅里的小丫头,无钱无人的,朱大夫人就不信她能翻了天去!
进了朱府以后,那小丫头的日子,除了“学规矩”,就只让她想办法,给朱府赚钱。
把她脑子里那些“仙镜”“玉琉璃”一样的法子都给掏出来,等把人都给榨干净了,是送到家庙里给她那个死鬼丈夫守节,还是变个法子让她到地下去夫为伴,这些,全都在自己一念之间。
打定了主意,第二日,朱大夫人就派人去了清源学院,带朱潜回来。要做新郎官的人了,总要在家里准备一番才行。
派出去的人返回朱府,却没把朱大公子给带回来。说是清源学院在弄什么“封闭训练”,一个月内不许生员回家,不只不许回家,连出来见个面都不行。要见人,须待科考之后。
朱大夫人有些着恼,又另派人去清源学院找了两次,还是连人都没见到。
和朱大将军说了此事,朱大将军沉吟片刻,这一回没依着夫人的主意,派人到学院硬把人给拉回来。朱大将军考虑的比较周全,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清源学院归阮晗管,阮相的背后是霍相,以霍相的资历,朱延博也不太乐愿和他发生正面冲突;另外,“叶侍诏”也就是他未来儿媳妇,也在清源学院挂着职呢,他打听过了,这回的“封闭训练”,也是叶侍诏主持的,如果此时把朱潜弄回来准备婚事,那这事儿应该就会闹得人尽皆知了。
而那位叶侍诏呢,年纪虽小,却是个脾气古怪又不按常理出牌的,抗旨拒婚估计她是不敢,把手上那些赚钱的生意,都分给她那些手下,或是暗暗想了法子藏起来,带来的“嫁妆”打了折扣,那对朱府来说,可就是一大损失了。
但理解是一回事,听着她这么说自己的亲侄子,朱太后的心里,还是有些不快。
朱大娘子一看朱太后的脸色,就知道自己是失言了,连忙调整了一下情绪,勉强挤出几分愁容来:“哎,要说潜儿,我也真是心疼啊,那孩子,也是我看着长大的,我刚入府那会儿,才一丁点儿大,我何尝又会想看到,他这样……我和老爷当年寻遍了大魏名医,却也是无力回天、救治不得。要说呢,也是我这当母亲的失职,竟没想过早早给他订门亲事,这新人进门,有个冲喜的说法,也许这病就能轻了呢?就算是冲喜这些民间说法做不得准,要是能在……之前,给潜儿留个后,那也算是,让潜儿少些遗憾了。”
说到后来,已是语带哽咽,拿了帕子印着眼角。
朱太后心里也是一阵悲戚,不过,朱大娘子的最后几句话是真说到了她的心里,给侄儿成个亲,在他临去之前,留条血脉,这,是正事儿。
于是,朱太后再不犹豫,也认同了朱潜的这门亲事,和朱大夫人欢欢喜喜地讨论了起来。
至于亲事里的另一方,叶七七她同不同意,这个,慈宁宫里的姑嫂俩根本就没纳入考虑的范围内。
再怎么有本事,再怎么得皇上器重,那不也就是一个小小的侍诏吗?朱大将军府难道还辱没了她?她还能不乐意?就算不乐意,朱家也有办法,朱太后一道懿旨发下来,“太后赐婚”这个四字一说出来,就连当朝皇上,他也不敢说个不字!
打定了主意,也讨得了太后的首肯,朱大夫人欢欢喜喜地回了府,就准备迎娶“摇钱树”进家门了!
一路上她都打算好了,太后旨意一下,直接派人到叶府定下婚期,至于“提亲”“聘礼”那些程序直接就都省了。有太后赐婚、又能嫁进大将军府,成为皇亲国戚,这就是给了那个一没根基二无显赫家世的“野丫头”,最大的脸面,那“野丫头”祖上三辈,怕是都要笑得从坟里爬出来。
一朝飞上枝头,成了大将军府的正牌少奶奶,一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野丫头,真不知是交了什么好运……
总之,在朱大夫人心里,压根就没想过叶七七本人会不乐意。当然,朱潜愿不愿意,那更是不必理会的。
“婚姻”讲的就是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她和朱大将军点了头,那个没几天活头的病殃子,又哪有他说话的份儿?
至于朱大将军那边儿,这些年来早被她摸准了脾气,捏在手心里了。
果然,回到家里把这事儿和朱延博一说,第一条,动之以利,把叶七七的身家一算,就让朱大将军动了心;再加上一番“总得为潜儿留条血脉”的动之以情,这事儿基本上就要成了;再加上最后一个重磅砝码,太后的首肯,朱大将军就彻底没了顾虑,虽说那小女子家世不显,是配不上朱家嫡长子夫人的名份的,但有了太后赐婚,总能找回几分颜面。
出于对朱潜身体与病情的考虑,朱大将军同意夫人“尽快完婚”省去一切程序的建议,只是末了还是叮嘱了夫人一番——那叶侍诏入朝后,一众大臣对她颇有微词,都道那是个目无尊长、不守规矩的泼辣之人,待她与潜儿成亲入府之后,还要夫人多加管教,定不要因她,失了朱家的体面,让人笑话了去。
朱大夫人点头应是,说请老爷放心,自己一定会管教好“儿媳妇”。
对于拿捏一个“野丫头”,朱大夫人还是相当有把握的。只要进了这府门,和朱潜拜了堂成了亲,那人,就任她搓偏揉圆了。
还想上朝做侍诏?朱家有名有望的皇亲国戚,可没有让女人抛头露面的规矩,必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守着妇道;陪嫁的财物全收入大库房,陪嫁的人全都找由头赶出府去,或直接发卖了,至于新妇的身边,自然要全换上忠诚可靠的朱府老人儿;出嫁从夫,新妇的那些铺面买卖,自己自然会着人接手。
一个关在深宅里的小丫头,无钱无人的,朱大夫人就不信她能翻了天去!
进了朱府以后,那小丫头的日子,除了“学规矩”,就只让她想办法,给朱府赚钱。
把她脑子里那些“仙镜”“玉琉璃”一样的法子都给掏出来,等把人都给榨干净了,是送到家庙里给她那个死鬼丈夫守节,还是变个法子让她到地下去夫为伴,这些,全都在自己一念之间。
打定了主意,第二日,朱大夫人就派人去了清源学院,带朱潜回来。要做新郎官的人了,总要在家里准备一番才行。
派出去的人返回朱府,却没把朱大公子给带回来。说是清源学院在弄什么“封闭训练”,一个月内不许生员回家,不只不许回家,连出来见个面都不行。要见人,须待科考之后。
朱大夫人有些着恼,又另派人去清源学院找了两次,还是连人都没见到。
和朱大将军说了此事,朱大将军沉吟片刻,这一回没依着夫人的主意,派人到学院硬把人给拉回来。朱大将军考虑的比较周全,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清源学院归阮晗管,阮相的背后是霍相,以霍相的资历,朱延博也不太乐愿和他发生正面冲突;另外,“叶侍诏”也就是他未来儿媳妇,也在清源学院挂着职呢,他打听过了,这回的“封闭训练”,也是叶侍诏主持的,如果此时把朱潜弄回来准备婚事,那这事儿应该就会闹得人尽皆知了。
而那位叶侍诏呢,年纪虽小,却是个脾气古怪又不按常理出牌的,抗旨拒婚估计她是不敢,把手上那些赚钱的生意,都分给她那些手下,或是暗暗想了法子藏起来,带来的“嫁妆”打了折扣,那对朱府来说,可就是一大损失了。